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斐斐🏢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37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1-18 13:19:20 +08:0010 39 75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展示大赛-2021 • 贾斐斐 • 3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13938480904 | 487 |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15837109507 感谢您的肯定,史宁中教授提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体验非常重要。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15225182269 感谢您的肯定,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问题都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比较紧密,它们不能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抽象存在,有关周长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具体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yuechujiao 感谢李老师的肯定,描一描的环节,能使一周直观可视化,学生能够在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一周,但是长度确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在描一描这个环节,如何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 “长度” 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地方。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13938480904 学生其实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都应用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在学生自主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点播,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呆迷呆 高等数学中比较精确的周长定义为: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环绕” 这个词就是动态的,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回到起点,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封闭路线就是 “一周”。所以教科书中 “认一认” 这个环节 “小蚂蚁爬”、“铅笔画” 的设计很有深意。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13271558835 感谢您的肯定,本节课发展量感首先需要明确测量对象,也就是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彩色心情521 谢谢您的留言,非常有价值。本节课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周长的丰富表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飘香 非常开心能看到您的发帖,估测的确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策略。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飘落的树叶 感谢您的肯定,本节课学生就是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建立周长的概念,发展初步的量感的。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彩色心情521 感谢您的建议,对我有很大启发。描边线的活动,能让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对建立周长的概念很有帮助。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同课异构后对 1 稿的再思考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会议纪要: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同课异构” 线上研讨交流
会议时间:2021 年 9 月 3 日星期五下午 3:00——5:00
会议形式:钉钉视频会议
参会人员:张伟振、王黎超、任庆涛、郑 雯、王 鹏、田中华、
孔令立、贾斐斐、杨葵花、李 佳、刘天琦、魏海玉、
夏滢萍、王乙冉、张待弟
会议主题: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会议内容:
一、王黎超主任介绍活动情况。
(一)回顾前期工作成果。
1. 前期收集资料,解读主题,根据主题多次修改教学设计。在 8 月 23 日前上传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2. 关注发帖、回帖,注重帖子的质量和数量。
(二)同课异构的目的。
1. 以此次活动为抓手,各成员深入解读、理解《什么是周长》一课,提升各成员设计教学的能力。
2. 希望各位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助力贾斐斐老师教学设计二稿的撰写。
(三)安排 9 位同课异构老师的说课顺序。
(四)介绍新世纪课堂展示活动讲课教师及答辩教师。
二、同课异构说课。
贾斐斐、孔令立、刘天琦、张待弟、杨葵花、王乙冉、夏滢萍、魏海玉、任庆涛等 9 位老师进行《什么是周长》同课异构说课。(9 位老师的课件及教学设计发在钉钉群同课异构文件夹中)
三、张伟振校长点评。
(一)工作室全力支持、助力各位成员学习,希望通过活动、学习促进成员成长。
(二)张校点评:孔令立老师对量感的认识比较深入,以说课的形式给大家分享了他的观点。刘天琦从孩子的认知经验入手,但是情境创设需要再斟酌。张待弟的课前描边线活动可以考虑线上如何实现,每个环节都加有设计意图。杨葵花设计意图很详细,导入结合生活实际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便于找到树叶,可以保留。同时杨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对本次活动主题的认识,分享了相关的资料。王乙冉前期做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夏莹萍、魏海玉、任庆涛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课进行了思考,就不再详尽阐述。
(三)思考:特殊时期,如何进行线上磨课。继续思考,后续发帖如何安排、设计。
四、任庆涛主任进行下阶段工作安排。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活动总结: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课堂实录视频: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团队磨课图片:
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参加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活动团队研讨总结
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
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办全国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围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每年一届,每届两期进行专题研究与讨论。
今年,我们工作室有幸参加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活动”。为进一步促进课堂品质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全面提升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网络研讨活动的工作安排,张伟振名师工作室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学校四个校区和多所兄弟学校三年级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跟贴研讨,共同学习进步。
本次代表工作室参赛的核心成员分别是文化路第一小学的贾斐斐老师、文化路第一小学的任庆涛老师、文化路第一小学的杨葵花老师、文源小学的张待弟老师。我们团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的主要研究,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2021 年 8 月 12 日钉钉视频会议,研讨、分工,积极准备新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程展示主题活动。
2021 年 8 月 23 日钉钉视频会议,《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一稿研讨。
2021 年 9 月 3 日钉钉视频会议,张伟振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 为主题的《什么是周长》的 “同课异构” 线上研讨交流活动。
2021 年 9 月 6 日,因疫情关系,贾斐斐老师与个别学生进行现场访谈。
2021 年 9 月 7 日,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邀请个别学生进行线下前测和学情调研。
2021 年 9 月 10 日钉钉视频会议,和金水基地赵艺哲团队共同研讨、分析《什么是周长》这一课。
2021 年 9 月 13 日,贾斐斐老师第一次进行线上试讲。
2021 年 9 月 14 日,金水区教育发展中心虞文辉主任进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和量感解读的指导。
2021 年 9 月 15 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伟振校长带领核心成员一起研讨《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三稿。
2021 年 9 月 16 日,贾斐斐老师进行线上授课。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以《什么是周长》一课为例,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在与全国各地教育同仁的交流、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了对量感的认识,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添一份力量!
附:张伟振名师工作室《什么是周长》同课异构线上交流研讨会议方案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教学设计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
图形与几何 - 测量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极具北师大教材( 第四版)特色的,设计了 “情境 + 问题串” 的形式。问题串的 4 个问题呈现了 4 个有层次和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
1. 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通过描生活中熟悉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
2. 认一认,说一说。
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对周长有直观的感知。
3. 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与同伴合作,量一量。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探索测量周长的方式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4.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用指定的标准 “边长为 1 厘米小方格边线”,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线,“量” 出图形的周长有多少厘米,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本节课旨在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操作)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 “周长” 这一概念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随机选取三(1)班 44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线上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
1. 用彩笔描出图形的边线:其中 77%的学生可以准确描出物体或图形的边线;18%的学生描的不准确(如描到树叶的外面或图形的里面);5%的学生完全不会描边线,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具有描边的生活经验,对于边线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
2. 对于周长的认识:通过前测发现有 91%的学生是听说过 “周长”,在这些学生中,有 23%的学生对周长有一些理解,并能用写或者画的方式表示出自己对于周长的认识;有 68%的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比较片面,还有 4 名学生没有听说过 “周长”,占总人数的 9%,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周长,但是对于周长的认识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比较片面,需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真正的理解 “周长”。
3. 对比谁走的路线长:所有的学生都有尝试,能得到正确结果的学生占 68%,其中有 30%的学生能够清晰写出思考过程(如画弧线、数边的数量等),有 18%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正确,但是思考过程有误,如数格子、数脚印等;有 14%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有误,这些学生中 9%的学生有一些方法,但是方法不正确:如漏数或数格子等;还有 5%的学生没有留下思考痕迹。这说明在前面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些度量长度的经验和具体的方法,为测量和计算周长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比较片面,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量感解读】
量感是新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键词之一,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在对量感解读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学校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教师认为 “设计估测、测量等多种可视化的探究活动” 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正如史宁中教授提出: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在 “感” 的培养中,体验必不可少。教学中要注重体验,丰富感知,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形成具身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 体验。2. 估测。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注意估测策略的渗透,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估测策略进行估测,参照单位量感进行类比推理,拓宽量感边界。3. 对比。注重调整,反思辨析。在估测、测量活动中形成 “量” 的对比和反思,调整对量的感知,建立合理、正确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操作体验、不断调整对周长的认识是发展学生周长量感的关键,致力于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认识周长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
3. 在测量、估计、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能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
【学习难点】
在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周长的内涵。
【学习准备】
树叶、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一片树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树叶中藏着的数学秘密。
【设计意图:教科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师结合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叶子,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周长。】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活动一 描一 描,指一指
1. 描一描
师:你能用彩笔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描。
全班交流
师:描的时候要注意从起点开始紧紧地沿着边线描,最后还要再回到起点。那你能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描,展示交流。
师:其实刚才我们描出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出真实的叶子和数学书边线的活动,获得对 “一周” 的真实、形象、直观的认识。】
2. 指一指
师:我们已经认识一周了,请你找到你身边任意一个物体的一个面,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刚刚找到的物体的面,用你的手指把这个面的一周描出来。
学生闭眼睛想象。
师:再想象一下,如果让你画出的边线短一点,没有回到起点,我们画出的还是一周吗?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建立 “一周” 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指一指、想一想的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再次理解图形 “一周” 的意义,同时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1. 认一认
师:刚才我们找出了身边物品表面的一周,我们发现这些物体的一周有长有短。以树叶为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 说一说
师:那我们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说一说。
生回答。
师:(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那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
生回答。
活动三: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你能得到它们的周长吗?你准备怎么量?
生回答。
师:好办法,那请你动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出示活动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思考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测量叶子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把你的测量数据和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
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要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再回到起点。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要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数一数,说一说
1. 找一找、描一描
(出示方格纸中的图形)
师:你能找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请你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学生描,展示。
师:怎么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用多种工具测量出了周长,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该怎么办?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
师:你真会观察,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那两条边长呢?三条边长呢?
生回答。
师:3 条边长,就是 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
2. 估一估
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
学生回答。
3. 数一数
师:那现在就用这个 1 厘米的小尺子数出图形的周长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量感是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对量的感受,用 1 厘米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比较量的大小,发展学生的量感,再次深刻地理解图形周长的内涵。】
4. 说一说
(1)图形 1
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还能根据图形的特点,想到简便的数法,很会观察。
(2)图形 2
师:谁来分享一下第二个图形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
师:能想到这么多方法,很会动脑筋。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数出了图形一周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
(3)图形 3
师:第三个图形你们是怎么数的?
预设学生漏数、平移边线数、数一周……
全班交流。
师:看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逐步深化认知。】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指、描、量、比、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周长,回想一下,你是怎么认识周长的,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周长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享。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
板书设计: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二稿反思:
1. 学生在第四个问题,能够正确描出图形的周长,但是在数的时候仍旧会出现漏数、数格子的情况。
【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1. 学生 “一周” 的表象模糊; 2. 学生缺少完成这类题目的技巧(比如数一格,就画一个弧线做出标记);3. 有学生有这样的表述:每条边下面都有一个小方格,小方格有几个就知道有多长了。学生认为边长和格子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数了格子。
【思考 1】学生能正确描出周长,这样的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只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先让个别学生展示画线的方法,然后再来数一数?(画线的方法:从一个起点开始,数一条边长,画一段弧线,直到数回起点。)
【思考 2】能否在数之前引导学生仔细读出图中的信息,明确这幅图中的 “度量单位” 是小方格的每条边长 1 厘米。
2. 本节课的问题串问题 1、3、4,都需要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展示分享。描边线时候尝试让学生举起书来进行分享,但是奈何硬件的问题,班内学生摄像头拍不清楚,所以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在线上学习时这些活动不能充分的展示,怎么样可以让孩子展示出她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3. 估计是发展学生量感的策略,本节课该如何使用这个策略,在哪个环节进行估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重难点的同时发展学生量感?我们经过思考,最终锁定了问题串中的第 4 个问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估,是依靠他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对周长的表象认识在进行,通过估的活动,学生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对周长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要求】
测量(P19)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 “长度度量” 的基础上,平面图形周长学习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准备】
叶子、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学生种植的植物的叶子(向日葵、西红柿、辣椒叶子)
师:同学们来看,老师课前去你们的种植基地,找了几片叶子,今天我们以向日葵叶子为例,从数学的角度(出示数学书的封面),研究一下它们。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自种植的植物的叶子和数学书封面这些熟悉的物品,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借助生活量感丰富学生的数学量感。】
二、学习新知
活动一 摸一摸,描一描
(一)摸一摸
师:你能找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的边线吗?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师: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摸,然后回到起点,这其实摸了一圈,一圈在数学上也称为一周。
(二)描一描
师:大家都摸到一周了,那你能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学生描。
全班交流
师:描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从起点开始,再回到起点,还要注意要紧紧地沿着边线去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的一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
师:物体表面的一周有长、有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摸、描出叶子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一周的鲜明、形象、生动的认识。在摸、描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一周的相同和不同,感知边线有不同的长度、有曲、有直,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积累 “量感” 的活动经验。】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课件出示:描出树叶一周动态演示
师:以树叶为例,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出示描出数学书封面的动态演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什么?说一说。
学生回答。
师:(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那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 ppt 的演示,在动态的过程中生动地展示关键词 “一周” 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 “一周” 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周长。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书封面隐去的过程,增强生活中的周长与图形周长的联结。】
活动三: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如何得到他们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
生回答。
师:那现在请你量一量叶子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先来看活动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思考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2)测量叶子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注意记录测量的数据。
(3)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回到起点,不能超过起点,可以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减少误差。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我们要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与伙伴合作探究,并相互交流测量成果的全过程,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比较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积累思维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数一数,说一说
1. 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
师:实践出真知,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2. 说一说
(1)图形 1
师: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预设学生数格子数量、数一周、数一组邻边……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有的同学还能根据图形的特点,想到简便的数法,很会观察。
(2)图形 2
师:谁来分享一下第二个图形是怎么数的?
全班交流。预设学生数一周、有序数横边和竖边、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去数。
师:能想到这么多方法,很会动脑筋。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数出了图形一周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
(3)图形 3
师:第三个图形你们是怎么数的?
预设学生漏数、平移边线数、数一周……
全班交流。
师:出乎意料,看来第三个图形的周长最长,为什么跟我们估的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对,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先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然后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最后对比反思,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指、描、量、比、数等一系列活动认识了周长,回想一下,你是怎么认识周长的,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用周长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分享。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一稿反思:
3年前 回复了 贾斐斐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秋】张伟振名师工作室 贾斐斐 三上《什么是周长》 |
教学设计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内容来源: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
主 题: 什么是周长
课 时: 共 4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 贾斐斐 /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金桂校区
【课程标准要求】
测量(P19)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 “长度度量” 的基础上,平面图形周长学习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教材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规则和不规则图形两种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而且也积累了测量长度的经验,但是周长并不同于以往的一维的测量对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重点】
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学习难点】
在认知周长的活动中,发展量感。
【学习准备】
树叶、数学课本、软尺、直尺、扭扭棒
【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 我说长度你来比:比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一、谈话导入
线是有长度的,其实图形和物体的表面也藏了一条具有研究意义的线。仔细观察你准备的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指一指,描一描
1. 指一指
师:找到了吗?谁来指着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回答。
师:你们指出的线就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 描一描
师:请你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动手试一试吧。
生描边线,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的活动,使物体或图形的一周进一步可视化,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 认一认,说一说
1. 认一认
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
师: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ppt 数学书封面隐去)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 说一说
师:你还能找到你学过的图形或身边物品表面的周长吗?
学生回答。
活动三 量一量,比一比
1. 量一量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周长,那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师:如何得到他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回答。
师: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了?那下面我们就动手测量。
(1)选择你喜欢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2)测量树叶的周长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3)完成记录单。
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全班交流分享。
师:看来我们在测量周长时,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量,最后回到起点,不能超过起点,可以多测量一次,尽可能减少误差。
2. 比一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全班交流。
师:的确如此,根据测量的对象和要求,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周长时要注意测量图形或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工具,使学生经历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误差的影响,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
活动四 数一数 说一说
课件出示下图
师:看来通过测量大家又进一步对周长有了新的认 识 ,那来看这几个图形,你能说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师:那你能数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想一想,数一数。如果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像刚才一样,先把周长描出来再数。
学生活动,全班分享。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几个小方格的边长,就数出了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对概念的建立、对可测量属性的感知需要建立在多种活动中,在前面指、描、量等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积累思维经验,逐步深化认知。】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本 46 页第 2 题)
师:继续来数一数,看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数,全班交流。
2.(出示课本 47 页第 6 题)
师:同学们刚才发现,我们身边物品的表面上也有周长,请你从下面三个物品中任选一个你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活动,全班分享。
师:同学们的分享很有价值,估测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采取合适的估测方法。对比自己估计和测量的结果,你还有什么估测的建议送给大家。
生回答。
【设计意图: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估测和比较中,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计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而提高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三、课堂总结
师:回顾本节课,你是如何学习 “周长” 的?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师:虽然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那课后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研究下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总结、总结反思的机会。让学生回顾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