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耀秋

齐耀秋

🏢  农安县第二实验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205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2-01 18:30:45 +08:00
9 G 99 S 25 B
齐耀秋 的最新回复

本课教师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能自主的发现规律从而总结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量感内化为经验

课堂上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帮助学生记忆。

“量” 的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比较物体长短的经验和基础,但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这给 “量” 的理解与感悟带来了困难。

借助钟表来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感受小的时间单位具体有多长,形成初步的量感。

学生对较短长度单位的感知在课堂学习中比较容易达成,但是由于 1 千米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即使对于一部分成人来说,也无法准确地进行描述。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

“分” 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本案例通过 “1 分能干什么” 的活动,来体验 1 分有多长。反过来,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估计 1 分有多长,体会时间单位 “分” 的实际意义。

量感就是一种感觉,是感性的,抽象的,所以本节课认识毫米和分米,老师以身为尺,学生的感知就更强烈,更加的具象化,而且以身为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生通过估量、测量、反思、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学,在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了体积单位的到底有多大,认识性的知识增加了实际感受,认知会更加深刻。随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常见物,哪些的体积是接近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及 1 立方分米,以此来发展度量意识,提升 “量感”。

课堂中,老师通过列举、计算、比划等各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增强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发展学生的 “量感”。

王老师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感知、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量感”。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学中侯老师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孩子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的将量感印刻在课堂的教学中,值得我学习

董老师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通过观看微课直观演示,发现圆柱展开图的形状,以及探究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李老师通过了学生对图片像与不像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初步认识比。

李老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迟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特征出发,用三角形三兄弟争论不休引出新课,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

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0:12 · PVG 18:12 · LAX 03:12 · JFK 06:1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