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qin

xuqin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529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5:57:18 +08:00
10 G 0 S 5 B
xuqin 的最新回复

这节课让学生感知一分有多长的几个活动:1 分钟拍球、1 分钟跳绳、1 分钟写字、记录 1 分钟心跳次数和数数(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 “再发现” 过程,感悟 “秒” 与 “分” 的实际意义,初步生成 “量感”。

新课程对学生的 " 量感培养 " 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量感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感知,层次化体验,多向化厘析,促进学生 " 量感 " 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次设计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的探索”,那么我们就要在发展学生的量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获取就要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获取。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学以致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很突出,教师思路也很清晰,个人觉得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钟表的应用就在身边,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体验应该是在活动中去感知,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少,建议可以加一点游戏活动,比如我说你拨等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本节课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找一找等多种方式去找 1 厘米、2 厘米、几厘米,感受测量工具的特点。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 1 厘米,形成关于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同时通过认识几厘米,体会长度是由若干个长度单位累积而成的这一本质,在体验中获得量感。

这节课巩固练习环节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从付钱 —— 找钱 ——1 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不知不觉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认识小面额人民币,学会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巧妙地借助微课拓展延伸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有效地增加了课堂学习容量。单位换算是一个难点,可以多设计此类题目,突破难点。本课创设买文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李老师您好!《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讨,整体框架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递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正如您说的在环节导入上一是不够新颖,还略显僵硬,缺乏亲切感。如果想通过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进入课堂,能不能把导入环节的第一句话改成 “课桌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开启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敏感性和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量感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舒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

李老师从生活场景出发,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 “鲜活” 的思维过程。有一点不知道对不对,在活动二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欣赏中国的文化。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说小面值的人民币消失,可以放一段视频介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面额淡出人民的眼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学会辨认人民币的方法,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摸一摸,分一分活动,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

案例研究分析: 一、“乌鸦喝水” 故事引入,直观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趁势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占有空间,哪些占有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有的空间小?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能观察或做实验比较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感知,培养量感。 二、问题引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微课视频观看,促进学生修改完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对比研究两个大小接近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使学生明白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丰富感知,在操作中理解 “体积” 的意义。 三、认识 “容积” 的意义 实物出示各种生活物品,认识容器;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熟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接着通过微课视频理解容器只有装满物体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容器,但是对于什么是物体的容积?理解不深,那么我就借助微课视频和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中感知容器内装满物体时,物体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这样学生对容积的概念就有一个具体的感知认识,充分的培养了量感。 四、比较 “体积和容积” 的意义 这个环节我也是考虑到学生对 “体积” 和 “容积” 的意义的混淆,所以还是从具体操作出发,让学生直观区分 “体积” 和 “容积” 的意义。 五、动手捏橡皮泥,具体感知物体的体积大小不受形状的改变 这个活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捏橡皮泥。操作活动唤醒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把建立 “体积” 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 “体积” 的感知。课堂中的孩子带着丰富的素材走进教室,在小组里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有时候生活可以教会孩子的我们就把孩子还给生活。华应龙老师曾经说过:创造是对前人的扬弃,更是对自己的超越,对自己的成全。课堂是学生的,就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的感知、理解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总之,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放慢镜头多方位的聚焦,多层次的建构,多感官体验,量感才能正在植入学生心中。

五、动手练习捏橡皮泥,实际感知物体的体积大小不受形状的影响 学生每人拿出三块自己准备好的橡皮泥,按照要求把橡皮泥分别捏成圆形,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这几块不同形状的橡皮泥的体积谁大谁小?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是同一块大小一样的橡皮泥,所以无论变成什么样的形状,橡皮泥的体积都不变。因为实际的动手操作和感知,学生充分理解了:物体体积的大小和形状无关。很好的从 “度量” 的角度理解了 “体积” 的意义。 六、交流总结 这节课孩子们兴趣浓厚,因为是熟悉的生活故事引入,又有大量的实验和动手操作,还可以通过微课的观看学习,实际感知 “体积和容积” 的意义,所以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兴趣浓厚。

(二)实例操作,实际感知 “容积” 的意义 1、老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装满水的杯子,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哪个杯子装的水多? 2、学生开动大脑,积极在组内和组员互动,先谈自己的方法,然后我又让他们分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法,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制定出新的合理的实验方法。在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出示新世纪体积和容积的微课让他们观看,再思考自己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共同商议,达成最后的共识。 3、挑选好的方法上台演示操作,学生观察,交流,实际感知 “容积” 的意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 教师再出示新世纪小学数学的微课,学生观看微课发现:杯子里面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茶叶罐里面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茶叶罐的容积。观看微课,实际操作后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概念。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说:原来容积就是容器所能装满物体的体积,我顺势引出容积的概念 ——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的容积。 这里我还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交流、感知 “容积” 的实际意义,明白容器装满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充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四、区别理解 “体积和容积” 这里我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空心正方体和实心正方体。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可以装东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空心的开口正方体可以装物体,所以,这个正方体不仅有体积还有容积;而那个实心的正方体教具不能装东西,所以实心正方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通过对比,学生还感知到,物体的容积通常都比物体的体积小。 这里我通过实物观察实际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实验操作认识 “容积” 的意义 (一)首先,认识什么是容器 课堂上我出示各种能装东西的瓶子、罐子,告诉学生能装东西的物体叫容器。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等都是容器,我设计了 “头脑风暴的游戏”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容器?意在让学生开动大脑寻找生活中的容器,感知数学和生活联系紧密。

于是,我从学习目标入手。我把目标重点放在让同学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通过实验操作,同学们感受到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实际动手捏橡皮泥的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无关;在实际操作和交流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帮助、引导、说服学生,所以需要动手操作认识 “体积和容积” 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很有必要。 案例过程描述: 一、“乌鸦喝水” 的故事导入,激发学习欲望,实际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乌鸦喝水的故事” 出发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从 “量感” 的培养出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实际感知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直观理解 “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通过实验操作,师学生直观理解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的区别。

二、问题引入,动手对比感知理解 “体积” 的意义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还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 2、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土豆和红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物体哪一个所占的空间大? (1)先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指明说说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做实验对比探究,观看新世纪的 “体积和容积的微课” 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法,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记得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体积” 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 “体积” 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所以,这个环节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充分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观察、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实际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具体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四、比较 “体积和容积” 的意义 这个环节我也是考虑到学生对 “体积” 和 “容积” 的意义的混淆,所以还是从具体操作出发,让学生直观区分 “体积” 和 “容积” 的意义。 五、动手捏橡皮泥,具体感知物体的体积大小不受形状的改变 这个活动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捏橡皮泥。操作活动唤醒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把建立 “体积” 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参与但是容积的概念学生就模糊不清。尤其是两个概念混在一起时,更是难以分清。 (2)深入思考:针对学生们常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不断地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和意义?如何形象直观的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和意义? (3)学情分析后的思维叩问:“体积和容积” 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同学们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同学们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同学们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 “占位置” 描述这一现象。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到知识的跨度上,学生都难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4)定向质问:新世纪将 “体积和容积” 归于 “度量”,那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们从度量的角度真正理解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动手操作实际是本节课认识量感的核心,也是关键方法。

三、认识 “容积” 的意义 实物出示各种生活物品,认识容器;学生对身边的常见容器熟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接着通过微课视频理解容器只有装满物体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容器,但是对于什么是物体的容积?理解不深,那么我就借助微课视频和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中感知容器内装满物体时,物体的体积才是容器的容积。这样学生对容积的概念就有一个具体的感知认识,充分的培养了量感。

二、问题引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微课视频观看,促进学生修改完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对比研究两个大小接近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使学生明白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丰富感知,在操作中理解 “体积” 的意义。

四、区别理解 “体积和容积” 这里我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空心正方体和实心正方体。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可以装东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空心的开口正方体可以装物体,所以,这个正方体不仅有体积还有容积;而那个实心的正方体教具不能装东西,所以实心正方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通过对比,学生还感知到,物体的容积通常都比物体的体积小。

3、挑选好的方法上台演示操作,学生观察,交流,实际感知 “容积” 的意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 教师再出示新世纪小学数学的微课,学生观看微课发现:杯子里面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茶叶罐里面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茶叶罐的容积。观看微课,实际操作后学生们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概念。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说:原来容积就是容器所能装满物体的体积,我顺势引出容积的概念 ——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的容积。 这里我还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观察、交流、感知 “容积” 的实际意义,明白容器装满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充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二、问题引入,动手对比感知理解 “体积” 的意义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还占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 2、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土豆和红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物体哪一个所占的空间大? (1)先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2)指明说说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做实验对比探究,观看新世纪的 “体积和容积的微课” 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法,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记得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体积” 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经历 “体积” 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所以,这个环节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充分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观察、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实际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具体感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三、实验操作认识 “容积” 的意义 (一)首先,认识什么是容器 课堂上我出示各种能装东西的瓶子、罐子,告诉学生能装东西的物体叫容器。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等都是容器,我设计了 “头脑风暴的游戏”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容器?意在让学生开动大脑寻找生活中的容器,感知数学和生活联系紧密。 (二)实例操作,实际感知 “容积” 的意义 1、老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装满水的杯子,让学生设计实验比较哪个杯子装的水多? 2、学生开动大脑,积极在组内和组员互动,先谈自己的方法,然后我又让他们分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法,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制定出新的合理的实验方法。在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出示新世纪体积和容积的微课让他们观看,再思考自己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共同商议,达成最后的共识。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6ms · UTC 08:59 · PVG 16:59 · LAX 01:59 · JFK 04:5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