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娜

姚晓娜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51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19:49:36 +08:00
10 G 0 S 0 B
姚晓娜 的最新回复

量感的建立源于度量,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量感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本节课,罗老师让学生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实践活动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感知由表象到清晰它们之间的进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

千米是一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课前借助多种测量体验活动,使学生多感官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千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类比、推理、想象有助于在脑海里逐步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认识,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的理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体验 — 感受 — 估计 — 查阅 1 千米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老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寻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再一次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亲历度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量感。

课堂初始,教师抛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开始新知识的探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动探索者。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猜测、思考和汇报交流,利用学习单整体把握三种线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概括能力,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蛋糕和饮料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圆柱体积建立初步的表象,并且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学习圆柱体积的必要性。最后巩固应用中《农夫和驴》的故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量起源于量。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明晰新知,并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猜想、类比、实践操作验证,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量感得以提升。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初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实验操作之前,明确实验方向,提高实验的严谨性。个人认为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对于高和底至少有一个不相等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分析、讨论、补充、辩论,即可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堂初始,通过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表象,为进一步理解周长概念奠定基础。课堂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操作中形成量感。

课堂初始通过,通过数学书封面的测量结果不一样的游戏活动,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靠原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过程中,通过 “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 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成功使学生构建了面积单位的量感。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课堂初始,直接引导学生聚焦石块体积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围绕体积的意义将不规则转化为可测量,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提升学生的的量感。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种活动,多维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分类、探究、应用等活动,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并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课堂中,李老师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构建新知的体验,让学生养成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前测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情。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让学生体验,亲历活动过程,从实物感知到数学理解,建立周长表象,在此基础上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增强度量意识,积累活动经验。

杨老师的这节课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入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建立面积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初始,张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我个人认为,在 “学生观察钟面,同桌说一说” 之后,可以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更正,学生的思维可以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本节课,杨老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通过迁移类比,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再通过观察、推理,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量感、提升量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考从 “长短” 过渡到 “面”,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头脑当中关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表象得到不断的调整、明晰,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建立正确的面积表象,量感得以提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动态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知顺利从二维到三维进行迁移。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活动,积累度量经验,提升学生的量感。

付老师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本节课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都是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类比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积累度量经验,培养学生量感。

量起源于量。只有让学生切实经历了量的过程,对量的感受才能真实发生。本节课,曾老师引导学生在估一估、想一想的环节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亲身经历不规则物体到可测量的水的体积的转换过程,量感得以提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09 · PVG 18:09 · LAX 03:09 · JFK 06:0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