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杨

徐杨

🏢  实验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02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30 15:28:02 +08:00
2 G 70 S 56 B
徐杨 的最新回复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蔡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化思想,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联系实际的数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教学实效。

联系生活,学用结合。新课标指出∶ 要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综合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重视学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看似没有达到预设的探索效果,但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并且也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提供了可能性。

课件以其独有的灵动形象地向学生揭示了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深化了学生的表象,在促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使得学生受到启迪,学会思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恰当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弘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直观的有效转移,易化难点、突出重点,通过课件演示促使学生多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自课改以来,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周老师把握的好。

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周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 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周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贾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匠心独运助推数学内化,抓住了情。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钟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 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钟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千方百计经历知识生成,留住了本。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钟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钟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钟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钟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钟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在亲手操作中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遇到问题中自己解决泪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这一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唐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有层次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练习环节,唐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是简单单位之间的换算、接着来了一组长度单位运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练习的层次分明。

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加强学生的体验。唐老师在此处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 " 一米 ",身体上的、生活中的,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1 米。测量过程中唐老师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米尺不能斜放、要对齐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过程中体会 " 米和厘米 " 的关系,在操作中得出 1 米 = 100 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求知动力。学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时,感到困难,唐老师此环节通过巧妙的设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出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节课唐老师都很好把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2:42 · PVG 10:42 · LAX 19:42 · JFK 22:4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