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hong123

lihong123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7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1:11:54 +08:00
10 G 0 S 0 B
lihong123 的最新回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1 千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 “1 千米有多长” 的感性认识,孙老师让学生借助 “走一走、手拉手、量一量” 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 1 千米。基于在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 “量感”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杨老师以学生喜欢的绘本《宽宽窄窄量量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值得借鉴。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杨老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学习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模拟购物,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李老师结合购物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这节课,杨老师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同时,杨老师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比如,剪一剪,为后期学生学习组合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整节课的设计,层次清晰,设计合理,向杨老师学习。

姚老师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着孩子们体验周长,如:描一描、围一围、辨一辨、分一分、摸一摸,算一算等,能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尤其是本节课设计的三个层次练习,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既概括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刘老师这节课的开课新颖,创设旅游中的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我喜欢赞同。 在活动四的 “对比讨论” 中,我个人认为,如果渗透一下体积相同的物体,因厚度不同它们的容积不相同;同样道理,容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也不一定相同。这样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在本节课中,黄老师以自己的信息引入年月日,借助中国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必要性,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找规律等活动,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加上微课的使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果把情境一认识周长,改为教材给出的树叶、数学书封面的情境我个人觉得比较合适。因为,让学生描树叶、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有利于学生建构周长模型。

这节课陈老师直入课题,以 “问题 --- 猜想 -- 验证 -- 归纳总结” 为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尝试、猜想、验证过程。如果在课尾再加上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畅老师在导入环节把学生熟悉的运城盐湖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通过用面积单位不重叠也不留缝隙的铺满长方形,使学生建立和深化面积意识,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在这样的感知下,在这样量感的促使下,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新知。如果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设计一道逆向思维的开放性题,例如知道了面积求长或者宽,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马老师这节课,以 “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 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计算公式是对面积测量的优化过程。 对于本课我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就是推导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应该让学生借助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及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唐老师充分了利用 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融入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本课从 “提出问题 —— 类比猜想 —— 验证归纳 —— 实际应用” 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趣味性,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量感的形成,教学效果也水到渠成。

贾老师在课前,结合不同版本对教材进行分析、参考计量单位的相关教学设计及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学会学习等资料,进行了精心设计。这节课,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可能迸发出的创新的火花,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圆维的体积》这课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不理解,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本课教学中,白老师首先通过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接着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 的表象,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二年级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对 “厘米” 这一度量单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形成了量感。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累积过程。袁老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对圆柱的体积这一量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数学量感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积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平时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的给予,而李老师这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指引,她以学生在 “辨中建立量感,学中感知量感,体验中丰富量感,内化中提升量感” 为线,通过让学生摸、比划、估等活动,让学生亲历 “做中学”“玩中学” 的学习过程,建立体积单位概念,发展学生的量感。

夏老师这课,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体积单位量的生活感知;其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构体积单位模型;接着激励学生通过类比猜想、估测等动手操作,建立体积单位的直观量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设计值得借鉴。

本节课教学中,白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以提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11 · PVG 18:11 · LAX 03:11 · JFK 06:1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