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5957390

18835957390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87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9 23:11:25 +08:00
10 G 0 S 0 B
18835957390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作为测量的种子课,利用比一比,数一数,画一画等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并教授了度量的本质: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学生积累了测量的活动经验。

在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对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比较它们的不同,体会半径变化引起的周长和面积不同的变化情况,在对比中发展学生量感。

在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上用时过多,缺乏对几分米和几毫米的感知,应该设计分别用 1 分米和 1 毫米估测,测量物体的长度。另外正如李老师的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应该分开学习。

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测量圆的面积时应该把格子进一步变小,格子越小,圆越接近正方形,数出来越接近圆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极限思想和化曲为直的意义。

孙老师设计的前置体验活动单非常好,让学生估一估,再做一做,让学生充分地体验 10 米和 100 米。相与孙老师探讨一个问题,千米和 1000 米不一样,千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这个在课堂上如何呈现。

建议在教授分针走 1 圈是 60 分时放慢脚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的格子,钟面上从 12 到 12,有 60 个小格,可以数出来,也可以用乘法。

舒艳老师的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统一测量标准后没有立即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确,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认识尺子环节,采取的是直接感知,整节课详略得当,环节紧凑。

高老师在复习导入时设计了 “不够 1 米用厘米表示” 的内容,唤起学生的测量经验,也为学习毫米做好了铺垫。高老师也注重渗透数学文化,利用绘本故事,丰富学生的测量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老师在寻找 1 分米,认识毫米,探究长度单位的关系时巧妙地使用微课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提高了课堂效率。有一个建议,播放视频后可以让孩子再跟着做一遍,或者说一说,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

衣馨老师设计了估测的环节,帮助学生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也为进一步学习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发展学生量感。

实际教学中,即使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但是在区别几分米还是几毫米时依然会出错。因此,量感的建立不但要建立长度单位各自鲜明的长度表象,还要充分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纪老师在认识分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感受 2 分米,3 分米等,对学生量感的建立非常有利。

在探索米和分米的关系时,李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米尺,能够让学生在尺子上直观地找到分米和米的关系,降低了学生的单位换算的难度,给了学生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第一稿的设计,利用 1 米 = 100 厘米,再进行推理,这样既有直观,又有抽象,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量感。

王老师在认识分米和毫米后,设计了找、比等活动,让学生建立了各自鲜明的长度表象,尤其是最后设计了闭眼听口令比划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并不断调整,完善建立的长度表象,发展学生关于长度单位的量感。

李老师在带领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关系是注重方法指导,力求借助尺子开展单位换算,让学生在直观,低难度的情况下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用 1 毫米量一量 1 厘米有多长,用 1 厘米量一量 1 分米,1 分米量一量 1 米,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容易操作,可以很好地发现,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李老师的设计比较贴近儿童,在认识分米环节,李老师放慢脚步 “拿起尺子,大拇指卡住 0,食指卡住 10,这两根手指不要动,轻轻把尺子移走,比出来的这个长度就是 1 分米。” 这样的慢镜头比简单的要求 “在尺子上比出 1 分米” 更能让儿童接受,而且学生建立的 1 分米的表象更准确。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06 · PVG 22:06 · LAX 07:06 · JFK 10:0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