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7158702lyy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77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9 15:00:16 +08:0010 0 0 |
4年前 回复了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四川成都郑惠琼名师工作室罗萍三下《有多重》 |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4年前 回复了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四川成都郑惠琼名师工作室罗萍三下《有多重》 |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4年前 回复了 南山基地陈红艳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广东深圳南山基地 2 陈红艳二下《1 分有多长》 |
陈老师的这节《1 分钟有多长》,第四个环节 --- 设计活动,深化感悟中,通过播放微课看到别人 1 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在结合自己 1 分钟可以做什么的体验,对比学习,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强争胜的心理,在追问中体会时间是宝贵的,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珍惜时间,合理利用好时间,才能做更多有意义和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好!
4年前 回复了 wangzf123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独立基地 王志芳 二年级下册 《一分有多长》 |
王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切身感受,1 秒、10 秒、1 分钟,以小见大,从自己身边的 1 分钟可以干什么到各行各业的 1 分钟能做很多事情,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重大!我想:感受 1 分钟的环节,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执教这节课的老师都会采用形式各异的方法 --- 写名字、跳绳、排球、读书、跑步...... 去感受,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更愿意用那种方式体验 1 分有多长呢?学生经常做的,喜欢的事情,1 分钟能干些什么呢?这样的体验是不是会更深刻?!
4年前 回复了 li qiu shuang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李秋霜 二下《铅笔有多长》 |
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一种需要。如本节课《铅笔有多长》,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在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习,效果会更好!
4年前 回复了 郝雅琦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河南郑州惠济基地 郝雅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 |
郝老师的设计层次清晰,紧紧把握教材中的问题串,通过量、画、剪、想、认、做、说等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活动三中采用多种活动感受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从设计上层次清楚,相信郝老师在实际的课堂上也是环环相扣,就是这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师用力程度如何把握,除了受到课堂实际的影响外,不知道老师是如何预设的?
4年前 回复了 横南小学李晴雯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绛县小学数学名师培养工作室李晴雯二下《铅笔有多长》 |
就像李老师第一次试讲后的反思中所说所说:在实际生活中,想要知道某一物体的长度或者高度时,往往第一反应是估计,第二是利用身边的工具或身体上的 “尺子”--- 拃进行测量,所以,如何通过学习建立 “量感” 是我们需要有为的事情! 另外,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建立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等长度单位的量感,对学生培养 “量感”,使用 “量” 事半功倍!
4年前 回复了 深圳宝安曾思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广东深圳宝安基地曾思五下《有趣的测量》 |
这是一节有趣的课例!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老师通过石块、橘子、弹珠等学生身边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悟,不同物体的测量应该根据物体本身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试验方法:升水法、降水法、溢水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水的体积和石块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转化思想的思维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得到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4年前 回复了 海怀一体化教研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海淀 - 怀柔一体化教研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刘涵予三下《长方形的面积》 |
正如刘老师选题思考中说的那样:史宁中教授 --- 量感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量感主要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各项操作活动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学会学习。从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老师就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从猜测到验证,从特殊到一般,发现推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锻炼了头脑培养了能力,也真是我们课堂上所需要的!
4年前 回复了 韩艺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广东省深圳市王开杰工作室韩艺三上《看日历》 |
正如一些老师的观点一样,有关 “年月日” 知识,学生不是一片空白,在交流了有关年月日的掌握情况后再学习,把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之上,老师才能有效的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太清楚的精讲,学生不会不明白的重点讲,也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心的放手,敢于让学生当小老师,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呀!
4年前 回复了 陈昌伦名师工作室熊雨涵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四川成都龙泉基地(二)熊雨涵二上《课桌有多长》 |
熊老师在选题思考中提到:史宁中教授指出量都是人造出来的,是人认识、理解、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因此量感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在帮助他们感受世界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俗的说,量是从真实生活中产生的!量存在于真实生活中,是在使用中发现产生,从而形成 “量感”。 本节课,熊老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引发问题进行探究,个人觉得未尝不可,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孙悟空的故事非常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引发学习的兴趣,但是我觉得,如果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实际解决的问题中引发的思考,是不是来的更直接,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呢?!
4年前 回复了 zt2734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天津河西基地赵彤二上《教室有多长》 |
赵老师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教室有多长引入课题,第二个环节的处理 --- 实践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问题,学习成果的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用铅笔量、用方砖量…… 真正的做到了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的思考,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产生触动,形成知识链接,指导学生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什么知识等去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重要的途径。本节课,赵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效呢?!
4年前 回复了 成都龙泉陈昌伦工作室谢玲琳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四川成都陈昌伦名师工作室谢玲琳五下《体积单位》 |
体积单位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 “量感”,至关重要!“量感” 是人的一种真实感受,当衡量标准和 “量感” 结合时,对事物大小、数量、规模的把握会更准确。本节课通过从面积单位过渡到体积单位的认识,结合实际操作,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有多大的概念,再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体积的估算,其中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学生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制作,1 立方米的建立难度较大,利用 3 根米尺、身高 1 米左右的孩子在墙角站立...... 等都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立方米的好办法,如果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将 1000 个 1 立方分米的模型进行摆放成 1 立方米,从数量上、体积大小上感知 1 立方米的大小,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4年前 回复了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二年级上册《小小商店》 |
这节课,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揭示问题,对于二年级上册学习的学生,如何做到有序观察,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要想做到做好,很难,但是,周老师启发性的谈话中慢慢渗透了观察的顺序,还要对介绍的顺序进行:边听 - 边看 - 边想,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二年级的孩子有事可忙,还要知道怎么忙!太好了!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老说非常有效!后续第二个环节:探究发现,建立模型的学习中,老师的问题明晰准确,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阅读 --- 思考 --- 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年前 回复了 hq0406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河南郑州金水基地 侯倩 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
“量感” 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景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可以理解为对 “量” 的敏感及鉴别能力,对 “量” 的一种感悟力,因此 “量感” 的培养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量感” 的培养更好的策略就是在测量(动词)中培养量(名词)感,我个人理解,要培养 “量感” 就要动手测量(操作)建立标准 / 模型(参照物)。 本节课,侯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操作活动,依托教材,而又充分发挥每个问题串的作用,借助摸、看、比、剪、拼、摆等活动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在自主探究中,感知面有大有小,到底谁大谁小,这样的课堂使我们需要的课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4年前 回复了 柴晓娟 创建的主题› 展示大赛-2021 › 【2021 春】山西芮城张红霞名师工作室 柴晓娟 六上 《圆的面积(一)》 |
圆形,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有关面积计算,学生首次接触,老师利用温故而知新,知识迁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探究,这种方法也是我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对学生学生有利的方法!温故中的环节也并没有浪费,在后续巩固练习中呼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新知学习之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个人非常赞同!本节课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这样的学习也非常符合 “金字塔学习” 理论,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