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第二稿)】
这次试讲后,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和汇报交流的质量提高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直观形象的图片比抽象的语言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按照图示的引导,有序地开展了小组测量活动。先在小组讨论测量教室的长要从哪量到哪;讨论好之后,大家商量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商量好之后,组长负责分工,确定测量、数数、记录,汇报的人选;之后进行实际测量;最后将测量结果填到每组的学习单上。汇报的时候,学生也是按照图示的引导,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说清楚测量的过程,度量的方法也在生生间的交流中得以充分地表达。同时学生在这样生动、活泼而趣的测量活动中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附:活动要求、汇报要求图示
通过对二稿教学设计的试讲及团队研讨,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个数学活动 —— 测量教室的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测量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同样测量教室的长,由于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会不同。第二个活动 —— 摆易拉罐。只让两个学生代表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学生均没有实践,学生对 “相同的物体,摆的越多,摆得越高” 这种累加的思想,体会的不够充分,可以再设计一个类似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充分感受。
第三个活动 —— 说一说哪根木条长?教师显示答案时出示的是电子图片,换做实物图片更具说服力,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回形针确实有不同的长度,充分体会到:虽然回形针的数量相同,但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不一定相同,因为回形针的长短可能不同,回形针长的,测量出的物体一定长。
总之,本节课的三个活动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充分经历、充分感受,发挥每个活动的最大效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在 “量”(liáng)中体会到 “量”(liàng),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 “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