教学设计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 - 测量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极具北师大教材( 第四版)特色的,设计了 “情境 + 问题串” 的形式。问题串的 4 个问题呈现了 4 个有层次和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
1.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通过描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
2. 认一认,说一说。
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对周长有直观的感知。
3.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4.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用指定的标准 “边长为 1 厘米小方格边线”,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线,“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本节课旨在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操作)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 “周长” 这一概念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随机选取三(1)班 44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线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
1. 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边线:其中 77%的学生可以准确描出物体或图形的边线;18%的学生描的不准确(如描到树叶的外面或图形的里面);5%的学生完全不会描边线,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具有描边的生活经验,对于边线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
2. 对于周长的认识:通过前测发现有 91%的学生是听说过 “周长”,在这些学生中,有 23%的学生对周长有一些理解,并能用写或者画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对于周长的认识;有 68%的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比较片面,还有 4 名学生没有听说过 “周长”,占总人数的 9%,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周长,但是对于周长的认识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比较片面,需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真正的理解 “周长”。
3. 对比谁走的路线长:所有的学生都有尝试,能得到正确结果的学生占 68%,其中有 30%的学生能够清晰写出思考过程(如画弧线、数边的数量等),有 18%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正确,但是思考过程有误,如数格子、数脚印等;有 14%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有误,这些学生中 9%的学生有一些方法,但是方法不正确:如漏数或数格子等;还有 5%的学生没有留下思考痕迹。这说明在前面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些度量长度的经验和具体的方法,为测量和计算周长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比较片面,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量感解读】
量感是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键词之一,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在对量感解读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学校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 “设计估测、测量等多种可视化的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正如史宁中教授提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感知,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具身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 体验。2. 估测。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注意估测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策略进行估测,参照单位量感进行类比推理,拓宽量感边界。3. 对比。注重调整,反思辨析。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调整对量的感知,建立合理、正确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致力于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认识周长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3. 在测量、估计、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
【学习难点】
在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周长的内涵。
【学习准备】
树叶、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一片树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树叶中藏着的数学秘密。
【设计意图: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师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叶子,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周长。】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活动一 描一 描,指一指
1. 描一描
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描。
全班交流
师:描的时候要注意从起点开始紧紧地沿着边线描,最后还要再回到起点。那你能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描,展示交流。
师:其实刚才我们描出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出真实的叶子和数学书边线的活动,获得对 “一周” 的真实、形象、直观的认识。】
2. 指一指
师:我们已经认识一周了,请你找到你身边任意一个物体的一个面,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刚刚找到的物体的面,用你的手指把这个面的一周描出来。
学生闭眼睛想象。
师:再想象一下,如果让你画出的边线短一点,没有回到起点,我们画出的还是一周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建立 “一周” 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指一指、想一想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再次理解图形 “一周” 的意义,同时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1. 认一认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身边物品表面的一周,我们发现这些物体的一周有长有短。以树叶为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 说一说
师:那我们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说一说。
生回答。
师:(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那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
生回答。
活动三: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你能得到它们的周长吗?你准备怎么量?
生回答。
师:好办法,那请你动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思考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测量叶子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把你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再回到起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要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数一数,说一说
1. 找一找、描一描
(出示方格纸中的图形)
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请你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描,展示。
师:怎么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用多种工具测量出了周长,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该怎么办?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师:你真会观察,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那两条边长呢?三条边长呢?
生回答。
师:3 条边长,就是 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
2. 估一估
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
学生回答。
3. 数一数
师:那现在就用这个 1 厘米的小尺子数出图形的周长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量感是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量的感受,用 1 厘米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比较量的大小,发展学生的量感,再次深刻地理解图形周长的内涵。】
4. 说一说
(1)图形 1
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还能根据图形的特点,想到简便的数法,很会观察。
(2)图形 2
师:谁来分享一下第二个图形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能想到这么多方法,很会动脑筋。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数出了图形一周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
(3)图形 3
师:第三个图形你们是怎么数的?
预设学生漏数、平移边线数、数一周……
全班交流。
师:看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逐步深化认知。】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指、描、量、比、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周长,回想一下,你是怎么认识周长的,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周长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享。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