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超 的最新回复

张老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活动,总结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量态的体验及感悟是形成量感的重要环节,都需要借助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量态的体验和感悟,最终形成量的感觉。

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获得对周长的直观表象后,结合多种测量工具和方法尝试量出图形或物体一周的长度。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合作学习、乐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本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教材设计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串,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用身体上的 1 把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张开双臂,或用脚长测量教室的长度都是好方法。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浓厚,更加深了对量感的意识培养。

这节课重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测量方法和体会测量的本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更多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通过表达和交流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活动经验,为发展量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汤老师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切身经历动手操作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在具体的情景中直观的体会到厘米与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 “1 米” 的直观感知建立深刻的映像。

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能力都很强,所以在孩子眼中都是新鲜的、可发现的、可创造的源泉。张老师的导课中是孩子对已有经验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无形的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老师做的很到位。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06:32 · PVG 14:32 · LAX 23:32 · JFK 02: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