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农安县的教师高洋,很荣幸能够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教师搭建这样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幸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优秀的同仁们学习。接下来的研讨中,我将和我们团队的成员王丽丽、朱聪、马娜三位老师,围绕此次主题,结合《什么是周长》这节课,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们会虚心向其他团队学习,也真诚期待各位教育专家和同仁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真心希望借助此次活动,我们团队的教研能力能更上一个台阶,在此,先提前感谢大家!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预祝所有团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2555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2558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195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196
一稿反思及研讨记录: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270
前测问卷: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18
前测问卷分析报告: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22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271
二稿反思及研讨记录: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272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25
三稿反思及研讨记录: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34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45
不同版本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36
不同版本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1#r_121839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01#r_103274
【活动主题解读】
通过查找资料、学习专家讲座、团队成员讨论等方式,对于 “量感” 这一主题我们有如下认识:
数学中的 “量感” 一词来源于 “造型艺术” 范畴,即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通过对于事物不同感官上的接触以后,大脑形成的对于物体的长短、面积、轻重等方面的一些最直观的认知。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量感是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对人民币、质量、时间、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诸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量感的培养需要反复体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在低段时就引起重视。培养量感有利于拓展学生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增进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意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选题思考】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模型。在最新修订的课标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新增加了 “量感” 这一关键词,“量感” 是在数学眼光范畴内,是数学抽象,具有一般性。“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我们从儿童最初的认 “数” 的实际生活中也发现,儿童需要有具体的事物的量,才能回应数。这也印证了数是对量的抽象理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度量的方法,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量感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构建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计量,积累量感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的起始课。周长是一个长度量,在本课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实际上就是在 “周长” 这一概念下继续对长度量感的发展,所以本课对于 “量感” 的运用是非常好的一课。而周长这个词语是较为抽象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将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教案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第一稿
吉林省农安县刘家中心小学 高洋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45-46 页,第五单元周长中的《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是本节课建立周长表象的必要基础。但是周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些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树叶、软尺、直尺、细线、题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 小蚂蚁爬树叶导入。
2. 判断小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理解 “一周” 的含义。
3. 强调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4.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小蚂蚁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紧接着介绍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初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量感,揭示课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描一描数学书的边线
1. 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说一说数学书封面边线的特点。
2. 借助直尺在题卡上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3. 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的周长,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4. 描一描下列图形的边线,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5.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活动一是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和图形的边线。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就是从实物抽象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二:量一量树叶和数学封面的周长
1. 看一看。观察树叶的边线,思考:如何得到树叶的周长?说一说自己想到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
2. 说一说。小组讨论测量方法,全班交流。
3. 做一做。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与同桌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量一量树叶的周长,教师巡视指导。
4. 比一比。指生到前面演示,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理由。
5. 算一算。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选择合适的方法算一算。
6. 全班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活动二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看、说、做、比、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需要通过测量得到的。活动前,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和理由,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才能总结经验,建立量感。再鼓励学生同桌合作量一量,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内涵,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
活动三:借助方格得出图形周长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 分别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 找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3. 每个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设计意图】活动三是借助方格图得出图形的周长。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的边线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 “量” 出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是数形结合,再次巩固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格子的技巧,经历数格子的过程就是在内化深化度量意义的过程。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第一题画蜗牛的爬行路线,巩固了学生对 “一周” 的理解,第二题在格子图中数图形的周长,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深化对于周长这个长度量化感受。两道习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应用,强化体验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用你身边的物体或图形,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收获是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与整理的过程,再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目的是让学生对于本课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并将数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当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一稿反思】【一稿研讨记录】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 依托于数感产生,是对 “量” 的感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 “量” 的直觉,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量感” 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量感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构建 “量” 的表象,积累丰富的 “量感” 经验,才能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 “量感”。
在《什么是周长》这节课上,我创造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教学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本节课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一、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新课开始创造了判断 “小蚂蚁四次绕树叶爬一周” 的情境,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有效的调动了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 “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活动”。
在描数树叶和学书封面的边线时,学生经历看一看、描一描、画一画、数一数等具体性的实际操作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边线也不相同,加深了学生对边线的理解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明确 “一周” 的实际意义 ---- 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为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做了有效的铺垫。尤其在测量树叶的周长过程中,学生经历围、拉、测等操作活动,感受把周长化曲为直的过程,将周长这一概念通过测量的方式进行量化,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测量树叶周长时,小组合作没有落实到实处,个别学生没有明确测量方法,导致学生测量出来的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
2、学生小组合作时,个别学习后进生不能主动参与活动,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3、由于班级人数多,个别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在量一量树叶周长的活动中有效行动速度慢,试了好几次才测量成功。另外,在用 “数格子” 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时,有的孩子解题思路不够清晰,没有明确的方法,导致活动过程有点乱,做题时间较长!为了照顾这些孩子,使教学的数格子知周长及最后一环节的拓展练习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只好布置在课后完成。
总之,上完这节课,让我再次深深的体会到:备课,不但要充分备教材,还要充分 “备学生”!在课前准备教学流程的时候,必须把教材 “吃透”,还要多角度分析学生、熟知学生情况,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学生出现的突发状况才能把控自如。
第一稿研讨记录
主讲人:高洋
试讲班级:吉林省农安县刘家中心小学三年一班
讲课时间:2021.9.1 第五节
听课教师:王红(教导主任)、贺振锋(教导主任)、王丽丽(团队成员)、朱聪(团队成员)、马娜(团队成员)
【研讨过程】
听课人评价及意见
王红(教导主任):
1. 教师要注意把控课堂节奏,问题串三和问题串四的活动时间把控上需要注意。要给课堂练习留出足够的时间。
2. 问题串四对应课件需要重新调整,最好能够引导学生一边描边线,一边数线段,既简便易懂又节省时间。
贺振锋(教导主任):
在问题串四的教学时,必须让学生观察到图形在方格中,明确一个格子的线段长度就是一厘米,也要先描出图形边线,研究出有效的 “数” 周长的方法再进行活动,才能有效的完成问题串四的学习,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出充裕的时间。
马娜(团队成员):
小蚂蚁四次爬行路线图播放课件后,不用问学生前三次为什么蚂蚁爬的不是一周,直接让学生判断,学生很容易就说第四次对,那么教师就可以追问:为什么蚂蚁第四次爬行的是一周、什么是一周?自己的判断理由是什么?对于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一带而过,没有必要反复强调,浪费教学时间,教师要把控课堂节奏,连续有效提问,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用到学生的重难点问题解决上去。
朱聪(团队成员):
在学生测量完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时,由于测量方法、测量者、测量工具等不同,导致测量结果存在偏差。但是,树叶是教师准备的几乎统一规格的,数学书的封面也是固定的,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测量数据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可以便于学生参照对比,感受一下自己的差距,那么下一次操作测量的时候就能更加小心谨慎,测量的数据就会更加接近准确数据!
王丽丽(团队成员):
今天学生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树叶面积太小了,孩子们一人一只手都没法在在树叶上操作,教师要注意学具的准备要实用,可以把学具树叶做得再大一点,树叶的周长还不能超过学生手中直尺的长度,必须控制在三十厘米以内,树叶大了,就方便学生操作,动作精细了,就会减少误差,这样学生在测量时就能更好动手操作了,测量出的数据才会更接近准确数据。
刘家中心小学 高洋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45-46 页,第五单元周长中的《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是本节课建立周长表象的必要基础。但是周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些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树叶、软尺、直尺、细线、题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出示蚂蚁图片引入
1. 以小蚂蚁喜欢运动为由,让学生帮它描出沿树叶边线爬行一周的路线。(让学生用彩笔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找学生到黑板上试一试。)
2. (黑板上粘贴学生描的树叶图片) 看一看,自己描的和他一不一样。
3. 引导学生知道,刚刚描的边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
4. 揭示课题:周长。(板书课题)
5. 跟老师读: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描树叶边线的活动,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发展学生对量感的初步感知。】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认识实物的周长
(1)(课件播放蚂蚁四次爬行路线动画,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引导学生帮小蚂蚁判断一下它哪次爬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说明理由。
(2)明确判断小蚂蚁爬的长度是不是树叶的周长的最关键的是看它爬的是不是树叶的一周 (划重点),就像小蚂蚁第四次爬的方式一样,首先要确定一个起点,然后沿着树叶的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了这个点,这才是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才叫做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 借助小蚂蚁爬树叶的一组动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 “树叶的一周” 的含义。通过正反例子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螺旋式的上升,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出示小蚂蚁的话再次巩固树叶周长的概念,周长不是指一周的形状,而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可以量化的。】
3. 认识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继续帮助小蚂蚁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让学生描之前先用手摸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看看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描好。然后让大家借助格尺,在题卡上用彩笔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1)(黑板上粘贴学生描的数学书封面图片) 让学生看这位同学描的和自己描的一样吗。
(2)(课件出示动态图画,把数学书封面从描完的边线中分离出来,留下一周的边线),通过讲解明确 “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让学生把数学书翻到 45 页,和同桌读一读小蚂蚁和铅笔的话!
【设计意图: 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描述性概念。】
3. 量一量树叶和数学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小蚂蚁爬的树叶周长是多少厘米。
(1)同桌讨论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并让讨论好的同学说一说。
(2)做一做。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
让学生拿出老师提前给他们准备好的学具袋同桌合作量一量树叶的周长。
提醒学生注意:同桌之间要合理分工,默契配合。
(3)找小组同学汇报,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几乎一样的树叶我们测量的结果却不同呢?
引导发现原因:因为大家选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方法不一样、测量的人也不一样,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有一点误差,但是只要我们测量的方法正确误差就会很小,得到的结果就会比较接近正确的标准。
明确通过测量我们得到树叶的周长大约就是 18 厘米。
(5)引导学生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测量前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办法?用什么工具量?
(6)让学生用手中的测量工具量一量。
(7)找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8)让学生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同桌合作,通过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多种测量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周长概念的本质所在,从而发展学生对于周长的量感。】
4、借助方格得出周长
(出示数学书 45 页图),明确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 1 厘米,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先来描一描他们的边线。
(2)试着数一数第一幅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说一说。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说说各自的方法。
(4)数一数后面两个图形的周长,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描一描,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出由格子图得到周长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图形的边线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 “量” 出图形的周长。这个活动是数形结合,再次巩固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格子的技巧,经历数格子的过程就是在内化深化度量意义的过程。】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我们不仅认识了周长,还学会了测量周长,接下来进入闯关环节!
1. 第一关:描一描
2. 第二关:数一数
3. 第三关:比一比
图形①的周长大于图形②的周长,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合理设计有层次多样性的联系题,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应用,强化体验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稿反思与研讨记录】
第二稿研讨记录
主讲人:高洋
试讲班级:吉林省农安县刘家中心小学三年二班
讲课时间:2021.9.6 第五节
听课教师:谭柏占(校长)、姜洪全(业务校长)、王丽丽(团队成员)、朱聪(团队成员)、马娜(团队成员)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 由于第一次试讲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前松后紧,因而此次试讲急于把控时间,导致在讲解周长概念上过于急促,部分学生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2. 学生实践活动过于松散,同桌之间配合不够默契,个别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到测量活动之中,导致测量时间过长,测量结果仍然存在较大误差。
3. 应多对学生进行有序的逻辑思维训练,尤其是在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进行逻辑梳理,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有条理。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
谭柏占(校长):
1. 课堂导入语言较为抽象,建议用秋天的落叶直接引入,让学生自己准备真正的树叶实际去描边线,感受树叶边线特点。
2. 周长概念应紧紧抓住 “一周”“封闭” 两个关键词来讲解,概念必须砸实,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周长,才能有效进行后面的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去运用周长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
3. 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带动课堂节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平时应加强练习。
姜洪全(业务校长):
1. 对于周长概念的讲解应该把重点放在 “一周” 的讲解上。
2. 教师讲课语言应该抑扬顿挫,要有精气神,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马娜(团队成员):
1. 导语部分学生描完树叶的边线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活动:伸出你的小手指跟老师再一起描一下树叶的边线,教师强调先确定一个点,然后从起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再回到这个点。这样再一次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一周的理解。
2.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不能提前问你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怎么测量的?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 “选择什么测量工具”,至于 “怎么测量的” 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测量后再具体的说一下,因为没有活动过程为依据,学生的表达会过于空洞,没有活动经验为依托的叙述也就不够生动,语言也没有条理性。
朱聪(团队成员):
学生已经明确了 “一周” 是确定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沿着边线描,再回到起点!这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摸一摸它的一周!这样更能加深对 “一周” 的意义的理解,也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王丽丽(团队成员):
在课件出示小蚂蚁的四次爬行路线,学生判断完哪次是对的,也说明理由之后,教师在再次强调第四次爬行是对的时,应该结合课件图来说明,尤其是强调 “先确定起点”“沿着树叶的边线运动一周”“再回到起点” 时,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重新播放第四次课件动画,通过视觉角度加深学生对 “一周” 的理解,把枯燥的定义转化成形象的动态图,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准确描述,这样更有能加深学生对于 “一周” 这个概念的理解。
【教案终稿】
吉林农安基地 高洋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45-46 页,第五单元周长中的《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我们发现:北师版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材从不规则图形树叶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周长意义角度出发,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周长,但在生活中对周长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因而本节课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树叶中感受周长,从而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会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经过前测发现,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们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 “边线”“轮廓” 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 “描一描”“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 " 等活动来理解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测量周长的活动中积累测量经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课件、树叶、软尺、直尺、细线、学习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出示蚂蚁图片)
小蚂蚁非常喜欢做运动,它想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圈,你能帮它画出爬行路线吗?
【 设计意图: 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小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周长做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活动一:描一描
1. 用彩笔描一描树叶的边线。
2. 学生汇报描的方法,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3. 课件播放蚂蚁四次的爬行路线动画,判断哪一次的路线是沿边线爬行。
4. 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5. 小结:边线可以是弯弯的,也可以是直直的,边线在数学上叫做 “一周”,
这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
活动二:认一认,说一说
1. 播放新世纪小学数学微课 3.0 视频中 3 分 27 妙到 3 分 45 秒的内容,说
说看懂了什么。
2. 同桌之间互相在学习单上认一认,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3. 学生汇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是课桌面的周长,
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4. 小结:物体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 “树叶的一周” 的含义,将描边线和找一周的数学体验上升为数学活动经验。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描述性概念,初步建立周长量感。】
活动三: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 想一想。
生独立思考求树叶和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方法,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2. 做一做。
利用准备的测量工具,同桌两人一组,自主选择测量工具,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把测量结果填在学习单上的表格中。
3. 说一说。
学生汇报测量方法、过程及结果。
4. 比一比。
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由。
5. 想一想。
回忆在测量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6. 议一议。
测量同一片树叶,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积累多种测量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活动四:借助方格得出图形周长
1. 描一描图形的边线。
2. 估一估谁的周长长一些。
3. 数一数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度量包括 “度” 和 “量”。“度” 指度量单位,“量” 指测量。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 1 厘米,就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出图形的边线包含了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就 “量” 出了图形的周长。本活动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描一描、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格子的过程,探究由格子图得到周长的方法,掌握数格子的技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巩固周长量感。】
三、 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用彩笔描一描这四幅图形。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 合理设计有层次多样性的练习题,利用周长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应用中内化周长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测量经验,在归纳中提升量感。】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课前一直在思考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这节课的知识,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周长”。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周长” 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面大大的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人创造了契机,也为后继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老师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就是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充分理解一周的含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周长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是不用任何测量工具能描述物体的大小、长短、多少、松紧、宽窄等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本节课通过理解什么是周长,进一步深化对量感的理解。
《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的起始课。周长是一个长度量,在本课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实际上就是在 “周长” 这一概念下继续对长度量感的发展,所以本课对于 “量感” 的运用是非常好的一课。而周长这个词语是较为抽象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我将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在教材知识点呈现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学环节设计严谨、丰富、有趣,并能注意加强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联系,把数学知识应用发到实际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 “量感” 的主题。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目前对于量感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二是认为量感是对于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薄厚等的感性认识。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操场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而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概念教学中对于概念的本质教学越来越淡化,不再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认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就可以。这一点,高老师把握的好,本节课的教学虽没有让学生以严谨的语言把什么是周长说出来,但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洋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本节课高老师通过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周长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关注,去感受量感。本节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长期关注下去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量感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知、体会形成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中的量感,感知量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看、摸、量、数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
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量感的主题,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孩子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学习。并且在学习中通过看、描、量、数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会周长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本节课,通过描边线及判断蚂蚁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周长就是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看、摸、量、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感知量感。
教学设计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量”,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倡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
高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课前一直在思考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这节课的知识,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周长”。
而高老师本节课正是抓住了这种感性认识,先是课前对树叶和数学书边线的描画,初步体会什么是周长,以及后续的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更是加深学生的量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量感!!
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除了要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高老师还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高老师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紧接着又通过通过看、说、做、比、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需要通过测量得到的。
本节课中,高老师让学生调动多感官参与有效学习。在描数树叶和学书封面的边线时,学生经历看一看、描一描、画一画、数一数等具体性的实际操作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边线也不相同,加深了学生对边线的理解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明确 “一周” 的实际意义 ---- 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为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做了有效的铺垫。尤其在测量树叶的周长过程中,学生经历围、拉、测等操作活动,感受把周长化曲为直的过程,将周长这一概念通过测量的方式进行量化,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 值得我们学习。
从高老师通过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树叶的边线就是一周,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做了有效的铺垫,加深了对 “周长” 的含义的理解。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时,课前能够一直在思考如何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这节课的知识,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在设计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周长”。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周长” 的含义。我觉得是从教学本身和学生现有的学情实际出发,逐步培养量感。
高老师小蚂蚁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四次不同的爬行路线,帮助孩子们辨析 “一周”。通过描数学书的边线,进一步积累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知,从树叶和数学书到长方形,实现了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
《什么是周长》一课中,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理解树叶的边线就是一周,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入浅出,真正让学生内化对 “周长” 的含义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 “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活动”。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高老师按照课标要求设计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如摸、描、看、做等大量活动,使抽象的周长化为形象的触觉上的、感官上的,也就是研究的核心主题,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实践操作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
高老师从三个活动出发,从学情出发,创设情境。有节奏有层次的,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索周长是什么。通过摸一摸、描一描等活动,帮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是什么。更好的建立周长的模型。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面积后,有一个区分!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周长,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时,个别会混淆,我想就是概念不清导致的,高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厘清了概念,就不会出现混淆的状况
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把对 “量” 这种 “度量” 形成的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体验,充分理解了量感的实际意义。
高老师设计活动一是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和图形的边线。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就是从实物抽象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老师在设计《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在描数树叶和学书封面的边线时,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描一描、画一画、数一数等具体性的实际操作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边线也不相同,加深了学生对边线的理解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明确 “一周” 的实际意义,即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为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做了有效的铺垫。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中,高老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本节课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周长是一个长度量,在本课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实际上就是在 “周长” 这一概念下继续对长度量感的发展,因此高老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需要到达的教学终点,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去感受和理解 “什么是周长”。尤其在测量树叶的周长过程中,学生经历围、拉、测等操作活动,感受把周长化曲为直的过程,将周长这一概念通过测量的方式进行量化,学生从周长意义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高老师的课从具体到抽象,从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从实物抽象到平面图形,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课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教师设置了看一看、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教学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明确 “一周” 的实际意义,感受把周长化曲为直的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通过小蚂蚁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紧接着介绍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初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量感,揭示课题。
本节课高老师遵循教材,从真实学情出发,有层次的,合理设置教学活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动手感知周长是什么,在数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先让学生描一描,再数一数,为后续学习面积有一个区分!
《什么是周长》属于一节概念课,本节课高老师没有给出定义,而是通过设置描一描、摸一摸等教学活动理解一周的含义,再通过测量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最后数一数明清晰了度与量之间的关系。
高老师的课从具体到抽象,从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到图形的一周,从实物抽象到平面图形,进一步建立图形周长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高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对 “周长” 的概念不明晰,高洋老师通过 “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测一测” 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知、感悟和应用中,加深对 “周长 " 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时,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描一描、画一画、数一数等具体性的实际操作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了不同物体的边线也不相同,加深了学生对边线的理解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明确 “一周” 的实际意义,即从哪里开始,到哪里为止,为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做了有效的铺垫。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中,高老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逻辑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起来,学生直观,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量感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构建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计量,积累量感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18010558172](https://bbs.xsj21.com/member/18010558172) 在本节课中,教师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通过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摸身边物体的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接着,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知道什么是周长。然后,在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的活动中,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测量的时候注意什么等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经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等活动,真正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发展量感。再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感受到了不同图形周长也不相同,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周长作为一堂概念课。应关注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本课高老师关注了娃娃活动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我想周长的发展从古至今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能否引入文化,加深学生的感知呢?
本课在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在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在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在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在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节课目标明确,情境激趣,环节清晰。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接着,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然后,通过量、算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体现了新课标中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本节课目标明确,情境激趣,环节清晰。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接着,通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积累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将抽象的概念通过活动体验、实践操作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然后,通过量、算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体现了新课标中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什么是周长》这节课高洋老师没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摸一摸等教学活动理解一周的含义,再通过测量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最后数一数明清晰了度与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量感的实际意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的。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很不容易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 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体验 " 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当说到用毛线绕树叶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适时地表扬,用到了 “转化” 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能化曲为直,很聪明。
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通过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理解了周长;最后,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先组织学生同桌测量头围、腰围的长,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接着,引导学生探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么测量和计算,这样的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无限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技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教师整节课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借助蚂蚁、树叶和数学书等真实生活情境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又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最让我欣赏的是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高老师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高老师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教师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
本节课,老师通过小蚂蚁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紧接着介绍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初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量感,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非常的新颖,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量感。
本节课,老师课后反思非常的深刻,能大胆地剖析自己在上课时的不足。在老师的反思四中,我也跟着老师一起体会到了备课中备学生非常的重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要提前预设好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游刃有余。
高老师课堂上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将周长这一概念通过测量的方式进行量化,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对量感的理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内化的过程,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形成对周长的初步认知,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思考周长是哪里的长度,周长和一周的区别在哪里,让学生关注到周长的核心要义 “长度” 上来,进一步清晰对周长这一量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测量活动中加深对量大小的敏感性。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周长概念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把这个重要节点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长度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量感,。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高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丰富的实际体验获得了周长的概念。这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建议高老师把数学书抽象成长方形,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周长,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所有的图形都是有周长的吗?理解图形的周长必须是一个封闭图形,最后让学生用具体语言理解周长。
周长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如何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这些是值得我们课前思考的,是我们上好课的基础。事实上,周长是研究一个平面图形的度量特征,是对 “一维空间”(线)的度量。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 “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 “化曲为直”。由此可见,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周长概念的内化就应该是可递进的、可转化的、可变化的。建议高老师在二稿的设计时能再深入挖掘。
我想,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实际体验才能获得周长的概念。这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的知识。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希望能看到高老师的生本课堂践行。
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地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量感的意义与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实现长度量感的实践价值。
【前测问卷分析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开展《 新世纪小学数学量感教学展示活动 》的交流项目,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数学量感感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量感就是数感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分析学生在量感上的理解、掌握、应用程度,并从中获取详实、准确的数据,给本次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故对我校三年级的三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农安县开安镇刘家中心小学,共计三个教学班 60 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份 55 份,调查采用问卷方法,匿名答题,要求学生客观回答。
三、调查内容
问卷分观察绘图,测量图形长度,设计跑步路线,归纳图形特点等来对不同种类的图形周长,进行调研活动。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可以看到学生对不同图形周长的看法,和对量感的理解、掌握、应用程度。
(1) 大多数学生对拓展活动感兴趣,积极参加答题。第 1 题你能描出下列图形的边线吗?试着描一描。
其中 91.6%的学生都用钢笔正确的描绘出图形的基本轮廓,5.40%的同学边缘不圆滑,2%同学超出边缘范围,1%同学边线不完整。
综上分析完成度总体较好,但是一些细小问题突出,下一步开展活动应在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制定措施。
第二题:量一量下列图形的边长。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量感掌握不好,完全掌握的本题的学生数量不多,需要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
第三题:体育课上老师让你绕着操场跑一周,你会怎么跑?(可以写或者画跑步过程路线)
从这个题回答来看误差和趋势呈现明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然有不足,为下一步指定计划提供了依据。
第四、五题长方形边长有那些特点,你听过周长么?什么是周长?举例子说一说。
量感的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总之作为老师就应该让量感进他们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经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小学生对量感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课题研究会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教学中的拓展活动的效率。相信只要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拓展活动更具高效性!使量感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提升学生这部分能力。
【教案三稿】
吉林省农安县刘家中心小学 高洋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45-46 页,第五单元周长中的《什么是周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一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的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是本节课建立周长表象的必要基础。但是周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些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3. 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树叶、软尺、直尺、细线、题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出示蚂蚁图片)
1. 小蚂蚁非常喜欢做运动,它想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一周,你能帮它描出爬行路线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卡,用彩笔描一描树叶的边线。
2. 同学们现在伸出你的小手指,跟老师再一起描一下树叶的边线。
3. 其实我们刚刚描的边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而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蚂蚁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描树叶边线及判断蚂蚁四次爬行路线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边线即一周,是首尾相连的,从哪开始就应该到哪里结束,理解一周的含义。紧接着介绍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初步体会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量感,揭示课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 认识实物的周长
小蚂蚁爬行了四次,判断并分析哪次爬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课件播放蚂蚁四次爬行路线动画。)
(预设:只有第四次是沿着树叶边线爬了整整一周。)
师小结: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一步理解 “树叶的一周” 的含义,使学生在描树叶边线时对边线和一周的数学体验上升为数学活动经验。】
2. 认识图形的周长。
小蚂蚁还想在我们的数学书封面上爬一周,你能帮他描一描爬行路线吗?
描之前大家先观察数学书封面的边线的特点?怎样才能描好?请大家在题卡上用彩笔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1)找学生展示
(2)我们通过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得到了这样一个图形,其实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一起读一读。
(3)师小结:不管是物体表面还是一个图形,只要是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
(4)所以谁能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 从物体表面的周长拓展到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看、描、说等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平面图形周长描述性概念。】
3. 量一量树叶和数学封面的周长
活动一、测量树叶周长
(1)你想用什么工具测量树叶的周长呢?怎么测量呢?
(2)做一做。出示活动提示
(3)找学生汇报,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得到树叶的周长大约就是 18 厘米。
活动二、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1)想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还有没有其他工具?
(2)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题卡上。
【设计意图: 同桌合作,通过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也获得了多种测量周长的策略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4. 借助方格得出周长
(课件出示方格)猜一猜哪幅图的周长长一些?大约多少厘米?让我们来数一数,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1)试着数一数第一个图形的周长,再跟着老师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画标记,正确答案是 20 厘米。
(2)用这个方法数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找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数最后一个图形,找生汇报,集体订正:这个图形的周长就是 30 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描一描,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探究出由格子图得到周长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猜测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第一关:描一描
2. 第二关:数一数
3. 第三关:比一比
【设计意图: 合理设计有层次多样性的联系题,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应用,强化体验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就要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物品的周长,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课所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并且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稿反思及研讨记录】
第三稿研讨记录
主讲人:高洋
试讲班级: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中心校三年二班
讲课时间:2021.9.4 第三节
听课教师:王锋(农安县小学教研室主任)、姜洪全(刘家中心校业务校长)、马娜(团队成员)、朱聪(团队成员)、王丽丽(团队成员)巴吉垒教研团队及巴吉垒学校部分教师
【研讨过程】
一、课后反思
1. 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多种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意义。
2. 学生在解决问题串三时,能同桌之间互相配合,运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小组的活动过程及测量方法。但是,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导致测量时间稍长,测量结果仍然存在较大误差。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性语言过多,应注意压缩语言,多停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去理解知识。
4. 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充分 “备学生”,多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面对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才能把控自如。
二、听课人评价及意见
王锋(农安县小学教研室主任):
1. 课堂引入要以现实为基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引用学生身边的事件,为学生营造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要起到引导运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少说,放慢教学节奏,等待学生思考,让学生多思考,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姜洪全(业务校长):
问题的出现要有过渡性、情境渐进性,问题的设计还要有坡度、缓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把知识 “吃透”,一步一步把知识砸实了,理解透了,教师才能带动课堂节奏,有效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马娜(团队成员):
在解决问题串四的过程中;可以加一下估一估的环节。先让学生估一下下面的三个图形谁的周长长一些?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朱聪(团队成员):
1. 不必急于揭示课题,把问题串一的 “一周” 通过描一描、说一说、认一认等活动理解透彻,通过具体化的活动内容去诠释概念,再顺势而为,揭示主题。
2. 学生测量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以后,学生的得出的测量数据存在误差,教师最后给出的数据要体现一个区间量,大约 x 厘米 --x 厘米即可,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王丽丽(团队成员):
不要在教学中齐读定义、概念,也不要给学生出示具体的定义、概念,这样会局限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 “公式化”,误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定义或概念,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就会生搬硬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同版本教材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结构,拓宽研究视野,我们搜集到内地和台湾的几个不同版本教材中关于 “认识周长” 这部分的内容,并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对比,有如下发现:
相同点:
1. 目前搜集的各版本教材均把 “认识周长” 呈现在第一学段,并且都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册学习。
2. 目前搜集到的内地各版本的教材,都是从熟悉的生活素材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意义,再经历观察对比、测量操作的过程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算一算的活动凸显周长的度量意义,即长度单位的累加,进而巩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3. 各版本教材都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都结合学生熟悉的实物与图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如北师大版呈现的是 “树叶、数学书封面” 等;人教版呈现的是 “树叶、钟面、国旗、数学书封面” 和一些熟悉的平面图形;青岛版呈现 “花坛”;苏教版呈现 “书签” 等。由此可以看出,素材的选择上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4. 各版本教材都关注学生对测量的体验。例如:北师大版为学生提供的 “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主动选择测量方式并和同伴交流方法;人教版呈现了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境:一位学生正在用绳子围一片树叶,其他两个同学用直尺分别测量数学课本封面和三角形周长;浙教版呈现了量一量课桌桌面以及树干周长,在 “练一练” 中呈现了测量并记录头围、胸围、腰围的活动;在苏教版中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各版本教材在编排上都突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动手操作,借以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明白周长是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得到的,从而形成 “量” 由抽象到具体的真实过度。
不同点:
1. 揭示一般含义的情境图不同
北师大版通过用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一圈这样的直观形象图、图文并茂的呈现在三年级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那么枯燥,反而像在看卡通片那么有趣,会一下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小蚂蚁的 “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这样两句话,对周长进行了叙述,这样对周长做了直观的描述,没有给出规范的定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接着再安排 “量一量”“数一数” 的活动,从动作表象到符号表象是儿童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基本规律,也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基本要领,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一数学化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建立 “量感” 把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用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来定义周长,较北师大版抽象些,注重概念的完整性。
青岛版通过给每个花坛安上护栏的情境引入,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寓知识于解决问题中,给学生呈现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材料。
台湾南一版在情境的设置上直接出示格子图求正方形的周长,更注重计算方法。
2. 感悟实际含义的数学活动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北师大版设计了三个活动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活动一: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活动二:量一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并与同伴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人教版用问题和一幅情境图呈现。“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有!量一量。接着呈现三个学生的测量活动图 (向学生提供了对测量不规则封闭图形的周长,可以先用线围一围再用尺量,而对于规则的封闭图形则可以直接测量)。
苏教版在指出每张书签的一周边线后,接着出现 “求两个封闭图行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样知道的?和同学交流。” 然后安排具体活动:试一试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冀教版设置了量粉色小布艺的花边小组合作,利用给出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量长方形布艺的花边、指出硬币、课本封面、课桌面的边线。
基于以上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上按 “情境 + 问题串” 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将思考、分享与提升体现其中。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给出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孩子的好奇心会引发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然后交流分享孩子解决问题不同的思路和策略,在分享中促进孩子反思、提升,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符合数学发展过程的。另外,教材内容还体现出活动化的数学特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按照 “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与应用” 的基本叙述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建立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以上这些教材编排上的优势,北师大版教材还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探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中学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这样的编排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后测问卷报告】
为了解和掌握本课 (什么是周长) 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上课的 30 名同学进行了后测,下面结合后测数据,简单分析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后测单如下:
题目:测试人数 30 人
数据统计如下:
第一题正确 28 人正确率 93%
第二题正确 29 人正确率 97%
第三题正确 26 人正确率 86.87%
第四题正确 20 人正确率 66.67%
分析:通过后测我们发现,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基本符合预期。
第一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是周长?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20 名同学能够举例说出什么是周长,8 名同学答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2 名同学答出物体一周的边线就是周长。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什么是周长。
第二题描出下面图形的一周的边线,其中,2 名同学画到图形里面,1 名同学也有意识要沿着图形边线,但没有与边线完全贴合。可以看出学生能较好理解周长含义的情况下完成练习。
第三题有 2 名同学选择 A,有 2 名同学选择 B. 本题的题意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相同个数的正方形在拼接的过程中会存在周长的变化,当重合的线段条数越少时,周长越长,在后期访谈中了解有很多学生利用数一数的得到的正确结果。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多种做题方法。
第四题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本题时为了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认识周长的意义。有 20 人能举出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如操场跑道、围栏等,10 人没有列举出来,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够 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