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李琼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65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2-28 19:14:08 +08:00
9 G 93 S 50 B
李琼 的最新回复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再次改动
汇报:我的课桌有 4 支铅笔长!(说话真完整) 师:3、5、7……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你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预设:
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怎么办? 生:用数学书(全班都用数学书,全班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数学书长度是一样的) 师:还可以用什么? (还可以都用小棒,因为每个人的小棒是一样长的,结果就会一样) …… 师:把这个桌子运到北京,怎样才能使北京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如果将这张桌子运到外国,怎样才能使国外的小朋友和我们测量结果一样? 总结:只要我们大家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同样的长度就是标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 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点:

1、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会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学习难点: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量感”。

2、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度量的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即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这节课属于二年级上册的内容,但由于目前时间已是二年级下册,所以我们只能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试讲时就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生活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磨课阶段除了要磨出 “数学味” 以外,还要磨出 “趣味” 来,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昨天后勤部的王老师让我帮他一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 视频:

王老师:李老师,我是后勤部的王老师,我要给咱们学校新添置几张桌子,麻烦你帮我量一下,教室的课桌有多长?

李老师:好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王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设计意图:“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反映了测量的本质。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由于已经有了上一节课 “教室有多长” 的活动经验,学生已经体会到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因此这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知识 “负迁移”,也就是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的长度确实不一样的呢?这种 “负迁移” 正是这节课的思维生长点,促使学生要思考,不一样的答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为了让结果统一,测量工具的长度必须是一致的,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本环节有两个层次:一是借助 “后勤部王老师要再采购桌子,就需要测量之前课桌的长度” 这一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景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测量工具不同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同,那么交流起来就会很不方便,促使学生思考,生活中为了便于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中增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 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师: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生 1:我的课桌有 9 拃长

生 2:我的课桌比 3 个文具盒长一点 生 3:我的课桌比 4 本数学书多一点 ……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生: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

生:可以用小棒,因为小棒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 同样长 )的工具,也就是要有 “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只要学生能体会到 “只有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测量结果才会一样” 就可以了,虽然学生还不认识长度单位,但学生对标准已经有了感知,对标准产生的必要性有了体会。】

3、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 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师: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cm,是英文 centimeter 的缩写,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 “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所有计量单位本身都是一种规定,“数学规定” 的教学是不需要启发和研究的,比如为什么叫厘米?为什么 1 厘米是这么长?这些探讨都没有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这十分重要。】

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1、 认识 “尺”

师:在哪里见过厘米?

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就在尺子上,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合作观察,有什么共同点?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放大后拍成了图片,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 1:都有 0、1、2、3……

师:这些数字叫做 “刻度”。

生 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 “刻度线”,仔细观察比较长的线有什么特点?

生 3: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师:两个数之间或者两根线之间就叫做 “一大格”。最左端的线对应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 “0 刻度线”,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起点

师:没错,0 刻度线的左边没有刻度,刻度从 0 刻度线开始,0 刻度线就是起点。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 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

(1)比一比,初步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你们猜一下,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 1 厘米长?

明确:从刻度 0 - 刻度 1 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大拇指指向刻度 0 ,食指指向刻度 1,说,你们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2)捏一捏,第二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学具盒里有一个 1 厘米唱的小棒,在尺子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轻轻捏住,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 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长 1 厘米。

师:玩游戏:用左手比划出 1 厘米,再用右手比划出 1 厘米……

(3)看一看,第三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 1 厘米长?

明确:尺子上每一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4)找一找,第四次感知 1 厘米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找一找身体上、课桌上、教室里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设计意图: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象这个环节分为四个层次来完成,一是借助尺子认识标准的 1 厘米,用两根手指卡出 1 厘米的长度,让尺子上的 “静态” 1 厘米变得 “鲜活” 起来。二是借助小棒,通过 “抽出来”“放进去” 这样一些列有趣的活动,让 “鲜活” 的 1 厘米变得 “生动” 起来。三是再次观察尺子上还有哪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由 “动态” 再回到 “静态”,发现尺子的构造其实是由多个 1 厘米组成的,感知 “度量” 的本质就是被测物体包含几个 1 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四是借助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帮助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四个活动,多感官参与,学生脑海中的 1 厘米表象已初步建立。】

三、自主探索测量方法,体会度量本质

1、寻找尺子上的几厘米

师:仔细观察直尺,除了 1 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吗?

生:刻度 0-2;1-3;2-4……

师:刻度 0-2 的长度为什么是 2 厘米?

生:因为 0-1 是 1 厘米,1-2 是 1 厘米,1 加 1 等于 2 厘米

师:能找到 3 厘米吗?

生:刻度 0-3;1-4;2-5……

师:为什么刻度 0-3 是 3 厘米?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指一指。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

2、判断彩石的长度

师:快速判断彩石的长度,怎么判断这么快?

生:抄的答案,就是从 0-5 是 5 厘米,从 0-3 是 3 厘米,从 0 到 4 是 4 厘米,也就是从 0 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学生通过找尺子上的几厘米和判断彩石的长度,再次感受测量的意义和本质,意义就是将被测物体的长度与尺子上的刻度进行重合,本质就是看被测物体中含有几个 1 厘米,帮助学生发展 “量感”。】

3、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借助小棒,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 1 厘米?

(2)自主测量

师:用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

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是 9 厘米。

(3)辨析

师:你们用你们的尺子,我用我的尺子(米尺),你们猜,我的测量结果会不会是 9 厘米?

生:有可能比 9 大,也可能等于 9,还可能比 9 小。

师:(投影对比不同的尺子)发现:虽然尺子的长短、形状不一样,但是刻度是一样的,1 厘米的标准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厘米已经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接下来就是测量方法的探索,这个环节分两层:一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二是自主探索测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即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4、丰富测量方法,再次感知测量的本质

师:同学们都会测量了,李老师聘请你们为小老师去动物学校看一看,他们的测量对不对?

(1)第一幅图的主要错误是铅笔的一端没有和 0 刻度对齐。

(2)第二幅图是正确的。

(3)第三幅图是因为从刻度 1 开始测量,最后到 6 应该是 5 厘米。           

师:快速判断对错

生 1:又对又错……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 1:不从 0 开始是可以的,但是应该算一下,6-1=5,是 5 厘米,6 指的是从 0-6 是 6 厘米,1 指的是从 0-1 是 1 厘米,6-1=5 指的是从刻度 1 到 6 是 5 厘米。

师:我明白你说的又对又错是什么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这种测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测量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对吗?

生 1:是的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证明是 5 厘米?

生 2:从 0 到 5 是 5 厘米,从 1 到 6 和从 0 到 5 是一样的。

生 3:还可以数,1-2 是 1 厘米,2-3 是 1 厘米,3-4 是 1 厘米,4-5 是厘米,5-6 是 1 厘米,有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师:看来,不从 0 刻度开始测量也可以,就是再计算一下或者数一下就行。

【设计意图: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四、尝试画指定长度的线

1、明确活动要求

2、自主活动

生:老师,我是横着画的,我是斜着画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各异的线,但都是 4 厘米,通过画不同方向的线,再次明确 “度量” 的本质,即包含几个 1 厘米,在画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使用的是 1 厘米长的小棒,4 厘米就画了 4 次,虽然线不是那么直,但说明学生的 “量感” 已经建立。】

五、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那课桌的长度会测量了吗?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尺子量,只不过量完以后还要加起来。

师:如果你们的尺子再(长)一点就好了,(出示卷尺)我们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来测量。

师: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 “长度单位” 统一了标准,最后得到了一个唯一的结果。

师:最后,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要让学生经历 “从头到尾” 思考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长度单位的便捷,最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以及质疑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认识了厘米,还有没有其他的度量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非常感谢张静校长以及各位专家的指导,这节课只是一个载体,通过磨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上课,如何上好课,虽然磨课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满满,重整旗鼓,继续加班、努力学习!!!

@郑莉 非常感谢郑老师的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感谢!

@刘静东 非常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尊重、承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了,感谢!

@gxdexx123456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您说得很对,一节课如果学生是主动思考,深度学习该多好,继续努力!感谢!

@沈江菲 非常感谢沈老师的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 “量感”,我会继续努力!

@妙笔青山司马 非常感谢隋老师的关注,这节课知识点多、活动多、其实很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我会继续努力,感谢!

@张砾允 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关注,用什么工具测量结果才一样,确实问得不是很准确,我会继续优化,感谢!

@tangchengmin123456 非常感谢唐老师的关注,没错,针对低年段的学生,数学好玩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在有趣上,我会继续优化,感谢!

@赵丽琴 非常感谢赵老师的关注和肯定,量感的建立需要很多载体,我会继续努力,感谢!

@春暖花开 非常感谢郭老师的建议,上完课后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下一稿设计中,我做了调整,感谢!

@周庆珍 非常感谢周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教学效果看,这节课需要优化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非常感谢!

@杨蓉501 非常感谢杨老师的关注,导入环节的目的就是想激发学生发现认知冲突,进而想办法解决矛盾,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继续努力优化!感谢!

@宋新燕 非常感谢宋老师的关注,您说的没错,当时就想着将导入环节和解决问题进行融合,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继续优化,再次感谢!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5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5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0:17 · PVG 08:17 · LAX 17:17 · JFK 20:1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