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h319

ljh31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57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0:00:00 +08:00
10 G 0 S 0 B
ljh319 的最新回复

刘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研究等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改进度量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最终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在对比中进一步体会到面积是面的大小与形状无关。

老师通过蚂蚁兄弟爬树干的游戏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但引出计时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分针与秒针的运动关系,认识 “秒” 和 “分”,还知道了 1 分 = 60 秒并初步形成对 1 秒和 1 分有多长的体验,领悟量感。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体验 “量感”、形成 “量感”、发展 “量感”、强化 “量感”。

本节课,老师通过粉刷墙面的大小引出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估一估、摆一摆、量一量等多种体验方式明白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量感本是一种感受,因而老师在设计中有意去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本节课杨老师通过叠纸片、叠硬币初体圆柱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接着操作实验、沟通联系,进一步明白圆柱体积与底面积和高有关发展量感;最后运用公式,固化量感、提升量感。

何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能直观地判断哪个图形面积更大,到后面仅凭观察法来比较大小已不够准确了,学生不同的想法引发冲突,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对量感的探究。接着亲手操作、合作探究,提升对面积大小量感的体验。

本节课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在回顾、观察、整理活动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和图形采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12 时和 24 时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高老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量感。

教师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知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由来,体会类比 “转化” 等思想方法,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猜想、类比、实践操作验证,充分积累有效的量感经验。并且通过实验操作,经历体验,比较的过程,以充分的活动为基础。因此注重学生的体验、丰富感知,体验与落实出量感。

黄老师从微课入手引入课堂,在四学环节中探讨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有关,初步体会量感。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量感意识的培养。

千米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孙老师通过类比、推理等活动,理性认识 1 千米,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了学生量感意识。

舒老师这节课从:创情境,试测量;悟测量,明标准引出课堂,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再选择标准,对比观察;合理推理,明晰本质;观看视频,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建立量感。

舒老师这节课从:创情境,试测量;悟测量,明标准引出课堂,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再选择标准,对比观察;合理推理,明晰本质;观看视频,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建立量感。

谢老师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让学生从已有量感经验出发,借助四学环节,学生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进一步落实了量感意识。

熊老师通过同一长度测量出结果不一样,引出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学生初步体会量感。接着借助刻度尺,认识刻度尺,找到 1 厘米及生活中的 1 厘米长度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再通过观看微课和练习巩固,提升学生量感意识。

付老师这节课由一维的线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再到三维的体积的观察与推理,逐步引出长方体体积的概念,感受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实质是包含多少个单位小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感受体积单位与长方体体积大小有关。在亲身体验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付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小正方体的活动,在观察、拼摆的过程中,感受体积单位与长方体体积大小的关系。亲身实践中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自我构建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从而发展量感。

付老师的《长方体体积》一课,经历拼摆、观察、合理想象等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曾老师在确定了方案以后,紧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共同探究出升水法、降水法、溢水法的方法都能求出石块的体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感知,是培养量感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加发展了学生量感。

曾老师在设计中通过石块、橘子、弹珠等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悟,不同物体的测量应该根据物体本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分享,最终明确测量方案。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32 · PVG 18:32 · LAX 03:32 · JFK 06: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