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能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同仁们去学习。我是来自四川成都杨琳玲名师工作室的孙玉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团队将在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发展学生 “量感”,共同研究二年级下册《1 千米有多长》这节课。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份帖子,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
1、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7354
2、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780#r_74317
【终稿】
教学设计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6253
教学实录在线链接(优酷)https://bbs.xsj21.com/t/1780#r_97344
--------------------------------- 教学研讨及反馈过程 -----------------------------------
3、【教学设计第 1 稿】
①学生前置体验活动单 https://bbs.xsj21.com/t/1780#r_74326
②教学设计 https://bbs.xsj21.com/t/1780#r_74318
③课后研讨及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80#r_74327
4、【教案设计第 2 稿】
①学生前置体验活动单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75
②教学设计 https://bbs.xsj21.com/t/1780#r_89152
③课后研讨及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76
5、【教案设计第 3 稿】
①学生前置体验活动单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7618
②教学设计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77
③课后研讨及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79
6、学生活动的过程性材料
①学生过程性材料:寻找 1 千米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80
②学生过程性材料:体验 1 千米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81
③学生过程性材料:应用 1 千米 https://bbs.xsj21.com/t/1780#r_94082
【选课思考】
“1 千米有多长” 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 的第 2 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基础上,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 “千米”。学生对较短长度单位的感知在课堂学习中比较容易达成,但是由于 1 千米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即使对于一部分成人来说,也无法准确地进行描述。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运用多种估测方法进行合理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设计一稿】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 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 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 1 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 10 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 100 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 100 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 10 个 100 米跑道的长是 1 千米等场景,体会 1 千米有多长。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3)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量感的培养目标,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素材,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和真实体验,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亲身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对较长长度单位清晰认知。
(4)量感培养策略
开展多种实地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具体长度;多种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借助类比、推理等学习方法形成对 1 千米的理性认识;在多种估测方法的体验中,增强估测意识和掌握估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①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认识 1 千米有多长,感受 1 千米的实际意义;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理性认识 1 千米,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进行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③借助对 “跑道” 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对猜想进行验证的习惯、养成求真的态度。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 1 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准备
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视频、教学 PPT、卷尺、学生体验视频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前置体验内容及要求】
一、体验 1 千米
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视频片段(00:40-03:04) 学生小组合作,合理安排分工,确保人人参与,不同的孩子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均获得良好的发展。
【思考】学生通过先观看微课视频,有助于形成 1 千米有多长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学习经验,根据小组实际情况优化团队分工合作。
(1)深度体验,感知 10 米与 100 米有多长。
①走一走,用步数感知 10 米的长度;
②手拉手,用臂长感知 10 米的长度;
③量一量,用米尺感知 10 米的长度;
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视频片段 (03:46-04:18)
④想一想,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 100 米长? 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 100 米长? 100 米要走多少步呢?1000 米呢?
(2)深度感受,形成 1 千米的感性认识。
a. 师生操场体验: ①走一走,用时长感知 1000 米的长度 ②跑一跑,用体能感受 1000 米的长度
b. 亲子户外体验:从你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有 1 千米? 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走一走。
【思考】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在校园教室过道或操场跑道中,逐步进行较小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多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对 1 千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知。
【课堂学习过程及设计】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老师在进入校园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路牌。(出示路牌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距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还有 1 千米的距离。
师:那请问同学们,1 千米究竟有多长呢?
二、新知探究,从表象认识上升至理性认知。
(1)感受 1 千米: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
师:通过课前的不同体验活动,你能借助四人小组共同收集的相关数据,来说一说校园里的 1 千米吗?(教师及时记录相关数据)
生 1:9 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有 10 米,900 个小朋友手拉手大约有 1 千米。
生 2:教室外的过道大约长 20 米,1 千米大约要走 50 次。
生 3:从学校的办公楼到大门大约有 100 米,大约要走 10 次才是 1 千米。
生 4:学校的跑道 1 圈大约 250 米,1 千米大约要跑 4 圈。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100 个 10 米是 1 千米;50 个 20 米是 1 千米;10 个 100 米是 1 千米;4 个 250 米是 1 千米。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单位是抽象的,借助多种测量体验活动(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比一比、说一说等等),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有多长实际长度。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走、跑 1 千米的情境,那我们用了多长时间。孙老师专门用秒表记录了下来。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走一千米要用 14 分 48 秒;跑 1 千米大约要用 7 分 1 秒。
师:那么谁来分享自己走、跑 1 千米的感受呢?(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生 1:跑一千米会很累,走 1 千米不那么累。 生 2:1 千米看起来很长,实际也很长。
师: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1 千米 = 1000 米 1Km=1000m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不同亲身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类比、推理、想象有助于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
(2)估计 1 千米:结合生活体验,强化估测意识。
师:你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有 1 千米长吗?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坐车从家里出发,大约要十分钟。可我走 1 千米,都要 15 分,车行的速度肯定比我快,所以我家到学校的距离一定比 1 千米远。
师:能结合步行 1 千米所用的时间,来估计距离,这是一种不错的估测方法。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也一起体验过 1 千米,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学生录制的视频)
生 1:从成都合院走到国学公园,用时 14 分,大约走了 2000 步。
生 2:我从电子科大走到团学路,走了 15 分,大约走了 2100 步。
生 3:我从学校出发走到龙湖时代天街,走了 12 分,大约走了 2000 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孙老师,从学校正大门出发,一起去看看 1 千米究竟有多远。现在闭上眼睛,再回想一下这段路程。现在请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一猜孙老师走了多远。
①根据步数猜距离 ②根据时间猜距离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借助合理的不同估测方法,比如能根据走路的步数有根据地猜测行走的距离;能借助行走时长推断行走距离;能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确定行驶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估测意识并熟练掌握估测方法。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有助于量感的良好养成。
三、巩固提高,深化量感养成体验
a. 看一看:分享查阅到的与 1 千米相关的资料。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摩拖车的速度表 ③限速标志 ④指路标志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男子 1000 米世界记录是肯尼亚的诺阿・恩盖尼:2 分 11 秒 96, 1999 年创造。女子 1000 米世界记录是俄罗斯的斯瓦特拉娜・马斯特科娃: 2 分 28 秒 98,1996 年创造。
b. 填一填: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大屏幕出示)
电线杆高 6 千米。( ) 汽车每小时行 40 米。( ) 小李身高 135 厘米。( ) 飞机每小时飞行 1800 千米。( ) 教室黑板长 3 分米。( ) (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学生的经验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一个维度发展至多个维度,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中米与千米。
四、交流反思,形成数学的结构性认知
你还了解哪些与 1 千米有关的知识?
(1)查阅千米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2)以 1 千米为主题进行小报设计
【设计意图】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育人价值。
课后研讨及反思(一稿) 以下为几次磨课的反思和分析,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提供宝贵的修改意见,谢谢!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 = 1000 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 1 千米的实际长度认知及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 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 --10 米 --100 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 1 千米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不足待改进:
前置体验活动类型局限,学生更多的猜测方式体现不足。
学生体验的类型(如:10 米有多长的体验中,运用走一走、跑一跑、手拉手、量一量)全部由教师给出。学生若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一些自主体验方式,就可以做到兼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学生更多更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课堂初始情境的创设略显生硬,不够流畅和自然
直接以距离我校 1 千米的站牌标识进行开课,虽说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也能勾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但是是否还有更好的课堂情境的素材,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可以使得整个课更加紧凑而完整.
课中学生的参与面与覆盖度不够,部分学生说一说的机会较少
谁猜得最准(根据时间猜距离和根据距离猜时间)环节,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环节非常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如果能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猜测,是否就能使得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 1 千米究竟有多长。
1 千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课堂中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认识 1 千米有多长,感受 1 千米的实际意义;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理性认识 1 千米,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运用多种估测方法进行合理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1 千米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教师设计学生的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 1 千米的长度,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到一千米是较长的长度单位,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师的设计很详细,值得借鉴
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运用多种估测方法进行合理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比一比等,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 1 千米的感官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形成 “量感”。
结合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不同亲身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设计多样的活动,通过类比、推理、想象让学生对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使学生对一千米有多长有理性认识,培养学生主动对猜想进行验证的习惯、养成求真的态度。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借助合理的不同估测方法,比如能根据走路的步数有根据地猜测行走的距离;能借助行走时长推断行走距离;能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确定行驶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估测意识并熟练掌握估测方法。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有助于量感的良好养成。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种感官实际感知和体验 1 千米的长度,让学生对 1 千米有感应的认识,并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上升至理性认知,并借助合理估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整节课的设计渗透着对学生量感的关注。
孙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运用多种估测方法进行合理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1 千米是比较长的长度单位,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对于千米这个单位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而老师的前置体验任务:观看微课和体验一千米活动,为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比一比、说一说等等活动,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有多长。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例如在深度体验,感知 10 米与 100 米有多长
本节课是基于认识了较小的长度单位之后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 ——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是一个难点,因为距离比较长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孙老师通过逐层深入带孩子感知 10 米,100 米,1000 米,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亲身去体验走 1000 米大概需要多久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 1 千米的长度,这样孩子会有个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加强与孩子的互动。
孙老师没有拘泥于课堂,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在校园教室过道或操场跑道中,逐步进行较小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多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让学生形成了对 1 千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知。
1 千米有多长?通过实际走一走、跑一跑,学生感觉到 1 千米很长,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走完 1 千米。通过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二年级学生能借助自己身边熟悉的 “1 个教室长约 10 米,10 个教室约长 100 米,100 个教室的长度为 1 千米”“我校操场一圈 200 米,需要跑 5 圈够 1 千米”……,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并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还体现了用多种估测方法进行合理估计,培养估测意识;空间想象力也不乏参与其中;运用多种数学思想达到对长度单位清晰表象。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示范学校 梁雪荣
这节课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 1 千米有多长,感受 1 千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便于知识的掌握。
1 千米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教师设计学生的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 1 千米的长度。如果再把 1 千米进行量化,看作几圈操场那么长,学生对 1 千米的表象逐渐建立起来,发展学生的量感。
1 千米很长,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抽象,孙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通过路标指示牌引出 1 千米,再通过感知 10 米,100 米,然后再到 1000 米的感知,然后走一走,找一找,说一说,大量的体感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长度,个人建议,本节课还可以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在趣味性,生动性上下点功夫。
【教学设计二稿】 借助【教学反思一稿】,进行了如下修改。 1. 前置体验:增设了活动体验和估计栏目,增加了学生活动体验和运用量感估计的机会。 学生对于 1 米有多长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对于 10 米与 1 米的转化关系以及 1 千米 = 1000 米也有相对深刻的认识,但是通过在体验环节中,增设估计一栏,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学生关于长度的理论与实际感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具体如下图所示:class="media-wrap image-wrap">
Q:通过这张图片简介,你能帮助孙老师快速找到这家店的位置吗? 生:观察店名、距离
Q:那 1 千米究竟有多长呢?同学们前期已经有了充分的活动体验,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请小组带着你们的体验单与同学们分享:校园里的 1 千米。
3. 学生小组合作 在谁猜的更准(根据步数猜距离、根据时间猜距离)中,分设四人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分享,在课堂中,由学生小组进行汇报分享。在分享汇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之后再借助教师走过的一千米,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 1 千米有多长的统一认识。
孙老师设计的前置体验活动单非常好,让学生估一估,再做一做,让学生充分地体验 10 米和 100 米。相与孙老师探讨一个问题,千米和 1000 米不一样,千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这个在课堂上如何呈现。
孙老师紧紧围绕 “培养学生量感” 的主题设计教学,从多感官多角度引导学生建立 1 千米的表象。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计了前置学习任务,在前置任务单中有层次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建立长度表象,还留了学生自己发挥的余地。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经验、感受,帮助学生逐步梳理长度认知,通过类比、推理、想象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分享了各自的体验、感受,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之后又应用已有的量感、经验进行估计等活动,加深了对 1 千米的印象;最后通过分享资料和判断练习,拓展了学生对生活中千米的认识,巩固了学生对千米的长度认知。另外,我有一些困惑,什么时候出示 1000 米,什么时候出示 1 千米?
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学生的经验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一个维度发展至多个维度,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中米与千米。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启发学生感悟 “用厘米量” 的本质就是看 “被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 l 千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导图值得学习。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借助合理的不同估测方法,比如能根据走路的步数有根据地猜测行走的距离;能借助行走时长推断行走距离;能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确定行驶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估测意识并熟练掌握估测方法。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有助于量感的良好养成。
孙老师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学生的经验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一个维度发展至多个维度,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中米与千米。
1 千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孩子们不容易直接观察或者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本节课的课前体验活动,采用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学生积累了经验,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奠定基础。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步数猜距离、根据时间猜距离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在活动中感知 10 米和 100 米,学生很自然地建立了量感的概念。
@zhaojiaxin 我们团队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结合前期的调研,目前的想法是:孩子们基本上知道:1 千米 = 1000 米,因此,教师此时该做的是将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理论认知联系起来。所以,在学生寻找到 1 千米后,此时有了单位长度的叠加过程的深刻体会,再追问:新的长度单位 “千米” 和 “米” 有什么联系?这样的衔接可能更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欢迎共同探讨和交流
教学设计修改(3 稿)
【课堂学习过程及设计】 本节课要求: 多想,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想得更远、更深 多说,每个人都要争取发言的机会 做到:认真想、完整说、爱分享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Q:我的朋友约孙老师一起吃晚饭,发给我这样一张图片。那谁能帮助孙老师快速了解这家店可能在哪吗?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观察店名、距离 Q:那 1 千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用手势告诉我吗?同学们前期已经有了充分的活动体验,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你们的体验单来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校园里找到的 1 千米。其他小组请仔细倾听,并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二、新知探究,从表象认识上升至理性认知。
(1)寻找 1 千米: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小组分享:校园里的 1 千米)
生 1:9 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有 10 米,900 个小朋友手拉手大约有 1 千米。 生 2:教室外的过道大约长 20 米,1 千米大约要走 50 次。 生 3:从学校的办公楼到大门大约有 100 米,大约要走 10 次才是 1 千米。 生 4:学校的跑道 1 圈大约 250 米,1 千米大约要跑 4 圈。 Q: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100 个 10 米是 1 千米;50 个 20 米是 1 千米;10 个 100 米是 1 千米;4 个 250 米是 1 千米。(及时板书)我们一起用清脆响亮的声音,读一读。 Q:刚刚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那谁能说说:1 千米和以前学过的 1 米,有什么相互的联系吗? 生:1 千米 = 1000 米,1Km=1000m(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师:同学们能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推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思考】测量长度单位是抽象的,借助多种测量体验活动(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比一比、说一说等等),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有多长实际长度。
(2)体验 1 千米:亲身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
Q:课前,我们也一起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等方式,体验过 1 千米的实际长度。(观看图片、视频) Q:同学们在假期中,也独自进行了体验,现在哪个小组想要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和结果呢?(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 生 1:跑一千米会很累,走 1 千米不那么累。 生 2:1 千米看起来很长,实际也很长。 生 3:从成都合院走到国学公园,用时 14 分,大约走了 2000 步。 生 4:我从电子科大走到团学路,走了 15 分,大约走了 2100 步。 生 5:我从学校出发走到龙湖时代天街,走了 12 分,大约走了 2000 步。 (此处可 + 视频) 师:我们可以知道:走一千米大约要用 15 分;跑 1 千米大约要用 7 分。通过观察这个小组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小组估计和实际结果差别不大,对步数和所用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 【思考】学生结合不同亲身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类比、推理、想象有助于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
(3)估计 1 千米:结合生活体验,强化估测意识。
Q:现在谁能告诉我,从学校出发走到这家店,需要走多久时间或多少步呢?(联系问题情境) Q:我的朋友告诉我说:她现在在这个位置,要来到我们学校,你有什么想告诉她的吗?(出示学校图片) 追问:①根据累加步数猜距离 ②根据累加时间猜距离 Q:同学们都能借助不同的估测方法相对准确地估计出距离,那孙老师来考考大家,一起来做做判断题: 填一填: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大屏幕出示) 电线杆高 6 千米。( ) 汽车每小时行 40 米。( ) 小李身高 135 厘米。( ) 飞机每小时飞行 1800 千米。( ) 教室黑板长 3 分米。( ) (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思考】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借助合理的不同估测方法,比如能根据走路的步数有根据地猜测行走的距离;能借助行走时长推断行走距离;能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确定行驶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估测意识并熟练掌握估测方法。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有助于量感的良好养成。
应用 1 千米:分享查阅到的与 1 千米相关的资料。
Q:其实,“千米”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呢? 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摩托车的速度表 ③限速标志 ④指路标志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Q:你还了解哪些与 1 千米有关的知识? 男子 1000 米世界记录是肯尼亚的诺阿・恩盖尼:2 分 11 秒 96, 1999 年创造。女子 1000 米世界记录是俄罗斯的斯瓦特拉娜・马斯特科娃: 2 分 28 秒 98,1996 年创造。 【思考】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学生的经验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一个维度发展至多个维度,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中米与千米。 四、交流反思,明晰感性印象 (1)查阅千米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2)以 1 千米为主题进行小报设计 【思考】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育人价值。
教学反思(3 稿)
1、课前体验单的设计格式有待改进。
课前体验单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地、有目标地、有指向性地进行 1 千米的测量、推理和体验,要能比较恰当地联系和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充分地感知和体验 1 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基础上,形成具身体验和感受。
2、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够自然流畅,与教学目标的衔接性不强
课前初始问题情境采用 “去饭店吃饭,饭店可能在学校附近的哪个范围”,引出问题 “1 千米究竟有多长?” 这样的设置是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这样的情境设置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作用不大。为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使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需要重新设计问题情境。
3、学生缺乏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提炼和总结
学生在判断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飞行 900 千米。有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坐飞机的生活经历,认为这样的速度是飞机达不到的。那如何让学生能准确区分和判断不同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这应当也是本节课应当解决的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终稿】
(1)教材分析
《1 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 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 1 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 10 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 100 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 100 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 10 个 100 米跑道的长是 1 千米等场景,体会 1 千米有多长。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3)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量感的培养目标,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素材,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和真实体验,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亲身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对较长长度单位清晰认知。
(4)量感培养策略
开展多种实地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具体长度;多种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借助类比、推理等学习方法形成对 1 千米的理性认识;在多种估测方法的体验中,增强估测意识和掌握估测方法。
(1)基础目标
①通过实践和想象活动,认识 1 千米有多长,感受 1 千米的实际意义;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理性认识 1 千米,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进行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③借助对 “跑道” 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千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主动对猜想进行验证的习惯、养成求真的态度。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 1 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视频、教学 PPT、卷尺、学生体验视频
一、体验 1 千米
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视频片段(00:40-03:04) 学生小组合作,合理安排分工,确保人人参与,不同的孩子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均获得良好的发展。
【思考】学生通过先观看微课视频,有助于形成 1 千米有多长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学习经验,根据小组实际情况优化团队分工合作。
(1)深度体验,感知 10 米与 100 米有多长。
①走一走,用步数感知 10 米的长度;
②手拉手,用臂长感知 10 米的长度;
③量一量,用米尺感知 10 米的长度;
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视频片段 (03:46-04:18)
④想一想,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 100 米长? 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 100 米长? 100 米要走多少步呢?1000 米呢?
(2)深度感受,形成 1 千米的感性认识。
a. 师生操场体验: ①走一走,用时长感知 1000 米的长度 ②跑一跑,用体能感受 1000 米的长度 b. 亲子户外体验:从你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有 1 千米? 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走一走。
【思考】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在校园教室过道或操场跑道中,逐步进行较小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多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对 1 千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知。
师:同学们平时有观察过我们的校园吗?今天和孙老师一起去看看,咱们来到教室外的过道,走到 1 栋到 4 栋的走廊,经过楼梯来到 1 楼美育文化长廊,再去我们的操场瞧一瞧,都有同学们量一量、走一走、跑一跑的身影,孩子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生:寻找 1 千米
师:那你在校园里找到 1 千米了吗?请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的 1 千米,你是怎样找到的?
(1)寻找 1000 米: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 1 千米
预设回答: 生 1:9 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有 10 米,900 个小朋友手拉手大约有 1 千米。
生 2:教室外的过道大约长 20 米,1 千米大约要走 50 次。
生 3:从学校的办公楼到大门大约有 100 米,大约要走 10 次才是 1 千米。
生 4:学校的跑道 1 圈大约 250 米,1 千米大约要跑 4 圈。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100 个 10 米是 1 千米;50 个 20 米是 1 千米;10 个 100 米是 1 千米;4 个 250 米是 1 千米。(及时板书)我们一起用清脆响亮的声音,读一读。(板书:1000 米)
师:其实 1000 米也等于 1 千米(1000 米 = 1 千米)。从这里你能发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吗?米可以用字母 m 表示,那千米呢?你猜测:千米一般用来表示什么?
生:1000m=1km,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千米一般用来表示较长的距离。
【思考】测量长度单位是抽象的,借助多种测量体验活动(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比一比、说一说等等),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有多长的实际长度,通过类比、推理、想象有助于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同学们通过亲身经历校园测量与体验过程,借助 10 米 —100 米 —200 米这样的单位量,合理推理得到 1000 米的实际长度,有助于学生叠加形成 1 千米的理性认识。
(2)体验 1 千米:借助多次亲身的体验方式建立 1 千米的鲜明表象
师:课前,我们也一起通过走一走、跑一跑等方式,体验过 1 千米的实际长度。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对 1000 米的感受。
生:(学生有序积极地分享自己在校园里走 1 千米、跑一千米的心理和身体感受) 总结: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
师:同学们在假期中,也独自进行了体验,有谁想来分享自己体验的生活中的 1 千米?
生:积极分享自己在假期中走一走、跑一跑 1 千米的过程和体会。
师:孙老师还收集到更多的同学们的体验,一起来回忆一下。(视频:学生分享体验 1 千米的步数和用时。)
师: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要走 1 千米,大概要走多长时间,大约多少步呢?如果跑一跑呢?
生:走一千米大约要 15 分,走 1500-2000 步;跑一千米大约要用 7 分。
【思考】学生结合不同的亲身实践活动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时长、步数、心理感受等等)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 1 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反复的、深度的体验中,有助于形成 1 千米实际长度的具身经验,建立 1 千米实际长度的鲜明表象,为学生的量感良好养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估计 1 千米:借助不同的估测方式和参照点强化估测意识
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借助时间和步数来表示 1 千米。接下来,孙老师想考考大家。
①根据累加步数猜距离
②根据累加时间猜距离
③根据叠加距离估计用时和步数
【思考】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借助合理的不同估测方法,比如能根据走路的步数有根据地猜测行走的距离;能借助行走时长推断行走距离;能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距离确定行驶时间。有助于学生增强估测意识并熟练掌握估测方法。
(4)应用 1 千米:借助生活的应用经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师:其实,“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那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呢?
生:①公路边的里程碑 ②摩托车的速度表 ③限速标志 ④指路标志
师:你还了解哪些与 1 千米有关的知识?
①交通工具的时速 ②马拉松、河流等的长度 ③1000 米世界记录用时
【思考】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学生的经验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一个维度发展至多个维度,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在充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中米与千米,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有助于量感的良好养成。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课后延伸及实践:查阅更多的与 1 千米相关的资料,以 1 千米为主题进行小报设计
【思考】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育人价值。
【终稿视频链接】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YyNjA1Mg==.html
注:由于视频上传受限,本次上传至网站的视频为压缩版,请评委老师及各位同仁,切换为超清模式进行观看。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
本节课通过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等方式,在校园教室过道或操场跑道中,逐步进行较小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多感官量化 1 千米的感性认识,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对 1 千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知。充分展现了对 “量” 的感知。
本节课中老师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亲身体验 10 米有多长,通过推理、想象、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并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对 1 千米的感知,在脑海里逐步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建立 1 千米的表象,发展量感。我们要明白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
孙老师从寻找、体验、感受、应用四个环节让学生从生活中行动中实践感受 1000 米的长度、对 1000 米的感受、通过参照点强化估测意识、1000 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让学生产生了对 1000 米的认识,并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教师加强学生对单位量的感知,借助多次的实地体验活动,深化学生对 1 千米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关注学生对叠加量的对照、猜测和推理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量感培养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亲身体验 10 米有多长,通过推理、想象、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在脑海里逐步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建立 1 千米的表象,发展量感。
老师课前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中,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多样化感知 1 千米,再估计 1 千米,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老师课前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中,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多样化感知 1 千米,再估计 1 千米,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教学过程思路清晰,从寻找 1km、体验 1km、估计 1km、应用 1km,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感受到 1km 这个不易感受的量,积累充足的量化长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长度感受。
本节课老师能精心设计学习单,让学生寻找 1 千米,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体验 1 千米,亲身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估计 1 千米,结合生活体验,强化了估测意识。学生结合不同亲身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类比、推理、想象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形成了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
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让学生在课前先体会从较小长度单位到较大长度单位的感知,借助不同的方式多样化感知,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总结,让学生积累了充分的阅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寻找 1km、体验 1km、估计 1km、应用 1km,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感受到 1km 这个不易感受的量,积累充足的量化长度的经验,形成自己的长度感受。
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
本节课老师能精心设计学习单,让学生寻找 1 千米,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多样化感知;体验 1 千米,亲身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估计 1 千米,结合生活体验,强化了估测意识。学生结合不同亲身体验,运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类比、推理、想象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形成了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
《1 千米有多长》需要学生在大量经验的积累上才能展开想象和推理,因为在 40 分钟的课堂上要让孩子们都去实际感知 1 千米实际长度不太现实,所以实践作业前置很有必要,而且在这节课中教师还精心设计了前置体验任务单,目标明确,易操作,能实践。课中的交流汇报,推理总结才会有生长力。
老师课前设计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那么对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中,借助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多样化感知 1 千米,再估计 1 千米,通过估测,训练学生的 “量感”。其实 “量感” 的建立真的需要学生去切身体会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 “感觉”。老师通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0 米 100 米 1000 米的长度,对于前两个较短理解比较容易,1000 米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将学生带到操场,走 1000 米,这样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