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德惠张海英

吉林德惠张海英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6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0:12:09 +08:00
10 G 0 S 0 B
吉林德惠张海英 的最新回复

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看的多,感受的多,空间观念发展,相对应也会有所提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立方体,摆一摆立方体,数一数立方体,算一算立方体体积,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对体积量感的发展有莫大的好处,值得借鉴。

“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付波老师在这节课,探究长方形体积的时候是出示 12 个小正方体,学生数一数说出来体积是 12 后,老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一层一层的数,一行一行的数,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在操作中潜移默化,感受到长方形的体积,发展了学生长方形体积的量感,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

情境教学把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实际意义,有利于学生接受抽象的知识,建立模型。本课在每部分都安排有顾客和售货员进行付钱和找钱的实践活动,在情境图的中间还提出了算钱、付钱、找钱三类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在情境创设与实际操作活动中,潜移默化渗透量感,使学生量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时间这一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平时并不关注钟表,也很少关注时间,时间观念比较薄弱,因此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 12 时计时法和 24 小时计时法的相互转换,何老师通过对比,小组内班级内交流,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李老师在结束的时候送大家一句名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那么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他就会把难的事情变成容易的事,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能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生 3:我再来出题,我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2 立方厘米(PPT 提示),你能搭出这个长方体吗?(插音乐,暂停 12 秒)生 1:我共摆出 4 种。我每排摆 3 个,摆 4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3 厘米,宽是 4 厘米,高是 1 厘米,3×4×1=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2 排,摆 3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2 厘米,高是 3 厘米,2×2×3=12cm3。 每排摆 2 个,摆 1 排,摆 6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6 厘米,2×1×6=12cm3。 每排摆 12 个,摆 1 排,摆 1 层。我摆的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1 厘米,高是 1 厘米,12×1×1=12cm3,它们的体积都是 12 立方厘米。师:大家看,体积相等的图形,摆法不同,形状也是不同的。” 本环节设计比较巧妙,通过动手搭一搭,学生的摆法不同,形状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它们的体积却完全相同。使学生对于体积的量感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观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长这一环节,“红线将正方形分成两部分,1 和 2 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呢?为什么?” 本题的设计很有创意,从表象看,图一的面积大,学生会误以为图一的周长也大,而实际上图一和图二的周长是相等,周长和图形的大小面积并无直接关系,那么学生对周长的量感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对周长认识更加深刻。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王莹老师,这节课首先设置了猜想环节,你猜一猜,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激发兴趣之后,然后是动手实践,亲自验证一下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学生认知得到了一个新的提升,进一步发展了学生体积的量感。

探究活动二,学生首先猜想: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然后亲自操作验证,整个的实验过程,学生眼前一亮,问题迎刃而解。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一合作交流学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王莹老师这节课学生通过交流,产生问题的碰撞,在总结探究圆锥的体积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感悟用数学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体积量感。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本人感觉设计的非常合理,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都非常的符合本节课的学习,习题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又不那么容易,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很好的完成。

谢敏老师,本节课通过一分钟木头人的游戏,看一分钟搞笑视频,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一分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继续探索一分钟有多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采用观察钟面具体的学习,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学生在一分钟音乐活动中,通过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现了一分钟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对于郝老师这节课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就是我们可以在黑板上画三条线段,分别是 1 厘米,1 分米和 1 米的线段,然后以线段为准画三个正方形,然后涂上喜欢的颜色,涂颜色的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大小,让学生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郝老师,在这节课采取的教学方式,首先动手操作量一量,让学生真实的参与活动,感受面积单位。第二个活动,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来认识面积单位。第三个活动,小组合作,寻找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感知,发展了孩子对长度单位的量感。

“①走一走,用步数感知 10 米的长度;②手拉手,用臂长感知 10 米的长度;③量一量,用米尺感知 10 米的长度。” 用一系列的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知 10 米的长度的量感,对于以后学习 1 千米长度量感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议贾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在黑板上画出 1 厘米,1 分米和 1 米的线段,然后由线段变成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拿出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六个;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六个;1 平方米的正方形六个。分别组成三个立体图形,让同学直观感受一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物体的体积大小。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体积大小的量感,这样学生在以后给物体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的时候就易如反掌了。

这节课的内容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点交代的很清晰,本人建议如果能在 “对比讨论” 的活动中,渗透一下体积相同的物体,但是容积未必相同;同样道理,容积相同的两个物体体积也不一定是相同的。进一步总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是不成比例的。

在尺子上寻找一厘米,从零刻度线到 1 是 1 厘米,这个时候学生对于 1 厘米已经形成了表象的认识,如果进一步再寻找 2 到 3,他表示的也是 1 厘米,感觉就会尽善尽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层深入,即重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课堂结构的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为主,并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 “说一说” 的教学环节中经历了三种方法,分别是 “升水法,降水法和溢水法” 学生在经历这三次实验之后,头脑中对于体积的量感理解就不会只存在于认识体积的表像,而是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13ms · UTC 06:10 · PVG 14:10 · LAX 23:10 · JFK 02: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