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河西基地的赵彤,很荣幸参加第十六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感谢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给我们提供学习平台,让我们锻炼、成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刘虹老师、陈静老师和高彩琳老师一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究”,结合《教室有多长》这节课,探讨如何在度量领域发展学生的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很珍惜这一次与全国同行们一起学习、交流的的机会,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优异成绩!
本节课的相关链接如下: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695#r_74023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695#r_74024
【教学设计(第一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74024
【第一次试讲及团队研讨照片】 https://bbs.xsj21.com/t/1695#r_89417
【教学反思(第一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89418
【教学设计(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90832
【第二次试讲及团队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695#r_92038
【教学反思(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92155
【教学设计(第三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96960
【第三次试讲及团队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695#r_96961
【教学反思(第三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97261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695#r_97264
【选题思考】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量感”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频词,常见于度量领域。《教室有多长》就是属于度量领域中的一节课。根据测量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结合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有效的测量长度的教学可以参照 “直接比较 ——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 —— 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的顺序进行教学的,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教室有多长》一课是在学生能够对长、短进行直接比较的基础上,自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一节课,是属于第二阶段 ——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选择《教室有多长》一课进行 “量感” 的研究,是因为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是实现人类交流与刻画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所必需的。体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是学习度量的逻辑基础。《教室有多长》一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第一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室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 础。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 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许多学生还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度量的经验。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就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互助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另外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难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尺、书、文具盒、易拉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淘气和笑笑的教室看看,看看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出示教材情境图)
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今天我们也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意图: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话题,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学习成果预设:
①用尺子量;
②用数学书量;
③用文具盒量;
④用脚量;
⑤用铅笔量;
⑥用方砖量
……
(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
①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②小组商量:选择什么测量工具;
③实际测量;
④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习成果预设:
①小组成员分工:学生 5 人一小组,2 人测量,1 人数数,1 人记录,1 人汇报。
②选择尺子、数学书、文具盒、脚长、方砖、铅笔等测量工具中的一种进行测量。
(意图: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薄弱,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活 动要求,为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小组汇报时,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意图: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会合作的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组织学生讨论,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成果预设:
①要做好标记;
②一个挨着一个摆好;
③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做标记有什么用?“紧挨着” 是什么意思?
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大家使用的工具不同。
(意图:在反思测量活动中注意事项时,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20 秒时间,谁摆得最高,谁就获胜。
找 2 个小组到前面来摆,其他组当裁判。
教师归纳: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意图:向学生渗透单位累加思想,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单位累加的越多,量就越大。)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 3 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
②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③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
讨论:谁说的对?教师出示图片
学习成果预设:虽然两根木条都是 3 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两根木条的长度肯定是不相 等的,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 3 个,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意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积累经验。)
三、回顾小结: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赵彤老师以新的理念来知道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一低年级学生学生的特点,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赵老师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更有效。
赵彤老师设计的这节课,很好地利用了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整节课围绕测量活动展开,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在测量活动中,教师对小组合作的预设指导非常细致,这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很有必要。小组从选择测量工具到如何分工,如何标记,如何记录,如何总结,教师都有意识地去指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学习的愉悦。
赵老师的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去参与 “量” 的过程,在观察、讨论、操作、反思中积累 “量” 的经验,感知 “量” 的方法和过程,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从生活实际入手,小组分工合作有序,同学们合作测量高效,教师适时适度给予指导,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感谢赵老师给我们提供的精彩示范!
赵老师的课堂设计理念有时代感,三个研究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发展,形成研究数学的过程,有效地指导学生研究数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了测量活动的经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
本节课《教师有多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想办法来解决 “教室有多长” 的问题。从工具选择到小组分工再到具体实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将生成与预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后还进行了课后反思,帮助学生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自选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赵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去参与 “量” 的过程,在观察、讨论、操作、反思中积累 “量” 的经验,感知 “量” 的方法和过程,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借鉴。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环节,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会合作的的作用、合作的乐趣,值得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开始展开教学,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从实际的测量,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探索新知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赵老师的课堂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 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低年级的操作实践课是很难把控,赵老师的课堂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对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方式方法及过程的引领和培养,借助操作活动,有效地让学生积累了测量活动的经验,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亲历感知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赵老师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 “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度单位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对长度概念培养认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助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以发展学生 “量感” 的活动探究形式”,以活动激发学生的探讨如何在度量领域发展学生的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增强 “量感” 意识,在这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活动课最难的是 “如何组织” 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赵老师在组织教学中尤为清晰地指明了分步合作的步骤,特别是小组成员间如何有序分工,教师给予了学生明确的指导,为学生有效合作提出了合理指导,也为学生今后如何参与合作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操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观察、讨论、测量、概括,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第一环节学生选择数学书、文具盒、脚长等已有的经验去测量教室的长度,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又体验了测量方法和工具的多样性,积累了测量的经验。
@zt2734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紧凑,这节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以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测量之前先说清楚,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了活动课课堂秩序凌乱的问题。
@15620155585 感谢您的评价。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测量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hai6shang6 感谢您的评价。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从 “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活动的分工” →“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的思考” 经历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再通过反思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规范测量方法,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hu feng jing(https://bbs.xsj21.com/member/hu feng jing) 感谢您的评价。本节课让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会合作的作用与乐趣。
@chengqm2021 感谢您的评价。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 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15567078709 感谢您的评价。《教室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3180798129 感谢您的评价。本节课真正让学生参与 “量” 的过程,在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wangfengying_55 感谢您的评价。特别欣赏您的这句话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本节课以 “问题” 和 “活动” 为引领,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考、交流与反思,从而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整节课围绕测量活动展开,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同时反思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渗透正确的度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15804436003 感谢您的评价。量感是对量的感觉,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而慢慢形成。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 “量感”。
@zhongrong525 感谢您的评价。“量感” 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频词,常见于度量领域。《教室有多长》就是属于度量领域中的一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https://bbs.xsj21.com/member/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 感谢周老师的评价。这节课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成都龙泉陈昌伦工作室谢玲琳 感谢谢老师的评价。本节课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在 “做” 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
老师所言极为准确,对课程掌握扎实:《教室有多长》一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过程各环节相扣,条理清晰,很值得我学习借鉴。
@dongfang5518 感谢您的评价。这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山西汾阳栗家庄中心校王凯平 感谢王老师的评价。本节课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厘米之前专门设计的一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学会度量的方法,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度量的结果,发展学生的 “量感”。
赵老师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教室有多长引入课题,第二个环节的处理 --- 实践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问题,学习成果的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用铅笔量、用方砖量…… 真正的做到了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的思考,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产生触动,形成知识链接,指导学生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什么知识等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重要的途径。本节课,赵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效呢?!
整节课围绕测量活动展开,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同时反思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渗透正确的度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本节课是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老师注重引导,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赵老师在本课中,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注重了引导学生测量和探究的方法,活动前先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序开展活动,经过不同工具的测量让学生经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然性!并在大量的活动中培养和渗透量感!
【教学反思(第一稿)】
《教室有多长》一课是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积累测量方法,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感知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于是在本节课的一稿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1. 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为引领,亲历活动,积累经验,发展 “量感”。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问题一:怎样量教室的长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组织学生想办法测量出教室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二: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动手实践,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发展学生的 “量感”。问题三: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讨论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注重活动之后的交流反思,这样的交流既是对测量活动的总结,也是对测量方法的讨论,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察 —— 讨论 —— 操作 —— 总结”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掌握知识,获取经验。
2. 在测量中初步学会合作学习,体会成功的乐趣。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合作” 的需求。本节课借助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合作思考、合作测量、合作交流与反思,使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合作思考:怎样量教室的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在生生间的交流中,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度量意识。合作测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内有的测量、有的数数、有的记录…… 只有这样相互配合,才能使测量活动有序,测量结果准确。合作交流与反思:测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以及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做到智慧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总之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 “亲身” 经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知道了自己是学习小组的成员之一,明白了在合作学习中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清楚了个人努力与小组成败之间的关系,享受了小组成功带给自己的快乐。
通过对一稿教学设计的试讲及团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1. 课的引入缺乏新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应从需要的角度出发,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 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2. 虽然在小组测量前,教师提出了活动要求,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合作测量的经验,测量中出现了分工不明确,大家都抢着测量,有忘记数数等情况的发生,有序合作掌控的不好。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时说的比较简单,没有清楚、具体地说出本组的测量过程,正确的度量方法没能在交流中体现出来。
4. 测量后组织学生交流在量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时,学生只说明注意的问题,而没有说清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不注意会给测量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本节课赵彤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想办法来解决 “教室有多长” 的问题。从工具选择到小组分工再到具体实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将生成与预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后还进行了课后反思,帮助学生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798902626@qq.com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借助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交流与反思。问题一:怎样量教室的长?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二: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除关注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外,有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学习能力。问题三: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渗透正确的度量方法,为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15037158702lyy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 “量感”。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感谢陈老师的点评。正如您所讲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旨在组织有效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经历、体会、积累、发展、提高。
【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室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许多学生还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度量的经验。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就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互助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另外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难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尺、书、文具盒、易拉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每年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拉花要从教室的前面这面墙一直拉到后面的那面墙,可是老师不知道要买多长的拉花,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情境,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学习成果预设:
①用尺子量;
②用数学书量;
③用文具盒量;
④用脚量;
⑤用铅笔量;
⑥用方砖量
……
(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活动前,教师首先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的形式贴在黑板上。
(1)小组讨论:测量教室的长度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2)小组商量: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每组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3)小组成员分工:谁负责测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
(4)实际测量。
(5)填写测量结果。
师:要求明确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黑板上的图示,再想一想一会儿小组活动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请学生结合图示重复活动要求。
(意图: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薄弱,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形式直观形象地提示学生,这些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了准备,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习成果预设:
①测量教室的长要从教室前面的这面墙量到教室后面的那面墙。
②选择尺子、数学书、文具盒、脚长、方砖、铅笔等测量工具中的一种进行测量。
③小组成员分工:学生 6 人一小组,2 人测量,2 人数数,1 人记录,1 人汇报。
④实际测量。
⑤填写测量结果。
(1)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哪儿量到哪儿?
(2)测量工具是什么?
(3)怎样测量的?
(4)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时,1 人汇报,其他组员演示测量过程,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
组 1: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数学书,我们将我们组的 6 本数学书竖着一本挨一本放好,然后一本一本往后移这样测量的,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29 本数学书的长。
组 2: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 xx 的脚来测量的,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一只脚的脚跟贴在墙边,另一只脚的脚跟贴在这只脚的脚尖,这样交替往前走,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2 个 xx 的脚长。
组 3: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文具盒,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文具盒一端贴在墙边,另一端用粉笔画上线,再将文具盒拿起来一端贴在线上,另一端再画线,这样一直量下去,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3 个文具盒的长。
组 4: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折叠尺,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3 组的一样,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24 个折叠尺的长。
组 5: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尺,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4 组的一样,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47 把尺子的长。
组 6: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数方砖的方法来测量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9 块半方砖的长。
教师提问: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大家使用的工具不同。
(意图: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合作” 的需求。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如小组内有的测量、有的数数、有的记录…… 只有生生间互相配合,才能使测量活动有序,测量结果准确。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而趣的测量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一个挨着一个摆好,如果不紧挨着摆测量结果就会不准确;
②要做好标记,这样能体现一个挨着一个摆,而且最后也可以通过数标记来得到测量结果;
③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④记录时一定要写清楚测量工具是什么,比如用尺量时,要写清是折叠尺还是普通直尺,因为两种尺的长度不同,会影响测量结果;
……
(意图:在反思测量活动中注意事项时,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20 秒时间,谁摆得最高,谁就获胜,。
找 2 个小组到前面来摆,其他组当裁判。
教师归纳: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意图:向学生渗透单位累加思想,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单位累加的越多,量就越大。)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 3 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
②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③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
学习成果预设:虽然两根木条都是 3 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两根木条的长度肯定是不相等的,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 3 个,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意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积累经验。)
三、回顾小结: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在操作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不同的测量方式测量长度,体会测量方式和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经验,发展了测量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每个学生对量的感知都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第二稿)】
这次试讲后,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和汇报交流的质量提高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直观形象的图片比抽象的语言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按照图示的引导,有序地开展了小组测量活动。先在小组讨论测量教室的长要从哪量到哪;讨论好之后,大家商量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商量好之后,组长负责分工,确定测量、数数、记录,汇报的人选;之后进行实际测量;最后将测量结果填到每组的学习单上。汇报的时候,学生也是按照图示的引导,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说清楚测量的过程,度量的方法也在生生间的交流中得以充分地表达。同时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而趣的测量活动中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图示
通过对二稿教学设计的试讲及团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个数学活动 —— 测量教室的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测量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同样测量教室的长,由于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会不同。第二个活动 —— 摆易拉罐。只让两个学生代表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学生均没有实践,学生对 “相同的物体,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这种累加的思想,体会的不够充分,可以再设计一个类似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充分感受。
第三个活动 —— 说一说哪根木条长?教师显示答案时出示的是电子图片,换做实物图片更具说服力,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回形针确实有不同的长度,充分体会到:虽然回形针的数量相同,但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不一定相同,因为回形针的长短可能不同,回形针长的,测量出的物体一定长。
总之,本节课的三个活动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充分感受,发挥每个活动的最大效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 “量感”。
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活 动要求,为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注重有序合作,体会不同测量方式、工具,最后再进行回顾反思,小结测量的方法,多样化的测量标准带来的是多样化的测量结果,也为下节课做铺垫,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这节课设计理念比较新,让学生在 “量”(liáng) 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创设有趣的 “测量教室长” 的情境,让学生在 “做” 中 “学”,在 “学” 中 “悟”,在交流与反思中互促共进。教师不仅关注了学生双基的落实,更难能可贵的是重视了学生后两基,即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展现出学生思维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
本节课教师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 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室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许多学生还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度量的经验。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就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互助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另外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难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尺、书、文具盒、易拉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每年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拉花要从教室的前面这面墙一直拉到后面的那面墙,可是老师不知道要买多长的拉花,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情境,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学习成果预设:
①用尺子量;
②用数学书量;
③用文具盒量;
④用脚量;
⑤用铅笔量;
⑥用方砖量
……
(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活动前,教师首先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的形式贴在黑板上。
(1)小组讨论:测量教室的长度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2)小组商量: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每组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3)小组成员分工:谁负责测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
(4)实际测量。
(5)填写测量结果。
师:要求明确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黑板上的图示,再想一想一会儿小组活动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请学生结合图示重复活动要求。
(意图: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薄弱,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形式直观形象地提示学生,这些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了准备,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习成果预设:
①测量教室的长要从教室前面的这面墙量到教室后面的那面墙。
②选择尺子、数学书、文具盒、脚长、方砖、铅笔等测量工具中的一种进行测量。
③小组成员分工:学生 6 人一小组,2 人测量,2 人数数,1 人记录,1 人汇报。
④实际测量。
⑤填写测量结果。
(1)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哪儿量到哪儿?
(2)测量工具是什么?
(3)怎样测量的?
(4)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时,1 人汇报,其他组员演示测量过程,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
组 1: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文具盒,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文具盒一端贴在墙边,另一端用粉笔画上线,再将文具盒拿起来一端贴在线上,另一端再画线,这样一直量下去,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3 个文具盒的长。
组 2: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小方凳,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1 组的一样,把小方凳竖着一个挨一个摆好,然后再一个一个往后移,我们组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20 个小方凳的长。
组 3: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数学书,我们将我们组的 6 本数学书竖着一本挨一本放好,然后一本一本往后移这样测量的,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29 本数学书的长。
组 4: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尺,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1 组的一样,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47 把尺子的长。
组 5: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 xx 的脚来测量的,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一只脚的脚跟贴在墙边,另一只脚的脚跟贴在这只脚的脚尖,这样交替往前走,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2 个 xx 的脚长。
组 6: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数方砖的方法来测量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9 块半方砖的长。
教师提问: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大家使用的工具不同。
(意图: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合作” 的需求。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如小组内有的测量、有的数数、有的记录…… 只有生生间互相配合,才能使测量活动有序,测量结果准确。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而趣的测量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一个挨着一个摆好,如果不紧挨着摆测量结果就会不准确;
②要做好标记,这样能体现一个挨着一个摆,而且最后也可以通过数标记来得到测量结果;
③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④记录时一定要写清楚测量工具是什么,比如用尺量时,要写清是折叠尺还是普通直尺,因为两种尺的长度不同,会影响测量结果;
……
(意图:在反思测量活动中注意事项时,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20 秒时间,谁摆得最高,谁就获胜,。
找 2 个小组到前面来摆,其他组当裁判。
各组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规则同摆易拉罐,活动结束后,请每个小组说一说摆的小正方体个数,并评出组内获胜者,再评出班级总冠军。
教师归纳: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意图:向学生渗透单位累加思想,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单位累加的越多,量就越大。)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 3 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
②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③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
学习成果预设:虽然两根木条都是 3 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两根木条的长度肯定是不相等的,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 3 个,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意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积累经验。)
三、回顾小结: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
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第三稿)】
一节课下来,学生比较兴奋,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所有的活动任务都在按部就班进行,学生 对 “度” 的感受比较充分,但我总是觉得,学生对 “量” 的感觉,没有在各个活动中凸显出来。团队 共同分析后,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凸显 “量感” 培养的地方,教师缺乏让学生顿悟的语言。例如:课的引入,教师请学生思考:怎样量教室的长?学生想出了很多测量工具,如:数学书、文具盒、小凳子、方砖、尺子…… 教师没有让学生感悟到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教室的长。教师可以点拨学生: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测量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的长去量教室这么长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短的线段去测量长的线段,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2. 凸显 “量感” 培养的地方,教师缺乏带有思考性、提高性的问题。例如:用数学书、小方凳测量后,可追问学生:为什么选择竖着放数学书或小方凳?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竖着放比横着放要长,这样测量的次数就会少。有了这样的经验后,到学生用脚测量时,可以先找一个学生测量,然后再找一个学生,请其他学生猜测一下如果用他的脚量教室长大约是多少个脚长,这时学生就要寻找标准,首先要和前面测量过的学生比比脚长,还要用他的脚和其他的测量工具做比较,从而估计出用他的脚长测量会在一个什么范围内,在这样的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又如:追问用文具盒和尺子测量的小组,为什么要做标记?用数学书、小方凳、脚长测量的组为什么可以不做标记?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书、小方凳全组的都一样,可以一个挨着一个摆,所以不用做标记;用脚量,一只脚顶着另一只脚量,也可以不做标记;而铅笔盒和尺子每个人的都不一样,所以只能拿一个去量,一个物体去量时,必须做标记才能体现出一个挨着一个量。另外选择做标记的工具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通过教师带有思考性和提高性的问题,让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和能力。
3. 让学生在 3 个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充分经历、充分感受。通过测量教室有多长,让学生体会到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也不一样。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 通过摆易拉罐和小方块,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摆的越多,摆得越高。通过淘气和笑笑用回形针测量木条的长,让学生体会虽然回形针的数量相同,但是回形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木条的长度也不一样。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不断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教室有多长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并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本节课以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 “观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第二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交流测量过程与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能力。第三个问题,反思测量活动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总结测量要注意的问题,渗透正确度量的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进行简单的比较,许多学生还积累了用自定义单位度量的经验。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就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互助解决问题尤为重要。另外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难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尺、书、文具盒、易拉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每年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拉花要从教室的前面这面墙一直拉到后面的那面墙,这么长的距离,我要买多长的拉花呢?这就需要量一量教室的长,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情境,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测量,量教室的长就可以量地面上的红线,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量教室的长?
学习成果预设:
①用尺子量;
②用数学书量;
③用文具盒量;
④用脚量;
…… 师:表扬同学们积极动脑、认真观察,发现了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测量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些东西的长去量教室这么长的距离。
(意图: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先想后做,体现 “从头到尾”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活动前,教师首先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的形式贴在黑板上。
(1)小组讨论:测量教室的长度要从哪儿量到哪儿?
(2)小组商量: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每组选择一种测量工具。
(3)小组成员分工:谁负责测量?谁负责数数?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
(4)实际测量。
(5)填写测量结果。
师:这么多的活动任务,你们都记下来了吗?谁再来说一说一会儿我们的小组活动都要做那些事情呀?
请学生结合图示重复活动要求。
(意图: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相对薄弱,为了使小组合作更有序、顺利地进行,教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活动要求,并以图示形式直观形象地提示学生,这些都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做好了准备,为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习成果预设:
①测量教室的长要从教室前面的这面墙量到教室后面的那面墙。
②选择尺子、数学书、文具盒、脚长、方砖、铅笔等测量工具中的一种进行测量。
③小组成员分工:学生 5 人一小组,2 人测量,1 人数数,1 人记录,1 人汇报。
④实际测量。
⑤填写测量结果。
(1)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哪儿量到哪儿?
(2)测量工具是什么?
(3)怎样测量的?
(4)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时,1 人汇报,其他组员演示测量过程,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学习成果预设:
组 1: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数学书,我们将我们组的 5 本数学书竖着一本挨一本放好,然后一本一本往后移这样测量的,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3 本数学书的长。
教师追问:为什么把前面的书往后移,而不把后面的书往后移呢?
(意图:突出数学书要一个挨着一个摆好,积累测量活动经验。)
组 2: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小方凳,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1 组的一样,把小方凳竖着一个挨一个摆好,然后再一个一个往后移,最后不够放一个小方凳,正好可以放一个文具盒的长,我们组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21 个小方凳的长 + 1 个文具盒的长。
教师提问:刚才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在测量的时候都是把数学书或小方凳竖着一个挨着一个摆好,那我想横着放,你们觉得可以吗?那你们为什么选择竖着放?
学习成果预设:竖着放比横着放要长,这样测量的次数就会减少,就更省时间。
(意图:初步感知,测量同样长的距离,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培养学生的量感。)
组 3: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文具盒,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文具盒一端贴在墙边,另一端用手指卡住,再将文具盒拿起来一端贴住手指,另一端再用手指卡住,这样一直量下去,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36 个文具盒的长。
教师追问:刚才两个组把他们全组的数学书和小方凳都用来测量了,你们为什么不把全组的文具盒放在一起测量呢?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文具盒都不一样长,所以只能选一个来测量。
(意图:初步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必须一致,否则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要用手指比着量呢?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我们只有一个文具盒,要想做到一个挨着一个摆好,需要用手指做标记。
(意图:初步体会,做标记在测量活动中的作用。)
组 4: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组的测量工具是尺,我们的测量方法和第 1 组的一样,但是我们组是用粉笔做标记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57 把尺子的长。 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选粉笔画线做标记?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用手指是有宽度的,粉笔画线比较细,这样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师追问:第 3 小组的同学是否认可第 4 小组的办法,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在生生间的交流中,相互启发,不断积累测量经验。)
组 5: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 xx 的脚来测量的,我们是这样测量的:将一只脚的脚跟贴在墙边,另一只脚的脚跟贴在这只脚的脚尖,这样交替往前走,我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教室的长大约是 43 个 xx 的脚长。
教师追问:你们组谁的脚最大?如果用他的脚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会是多少个他的脚长?
学习成果预设:
①肯定比 43 要少;
②可以用他的脚和数学书比一比,这样就可以估计一个范围了。
学生猜测后,实际量一量,验证猜测。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们组再选一个人,用他的脚测量教室的长,这次你们会选谁?
(意图:通过猜测 —— 实际验证 —— 再次选择,再一次让学生感知到测量同样的长度,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发展学生的量感。)
组 6:我们组测量教室的长是从前面这面墙一直量到后面那面墙,我们是用数天花板上的方砖来测量的,测量结果是:教室的长是 15 块方砖的长。
教师追问:第六组是最先完成测量任务的,他们组为什么这么快?
学习成果预设:这种方法一数就知道了,不用测量,所以特别快。
(意图:向学生渗透择优的数学思想。)
教师提问: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学习成果预设:因为大家使用的工具长度不同。
(意图:测量 “教室有多长” 这个活动如果让学生个人完成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用时会比较长,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合作” 的需求。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如小组内有的测量、有的数数、有的记录…… 只有生生间互相配合,才能使测量活动有序,测量结果准确。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而趣的测量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一个挨着一个摆好,如果不紧挨着摆测量结果就会不准确;
②要做好标记,这样好找到下一次测量的位置,做标记要选细的东西,这样测量的结果会更准确;
③测量工具长度一样时可以放在一起测量,长度不一样时选择一个来测量;
④如果选择一个测量工具来测量,要选最长的,因为这样测量的次数就会少;
……
(意图:在反思测量活动中注意事项时,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活动中有所提高,获得发展。)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20 秒时间,谁摆得最高,谁就获胜。
找 2 个小组到前面来摆,其他组当裁判。
各组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规则同摆易拉罐,活动结束后,请每个小组说一说摆的小正方体个数,并评出组内获胜者,再评出班级总冠军。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这两个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学习成果预设:相同的物体,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意图:向学生渗透单位累加思想,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单位累加的越多,量就越大。)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
学习成果预设:
①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 3 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
②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③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
学习成果预设:虽然两根木条都是 3 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两根木条的长度肯定是不相等的,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 3 个,但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意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下节课积累经验。)
三、回顾小结: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A13944991426 感谢您的点评。学生合作进行教室长度的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不仅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测量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yangrunjie123 感谢您的点评。学生的 “数学活动经验” 是在 “做” 中积累起来的。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节课以 3 个问题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
导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联欢会布置教室为入口,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测量教室长度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测量的兴趣。在测量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分工明确,让学生有目的的参与其中。
@18822359801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让学生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 “关键性步子”,积累基本的探究与实践经验,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发展学生的 “量感”。
@13507240642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的伊始,引导学生感悟到:可以用短的物品来量长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出教室的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感知到:同样的长度,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会不同,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培养学生的量感。
@huangrui123 感谢您的点评。本节课的导入创设了用拉花布置教室,不知道要买多长拉花的情境,引出测量教室长的必要性;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测量过程;最后在生生的交流中,教师的追问中,学生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量感。
本节课给了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尤其是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活动范围在整个教室,学生容易只顾着热闹,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老师在活动前不仅提出了明确要求,还以图式形式直观形象地提示学生,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打下了好的基础,这是值得我学习借鉴的。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