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min325108

fumin325108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43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4-22 16:04:49 +08:00
10 G 0 S 0 B
fumin325108 的最新回复

《认识时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周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刘老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总结的过程中建立量感。 最大亮点 :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

《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隶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之后学习的,纵观本节课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 “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看日历》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知识,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年、月、日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在一、二年 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 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 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有很多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下展开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填表、找规律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时间量感。

《体积和容积》是学生学习几何体积的开始,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具体的感性积累,容积单位 “升和毫升” 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所以本节课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主要充当了一个 “先行组织者” 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呈现典型材料,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概念。这堂课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流畅、朴实。

白老师执教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是在学习并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进行教学的,白老师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先是都安排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圆锥的体积和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3。本节课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量”,在体验中发展学生对 “量” 的切生感受,促进了量感的建立与发展。

 三年级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老师使用课件演示一天的时间演变,让学生直观形像的看出了一天中有 24 个小时。感受到了 24 时记时法的来历。同时渗透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并把抽象的时间和真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时间量感。

“体积单位” 是一节概念课,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李老师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让学生在辩、感、思的过程中,感悟体积单位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发展学生量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段老师在体会面积量感过程采取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官参与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表象,初步建立对量的感受。

这节课,运用前测单,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真正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节课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重视了 “学生的亲身感受”。由于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感受什么是一周,发展量感。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的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亲身体验 10 米有多长,通过推理、想象、感知 1 千米的实际长度,在脑海里逐步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理性认识,建立 1 千米的表象,发展量感。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了数学活动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要在师生充分的数学活动中认识毫米和分米,感悟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实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舒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杨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杨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10 · PVG 18:10 · LAX 03:10 · JFK 06: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