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李琼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陕西省小学数学张静名师工作室 李琼 二年级上 《课桌有多长》

  •  
  •  
    李琼 · 4年前 · 38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小学数学张静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李琼,很荣幸能作为张静名师工作室的代表参加此次关于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的主题专场活动,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领导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幸向全国各地的专家、优秀同仁学习。 在接下来的研讨中,我会与我们团队的张静老师、张泽升老师、王瑾老师一起,围绕此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会虚心向其他团队学习、也希望所有老师针对我们的课程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认真阅读每一位老师的点评,真心希望借助此次活动,我们团队的教研能力能更上一个台阶,在此,先提前感谢大家,预祝所有团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也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1、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 https://bbs.xsj21.com/t/1701#r_73895

    2、教学设计第一稿

    (1)选题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701#r_73904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版本对比:https://bbs.xsj21.com/t/1701#r_73906

    (3)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01#r_73909

    (4)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01#r_76399

    3、教学设计第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701#r_76660

    4、教学设计第三稿

    (1)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01#r_79344

    (2)反思研讨 :https://bbs.xsj21.com/t/1701#r_87265

    5、教学设计第四稿

    (1)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01#r_87295

    (2)课后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01#r_96074

    (3)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01#r_96206

    6、教学设计第五稿

    (1)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01#r_96566

    (2)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01#r_96591

    7、教学设计终稿:

    (1)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01#r_97358

    (2)优酷视频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1MDA0NjE0OA==.html

    385 次点击  ∙  2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35 条回复   2021-09-07 14:38:07 +08:00
    李琼
    李琼4年前

    备课应该从整体入手,宏观把握本单元的设计脉络,所以以下是整个单元的电子教材。 北师大版本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图片27.png

    李琼
    李琼4年前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 人教版 图片1.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图片10.png

    苏教版 图片1.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李琼
    李琼4年前

    选题思考: 我们工作室张静老师提出的教学理念是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她提出,我们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在为培养学生服务,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学生想要什么?或者说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每一节数学课如果只是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简单讲授,那么是否达到了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很显然不是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学习最终 “学会学习”,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对所教授的数学课有系统的了解,任何一节课都是一个育人单位,我们需要有教学的整体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顺藤摸瓜,善于挖掘知识内部的价值,沿着知识这条主线,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所以我就选择了《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因为这节课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也是培养学生 “量感” 的启蒙阶段。

    李琼
    李琼4年前

    教材分析:

    一级上册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知道了有的物体比较长,有的物体比较短;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可以自选测量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对测量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这些测量经验,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也就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学情分析:

    这节课属于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但由于目前时间已是二年级下册,所以我们只能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试讲时就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磨课阶段除了要磨出 “数学味” 以外,还要磨出 “趣味” 来,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课前慎思:

    “陕西省小学数学张静名师工作室” 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团队。张静老师提出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的教学主张,倡导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视角,体会儿童感情,运用儿童语言。为了让一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研究教材的思维落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张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 ——“上裸课”,即不改变教材内容、环节,用教材提供的课件,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目前,以北师大二年级、三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点,每课必录,推出了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录制发布了近 100 节,这种上裸课的模式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 “上裸课”。

    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认识厘米” 这节课是整个计量单位体系的起始课,是学生正式认识的第一个计量长度的单位。课虽不同,但结构类似,比如:认识了 1 厘米的表象,再认识 1 分米的表象就更容易;掌握了用厘米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度量就更简单。因此这节课的所有目标都要扎实落实,学习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展 “定量刻画” 的能力,也就是 “量感” 的培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迁移的能力。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

    苏教版:

    (1)认识 “线段”。 (2)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①用拃、铅笔盒、数学书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对比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②介绍 “尺”,认识尺子上的 1 厘米,并用两根手指卡出 1 厘米。 ③寻找身边的 1 厘米,提供了三种常见的物品,分别是食指宽、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都是大约 1 厘米。 ④找尺子上的几厘米。 ⑤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关注从 0 刻度开始和不能斜着量)。 ⑥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3)认识米

    人教版: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了解古时候人们采用身体上的某一部位为测量标准。 ②同用 “拃” 测量,发现结果还是不一样,进而体会 “统一长度单位” 的重要性。 (2)认识 1 厘米 ①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并用两根手指卡出 1 厘米 ②寻找身边的 1 厘米,提供了三种常见的物品,通过测量发现食指宽刚好是 1 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比 1 厘米长一点、订书钉的长度比 1 厘米短一点,但都大约是 1 厘米长。 (4)测量纸条的长度,总结测量方法,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5)认识米。

    北师大版:

    (1)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积累活动经验。 (2)课桌有多长 ①根据上一节的经验测量课桌的长度,发现同样长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进一步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②认识 1 厘米 ③不同测量方法的探索 ④量一量画一画,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 (3)1 米有多长 。

    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发现,北师大版的教材更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测量方法更多样,方法的指导更开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小熊测量铅笔” 的环节让学生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建立 1 厘米表象的时候,鼓励学生寻找身边尽可能多的物品来丰富对 1 厘米的感知,体现了教材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个个体,倡导教育民主。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策略,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计量单位本身就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是不需要启发和研究的,比如,为什么叫厘米?为什么 1 厘米是这么长?这些探讨都没有意义,那么我们要在什么地方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什么要有 “单位”?为什么要有那么多不同的单位?一般情况我们都会从 0 刻度开始测量长度,不从 0 刻度开始行不行?用很长的尺子和很短的尺子测量同样的物体,长度会一样吗?画 4 厘米长的线,只能横着画吗?竖着、斜着为什么也可以?等等。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维与创造,作为一线老师,要努力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琼
    李琼4年前
                              《课桌有多长》初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

    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

    学习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我们每天都坐在课桌旁认真地学习,你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吗?每个人都用我们昨天学过的方法动手量一量。 1、汇报。 预设:7 乍长、6 支铅笔长、20 块橡皮长等。 2、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选择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3、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用一样的工具。 4、如果让你选工具,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预设:选尺子,因为大家的尺子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尺子交朋友。(板书:尺子) 【设计意图:结合上节课的经验,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活动感知,形成表象

    1、认识尺子 尺子上有什么?请大家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为了便于观察,老师把尺子放大了) (1)有数字 —— 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从小到大 最小的数字是什么?——0——0 表示什么?—— 开始、起点 (2)有竖线 —— 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刻度线下写 0,叫作 “0 刻 (3)有字母 cm—— 读作:cm,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cm 就是厘米的意思,1 厘米就是 1cm。厘米是我们常用 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设计及图: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但是对尺子的认识是不系统、不全面的,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作用。】 2、认识 1 厘米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从 0 到 1 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拿出的小棒,你估计小棒有多长?把它放到尺子上量一量,—— 它有 1 厘米长。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再把小棒轻轻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手指不动,才能比的准。 (3)生活中,我们指甲盖的宽、橡皮的厚大约有 1 厘米,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电灯开关的宽、订书钉的长、图钉的钉长、小正方体的边长等) 【设计意图:直尺就是由一个一个 1 厘米组成的,测量的本质就是看物体有几个 1 厘米长,所以认识 1 厘米,有助于学生学习测量。】 3、测量 认识了尺子,大家会用尺子测量吗?我们来试一试 (1)请你估计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2)谁来帮我们用直尺量一下,看看铅笔到底有多长?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测量的方法。(老师示范) (3)请一个学生测量。 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先示范,帮助学生梳理测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能有效减少测量时的错误。】 (4)判断: 大家量得都很准确,有四只小熊也迫不及待地想量铅笔了,看一看,它们这样量对吗? 预设:图 1: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 图 2:规范 图 3:从刻度 1 开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图 4: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但从 5 到 10 一共有 5 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5 厘米。 小结:大家以后测量的时候可不要像这三个小熊学习,学会了测量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小熊的测量失误,帮助学生将测量中容易犯的错误放大,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要领和正确的度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课本第 53 页第 3 题,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本题体现了学科整合,将美术课用的石头画作为学习材料,既可以学习度量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课本第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 “断尺子” 量铅笔? 淘气遇到了问题,他的尺子断了,没有了 0 刻度,要量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这道题属于拓展题,通过用断尺画线,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反思,概括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进行了哪些数学活动?你有收获和大家分享吗?

    五、作业设计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直尺测量课桌,由于课桌的长度大于直尺的长度,所以需要合作测量,另外可以渗透用直尺测量课桌的弊端,就是太麻烦,促使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测量不这么麻烦,从而产生使用长一点的长度单位的想法。】

    李琼
    李琼4年前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疑问,麻烦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1、导入环节还是欠缺新颖,当时设计的时候就在考虑是否应该让学生动手测量?

    李琼
    李琼4年前

    2、本节课还是感觉有点 “就课论课” 的感觉,没有体现出 “度量” 的整体性,或者说我们能不能尝试只上这一节课,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米的认识”。

    李琼
    李琼4年前

    3、测量的知识是不是可以通过微课自学?

    李琼
    李琼4年前

    4、“量感” 如何体现?

    李琼
    李琼4年前

    5、有没有必要和 “角的度量” 一样,让学生实际体会 “创造直尺” 的过程,感受用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本质?

    李琼
    李琼4年前

    欢迎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会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希望通过研讨一节课收获一种理念。

    Enduo160829
    Enduo1608294年前❤️1

    导课新意不够,这样的导课是否可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妙笔青山司马
    妙笔青山司马4年前❤️1

    希望能看到更直观的教学过程!

    李琼
    李琼4年前

    感谢您的建议,这是初稿,还在研讨阶段,等初步成熟之后会进行试讲磨课,最后会以视频的形式上传,欢迎再次指导!

    李琼
    李琼4年前

    @Enduo160829 感谢您的建议,导课部分缺失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再次进行磨课研讨。

    zhangjing007
    zhangjing0074年前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从 0 到 1 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李老师,请思考一下,这个环节是否合适?学生还没有厘米的概念的时候,能否直接要求他去找 1 厘米?

    李琼
    李琼4年前

    @zhangjing007 当时上传教案技术不是很熟练,中间的环节没有分段,非常非常感谢您的认真阅读和提出的建议,您说的没错,找之前,如果学生没有 1 厘米的认知,就无从找起;我觉得在这之前应该告诉孩子们,1 厘米有多长,并且通过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实际感知一下,这样再在直尺上寻找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再次感谢您!

    白佩
    白佩4年前❤️1

    尺子上的 1 厘米有很多,能不能在孩子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之后,让孩子找找尺子上有哪些 1 厘米。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4年前❤️1

    李老师,您好。我有个小的建议:孩子们在学习之前或多或少都会对课本学习的内容有一些了解,所以这节课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能不能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空间?可以尝试让个别对于厘米或者长度单位有认识的孩子引导其他孩子进行学习,如果能实现的话这样的学习会更加主动,更加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一点儿小的建议不一定成熟,提出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您好,在 “认识尺子” 这一教学环节,“ 尺子上有什么?请大家拿出直尺认真观察。” 因学生在前一课,有了测量的经验,又因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使用直尺,并对直尺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认为这里可以让学生观察直尺后,在小组内交流,促使学生互补认知,再全班交流。这样处理,可以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将 “认识直尺” 和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融合在这一个教学活动中。在这个教学活动后,可以播放一个微课,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有序的认识厘米的知识体系。我的想法也没有实施,请大家讨论。

    yklmy
    yklmy4年前❤️1

    李老师选题很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认识 1 厘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李琼
    李琼4年前

    @白佩 谢谢白老师,没错,我也发现了在尺子找一厘米,应该让孩子多找几个,因为尺子上的 1 厘米不仅仅只是刻度 0—— 刻度 1,还可以是刻度 6 - 刻度 7 等等,这样的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测量单位的认识,直尺其实就是由一个一个 1 厘米组成的,而有了找的过程,测量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到不一定非要从 O 刻度开始,我们只要找到被测量的物体包含几个 1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有助于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nixola236
    nixola2364年前❤️1

    认识完 1cm,需不需要延伸一下,建立 2 厘米,5 厘米等的空间感,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厘米。

    杨蓉501
    杨蓉501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议一议。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刘紫微
    刘紫微4年前❤️1

    几点建议:1. 上传教学设计可以注意一下空行或者段落格式。2. 练习题的处理稍显简单,可以加一些步骤和预设的结果。3. 教学设计里可以加一些图片更直观。

    李琼
    李琼4年前

    @woxinyonghen 感谢您的建议,您的建议非常好,磨课的时候我也发现了,有些知识学生在学的时候是没有激情的,或者说学习的内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也在反思,教学的任务不只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学生会的不用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也不用教,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 “学会学习”,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angchengmin123456 非常感谢唐老师的回复,能看出来,您对这部分的内容是有系统认识的,没错,直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陌生的,我们要做得就是帮助学生将生活中零散的、认识不够深入的经验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您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之前的设计稍显冗长,如果加上微课,如果将内容融合贯通,或许课堂节奏会更加明快,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yklmy 非常感谢您的回复,这节课的选择当时就是考虑到是 “度量单位” 认识的起始课,所以想借助这次活动,好好地研究一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渗透一类课的方法,研究刚刚开始,欢迎您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nixola236 感谢您的回复,刚看到您的回复,我也反思了一下,确实应该加入认识除了 1 厘米以外的长度,其实只要在直尺上找到这些长度,测量就变得简单多了,测量就是在直尺上寻找和被测物体长度一样的长度。无论是度量长度还是度量角度等,都属于度量的范畴,虽然度量对象不同,但是度量的本质是一样的。

    李琼
    李琼4年前

    @杨蓉501 谢谢杨老师的关注和回复,这只是初步的设想,希望一节课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多角度认识对 “度量” 进行了解,这节课还需要多多打磨,希望您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刘紫微 非常感谢刘老师的回复,一看就是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您提的几点建议我会在第二稿设计里进行体现,字号、行间距、以及图片等细节的处理应该尽善尽美,关于练习题的处理,确实还需要多多推敲,一是层次、二是趣味,都应该考虑在内,再次感谢!

    栗丰旬
    栗丰旬4年前❤️1

    1cm 究竟有多长,学生通过思考,然后去用尺子量。通过去使用尺子去量一些事物,练习题中体验了长度。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测量长度,更学会感知长度。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现实问题的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4年前❤️1

    李老师导课自然,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探究学习当中,很喜欢这种教学风格。学习了!

    马双
    马双4年前❤️1

    在激趣部分第 4 点”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什么?为什么?“,是否可以删掉” 为什么?“,直接进入下一部分 “认识尺子”。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尺子各式各样,可能不会回答出老师预设那样的回复。

    郭建
    郭建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整体框架非常的清晰,细节处理的很到位,已收藏,但有一个小疑问,孩子在拿一拃量课桌的时候,需不需要规定一下一拃的标准?

    王瑾
    王瑾4年前❤️1

    李老师你好,我认为整体框架连接紧密在第二部分认识尺子中,让学生观察尺子,是否会因为尺子上的图案而让学生收到干扰。思考了一下能否改成 “请大家拿出尺子,同桌两个人相互对比观察,看看你们的尺子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郭小宁
    郭小宁4年前❤️1

    李老师您好!《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讨,整体框架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正如您说的在环节导入上一是不够新颖,还略显僵硬,缺乏亲切感。如果想通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进入课堂,能不能把导入环节的第一句话改成 “课桌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开启本课的学习!

    张砾允
    张砾允4年前❤️1

    李老师,您好,我记得我们在上这节课时,是让孩子们提前观察了解,课堂开始就是让孩子们介绍他们们所认识的直尺,孩子们讲得很好,有的同学也知道的很多,老师稍加指点,最后引到课桌的测量,孩子们兴趣也很高,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tiantian
    tiantian4年前❤️1

    李老师能在备教材的时候横向联系各个版本本节课的知识点,备的有深度,非常的用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探索新知识,有自己的设计意图,思路清晰,更期待直观的教学过程。

    李琼
    李琼4年前

    @栗丰旬 感谢栗老师的回复,您的建议提醒了我,生活处处有数学,如果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长度单位的作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解决问题,那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让学习真正发生!

    李琼
    李琼4年前

    @春暖花开 感谢您的回复,这节课还不是很成熟,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氛围我们继续努力!后面我们还有继续研讨,让这节课更加成熟,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 1

    李琼
    李琼4年前

    @马双 感谢马老师的建议,细细想一下,还真是,这个问题真的问出去了,学生该怎样回答呢?用直尺测量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是有接触的,所以想到用直尺应该不难。由此,我也在想,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会细细推敲我的每一个问题,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郭建 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建议,我觉得不需要,因为每个孩子的身高不同、手掌的大小也不同,所以测量出的结果肯定也会有差距,但并不影响学生对统一单位必要性的认识,相反,如果大家说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可以追问?同样的课桌,同样用 “柞” 来量,为什么不一样?为了方便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没还希望郭老师多多指导,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王瑾 非常感谢王老师,我觉得您说得没错,直尺上面的图案确实会对我们认识直尺造成干扰,如果只是问:尺子上有什么?学生很有可能会说 “偏”,看来问题设置还需要再推敲,再次感谢王老师!

    李琼
    李琼4年前

    @郭小宁 非常非常感谢郭老师,能看出来,您和您同组的老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感谢您的建议!

    李琼
    李琼4年前

    @张砾允 非常感谢张老师倾囊相授,您是位有经验的老师,您的建议非常好,直尺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如果让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来认识直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iantian 非常感谢田老师的关注,这只是第一版教学设计,还非常不成熟,后面根据大家的建议我会再次进行修改,非常希望您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第二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

    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

    学习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每天都坐在课桌旁认真地学习,你们有量过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有两位小朋友测量了他们的课桌,

    看,他们分别是怎么测量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女孩用拃来量,她量的课桌有 6 拃长;男孩用铅笔测量,他量的课桌有 4 支铅笔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而不是体会测量的过程,用不同
     
     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上一节课已经进行了实践操作,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到思考、分析。】

    思考:

    1、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选择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1. 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

    (用一样的工具)

    3、如果让你选一个同样的工具,你选什么?

    (尺子)

    尺子上有我们统一的测量标准,今天我们就一起和尺子交朋友。(板书:尺子)

    【设计意图:同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发现如果单位不统一,就会对                                                                   
    
    交流产生不便,由此,让学生自己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李琼
    李琼4年前
    二、活动感知,形成表象
    
    1、认识尺子

    每个同学拿的尺子都不一样,有长一点的、有短一点的;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还有的有花纹,有的没

    有;接下来,四人一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全班交流,梳理知识点。

    (1)有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最小的数字是什么?表示什么?

    (2)有刻度线: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刻度线下写 0,叫作 “0 刻度

    (3)有字母 cm—— 读作:厘米

    【设计意图:这部分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由于直尺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来
    
    讲解,发现 - 交流 - 梳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认识 1 厘米

    (1)初识:厘米就是 1 个长度单位,你知道 1 厘米有多长吗?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cm,放到两指

    中间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厘米是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做单位。

    (2)测量:把小棒放到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从 0 到 1 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从 6-7 是 1 厘米…… 总之相邻两个刻度之间 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3)体验: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我们指甲盖的宽、橡皮的厚大约有 1 厘米等等。

    【设计意图:之前的设计是让学生直接在直尺上找 1 厘米,但是研讨时发现,学生并不知道 1 厘米究竟有多
    
    长,所以寻找就属于没有目的,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我们这次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认识 1 厘
    
    米,再通过测量,发现直尺上的 1 厘米,这样学生对于 1 厘米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3、认识几厘米

    (1)尺子上从 0-1 是 1 厘米,那从 0-2 是多长呢?

    从 0 到 2 是 2 厘米,含有 2 个 1 厘米

    (2)直尺上除了从 0 到 2 是 2 厘米,还有不同的 2 厘米吗?指给同桌看一看。(3)你是怎么找到这些 2 厘米的?

    只要有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3)除了 2 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从 0 到 3 有 3 个 1 厘米,是 3 厘米……

    小结: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找到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 2 厘米、3 厘米等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几厘米的实质就是看有几个 1 厘米,为后面
    
    学习测量打好基础。】
    李琼
    李琼4年前
    三、尝试测量,掌握技能

    认识了尺子,大家会用尺子测量吗?我们来试一试

    (1)请你估计这个纸条大约有多长?你是怎么估计的?
    
    (2)量出彩条的长。 

    ①一端对其 0 刻度,看另一端对齐几,就是几厘米。

    ②不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用数小格的方法看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③对比: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小结:通常,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比

    较简单,不用数,但是如果特殊情况尺子断了,或者 0 刻度看不清楚了,可以用第二种方法。

    【设计意图:测量虽然有两种方法,但其实是一样的,就是看所量物体包含几个单位长度,区别就是从 0 刻
    
    度开始,不用数,最后量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不从 0 刻度开始,就需要数出或者算出包含几个单位长度;
    
    这种优化,是需要学生去体验、去感知、最后自发得到的,让学习真正发生。】
    
    (3)判断:

    有四只小熊也迫不及待地想测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你们来当小老师,看看它们这样量对吗?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

    小结:图 1: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

    图 3:从刻度 1 开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图 4:铅笔一端没有和 0 刻度线对齐,但从 5 到 10 一共有 5 个格,所以铅笔的长度是 5 厘米。

    (4)想一想,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李琼
    李琼4年前
    四、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量一量、画一画

    学会了测量,你们会画线吗?请你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小结:画线时,要注意从尺子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尺子上几厘米的地方。

    淘气的尺子断了,他也想画,怎么办呢? 图片4.png

    2、P52 3、 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图片2.png

    五、回顾反思,概括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六、作业设计

    1、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2、图片3.png

    李琼
    李琼4年前

    老师们: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将第一稿设计进行了修改,欢迎大家再次提出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tiantian
    tiantian4年前❤️1

    整体段落设计更清楚,比第一稿的可读性增加。 认识尺子这个环节更详细了,帮助学生梳理好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李老师能深入的从儿童角度思考,值得我学习。

    白佩
    白佩4年前❤️1

    看了李老师的设计以后,我发现李老师特别注重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用指甲盖,橡皮等感受 1 厘米到底有多长,这样的设计将未知变为已知,帮助孩子们建立表象认识,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我觉得孩子们学习起来会非常的有意思。

    李琼
    李琼4年前

    @tiantian 非常感谢田老师的关注、鼓励和建议,您已经是第二次回复了,非常感谢! 人多力量大,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争取第三稿再上一个台阶,再次感谢!

    五小一分校马一凡
    五小一分校马一凡4年前❤️1

    李老师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认识尺子 — 学生讲解 — 用尺子去测量应用,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分析中,认识厘米,初步学会测量物体长度。数学与生活紧紧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值得我学习。

    一分校柏婷
    一分校柏婷4年前❤️1

    孩子刚接触长度单位,理解比较抽象,李老师让学生感知 1cm,从用 1cm 的小棒,形成表象,然后从生活中找 1cm、2cm、3cm,使厘米的认识是更加具体化,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环节设计清晰,数学知识能够生活化,值得学习。

    nixola236
    nixola2364年前❤️1

    本节课能够在真实的活动中丰富培养学生的测量,从认识直尺到认识 1cm 到测量应用,使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数学之中。

    李琼
    李琼4年前

    @白佩 非常感谢白老师的鼓励,学习有用的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今年的两会,唐校长的话刷屏了,他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可以最直接地培养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所以,我们的课堂就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虽然收到了您的鼓励,但我深知这点在这节课中还做得不够好,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研讨、改进。

    李琼
    李琼4年前

    @五小一分校马一凡 非常感谢马老师的鼓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也是听从了之前老师们的建议,好的课堂应该是有思维含量的课堂,也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有义务帮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接下来,我们还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期待您多提宝贵意见!

    李琼
    李琼4年前

    @一分校柏婷 非常感谢柏老师的鼓励,1 厘米可能生活中经常听到,但到底是多长?认识 1 厘米有什么作用?度量单位为什么要统一等等,学生的认知可能还有点模糊,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也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编排,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会继续努力,也期待您的继续关注,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nixola236 感谢周老师的鼓励哦,一下子就把这节课的脉络理出来了,我会 朝着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这个理念继续努力,期待周老师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哦

    ljj1476352924
    ljj14763529244年前❤️1

    能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测量,因为不同的尺子刻度之间可能存在误差,如果有同学此时提出自己和同桌两个人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处理?

    yklmy
    yklmy4年前❤️1

    李老师通过设计量小棒、量课桌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经验加深对于一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杨蓉501
    杨蓉5014年前❤️1

    两点建议:1、在课堂导入时,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你认为课桌有多长,由此唤醒学生在生活中描述 “量” 的经验,进而产生需要用数学语言去度量刻画。2、在认识厘米后,提供更多元的素材,比如出示铅笔,让学生先猜测它有多长,再实际操作验证,学生在猜测验证中发展量感。上面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

    dong'ya'ting
    dong'ya'ting4年前❤️1

    李老师整体教学设计环节清晰流畅,提出的问题也简洁富有针对性,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很强,值得学习。在初识 1cm 这个环节,李老师让孩子拿出准备好的 1cm 的小棒,先感受 1cm 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符合孩子的学习认知。对于 1cm 的小棒我们是否可以选取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孩子们初步感知的对象。

    冯娜
    冯娜4年前❤️1

    李老师,您好!课程引入有个小建议:看!我们教室的课桌摆得多整齐呀。想不想知道这些课桌的长度?(想!)。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 “课桌有多长” 这一课的内容。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您好,您的第二稿设计比第一稿更详细,教学环节更清晰了。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对教学精益求精的优秀教师。我认为,在学生交流 “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时,学生肯定会介绍 1 厘米,而且部分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到很多 1 厘米。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对直尺的认识,挖掘出孩子们的所有认知,再让学生从尺子上指出找到的 1 厘米,最后让孩子感受 1 厘米的长度,也就是拿准备好的一厘米小棒与尺子上的 1 厘米比一比,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 1 厘米的长度,找找身边的 1 厘米长度的物体,促使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这样的教学顺序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您可以试试。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您好,在 “认识几厘米” 这一教学环节,您的小结是这样的,“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找到几厘米。” 但,孩子们并不是都用这种数 1 厘米的个数方法,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用计算的方法,例如:3-0=3,所以是 3 厘米。还会有学生举例:直尺上 2 到 5 就是 3 厘米,5-2=3,所以是 3 厘米。我认为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时,要有预设,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这是我的一点想法,请大家讨论。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4年前❤️1

    李老师,您好!在第一个环节,由于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出现了不一样的测量结果,您提出 “如果让你选一个同样的工具,你选什么?”,对此问题,您的预设回答是尺子,在此,我觉得学生除了回答尺子,也有可能会说选数学书,因为我们的数学书是一样长的!如果有学生这样回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具尺子的引入呢?您看看这样的预设有没有必要!

    赵妮
    赵妮4年前❤️1

    三、尝试测量,掌握技能中,(1)估计纸条的长度,你是怎么估计的? 应该给学生们时间,好好的估一估,学生可以通过指甲盖、橡皮等物体,或者自己的直观感受等。

    妙笔青山司马
    妙笔青山司马4年前❤️1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制造了 “同样课桌,不同测量结果” 的矛盾,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而后为了让测量结果相同,就要用 “同样的测量工具” 随即导入新课内容。 有一点小小的建议,能否在重点内容讲解完成后,延伸出一个新问题,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其他 “测量工具” 估计出物体的长度。比如:1 元人民币。这么做的好处是 “同样的测量工具” 并非只有尺子一种,现实生活中所有常见的且规格有同一标准的的物体,都有成为测量工具的潜质。孩子在明白这种情况后,处理问题的思路会更开阔。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1

    李老师您好,研读了您的教学设计稿,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紧紧相扣,启发孩子思考。在认识尺子,认识 1 厘米的环节,概念讲解既直观又细致。您让孩子感受到 1 厘米小棒的长度后,再让孩子去找生活中长度是 1 厘米的物体,这样的设计孩子有了感知,也就寻找的比较准确,因为有了标准。

    李琼
    李琼4年前

    @ljj1476352924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提问,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是个非常有可能出现的预设,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不回避,原因是 50 多人一起上课,不可能全部统一;另外,误差虽然不能避免,但是误差的范围肯定不会大;所以,如果真的出现了,就指出这就是误差,由于尺子的厂家不同,产生误差是正常现象,厂家虽然不同,但用的标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您多多指导!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yklmy 非常感谢这位老师的关注和鼓励,您应该是位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这次参赛的主题也是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虽然我做得还很不好,但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数学课上可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希望通过这样的数学课,每个孩子都喜欢数学,喜欢动脑思考,喜欢主动解决问题!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杨蓉501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回复,您说得很对,估计长度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测量是好操作的,也是大家重视的,但是估测的教学在本节课确实涉及的不多,只是在练习题中体现了一下,后续我会在估测的对象和估测的方法上多重视,再次感谢您的建议!

    李琼
    李琼4年前

    @dong'ya'ting 非常感谢董老师的建议,这个环节是想通过小棒来认识 1 厘米,就像您说的是 1 厘米的初步认识,所以我觉得应该出示一个准确的 1 厘米让学生感知,小棒刚好符合这个特点,不过我也会继续寻找,看看有没有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意思的学具来代替,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冯娜 非常感谢冯老师的建议,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要想上得高效有趣,导入环节无疑承担了重要角色,所以导课环节我们会继续研讨,也希望您继续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angchengmin123456 非常非常感谢唐老师,每一次的研讨都能看到您的精彩提议,您的第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学生对于直尺的认识确实不仅仅是刻度、数字和字母,或许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关于直尺,你都了解什么?可以将学生的所有认知充分挖掘出来。这样环节会精简,但是每一个环节都会深入!您提到的第二点也特别好,我当时想的是算一算其实就是数格子的简便方法,所以就给归到一类了,您这样一说,我觉得应该提出来,或许还会有学生提出来,到时候两种方法再进行对比,发现虽然表面看似不一样,但实际上都是 “数” 有几个 1 厘米。再次感谢您的建议,非常希望您继续关注,多提宝贵意见!

    李琼
    李琼4年前

    @荷塘月色 非常感谢汤老师的回复,您说得没错,这个问题的提法应该在斟酌,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前一个问题是:同样的桌子,怎样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用一样的工具,那我们就追问:用什么工具?如果有提到用其他的工具,就可以展开让学生讨论行不行?比如用数学书,讨论时就可以引导国外的数学书可能和国内的数学书不一样大,测量结果也有有可能不一样…… 我想学生应该最后能想到直尺,也不知道是否可行,咱们再研讨,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赵妮 非常感谢赵老师的回复,您说得没错,估计其实一个比较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板块,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估计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所以估计就不能一带而过,而是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感知。再次感谢!欢迎您继续关注!

    实验二小闫爱萍
    实验二小闫爱萍4年前❤️1

    学生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学习最终 “学会学习”,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对所教授的数学课有系统的了解,任何一节课都是一个育人单位,我们需要有教学的整体观,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要顺藤摸瓜,善于挖掘知识内部的价值,沿着知识这条主线,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所以我就选择了《课桌有多长》这节课,因为这节课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也是培养学生 “量感” 的启蒙阶段。

    李琼
    李琼4年前

    @妙笔青山司马 非常感谢隋老师的回复,能看出来您是一位爱思考、善钻研的老师,您的理念非常好,就是打开学生处理问题的思路,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统一物体的长度,确实可以让学生体会测量方式和测量工具的多样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不过这部分内容在第一节课已经处理过了,这节课主要还是度量单位认识和测量方法掌握,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咱们再研讨,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warm101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鼓励和回复,让学生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欢迎您多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

    击落星星
    击落星星4年前❤️1

    李老师,您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格式严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长度单位与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真正贯彻了 “在做中学” 的教学理念,使我受益匪浅!!

    击落星星
    击落星星4年前❤️1

    李老师,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因为您设计是通过 1 厘米的小棒,帮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 0-1 或 6-7 等多种情况的 1 厘米的表示,那么学生已经建立了长度与尺子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第二大点:活动感知,形成表象的(3)点中,是否可以提问学生 2 厘米有多长,可以在尺子上找出 2 厘米?学生找到后接着问怎么找到的,引出几个 1 厘米的概念,若找不到后再给出 0-2 是多少厘米的引导。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4年前❤️1

    李老师,您好,本节课您在二稿的设计中仍以课桌有多长导入,最后把测量课桌有多长布置为课后作业。我有个小建议,如果能在练习环节让孩子们借助一把大的厘米尺测量出课桌的长度,既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可以让课前的这个导入得到一个答案,给本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您可以考虑一下。

    孙盈
    孙盈4年前❤️1

    李老师,您好!上课伊始,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用不同的标准来量,结果不同,这让我想到了在四年级教学 “角的度量” 时,用大小不同的角作为标准,去度量同一个角时,也是得到很多不同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是本节课新知的生长点,极大激发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得到主动发展。一点建议,在最后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再次用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回应开头的设计,解决开课时遇到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

    zhangjing007
    zhangjing0074年前❤️1

    李老师:第二稿中的: 每个同学拿的尺子都不一样,有长一点的、有短一点的;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还有的有花纹,有的没

    有;接下来,四人一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全班交流,梳理知识点。

    这个地方的设计是不是有点啰嗦,还有是不是会把学生的关注集中到尺子的颜色、花纹上去?老师的引导语很重要,我们想让学生关注什么,就要引导什么。 再请思考:说一说你们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个问法,是否合适?

    李琼
    李琼4年前

    @击落星星 感谢您的关注和建议,您的建议挺好,因为我的前一个问题是尺子上从 0-1 是 1 厘米,那从 0-2 是多长呢?如果是您说得这种问法,那是不是应该问 1 厘米我们已经找到了,那能找到 2 厘米吗?咱们可以探讨,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李琼
    李琼4年前

    @woxinyonghen 非常感谢熊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您说得可以,其实这种测量应该不难,比起用作业的形式可能更省时,再次感谢,欢迎熊老师多多关注,继续提意见啊!

    李琼
    李琼4年前

    @孙盈 非常感谢孙老师的建议,一看您就是特别有经验对教学有自己感悟的老师,这节课和 “角的度量” 都属于度量,虽然内容不同,但度量的本质是一致的,最后作业环节,也有老师提到应该放到课堂上完成,这样更省时,也更能体现问题的解决,和开课呼应!再次感谢!欢迎您继续关注哦!

    李琼
    李琼4年前

    @zhangjing007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建议,您说得没错。如果没有那些词,问题依然明确,那就证明这些词语是可以删掉、也应该删掉;或者如果加上,反倒是引起了学生的 “负迁移”,那么宁愿不要。您这一点提醒了我,我们经常教学生语言要简练,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会再照着这个标准,优化其他环节的问题,再次感谢您!

    郭建
    郭建4年前

    情境导入比上次更具针对性了,让课堂更加不容易不跑偏,真的很棒!但有一句我有一点点疑问,这句有长一点的、有短一点的;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还有的有花纹..... 怎感觉这句话说出去孩子会不会更加关注尺子的形状和颜色,而忽略了刻度和数字,如果这个小组都是透明的直尺,孩子可不可能会把这个作为共同点说出来。

    王瑾
    王瑾4年前

    李老师您好,我在读了第二稿之后有一个小问题,在测量小棒的长度的时候,0-1 为 1cm,是由学生发现 6-7 为 1cm 还是由教师传授呢?在后面的习题中有选取截断直尺中 4cm 的习题。那么这里应该怎么处理呢?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进行传授呢?

    张砾允
    张砾允4年前

    李老师,您好,第二稿改了后更贴合孩子们的认知,我有个小小的建议,孩子们对一厘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在尺子上用手卡出一厘米的长度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在身边继续寻找大约长一厘米的物体,以加深对一厘米的认识,变抽象为形象,孩子们的眼睛是非常亮的,有的孩子会发现课桌上铆钉的宽度。铅笔上面的橡皮长,衣服扣子的宽等等物体大约是一厘米长,从而加深印象,对后面的估测做好铺垫

    ouyangtaxue
    ouyangtaxue4年前

    李老师,你好,关于第一个环节当中,问题很清晰,并环环紧扣。我觉得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预设,如当第三个问题问会选什么工具时?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尺子,那么尺子怎么引出,或者怎么来过度到后面的问题。

    ouyangtaxue
    ouyangtaxue4年前

    李老师,的第二个环节设计层层递进,非常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一看就是心中有孩子的好老师。看完第二个环节认识尺子这里,我又 2 点想法:1. 在学生交流尺子上都有什么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汇报,并且每一个点,讨论到什么程度就够了,这样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思路才会更清楚。2. 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厘米?需要告知学生拿着尺子去量一量,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内咋的东西,同时也积累来这方面的经验。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期待李老师的交流。

    樊芳芳
    樊芳芳4年前

    通过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直尺测量课桌,学以致用非常好。但是课桌的长度大于直尺的长度,所以合作测量就非常重要了,建议老师在课堂上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测量不这么麻烦,从而产生使用长一点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王秀佳
    王秀佳4年前

    李老师在课前的导入较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教学重点。其实这节课主要通过测量让学生知道测量的方法,并且认识一厘米。我个人觉得在研究测量的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然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测量桌子长度的方法,类推到测量其他的长度。认识一厘米,要实际的了解它的长度,便于以后教学用。

    李琼
    李琼4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统一单位必要性

    微课:同学们,我是长颈鹿老师,我们动物学校马上要新转来一位同学,但是教室里面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

    了,所以我要去课桌市场再买一张。可是到了课桌市场我才发现,我忘记测量原来课桌的长度了,于是我就

    打电话给班长,结果就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京京:老师,我的课桌是 6 乍长。

    贝贝:老师,我的课桌是 4 根铅笔长。

    长颈鹿:老师,我的课桌是 50 厘米长

    大象:老师,我的课桌是半米长

    同学们,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了,我该听谁的呢?

    1、你喜欢那个回答?

    喜欢 50 厘米、半米的更多一点,说明这样描述更具体。

    猫头鹰老师也选择了大家都熟悉的 50 厘米,买到了合适的课桌。

    2、 点题:

    米和厘米都属于属于测量长度的长度单位,你们听说过长度单位没?今天我们就选择其中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来认识一下。 板书:认识厘米

    二、认识 1 厘米,再次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厘米在哪里可以找到?

    2、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 1 厘米? (1)“0 刻度线”,表示起点。 (2)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3、这两个同学的 1 厘米,谁的长?(一个长尺子、一个短尺子)

    验证:投影(认识刻度线)

    4、我这里还有一个更长的尺子,你们猜谁的 1 厘米更长一些。 验证:投影

    5、西安的 1 厘米和北京的 1 厘米,一样长吗?中国的 1 厘米和美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6、为什么全世界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呀?

    小结:标准一样了,交流就方便多了。

    李琼
    李琼4年前
    三、 感知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1、你们感觉 1 厘米长吗?

    所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通常用来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这跟小小的智慧棒,估计一下,是多长?

    在尺子上比一比,它是几厘米?

    没错,这跟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请大家像我这样把小棒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3、将小棒放回,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4、睁开眼睛,用两根手指比划一下,自己用小棒验证一下。

    5、看来大家都感觉到了 1 厘米的长度,那找一找在周围或者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可以用小棒比一比,找到以后先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今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然后在家里再找一找,好不好。

    李琼
    李琼4年前
    四、找到尺子上的几厘米

    1、这把尺子除了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别的长度吗?

    预设:2 厘米、3 厘米……

    2、练习

    考考你:快速说出五彩石的长度是几厘米?

    五、感悟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

    (1)估计小棒的长度

    (2)测量小棒的长度

    (3)交流:①你怎么估计得这么准?有没有好办法。 ②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练习: 几只小熊觉得测量真有意思,也迫不及待的量起了自己的铅笔,谁来评价一下。 YDEI8YKGK61%~{K76)`}3R5.png

    2.png

    4、画一画 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六、考考你的眼力 今天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李老师准备奖励男生、女生各一根指挥棒, 你会选哪个?

    3.png

    这就是著名的米勒 —— 莱尔透视幻觉 所以眼睛有时候也是会骗人的,科学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八、作业

    QEX5O1X%{ZHRL{FRL6MVCG1.png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4年前❤️1

    李老师,您好。三稿设计更加符合学情,创设的学习活动也比较丰富,相信学生会学得扎实,有趣。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和前一节课(教室有多长)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进一步做好衔接和提升,另外学生对于 1 厘米实际表象大小感知可以再充分。

    许丽娟
    许丽娟4年前❤️2

    从生活中的情景入手,课桌的长度有多长,这样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学生比较容易快速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当发现学生不会测量,不知道 1 厘米的大小时,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估、量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及对身边事物的渴望,究竟是多长,想一探究竟。我觉得开头的导入设计挺好,没有华丽的语言,一下子就把量感融进教学。

    许丽娟
    许丽娟4年前❤️2

    从生活中的情景入手,课桌的长度有多长,这样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学生比较容易快速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当发现学生不会测量,不知道 1 厘米的大小时,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估、量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及对身边事物的渴望,究竟是多长,想一探究竟。我觉得开头的导入设计挺好,没有华丽的语言,一下子就把量感融进教学。

    吉林德惠张海英
    吉林德惠张海英4年前❤️1

    在尺子上寻找一厘米,从零刻度线到 1 是 1 厘米,这个时候学生对于 1 厘米已经形成了表象的认识,如果进一步再寻找 2 到 3,他表示的也是 1 厘米,感觉就会尽善尽美。

    zqy@123
    zqy@123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室有多长》这节课充分说明了需要有教学的整体观,作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要顺藤摸瓜,善于挖掘知识内部的价值,沿着知识这条主线,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GUORUI
    GUORUI4年前❤️1

    李老师的在教学中,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35773645
    357736454年前❤️1

    李老师巧妙的设计了让四人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由学生来讲解,发现 - 交流 - 梳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认识 1 厘米,然后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认识 1 厘米,再通过测量,发现直尺上的 1 厘米,这样学生对于 1 厘米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张砾允
    张砾允4年前❤️1

    李老师,您好,三稿的设计更有层次感,有个小小的建议,导入环节有故事情节更能吸引孩子,但我想用数学书上的情境更能使学生明白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从而引出 “厘米”

    ouyangtaxue
    ouyangtaxue4年前❤️1

    从李老师的设计中能感受到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感知。在课堂上,老师有时候会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带领着飞翔,而适时的回到主题,合适的引导,都要求老师对于每一句,每一个抛出去的话仔细斟酌。这样课堂才会更加紧凑和高效。

    冯娜
    冯娜4年前❤️1

    李老师,您的教学设计紧凑,从认识感知 1 厘米 — 体会测量 1 厘米 — 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层层递进,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一点建议:在统一度量单位时,提出问题:中国的 1 厘米和美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是否多余?学生的生成是否会偏离主题。

    yklmy
    yklmy4年前❤️1

    李老师您好!第三稿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本稿的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有的用手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直接用长度单位表示,为什么他们的不一样呢?让孩子顺其自然想到要统一标准,即用长度单位 --- 厘米进行测量,从而引出主题。第二部分认识 1 厘米后,李老师再一次追问全世界的 1 厘米都一样吗?让学生再次感受到 1 厘米是统一标准。这样的效果比教师直接向学生介绍 1 厘米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要更生动、更贴近学生认知。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1

    从三稿能看出李老师的细致,用心设计每个环节。我有一些想法,仅供参考。导入环节,班长那边汇报的不同,老师问孩子喜欢哪一种的意义不大,可以问孩子:“老师应该到底选哪个合适呢?” 这个时候孩子也许会想到到每个人的手、铅笔不一样长,为了方便沟通,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李老师这节课,每一个问题都问的很细,但也有些不足,有的问题孩子回答不了。比如 “为什么一厘米一样长”,只要孩子通过比一比,验证不同尺子的 1 厘米一样长就可以了,也就体会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了。

    yklmy
    yklmy4年前❤️1

    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测量长度的方法(数和算),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1

    李老师在认识 1 厘米,感知 1 厘米的环节上,根据孩子认知逐渐引导,效果较好。在直尺上找 2 厘米长度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思维水平。尤其是孩子找到后让孩子用算式表示:1+1=2,每个数字的含义,“1” 表示 0 到 1, 第二个 “1” 表示 1 到 2,这里其实可以让孩子指一指 0 到 1 的位置,1 到 2 的位置,顺着就引出了一大格,也就引出几大格就是几厘米。七彩石环节,如果注重孩子的表达会更好一些 “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就是几大格,长度是几厘米”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您好,第三稿设计层次清晰,您做了很大的改动,也加入了很多创意的设想,你不断研磨教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有以下想法:1、在 “初步感知统一单位必要性” 这一环节,应与《教室有多长》做好衔接,借助孩子前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在本节课进一步提升。也就是孩子用多种方法测量课桌长度后,再交流,促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具导致测量的标准不一致,测量结果没有意义,所以要统一测量单位。我认为,实际的动手操作比看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2、:在 “认识 1 厘米,再次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的教学环节中,“为什么一厘米一样长”, “中国的 1 厘米和美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这些问题都与主题的关系不大,还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不知所措。学生之间比一比,不同尺子的 1 厘米,发现不同尺子上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测量的标准一样,测量的结果也就一样,就体会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了。因此,我建议:第一、二教学环节要调整,要与学生的认知学情相符合。我的一点拙见,请您斟酌。

    白佩
    白佩4年前❤️1

    李老师设计的认识 1 厘米环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尊重了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先让学生估计智慧棒的长度,再让学生量一量它的长度,最后再让学生比划 1 厘米的长度,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认识,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可以问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还可以表示 1 厘米吗?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出 1 厘米。

    Honey
    Honey4年前❤️1

    李老师的第三稿教学设计重点关注了学生对 1 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和之前两稿的教学设计相比更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 1 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dong'ya'ting
    dong'ya'ting4年前❤️1

    李老师的第三稿层次清晰,在让学生感知 1cm 这个环节符合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认知,值得学习。学生在找到尺子上的 1cm 时,除了说出从 0 刻度到 1cm 为 1cm. 还有 2cm-3cm、3cm-4cm 等都是 1cm,但一般情况都是从 0 刻度开始的,我想这也是源于孩子对 1cm 长度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到孩子说出尺子 2cm、3cm。甚至更长的厘米数时孩子就会有些混乱,不知所措,,就像这节课上提到是看数还是看大格,比如老师说到 7 个数就是 6 个大格,6 个大格就是 6cm, 孩子就会有些懵,所以我觉得这个环节尊重孩子的认知还是让他们先去数,当遇到厘米数大一些时他们觉得数起来麻烦就会发现也可以通过算来实现。

    妙笔青山司马
    妙笔青山司马4年前❤️1

    李老师好!今天听了您的课收获颇丰。课程内容设置紧凑,教学过程丰富有趣,对尺子不从边沿画 0 刻度线的讨论,我主观认为也是具有德育价值的。通过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是真的听懂了。一节课听下来,我的第一感受是 “充实”,第二感受是” 太过充实”。在课堂内容一步步递进展开的背后,我总能感到一股紧迫感,这种感觉直到学生离开教室后还萦绕在我心头。后来听诸位名师点评时,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内容要继续加进去。不禁有了疑问,这些内容是一节课能上完的么?既要设计情境认识 “厘米”、又要动手操作感知 “厘米”,既要讨论不同尺子上 “1 厘米” 是否相同,又要让学生理解、学会 “断尺测量”。每个环节单拿出来都感觉十分必要,不能削减。但这些内容组合后又要压缩在一堂课中,就难免显得有些 “局促”。非常期待您处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能从您的教学中学到更多。

    liqi
    liqi4年前❤️1

    李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点,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学习最终 “学会学习”,挖掘知识内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leilin
    leilin4年前❤️1

    李老师,你好,认真阅读您的三个设计,感觉在不停的升级和进化。我就说一说拜读第三稿中我的一些思考:1、开课更加有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辩论,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2、第 3 环节感知 1 厘米的实际意义,是学生真正建立 “厘米” 这一量感的过程。只有真正感受 1cm 有多长,孩子们脑子才有其表征。3、感悟测量方法这个环节设计也很巧妙,从错误中纠正孩子错误的量法。4、莱尔透视幻觉这个环节我个人认为很有亮点。

    栗丰旬
    栗丰旬4年前❤️1

    李老师本次的设计中让孩子自己去探究 1 厘米到底是多长,让孩子借助尺子,明确了测量工具中的 1 厘米,在活动中收获了如何用尺子测量事物的长度。通过去感受 1 厘米多长,再记忆、到用 1 厘米为单位去感受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加深对 1 厘米的印象。在本节课结尾设计了莱尔透视幻觉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这个现象做为本节课的引入,让学生去探究,去测量两个的长度大小,到测量单位 - 厘米。

    ljj1476352924
    ljj14763529244年前❤️1

    李老师的第三稿相较于前两稿来说更加合理全面,逻辑性和科学性也比较强,整节课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都比较多,本节课从找一找、比一比、看一看、量一量的过程和环节来让学生学习、认识并感知 1 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以致用,通过在生活中测量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能加深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4年前❤️1

    李老师,很喜欢您第三稿加入微课的导课环节,由长颈鹿买课桌,忘记测量给班长打电话,非常自然的引入四个单位不统一的测量结果,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及热情!

    曹玲
    曹玲4年前❤️1

    李老师,您好,首先抱着学习的态度和您交流,初稿到二稿、三稿不断地改进,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三稿的开题更有趣,但是本环节目标只是是让学生体会同意单位的必要性,我认为让学生让学生体会度量的过程也很重要,只有通过丰富的度量活动才能是学生有碰到量有度的意识,这也为后续学习周长、面积、体积学习埋下伏笔。

    刘立娟
    刘立娟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张馨予
    张馨予4年前❤️1

    特别喜欢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并且简练,而且直接指向问题的核心,这样的问题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温冬雪
    温冬雪4年前❤️1

    本课对于体积这个 “量” 是需要用体积单位进行 “度量” 的,由于圆柱是曲面立体图形,不能用标准的体积单位去度量。感受体积这个 “量” 是 “度量” 的,体积的大小就是在度量中感受的,最终形成 “量感”。曹老师在不同程度上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nixola236
    nixola2364年前❤️1

    李老师的课非常自然生动,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课堂上成,比如说,当老师问,在 4 厘米处能不能找到 1 厘米,孩子们说到,从 3 到 4,从 4 到 5,这个答案是非常完整的,很多孩子只能顺着想到 4 到 5。李老师听到这个答案,及时给予评价。另外本节课非常紧凑,从认识尺子到认识 1 厘米到找一厘米… 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4年前❤️1

    教师通过 " 看一看”、找一找 --- 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 - 拿”--- 用手比 1 厘米长的小棒;" 比一比” ---- 用手比出 1 厘米;" 找 - 找” 一哪些物体的长度 是 1 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Teacher_zhang
    Teacher_zhang4年前❤️1

    李老师的课非常自然生动,在课堂中能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并且简练, 从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测量长度的方法(数和算),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孙盈
    孙盈4年前❤️1

    李老师,您好!第三稿教学设计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上,更有层次性,找尺子上的 1 厘米,估计 1 厘米的长度,用手比划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找身边的 1 厘米,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在充分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也是我在数学课上不断要求自己做到的。一点建议,这节课《数学教师用书》上第一个学习目标指出,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目标中 “再次” 一词,是对上节课 “教室有多长” 这一教学内容的延续,让学生在上节课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觉得教学的第一环节应该再调整。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1

    从本课的设计中能看出来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知道了大数减小数就是他们的长度,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以及判断小熊的量法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孩子所探究的新知识。

    张馨予20502
    张馨予205024年前❤️1

    李老师,您好,在这节课中,您非常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讲授以孩子手边的实物为主,让孩子们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学习和领会知识。并通过寻找 2 厘米、3 厘米等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几厘米的实质就是看有几个 1 厘米,为后面学习测量打好基础。

    18066915461
    180669154614年前❤️1

    1 为什么不用一柞,不用铅笔作度量工具,而要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一点学生理解不到位,可以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后再回过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前后呼应是否更好一些。 2、练习题的设计体现参次坡度,有从 0 开始测的,有不从 0 开始测的,又可以用 1+1+1 加法的,还可以有用减法的,首尾数字相减,还可以增加一个断尺子,没有 0 刻度,怎么量,引发学生的思考。

    杨蓉501
    杨蓉5014年前❤️1

    李老师,这一稿的设计中很好的渗透量感,通过量感理解,感悟。因为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李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合理的问题串,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 1cm。建议可以让学生在认识了 1cm 之后,找找身边的 1cm。

    lin123456
    l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的课非常生动,在课堂中能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并且简练, 从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探索出测量长度的方法(数和算),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lin123456
    lin1234564年前❤️1

    很喜欢您第三稿加入微课的导课环节,由长颈鹿买课桌,忘记测量给班长打电话,非常自然的引入四个单位不统一的测量结果,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及热情。

    lin123456
    lin1234564年前

    这节课《数学教师用书》上第一个学习目标指出,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目标中 “再次” 一词,是对上节课 “教室有多长” 这一教学内容的延续,让学生在上节课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了。

    qdy12345
    qdy123454年前❤️1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1

    这一稿的教学设计比之前有如下特点:1 教学环节上更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2 活动的操作性更好。3 导入环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1

    在建立对一厘米感性认识时,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智慧小棒,得到一厘米的直观感受。接着让学生寻找身边那些物体长度也是一厘米,又与学生刚刚对一厘米有了初步认识,量感还没有那么好,这个地方如果老师先给学生一个例子的话,学生可能再找的时候会更容易,一厘米的感性认识会更深刻。

    xuqin
    xuqin4年前❤️1

    李老师您好!《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讨,整体框架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正如您说的在环节导入上一是不够新颖,还略显僵硬,缺乏亲切感。如果想通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进入课堂,能不能把导入环节的第一句话改成 “课桌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开启本课的学习!

    河南郑州田田
    河南郑州田田4年前❤️1

    李老师的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直尺测量课桌,由于课桌的长度大于直尺的长度,所以需要合作测量,另外可以渗透用直尺测量课桌的弊端,就是太麻烦,促使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测量不这么麻烦,从而产生使用长一点的长度单位的想法。

    wuxiaona021314
    wuxiaona0213144年前❤️1

    测量单位的学习是度量的开始,也是发展学生量感的基础,由课前学生的初步测量活动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更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尺子,发现 - 交流 - 梳理,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a景儿
    a景儿4年前❤️1

    您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格式严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长度单位与尺子的正确使用方法,真正贯彻了 “在做中学” 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晾干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吉林九台  宋玲玲
    吉林九台 宋玲玲4年前❤️1

    拿过一节课,不是先想这课到底该怎么设计,而是把不同版本的教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足以见得这位老师及其团队对待这件事情的认真态度;其次李老师能充分听取广发老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二稿中采取了一些老师可行的建议,看出这位老师及其所在的团队,具有虚心接受的学习态度。我想当李老师这节课呈现出来的时候,一定是最用心的,最精彩的,我非常期待!

    顺帆
    顺帆4年前❤️1

    李老师,这一稿的设计中很好的渗透量感,通过量感理解,感悟。因为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李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设计合理的问题串,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 1cm。建议可以让学生在认识了 1cm 之后,找找身边的 1cm。

    王忠敏
    王忠敏4年前❤️1

    李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格式严谨,第三稿教学设计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上,更有层次性,找尺子上的 1 厘米,估计 1 厘米的长度,用手比划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找身边的 1 厘米,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一厘米的感性认识会更深刻。

    zhaohy
    zhaohy4年前❤️1

    通过 " 看一看”、找一找 --- 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 - 拿”--- 用手比 1 厘米长的小棒;" 比一比” ---- 用手比出 1 厘米;" 找 - 找” 一哪些物体的长度 是 1 厘米。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王瑾
    王瑾4年前❤️1

    李老师你好,在第一环节情景导入的时候我认为设计的非常生动有趣,运用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增强学习兴趣。但同时我也有一个小疑问,第一个小问说的是:你喜欢哪个回答,我认为是否可以改成:“这么多回答中,那个回答最靠谱呢?” 这样的问题呢?原问题我认为或许会偏离重点,偏离了想让学生们讨论的重点。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4年前❤️1

    本节课中,借助直尺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找一找的方法去建立对 1cm 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切身的去体会,重在学生的体会上,对量建立一定的感知。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4年前❤️1

    本课在设计上聚焦三个核心问题:1. 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2. 认识标准量 “一厘米”;3. 使用直尺。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
    黑龙江大庆奥林学校 安婉婷4年前❤️1

    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张老师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静态的厘米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2

    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新知。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2

    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新知。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1

    通过本节课,学生对直尺有了新的认识,用数字之间的联系启发对长度的思考,引申出测量长度的方法,逻辑紧密。

    李琼
    李琼4年前

    非常非常非常感谢所有老师对这节课的关注和指导,由于录课时间 做了调整,所以最近我们将研究的步伐加快了很多,第三稿的设计出来后进行了试讲,问题很多,我也做了详细的反思,我们团队的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以上所有老师的回复和建议我都仔仔细细看过了,我将在第四稿的设计中,取长补短,争取第四稿的设计更能体现 “生本课堂”、更加高效、更有延展性,这节课是度量单位的起始课,这节课的学习将对后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甚至是学习其他的度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将认真修改第四稿,再次感谢所有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也希望老师们继续关注,多多提出您的宝贵意见,真的希望借助这个平台,通过一节课的研讨,我们的教学理念会有提升,每一位老师都收获属于自己的思考!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1.png 2.png

    张校长是一位善思考、爱钻研的指导老师,帮我梳理了很多的细节,我们的团队集合了很多对教育、对教学有情怀的老师,帮我提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准备,虽然试讲还不是很成功,虽然很多建议我都要通过反复听录音才能消化,但是我觉得很值得,因为这才是成长,继续加油!

    李琼
    李琼4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第四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微课:大象老师:同学们,我是大象老师,我们动物学校马上要新转来一位同学,但是教室里面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所以我要去课桌市场再买一张。可是到了课桌市场我才发现,我忘记测量原来课桌的长度了,于是我就打电话给班长,结果就听到了这样的答案: 京京:老师,我的课桌是 6 拃长。 贝贝:老师,我的课桌是 4 根铅笔长。 大象老师: 同学们,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通过一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预设: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1、追问:那是不是都用 “铅笔”,结果就一样了?都用 “拃” 呢?
    2、那用什么工具,测量结果才一样?
    预设:直尺
    没错,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听明白我说的长度是多少,测量之前要有统一标准,也这个标准就在直尺上。 厘米,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也叫作 “长度单位”。
    3、我们一起来看看 “厘米” 是怎么来的?
    微课: 古时候人们一直用身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长度标准,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结果,有时候为此还会吵架甚至打架,所以,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混乱的场面,科学家们规定了测量长度的标准,也就是长度单位:“米”,这么长就是 1 米,将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 1 份称做 1 分米,把 1 分米平均分成 10 份,1 份是 1 厘米。
    4、听过这些长度单位吗? 你们猜,有没有比米还大的长度单位?有没有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没错有很多,有一些今天我们就挑这个常用的、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来认识。 板书:厘米 cm

       【设计意图:实际生活中长度单位的确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所以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 “长度单位” 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是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最先出现的应该是米。】                                                             
       
    二、认识度量单位 - 1 厘米                                                                               

    1、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看直尺上还有什么?
    (1)刻度(2)0 刻度表示起点(3)刻度线、刻度尺(4)厘米

    【设计意图:直尺是测量的工具,虽然从知识体系上讲是学生第一次了解,但是直尺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并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主要通过问答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生活经验,形成知识体系。】                                                                                                                                                                                      

    2、1 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吗?
    (1)找尺子上的 1 厘米。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2)感知 1 厘米。
    ①请同学们拿出这跟小小的智慧棒,估计一下,是多长?在尺子上比一比。
    ②没错,这跟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请大家像我这样把小棒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把 1 厘米的长度记到自己的心里。
    ③将小棒放回,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1 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用两根手指比划一下 1 厘米的长度,自己用小棒验证一下。 (3)制作 1 厘米。
    ①活动要求: 二选一:用铅笔画出 1 厘米的线或者用橡皮泥捏出 1 厘米的面条; 比一比:做好以后,在尺子上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②学生活动 ③集体汇报 (4)寻找 1 厘米。 看来大家对 1 厘米的长度已经有感觉了,那找一找在周围或者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找到以后先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李老师建议今天回家,在家里也找一找 1 厘米,好不好。

     【设计意图:“度量” 长度的本质就是看被测物体里面含有几个单位长度,所以单位长度,也就是 1 厘米的认识就非常关键,因为 1 厘米就是标准,学生一定要对 1 厘米的实际长度有深刻的认识,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看 1 厘米、摸 1 厘米、想 1 厘米、做 1 厘米、找 1 厘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对 1 厘米的认识,为后需学习 “量” 打好基础。】                                                                                                                     
                          
    三、寻找尺子上的长度                                                  

    1、除了 1 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比如,从 2-4 是几厘米?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它是 2 厘米? 预设:因为从 2 到 4 有 2 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设计意图:用直尺度量物体长度就是在尺子上寻找和被测物体一样长度的长度,也就是看被测物体包含了几个 1 厘米,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所以这个环节就是做好测量的准备。】                         

    2、练习:快速判断石头的长度。(挑一个说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测量的常用方法,也就是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四、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看来大家观察别人测量是没有问题了,会自己测量长度吗?                                                                                                                                                        

    ①拿出这根智慧棒,先估计有多长?
    ②用尺子量一 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投屏)

    ③汇报(先汇报错误的,再汇报正确的,再汇报特殊的)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度量单位的感知和对测量方法的观察,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测量的能力,这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测量,将心中的方法外化为行为,这样老师也就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心里的想法,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练习:判断小熊的做法对吗?                                                                                                                                                                                  
     

    【设计意图:测量是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测量的方法应该通过各种辨析让学生准确掌握,还要通过交流,掌握多种测量的技巧用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实际现象。】

       3、量一量、画一画                                                    

    【设计意图: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

    五、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同学们,大象老师还在课桌市场等着呢,我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谁能打电话告诉告诉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用什么工具怎么测量课桌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大象老师解决问题,进而巩固测量方法,形成技能。】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每一节课都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4年前❤️1

    测量铅笔的长度,能不能让学生在认识尺子后尝试测量,可能就会有同学像小熊的方法一样,我们就可以就地取材进行辨析,从而感悟合适的测量方法!

    杨蓉501
    杨蓉5014年前❤️1

    李老师,我觉得你这一稿引入部分改动的特别巧妙,特别好。6 拃和 4 根,这两个量的矛盾冲突特别强烈,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 1cm 的强烈的欲望。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4年前❤️1

    李老师开课能借助 “买课桌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交流的不便,促使学生想到必须统一度量单位,处理得很好。如果能直奔主题,直接让孩子关注 “学生尺” 就更好了,因为从米到分米再到厘米总觉得有点绕弯。

    周庆珍
    周庆珍4年前❤️1

    听完李老师的课感触很深。第一,在课堂中,有一个孩子拿着断尺(从 11cm 开始),不知道如何测量,李老师抓住了课堂中的每个小细节,通过 “让大家思考如果没有从 0 刻度开始,还能不能测量呢”,让学生产生了冲突,从而真正学会了度量。第二,李老师课堂评价非常及时且具有感染力,整节课的感受如沐春风。

    白佩
    白佩4年前

    李老师的教态端庄,笑容可掬,她的课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课堂丰富又充满活力,可以看出李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紧跟着老师的节奏,能找出 5-6 之间是 1 厘米,也可以倒着找出 5-4 是 1 厘米。一点小小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的直尺上用手卡一卡 1 厘米,再感受智慧棒的长度,再量一量智慧棒的长度,经过充分的实践,学生会对 1 厘米印象更加深刻。

    宋新燕
    宋新燕4年前❤️1

    通过大象买课桌这个有趣的情景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同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liuguiwei
    liuguiwei4年前

    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 “量感” 源于 “感量”,在探究环节学生都在量中感量。首先测量课桌的长,由于测量结果的不同,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在此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然后在认识测量工具尺子的环节,重点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在尺子上找、在生活中找、从零刻度找、不从零刻度找 1 厘米等活动,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接着让学生量铅笔的长,让学生经历单位量累加的过程,强化学生对量的理解。最后通过量线段、画线段,深化学生对量的感悟。

    姚清波
    姚清波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量感,帮助孩子建立直观想象,从体验量到建立感,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品质。

    ljj1476352924
    ljj14763529244年前

    李老师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课堂上给学生的操作活动较多,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具体感知 1 厘米的含义。课堂整体和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王瑾
    王瑾4年前

    听完李老师的课我感受有很多,李老师上课的风趣幽默、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在整堂课中我感受到了学生想要去学习,想要去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陈佩
    陈佩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经历其发展过程,多角度多方法实践体验探索, 积累有效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节课在操作中体验、感知量感的形成,建立表象意识,为理解 1 厘米的意义以及后面能够恰当选择几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

    陈佩
    陈佩4年前

    李老师在操作感知的环节中,同样的课桌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不同切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 1 厘米的长度,积累了丰富的 “量” 的活动经验,并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 “量” 的表象,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量感,实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栗丰旬
    栗丰旬4年前

    听了本节课后,本节课紧跟教学目标。学生在测量中掌握从 0 开始和不从 0 开始两种测量方法,这个过程中发散孩子的思维,不同方法去数,有的用数字去计算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从学到用的过程,学生获取测量的直接经验,更好地加深了对 1 厘米的理解。

    dong'ya'ting
    dong'ya'ting4年前

    李老师的这稿设计加入了微课让学生知道厘米是怎么来的,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对厘米的来源有了深入的理解,还有在让学生看 1 厘米、摸 1 厘米、想 1 厘米、做 1 厘米、找 1 厘米等学习活动,非常细致,丰富了孩子对 1 厘米的认识,值得学习。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您的第四稿,在学生深刻体会 1 厘米上浓墨重彩,很是用心。我认为:第一环节再紧凑些,让学生既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又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效果会更好。第五环节,您在组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交流测量的方法。您在这一环节应做测量方法的小结:以 0 为起点,或者以某个数字为起点;可以 1 厘米 1 厘米的数,也可以减法计算。

    yklmy
    yklmy4年前

    李老师这稿的教学设计整体框架很清晰、层层递进。上课伊始李老师展示了测量的 “矛盾”,学生感知到没有统一的单位交流起来很麻烦,真切体会到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从触觉、视觉上增加对 1 厘米的表象,很值得我学习。

    赵丽琴
    赵丽琴4年前❤️1

    认识 1 厘米时李老师设计了看,摸,想,做,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配合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量感。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是让 1 厘米在脑海里形成表象。最后测量长度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内化知识。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

    李老师您好:第四稿的设计层次清楚,教学目标明确,导入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联系生活,数学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在认识 1 厘米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 “量” 做铺垫。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罗海荣
    罗海荣4年前

    量感能够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觉,对物体的长短、大小、速度等具备一定的感知、比较和估量的能力。量感也是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引导和经验积累对物体长度、大小等建立起量感,将一直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本节课就是要以生活实际为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课桌长度,通过实际测量一厘米长度、几厘米长度,并通过具体情境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建立起以厘米为单位的量感。

    张砾允
    张砾允4年前❤️1

    李老师,您好,这一稿的设计,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一厘米,有个建议,您的第一个环节的第二个问题 “用什么工具,测量结果才一样”,这个问题,孩子们会不会答不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由老师直接说,为了测量的准确,数学家们发明了直尺,从而引出 “直尺”,是不是不会耽搁时间。

    妙笔青山司马
    妙笔青山司马4年前❤️1

    相比上一次,李老师今天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更加清晰、重点也更加突出。上课一开始就着重突出了测量工具不统一的 “矛盾”,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各个环节丰富的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感知 1 厘米,增强对 1 厘米的认识。一节课听下来感觉很受教。

    沈江菲
    沈江菲4年前❤️1

    李老师先帮助学生在尝试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认识尺子学习厘米,在多维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 1 厘米单位的概念表象,最后在实践运用中感受厘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再定量刻画计量单位 , 在体验活动中建立 “单位量” 的表象 在感量中形成量感,设计很好。

    沈江菲
    沈江菲4年前

    李老师先帮助学生在尝试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认识尺子学习厘米,在多维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 1 厘米单位的概念表象,最后在实践运用中感受厘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再定量刻画计量单位 , 在体验活动中建立 “单位量” 的表象 在感量中形成量感,设计很好。

    沈江菲
    沈江菲4年前

    李老师先帮助学生在尝试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认识尺子学习厘米,在多维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形成 1 厘米单位的概念表象,最后在实践运用中感受厘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再定量刻画计量单位 , 在体验活动中建立 “单位量” 的表象 在感量中形成量感,设计很好。

    gxdexx123456
    gxdexx123456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准备充分,为了精准的把握教材和学情,李老师课前对好几个版本的教材进行了剖析,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形成深度学习。

    zhp12345678
    zhp123456784年前❤️1

    《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李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学生比较容易快速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当发现学生不会测量,不知道 1 厘米的大小时,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估、量都能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及对身边事物的渴望,究竟是多长,想一探究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

    sx15947627155
    sx159476271554年前

    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量感才会有发展的基石。1 厘米的建构特别重要,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等亲自参与数学活动感知长度量感,设计丰富的活动体验建立长度表象。

    sx15947627155
    sx159476271554年前

    李老师设计:看 1 厘米、摸 1 厘米、想 1 厘米、做 1 厘米、找 1 厘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对 1 厘米的认识,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的单位量感逐渐形成,为更好的找到几厘米做好充分准备。

    liumeirong
    liumeirong4年前

    从一稿到四稿,教学设计越来越生动具体,更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李老师的学习力和研究力都值得我们学习!买课桌情景引入中巧妙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在认识 1 厘米中通过找直尺中的 1 厘米,感受 1 厘米魔法棒的长度,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多角度去感受了 1 厘米的长度,丰富了学生对 1 厘米的量感。在认识几厘米这个环节我觉得稍微快了一点,这个地方可以再多点时间,多点感受,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入手,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估测和实测情况,再次增强学生量感,建立 1 厘米和几厘米的表象。

    郑莉
    郑莉4年前❤️1

    首先向李老师团队致敬,这是一群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在奋斗,勇于质疑反思。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让学生 “学会学习”,几次改稿,都能越来越突出学生 “量感” 培养的有效性。

    xulijuan
    xulijuan4年前

    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认识 1 厘米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吗? 从 0 到 1 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拿出的小棒,你估计小棒有多长?把它放到尺子上量一量, 它有 1 厘米长。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再把小棒轻轻抽出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手指不动,才能比的准。 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了。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1

    李老师通过设计量小棒、量课桌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经验加深对于一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设计量小棒、量课桌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的经验加深对于一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4年前❤️1

    量感来源于对长度单位的深度体验,本节课环节设计清晰,数学知识能够生活化。孩子刚接触长度单位,理解比较抽象,李老师让学生感知 1cm,从用 1cm 的小棒,形成表象,然后从生活中找 1cm、2cm、3cm,使厘米的认识是更加具体化,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侯锦茹
    侯锦茹4年前❤️1

    在认识 1 厘米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 “量” 做铺垫。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的课前导入很有新意,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设计从 “感受统一长度的必性” 到 “认识度量单位” 到 “寻找尺子上的长度” 到 “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最后到” 前呼后应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真正达到了教学理念”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1

    在”1 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吗?” 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 “1 厘米有多长”,从估计、感受、记忆

    、回忆、比划、验证几个步骤,丰富对 1 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量感,为后续学习量打好了基础。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1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并且具有趣味性。导入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元素,让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中提出问题。从操作感悟、估测修正到应用发展,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动中悟,悟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思维得以激发,量感得以培养。

    lhj2097275
    lhj20972754年前❤️1

    老师通过在尺子上找 1 厘米,比划 1 厘米和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充分感知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lhj2097275
    lhj20972754年前❤️1

    学生的量感不是与生就有的,需要借助丰富的活动来感知构建长度表象,进而建立量感。

    魏西茹
    魏西茹4年前❤️1

    引用微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对话,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两个不同的小动物测量同一物品分别 6 拃,和 4 根铅笔长,让学生初步感知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魏西茹
    魏西茹4年前❤️1

    认识 1 厘米,通过在尺子上直观找 1 厘米的长度,估计,比较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回忆想象、比划、到验证 1 厘米长度,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感受 1 厘米的长度,从而培养、形成、建立量感。

    秋秋
    秋秋4年前❤️1

    李老师的课堂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能看出来真的是精心设计。有一个小小建议:能够多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1

    李老师在《课桌有多长》这节课中从 1 厘米是从哪里到哪里?找尺子上的 1 厘米 感知 1 厘米。手指比划一下 1 厘米的长度教学等手段,来看 1 厘米、摸 1 厘米、想 1 厘米、做 1 厘米、找 1 厘米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多角度感知量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可见李老师在这个环节是精心设计,构思巧妙。

    chenqiuyi
    chenqiuyi4年前❤️1

    李老师这节课,每一个问题都问的很细,但也有些不足,有的问题孩子回答不了。比如 “为什么一厘米一样长”,只要孩子通过比一比,验证不同尺子的 1 厘米一样长就可以了,也就体会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了。

    钟悦
    钟悦4年前❤️1

    李老师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认识尺子 — 学生讲解 — 用尺子去测量应用,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分析中,认识厘米,初步学会测量物体长度。数学与生活紧紧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值得我学习。

    liyajuan
    liyajuan4年前❤️1

    导课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新课中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建构对 1cm、几厘米的认知,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思维得以发展,量感得以培养。

    yeey
    yeey4年前❤️1

    情景生动,动物拟人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微课展示单位的起源,从动态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感受到单位演变而来的必要性,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4年前❤️1

    李老师设计了看,摸,想,做、找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配合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经验,从而培养学生量感。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是让 1 厘米在脑海里形成表象。最后测量长度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内化知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4年前❤️1

    李老师的第四稿更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在让学生充分认识 1cm 的学习过程中,李老师下足了功夫,也肯花时间给学生!李老师的学习力和研究力都值得我们学习!买课桌情景引入中巧妙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郭丽丽
    郭丽丽4年前

    在认识尺子,认识 1 厘米的环节,概念讲解既直观又细致。您让孩子感受到 1 厘米小棒的长度后,再让孩子去找生活中长度是 1 厘米的物体,这样的设计孩子有了感知,也就寻找的比较准确,因为有了标准。

    谭钊
    谭钊4年前❤️1

    量感来源于对长度单位的深度体验,本节课环节设计清晰,让学生感知 1cm,从用 1cm 的小棒,形成表象,然后从生活中找 1cm、2cm、3cm,使厘米的认识是更加具体化,设计了看,摸,想,做、找等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woxinyonghen
    woxinyonghen4年前❤️1

    李老师,您好,我有个小的建议,就是一开始,让学生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也可以使用微课。微课重点呈现用 “拃” 和铅笔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感知更直观,认识会更深刻。

    小悦悦
    小悦悦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议一议。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孙盈
    孙盈4年前❤️1

    李老师,您好!在您的设计中通过认一认、找一找、做一做、估一估、量一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层层递进,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值得我们学习。

    刘美麟
    刘美麟4年前❤️1

    量感是抽象的概念,李老师通过对长度不同的测量,加深学生对长度的感知,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对量感的感知更加的直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陈村小学李惠惠
    陈村小学李惠惠4年前❤️1

    李老师的设计从认一认、找一找、做一做、估一估、量一量等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认识。形成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量的感知。

    tiantian
    tiantian4年前❤️1

    此稿的设计活动目标更明确,层层递进,通过多个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充分认识 1 厘米,更直观,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李老师能坚持生本教学,非常值得借鉴。

    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4年前❤️1

    李老师:从您的第一稿看到第四稿,我感受到您与团队老师在不断地深入研究教学,我感同身受。我发现,您处理 “画线段” 这一教学内容时,从第一稿的没有设计,到第四稿的一笔带过。可以看出,您的教学侧重在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感悟,和对测量方法的研究,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自己能正确画出线段。实际教学时,学生是否都能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在这一环节,您的备课预设是什么?我认为您要再备的详细些。

    李琼
    李琼4年前

    @侯锦茹 感谢侯老师的关注,课堂上要想让学习真正发生,所有的活动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知、体会,接下来我在设计时会多关注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再次感谢 1

    李琼
    李琼4年前

    @gaoshiyao 再次感谢高老师的关注,您的分析非常有高度,期待您的继续关注和指导!

    李琼
    李琼4年前

    @小陈老师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支持

    李琼
    李琼4年前

    @lhj2097275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通过找、捏、再找,将 1 厘米从尺子上的固定形态变成 “鲜活” 的形态,让学生可捏、可看,赋予 1 厘米更多的载体,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

    李琼
    李琼4年前

    @lhj2097275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特别对,学生 “量感” 的建立需要载体和过程,我最近也在思考,如何在学生初次体会 “量感” 时,帮助学生建立体系,为后续学习更多测量(质量、时间等)打好基础,也期待您多提宝贵意见!

    李琼
    李琼4年前

    @魏西茹 非常感谢魏老师的关注,虽然有意识让学生去感知,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还是不够透彻,或者说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总感觉有点 “隔靴搔痒”,继续优化!期待您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魏西茹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李琼
    李琼4年前

    @秋秋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特别对,“生本课堂” 就应该多关注学生,让学生多说多议,但是有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代替,或者重复,这种理念应该慢慢转变,接下来我在教学时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感谢您!

    李琼
    李琼4年前

    @sls123456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教学设计的确用了很久的时间,每天都在思考,但是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觉自己的教学理念还是不够新,一直在期待高人指点,呵呵~再次感谢您!

    李琼
    李琼4年前

    @chenqiuyi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建议,没错,这个问题的确问的有问题,一厘米一样长是规定的,为了方便交流,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比一比,观察一下自然就发现了,非常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YueYue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我会继续努力!

    李琼
    李琼4年前

    @liyajuan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的评价很有高度,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我明白您的意思,操作是学生学习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让 “生本课堂” 落地!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yeey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微课本来是想让学生了解 “长度单位” 的来历,但是和故事的目标有重复,所以在下一稿中将会有改动,期待您继续关注!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荷塘月色 非常感谢汤老师的关注和鼓励,汤老师一看就是非常有经验、爱思考的老师,您说的没错,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将所有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比较多,需要整合目标,提高效率。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李琼
    李琼4年前

    @谭钊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非常好,量感来源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深度感知和体验,所以应该在这点上多下功夫,体验到位,一切就会水到渠成!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woxinyonghen 非常感谢熊老师,您说得没错,用微课来呈现测量的过程,可以试一试,看看效果,再次干洗熊老师!

    李琼
    李琼4年前

    @小悦悦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丰富的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去体验,我会继续努力,优化整个过程,期待您继续关注!

    李琼
    李琼4年前

    @孙盈 非常感谢孙老师的关注,您的评价很有高度,一看就是非常有经验、经常指导课的老师,首先非常感谢您的肯定和鼓励,其次我会继续努力,朝着您说的 “心中有数、心中有度” 的方向继续努力!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刘美麟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没错,量感的确很抽象,只有通过对长度单位的深度感知才会形成 “量感”,继续努力!

    李琼
    李琼4年前

    @陈村小学李惠惠 非常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谢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iantian 非常感谢田老师的关注,生本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一直在努力,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angchengmin123456 非常感谢唐老师的关注和提出的建议,画线也属于本节课的一个目标,虽然之前有渗透,但是应该让学生真正画一画,也是学习效果的检测,接下来我会继续进行修改,非常感谢,也期待您继续关注,多提高贵意见,谢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春暖花开 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关注,对,自主测量和小熊测量这两个环节的目标的确有重复,如果用学生自己的测量方法,可能更真实,谢谢您的建议!

    李琼
    李琼4年前

    @宋新燕 非常感谢宋老师的关注,您说的没错,当时就想着将导入环节和解决问题进行融合,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继续优化,再次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杨蓉501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关注,导入环节的目的就是想激发学生发现认知冲突,进而想办法解决矛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继续努力优化!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周庆珍 非常感谢周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教学效果看,这节课需要优化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非常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春暖花开 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建议,上完课后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下一稿设计中,我做了调整,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关注和鼓励,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赵丽琴 非常感谢赵老师的关注和肯定,量感的建立需要很多载体,我会继续努力,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tangchengmin123456 非常感谢唐老师的关注,没错,针对低年段的学生,数学好玩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有趣上,我会继续优化,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张砾允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关注,用什么工具测量结果才一样,确实问得不是很准确,我会继续优化,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妙笔青山司马 非常感谢隋老师的关注,这节课知识点多、活动多、其实很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我会继续努力,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沈江菲 非常感谢沈老师的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 “量感”,我会继续努力!

    李琼
    李琼4年前

    @gxdexx123456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很对,一节课如果学生是主动思考,深度学习该多好,继续努力!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刘静东 非常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尊重、承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了,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郑莉 非常感谢郑老师的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zhp12345678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感谢!

    李琼
    李琼4年前

    非常感谢张静校长以及各位专家的指导,这节课只是一个载体,通过磨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上课,如何上好课,虽然磨课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重整旗鼓,继续加班、努力学习!!!

    ouyangtaxue
    ouyangtaxue4年前

    李老师的这一稿让我有几点感受:1. 导入部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认知,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桌到底多长,一起量一量,而这里的结果不同的冲突从学生而来,这样学生对于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也就体验更深,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2. 借助实际的物体巩固对于 1 厘米长度的认识,描述时是不是应该说大约是 1 厘米。3. 在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借助尺子,那么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还是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来认一认,说一说。

    魏琦
    魏琦4年前

    在导入部分,李老师注重从实际生活出发,建立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们感受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激发学生兴趣,动手操作和观察想象相结合,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提升,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课堂。

    zzs8726133
    zzs87261334年前

    李老师在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上,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交流探讨得出答案。李老师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加上孩子们思维的碰撞,让这节课产生出不一样的精彩。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发现,孩子们在学习后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充分的认知。

    zzs8726133
    zzs87261334年前

    在认识 1 厘米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先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 “量” 做铺垫。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完全交给学生,再从中提取发现问题的做法是值得我们肯定与学习的。

    王瑾
    王瑾4年前

    李老师你好,我认为同桌合作的那个环节设计的非常棒,很值得我去学习,在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王瑾
    王瑾4年前

    李老师您好,学生首先感知了一厘米的长度,用搓橡皮泥等方法切实的感知什么是一厘米,接着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几个一厘米代表几厘米,丰富了学生对于厘米的认知,这是我值得学习的一点

    王瑾
    王瑾4年前

    李老师你好,在感知一厘米的时候,将它 “轻轻的捏住,再把它慢慢的抽出来放到学具盒” 我认为轻轻的捏住这句话恰到好处,不是一下子捏没了一厘米,我认为此处设计非常棒。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

    李老师您好:导入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联系生活,数学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在认识 1 厘米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 “量” 做铺垫。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后勤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胡月宁
    胡月宁4年前

    仔细观察,思考为什么用尺子?小结最后一句话:“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否可以改成:每一大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地方的 “我” 不太好理解。

    lmy
    lmy4年前

    李老师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启发学生感悟 “用厘米量” 的本质就是看 “包含了多少个 1 厘米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理解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很值得学习。

    白佩
    白佩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用橡皮泥捏一捏,在纸条上撕一撕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 1 厘米有多长的印象会很深刻,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一节以生为本的课堂实例,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妙笔青山司马
    妙笔青山司马4年前

    经过几次教研与修改,愈发觉得李老师的课程设计逐渐完美。导入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冲突设计稳中有进。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增强学生对 1CM 的感知,并由此将 1CM 的概念从模糊到精确,学生在几次活动中对 1CM 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通过观摩李老师的几次磨课,我自己也收获很多。一堂好课上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背后却经历了千锤百炼,预祝李老师这此一切顺利,比赛成功!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4年前

    特别欣赏李老师的一句话:“本节课要让学生深切感受 1 厘米的长度,这样才能形成 “度”,“量” 也才有了基础。” 在 “度” 的形成环节老师带领学生做得很充分,值得我好好学习。

    白佩
    白佩4年前

    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也恍然大悟,应该强调学生的学生尺和我们自己拿的米尺是一样的,他们的直尺只是从我们米尺上截取下来的,这样学生和老师的测量工具就统一了。

    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4年前

    “数学课要上出严谨的味道,能用手势、眼神表达的意思,就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 吴校长的话让我很受用,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尽力去实践。

    ljj1476352924
    ljj14763529244年前

    从第一稿到第五稿,李老师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变化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和发展,体现出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在动手做 1 厘米的环节,学生是真正地摸到了、感受到了 1 厘米有多长,这对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很好的铺垫作用,总的来说,这节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特别值得学习的一节课。

    李琼
    李琼4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

    1、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会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学习难点: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量感”。

    2、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度量的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即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这节课属于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但由于目前时间已是二年级下册,所以我们只能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试讲时就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磨课阶段除了要磨出 “数学味” 以外,还要磨出 “趣味” 来,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昨天后勤部的王老师让我帮他一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 视频:

    王老师:李老师,我是后勤部的王老师,我要给咱们学校新添置几张桌子,麻烦你帮我量一下,教室的课桌有多长?

    李老师:好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王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设计意图:“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反映了测量的本质。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由于已经有了上一节课 “教室有多长” 的活动经验,学生已经体会到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因此这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知识 “负迁移”,也就是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的长度确实不一样的呢?这种 “负迁移” 正是这节课的思维生长点,促使学生要思考,不一样的答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为了让结果统一,测量工具的长度必须是一致的,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本环节有两个层次:一是借助 “后勤部王老师要再采购桌子,就需要测量之前课桌的长度” 这一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景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测量工具不同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同,那么交流起来就会很不方便,促使学生思考,生活中为了便于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中增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师: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生 1:我的课桌有 9 拃长

    生 2:我的课桌比 3 个文具盒长一点 生 3:我的课桌比 4 本数学书多一点 ……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生: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

    生:可以用小棒,因为小棒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 同样长 )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只要学生能体会到 “只有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测量结果才会一样” 就可以了,虽然学生还不认识长度单位,但学生对标准已经有了感知,对标准产生的必要性有了体会。】

    3、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师: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是英文 centimeter 的缩写,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所有计量单位本身都是一种规定,“数学规定” 的教学是不需要启发和研究的,比如为什么叫厘米?为什么 1 厘米是这么长?这些探讨都没有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这十分重要。】

    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1、 认识 “尺”

    师:在哪里见过厘米?

    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就在尺子上,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合作观察,有什么共同点?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放大后拍成了图片,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字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 “刻度线”,仔细观察比较长的线有什么特点?

    生 3: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师:两个数之间或者两根线之间就叫做 “一大格”。最左端的线对应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起点

    师:没错,0 刻度线的左边没有刻度,刻度从 0 刻度线开始,0 刻度线就是起点。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 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1)比一比,初步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你们猜一下,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 1 厘米长?

    明确:从刻度 0 - 刻度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大拇指指向刻度 0 ,食指指向刻度 1,说,你们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捏一捏,第二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学具盒里有一个 1 厘米唱的小棒,在尺子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轻轻捏住,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长 1 厘米。

    师:玩游戏:用左手比划出 1 厘米,再用右手比划出 1 厘米……

    (3)看一看,第三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 1 厘米长?

    明确:尺子上每一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4)找一找,第四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找一找身体上、课桌上、教室里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设计意图: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象这个环节分为四个层次来完成,一是借助尺子认识标准的 1 厘米,用两根手指卡出 1 厘米的长度,让尺子上的 “静态” 1 厘米变得 “鲜活” 起来。二是借助小棒,通过 “抽出来”“放进去” 这样一些列有趣的活动,让 “鲜活” 的 1 厘米变得 “生动” 起来。三是再次观察尺子上还有哪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由 “动态” 再回到 “静态”,发现尺子的构造其实是由多个 1 厘米组成的,感知 “度量” 的本质就是被测物体包含几个 1 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四是借助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帮助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四个活动,多感官参与,学生脑海中的 1 厘米表象已初步建立。】

    三、自主探索测量方法,体会度量本质

    1、寻找尺子上的几厘米

    师:仔细观察直尺,除了 1 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

    生:刻度 0-2;1-3;2-4……

    师:刻度 0-2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厘米?

    生:因为 0-1 是 1 厘米,1-2 是 1 厘米,1 加 1 等于 2 厘米

    师:能找到 3 厘米吗?

    生:刻度 0-3;1-4;2-5……

    师:为什么刻度 0-3 是 3 厘米?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指一指。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

    2、判断彩石的长度

    师:快速判断彩石的长度,怎么判断这么快?

    生:抄的答案,就是从 0-5 是 5 厘米,从 0-3 是 3 厘米,从 0 到 4 是 4 厘米,也就是从 0 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学生通过找尺子上的几厘米和判断彩石的长度,再次感受测量的意义和本质,意义就是将被测物体的长度与尺子上的刻度进行重合,本质就是看被测物体中含有几个 1 厘米,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3、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借助小棒,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

    (2)自主测量

    师:用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

    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是 9 厘米。

    (3)辨析

    师:你们用你们的尺子,我用我的尺子(米尺),你们猜,我的测量结果会不会是 9 厘米?

    生:有可能比 9 大,也可能等于 9,还可能比 9 小。

    师:(投影对比不同的尺子)发现:虽然尺子的长短、形状不一样,但是刻度是一样的,1 厘米的标准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厘米已经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接下来就是测量方法的探索,这个环节分两层:一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二是自主探索测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即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4、丰富测量方法,再次感知测量的本质

    师:同学们都会测量了,李老师聘请你们为小老师去动物学校看一看,他们的测量对不对?

    (1)第一幅图的主要错误是铅笔的一端没有和 0 刻度对齐。

    (2)第二幅图是正确的。

    (3)第三幅图是因为从刻度 1 开始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师:快速判断对错

    生 1:又对又错……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1:不从 0 开始是可以的,但是应该算一下,6-1=5,是 5 厘米,6 指的是从 0-6 是 6 厘米,1 指的是从 0-1 是 1 厘米,6-1=5 指的是从刻度 1 到 6 是 5 厘米。

    师:我明白你说的又对又错是什么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这种测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测量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对吗?

    生 1:是的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证明是 5 厘米?

    生 2:从 0 到 5 是 5 厘米,从 1 到 6 和从 0 到 5 是一样的。

    生 3:还可以数,1-2 是 1 厘米,2-3 是 1 厘米,3-4 是 1 厘米,4-5 是厘米,5-6 是 1 厘米,有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师:看来,不从 0 刻度开始测量也可以,就是再计算一下或者数一下就行。

    【设计意图: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四、尝试画指定长度的线

    1、明确活动要求

    2、自主活动

    生:老师,我是横着画的,我是斜着画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各异的线,但都是 4 厘米,通过画不同方向的线,再次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在画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使用的是 1 厘米长的小棒,4 厘米就画了 4 次,虽然线不是那么直,但说明学生的 “量感” 已经建立。】

    五、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那课桌的长度会测量了吗?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尺子量,只不过量完以后还要加起来。

    师:如果你们的尺子再(长)一点就好了,(出示卷尺)我们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来测量。

    师: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统一了标准,最后得到了一个唯一的结果。

    师:最后,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要让学生经历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长度单位的便捷,最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以及质疑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认识了厘米,还有没有其他的度量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tiantian
    tiantian4年前

    李老师这次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在导入环节忍痛割爱,把视频导入换成了学生实地体会,加大了认知冲突,为 1 厘米的出现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这样的设计源自于老师精心的准备,整个教学环节活动目标更突出,内容更丰富,和最初的设计稿相比,李老师下足了功夫,有了这样认真的老师,是学生的福气,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琼
    李琼4年前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再次改动
    汇报:我的课桌有 4 支铅笔长!(说话真完整) 师:3、5、7……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你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预设:
    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怎么办? 生:用数学书(全班都用数学书,全班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数学书长度是一样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 (还可以都用小棒,因为每个人的小棒是一样长的,结果就会一样) …… 师:把这个桌子运到北京,怎样才能使北京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如果将这张桌子运到外国,怎样才能使国外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总结:只要我们大家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同样的长度就是标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 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dxr8317
    dxr83174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yangxiuhong1989
    yangxiuhong19894年前

    这一刻让我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也为李老师的设计深深折服,今后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受

    zhouxixi29
    zhouxixi294年前

    李老师这次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加大了认知冲突,为 1 厘米的出现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也恍然大悟,应该强调学生的学生尺和我们自己拿的米尺是一样的,他们的直尺只是从我们米尺上截取下来的,这样学生和老师的测量工具就统一了。

    zhongxiaohong
    zhongxiaohong4年前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象这个环节分为四个层次来完成,四个活动,多感官参与,学生脑海中的 1 厘米表象初步建立。

    Cc567
    Cc5674年前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思考,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xzw971112
    xzw9711124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象这个环节分为四个层次来完成,四个活动,多感官参与,学生脑海中的 1 厘米表象初步建立。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用橡皮泥捏一捏,在纸条上撕一撕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 1 厘米有多长的印象会很深刻,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一节以生为本的课堂实例,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李宏
    李宏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lvfei220182
    lvfei2201824年前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再次改动 汇报:我的课桌有 4 支铅笔长!(说话真完整) 师:3、5、7……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你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预设: 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怎么办? 生:用数学书(全班都用数学书,全班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数学书长度是一样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 (还可以都用小棒,因为每个人的小棒是一样长的,结果就会一样) …… 师:把这个桌子运到北京,怎样才能使北京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如果将这张桌子运到外国,怎样才能使国外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总结:只要我们大家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同样的长度就是标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 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王丽红
    王丽红4年前

    老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和发展,在动手做 1 厘米的环节,学生是真正地摸到了、感受到了 1 厘米有多长,这对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很好的铺垫作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用橡皮泥捏一捏,在纸条上撕一撕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 1 厘米有多长的印象会很深刻,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一节以生为本的课堂实例,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李宏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李老师这次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在导入环节忍痛割爱,把视频导入换成了学生实地体会,加大了认知冲突,为 1 厘米的出现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这样的设计源自于老师精心的准备,整个教学环节活动目标更突出,内容更丰富,和最初的设计稿相比,李老师下足了功夫,有了这样认真的老师,是学生的福气,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liujuan0303
    liujuan03034年前

    通过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之后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紧接着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最后让孩子自主探索测量方法,体会度量本质,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mao1016
    mao10164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王雪珂
    王雪珂4年前

    导入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到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联系生活,数学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在认识 1 厘米环节,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积累生活经验,为之后学习 “量” 做铺垫。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后勤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王雪珂
    王雪珂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王雪珂
    王雪珂4年前

    在测量环节,完全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8008607052
    180086070524年前

    让学生自主探索测量方法,通过寻找几厘米,判断彩石长度,估计等活动,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测量的本质是测量单位的累加。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激发学生兴趣,动手操作和观察想象相结合,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增强学生对 1CM 的感知,并由此将 1CM 的概念从模糊到精确,学生在几次活动中对 1CM 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4:25 · PVG 22:25 · LAX 07:25 · JFK 10:2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