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chengmin123456

tangchengmin123456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4152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11 23:33:20 +08:00
10 G 0 S 25 B
tangchengmin123456 的最新回复

李老师:从您的第一稿看到第四稿,我感受到您与团队老师在不断地深入研究教学,我感同身受。我发现,您处理 “画线段” 这一教学内容时,从第一稿的没有设计,到第四稿的一笔带过。可以看出,您的教学侧重在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感悟,和对测量方法的研究,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自己能正确画出线段。实际教学时,学生是否都能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在这一环节,您的备课预设是什么?我认为您要再备的详细些。

李老师:您的第四稿,在学生深刻体会 1 厘米上浓墨重彩,很是用心。我认为:第一环节再紧凑些,让学生既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又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效果会更好。第五环节,您在组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交流测量的方法。您在这一环节应做测量方法的小结:以 0 为起点,或者以某个数字为起点;可以 1 厘米 1 厘米的数,也可以减法计算。

李老师:您好,第三稿设计层次清晰,您做了很大的改动,也加入了很多创意的设想,你不断研磨教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有以下想法:1、在 “初步感知统一单位必要性” 这一环节,应与《教室有多长》做好衔接,借助孩子前一节课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在本节课进一步提升。也就是孩子用多种方法测量课桌长度后,再交流,促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具导致测量的标准不一致,测量结果没有意义,所以要统一测量单位。我认为,实际的动手操作比看数据分析,更有说服力,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2、:在 “认识 1 厘米,再次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的教学环节中,“为什么一厘米一样长”, “中国的 1 厘米和美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这些问题都与主题的关系不大,还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不知所措。学生之间比一比,不同尺子的 1 厘米,发现不同尺子上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测量的标准一样,测量的结果也就一样,就体会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了。因此,我建议:第一、二教学环节要调整,要与学生的认知学情相符合。我的一点拙见,请您斟酌。

李老师:您好,在 “认识几厘米” 这一教学环节,您的小结是这样的,“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找到几厘米。” 但,孩子们并不是都用这种数 1 厘米的个数方法,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用计算的方法,例如:3-0=3,所以是 3 厘米。还会有学生举例:直尺上 2 到 5 就是 3 厘米,5-2=3,所以是 3 厘米。我认为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时,要有预设,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这是我的一点想法,请大家讨论。

李老师:您好,您的第二稿设计比第一稿更详细,教学环节更清晰了。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对教学精益求精的优秀教师。我认为,在学生交流 “尺子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时,学生肯定会介绍 1 厘米,而且部分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到很多 1 厘米。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交流对直尺的认识,挖掘出孩子们的所有认知,再让学生从尺子上指出找到的 1 厘米,最后让孩子感受 1 厘米的长度,也就是拿准备好的一厘米小棒与尺子上的 1 厘米比一比,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 1 厘米的长度,找找身边的 1 厘米长度的物体,促使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这样的教学顺序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您可以试试。

李老师:您好,在 “认识尺子” 这一教学环节,“ 尺子上有什么?请大家拿出直尺认真观察。” 因学生在前一课,有了测量的经验,又因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使用直尺,并对直尺有了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认为这里可以让学生观察直尺后,在小组内交流,促使学生互补认知,再全班交流。这样处理,可以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将 “认识直尺” 和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融合在这一个教学活动中。在这个教学活动后,可以播放一个微课,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有序的认识厘米的知识体系。我的想法也没有实施,请大家讨论。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4:08 · PVG 12:08 · LAX 21:08 · JFK 00:0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