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佳

王秀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5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0:02:13 +08:00
10 G 0 S 0 B
王秀佳 的最新回复

学生感受到面积相差很大时,用观察的方法直接比较出结果;当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差不大时,不能凭肉眼观察了,那么得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才能比较出结果,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热情,调动他们动手尝试的欲望,杨老师从面的大小过度到数量的大小关

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的是切拼的经验,而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关系联结的经验,可能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圆锥不能像圆柱一样通过切拼转化。其次不管哪一种实验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都难免会造成一些误差,导致结果的偏差。

动中培养学生量感。通过亲身经历,积累对于时间的活动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让学生认识时间、体验时间,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在体验上感受到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 “量感”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数学的课堂当中量感的培养常常被老师们忽略,但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却注重了这方面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基础,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注重知识的迁移,用两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更好的理解面积单位,应该让他们亲身去感受,体验,亲自动手操作,渐渐的在头脑当中有了认知。本节课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面积单位的学习,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

综合与实践 " 这一教学内容能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体验 “转化” 的思想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量感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体的大小。轻重等的感知,是无形中内化的,本课设计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测量中直观的感知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大小,同时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个人觉得本课设计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并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度就是操场一周的长度,学生明白 “周长就是表示长度的一个空间知识” 。

涵盖了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韩老师的设计将众多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让内容更加清晰。建议课堂引入:直接出示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历来说一说日历上都能看到什么,看出什么,再由老师激发兴趣日历上的年月日蕴藏着很多数学规律,我们这节课一同来探究。

这样,现实中,很多学生喜欢直接套用公式求长方体的体积,不愿思考长、宽、高这些一维空间的量与用 “体积单位” 来度量体积之间的关系,甚至混淆长度、面积与体积的单位。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用体积单位块来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感受从长度的认识到面积的认识,再到体积的认识,都是从度量开始研究的。这个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量感,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二充分揭示了周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设计了将细铁丝的长变成图形周长的活动,40 厘米长的铁丝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图形的周长都是 40 厘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经历了了怎么样求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猜想过程,为后面的等积变形做了铺垫!其次唐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叠硬币,实物感知,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量感!唐老师的数学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味儿极浓,为你拍案叫好,加油!

罗老师这节课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 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 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面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去,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测量较短物体长度单位。 “cm” 表示厘米,是厘米的英文缩写形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测量较短物体时使用它。规范有必要,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些规范式语言他们理解不了,需要详细解释,后面也可以通过一些实物说明哪些小物体更适合使用 “厘米”,因为后面还会有大一点儿的长度单位 “米”。

测量 “厘米” 的工具最常用的就是尺子,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尺子有哪些了解,所以课前需要做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尺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虽然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而是设计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先感知圆柱体积的大小,以及引起体积大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再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感知圆柱体积的大小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视觉方面对圆柱的大小进行感知,再从高矮、粗细两个量态的方面感性认识圆柱的体积,这种量感的逐步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加强学生对地圆柱底面大小、圆柱高的数量的感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之后对圆柱体积的估算、估测能力。

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短等特征;并具备用数学知识准确量化的能力。 量感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本节课一开始从蛋糕情景,让孩子们初步感受 “物体的量” 哪个大,再通过探索发现,建立模型得出结论后,在强化环节第一题中,再次进一步感知体积是多少?→如何精确算?→精确算需要知道 什么?→进而让孩子们体验 “物体的量”,几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促进学生 “量感” 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掌握量感。

lizhongjun 感谢回复者 Reply 82

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微课进行套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圆柱体体积的过程中,利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经历,探究圆柱体体积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圆柱体的体积是可以度量的,同时,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也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可以再进行一下拓展,这样本节课的知识就能有一个再提升的空间。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3ms · UTC 11:29 · PVG 19:29 · LAX 04:29 · JFK 07:2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