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y123

zxy123

🏢  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45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3 09:54:35 +08:00
10 G 0 S 0 B
zxy123 的最新回复

贾老师为这节课准备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分析和相关核心概念的文献综述,对量感进行了解读。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感官,通过类比、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空间变象,积累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体积与容积》是一节概念课,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变课。体积与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老师设计多种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体积教学相对比较抽象,王老师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感知、体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量感”。

陈琴琴老师能够立足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借助 “绘本” 等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 “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 等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们多次试课,逐步调整修订完善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本节课的微课教学生动有趣,环节层层递进,使得学生区分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学生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面积的本质概念。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周围熟悉的事物或工具,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中,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剪一剪、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 “朦胧”,到 “清晰”,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生活中,对于 “面” 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但如何从生活中的 “面”,到数学中的 “面积”,相信作课老师团队设计的大量的动手的活动经验,会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王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钟表,直观感受与计量相结合,建立 1 秒,10 秒.60 秒时间观念,体会量之间的累加来刻画 1 分钟,建立一分钟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夏老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实物刺激,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对体积单位量的生活感知,即运用 “已有量感” 的基本经验,对情境中的两个元素进行初步判断。

在开课时同一本书由于测量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出面积大小的数据就不同,本是同一本数学书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产生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欲望。课中又让学生经历量、摸、找、说、画等动手操作认识到常见的面积单位,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李老师的课备得过于仔细,学生基础很过关但个人觉得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不够。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以 “四学” 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亲自体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做到了放缓脚步,让孩子在体验中丰富了量感。

正如李老师的教学思考提到的两个观点的:1. 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2. 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李老师的本节教学设计围绕这两点设计,设计新颖,构思独特,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重难点突出。

调动多感官感受 1 千米,课中通过类比、推理、想象,在脑海里逐步形成对 1 千米有多长的表象,同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模型化,从而形成量感。

衣老师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旨为培养学生的量感服务。最让我喜欢的环节是对探究尺子形成过程和产生的必要性,为后面学习用尺子测量打下坚实基础,有效的突破本课学习中的重难点。

秒这一时间常量,二年级学生对 “秒” 这个量完全接受并不容易,该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活动让学生感知 “秒”,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

通过作课团队的设计,学生能在不断操作、感知、比较中累计经验、加深认识,建立厘米的量感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在本课中建立量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后面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曹老师在设计《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曹老师通过引入 — 猜想 — 验证的方式,得出圆柱的体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研究。恰当使用 3.0 微课,讲抽象的只是具体话有效解决课堂深度、宽度与时间的矛盾。

《面积单位》一课,是学生从一维度量到二维度量的飞跃,是二维度量到三维度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上就更加抽象,量感的形成就变得更为迫切。本课设计 “画一画”“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活动帮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只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能切实体会量的内涵,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而为之后的有关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 “量感” 至关重要。

岳老师创设了乐乐跑步的情境,给出了乐乐和妈妈跑步的路线,并让学生用手描一描,估测乐乐和妈妈跑步路程谁长谁短等活动,揭示什么是周长这一概念。最让我欣赏的是活动二的设计 “一根长 40 厘米的细铁丝,你能用它围成一个周长为 40 厘米的图形吗?” 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很好帮助孩子理解周长的本质,进而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本节课教师设计既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用注重了归纳反思的过程。因为真正的量感一方面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依赖于学生的反思内省。学生只有将在亲身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在心中形成了标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量感形成。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帮助学生将生活 “量感” 逐渐转变为数学 “量感”,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数学 “量感” 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老师本节课采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量感,根据 “具身认知理论”,当学生的身体感受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践所得到和培养的能力将更加清楚明白以身为尺,那么学生的感知就更强烈,更加的具象化,学生以身为尺,大大提高了估测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0:32 · PVG 18:32 · LAX 03:32 · JFK 06:3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