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xiuhua123456

haoxiuhua12345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4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19:46:05 +08:00
10 G 0 S 0 B
haoxiuhua123456 的最新回复

量感是对事物的大小、轻重、长短等的直观感知。《什么是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从 “线” 到 “面” 的过渡,是从 “一维” 向 “二维” 的过渡,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 一次飞跃。本课教师设计通过 “猜”、“看”、“比”“画”“说” 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轻松 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面积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个人觉得设计实用性强,很科学,值得学习。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很突出,教师思路也很清晰,个人觉得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钟表的应用就在身边,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体验应该是在活动中去感知,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少,建议可以加一点游戏活动,比如我说你拨等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是概念教学,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只要通过教学了解周长的含义,岳老师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概念。

本课教师设计教学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而是直接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关于 24 时计时法的了解,以此展开,过渡新课很自然,简单明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个人觉得教学设计中应该运用多媒体生动的演示,使学生了解 24 时计时法的由来,这样可以直观形象看出一天有 24 小时,也使学生明白了时间周而复始,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上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本课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的数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我们的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才会更加充满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绽放思维的火花。

《看日历》主要使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年、月、日,个人认为这部分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课教师通过填表、整理、思考,发现规律,让有关年、月、日之间的知识,更加系统地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又结合家人生日来加深对日历的了解,利用微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个人认为本课的设计还是很成功的,值得借鉴。

本课教学设计很详细,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花环相扣的设计教学。本课属于概念教学,教材设计的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并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教师为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建立体积、容积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实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个人认为本课设计很实用,练习题设计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能够使每个孩子能有成功的体验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师在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实物情境,把测量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测量中学到知识,测量是发展学生量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本节课教者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质量的轻重,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真正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进行了拓展和生华,值得我学习

教师在测量活动前,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已有的体积经验,形成参照比较,对石块体积大小进行估测,能够培养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大小的直观体验,也就是对量感的直观体验,接着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使学生直观的感知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能够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个人觉得老师的导入部分可以适当的借鉴微课 3.0 中的动画,相信学生会更加吸引和调动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李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借助直观的人民币面值使学生充分观察了解小额人民币,通过学生熟知的购物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应用小额人民币付钱,找钱,这样设计贴近生活情景,学生乐于接受,个人觉得学生初识人民币教师在出示人民币之前应该适当用图片之类的介绍其他币种,这样再引出人民币,既吸引学生兴趣,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不同的度量方法,获得对面积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在探究活动中,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教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紧紧围绕重点,通过学生的实践测量,进行密铺,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小正方形每边个数的关系,教师的导入以猜图游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课堂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体验者,而并非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操作观察中能够体验到得出结论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地猜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验证,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是让学生经历 “类比猜想 — 验证说明” 的探究过程,这正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个人觉得在学生猜想之后,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能够促进学生对量感的体会,通过分层练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够将量感延伸到生活之中。

“量感” 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学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一分钟能做什么?” 的活动使学生亲身感知到体验到时间的长短,学生容易将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体验升华为对数学知识的感悟 ,这样就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变成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实质,个人觉得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加入一分钟读书比赛等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1 千米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或想象出它的实际长度,要让学生对 “千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突显学生 “量感” 的培养,就需要依靠多样化的操作及实践活动充分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借助学生对 10 米、10O 米等长度的认识通过类比、推理进行建立,形成理性认知,教师设计学生的走一走,跑一跑,测一测,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 1 千米的长度,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到一千米是较长的长度单位,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师的设计很详细,值得借鉴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导入设计新奇有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认识米与毫米的概念,结合具体的实物提升了学生的量感。量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去感知,本课教师注重了学生多种感官的调动,使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学,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做到 “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师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能自主的发现规律从而总结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量感内化为经验

体积单位的教学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感知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大小,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可通过学生的比、做、摆等活动,结合实物的大小感知并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的很全面,重视学生从一维、二维再到三维空间的过渡,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本课重点是探究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时创设了生动的故事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观察、实践、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展了关于体积的量感,本科的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量感重在感,在实际测量中感,在生活应用时感,本课长方体的体积,是通过多个小正方体叠加,学生操作观察,将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行所摆正方体的块数,行数,层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将 “数” 与 “量” 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数量实际意义,既是体积度量的过程亦是量感体验与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差异,能够区别设计练习,值得借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7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7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2:44 · PVG 10:44 · LAX 19:44 · JFK 22:4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