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四川省成都市郑惠琼名师工作室的罗萍。能够参加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我感到万分荣幸!首先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学习方式的探索”,我们团队围绕主题选择的课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一课。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也希望各位同仁在参赛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我们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提高。谢谢!最后,预祝各位同仁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有多重》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77#r_74218
《有多重》选题前期准备: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218
《有多重》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2
《有多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3
《有多重》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6
《有多重》第 1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4309
《有多重》教学设计(2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84342
《有多重》第 2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28
《有多重》第 2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32
《有多重》教学设计(3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34
《有多重》第 3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94743
《有多重》教学设计(4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94745
《有多重》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97424
《有多重》选课思考 :
本次活动,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量感” 悦读分享活动,我们对小学 “量感” 有关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认识到 “量感是对量的类型及量大小的感知”。学校老师多次参加了 “以度量意识为主题的辩课活动”,“角的度量”、“面积单位” 等均是能通过视觉直观感知,而 “质量” 的大小只能通过 “肌肉” 感知。通过对比,我们选择了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一课。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知道一些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市斤、千克、克等。虽然孩子们在一年级学习了 “比轻重”,但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质量的感知还处在 “比较层面”,不能运用质量单位来刻画描述物体的质量。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构建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以及用质量单位描述物体的质量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多种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发展学生量感。通过 “称一称” 活动,建构质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通过 “掂一掂” 活动,依靠肌肉感觉,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度量标准;通过 “估一估” 活动,在学生运用质量单位估测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在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知识的学习与学生 “量感” 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先认识 “千克”,再认识 “克” 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千克和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学设计初稿
《有多重》教学设计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红色的更重。
生 2:绿色的更重。
师: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红色的更轻还是更重?
生:更轻。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外表,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
刚刚孩子们还提到了另一种方法称一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进一步研究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的一种方法。(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要知道蓝色包装袋的物品具体有多重就需要称一称了。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3)估一估
接下来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语文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4)实际运用
再次让每位同学去掂一掂 4 本书的质量。如果我把它换成作业本,4 本作业本会有 1kg 吗?那你猜一猜大约需要几本呢?为什么孩子们不猜 3 本 2 本都猜比 4 大的数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接下来请孩子们按照以下要求做一做。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2.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最接近 1g 呢?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
3. 完成好的小组回到座位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汇报。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那如果我们把 10 个 1g 的物品合在一起,那质量就是(10g),50 个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现在我要为孩子们表演一个魔术,这是几袋盐?它们的质量是?500+500=1000g,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孩子们看看现在的质量变成了?(1kg)板书,刚刚明明是 1000g, 现在居然变了一个质量 1kg。难道两袋盐被罗老师换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变式练习
水果店原来有 15 千克桃子,上午卖了 7000 克,下午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3. 拓展练习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罗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首学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然后安排操活动强化 1 千克和 1 克到底有多重,学生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掂来估计具体物品的轻重,这一过程很好的培养学生量感。罗老师的开时请学生猜请老师上的两样物体,谁重?谁轻?学生从视觉感知到掂一掂的触觉感知,学生初步明晰了比轻重不能凭眼睛看(视觉感知),二是要通过掂一掂(触觉感知)才准确。为后面学生判断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做好铺垫。明白比轻重不是看大小,要比具体的质量。下来可以再细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量感得到更好的培养。
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实践活动,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真正让学生体会千克与克有多重。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让学生掂一掂,触碰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也比较难理解,但是在教师的教学环节当中,能够利用各种活动触碰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单位,在活动中不断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但是我觉得让学生做的还不够,应该在新课环节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的过程。
罗老师本节课紧紧围绕学生量感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教学设计的层次清晰明了。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逐步建立克和千克的度量单位,比较充分。学生在丰富的探索进率活动中和体验验证过程钟逐步提升质量单位的量感。
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克和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后,学生感到很亲切。从生活实践到超市购物以及观察引入课题,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 1
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量感形成都是学习过程中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在人类认知逐渐建立一定量的意识标准,用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觉器官等知觉形成项目量化标准来比较形成感知。
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质量的轻重,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真正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进行了拓展和生华,值得我学习
教学过程中罗老师选择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充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学生基本建立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概念之后又用多媒体画面展示了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质量,给学生提供大量机会不断增强对千克与克的感受和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去感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 1 克与 1 千克的观念。整个过程罗老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 1 克和 1 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郑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重一些,有的物体轻一些,使学生对看不到,听不见的重量能够用手或身体其他的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 “重”,什么 “轻”,进一步对 “1 千克” 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一个亲身的 “感受”。
这种 “感受” 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重要途径之一。郑老师在教学中着重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教学设计二稿
《有多重》教学设计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红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绿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红色的更轻还是更重?
生:更轻。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外表,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如果我要知道绿色的物品具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
生:称一称。(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要知道绿色包装袋的物品具体有多重就需要称一称了。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3)估一估
接下来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语文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4)实际运用
再次让每位同学去掂一掂 4 本书的质量。如果我把它换成作业本,4 本作业本会有 1kg 吗?那你猜一猜大约需要几本呢?为什么孩子们不猜 3 本 2 本都猜比 4 大的数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接下来请孩子们按照以下要求做一做。
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2.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最接近 1g 呢?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
3. 完成好的小组回到座位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汇报。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那如果我们把 10 个 1g 的物品合在一起,那质量就是(10g),50 个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
请列式算一算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变式练习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3. 拓展练习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 (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认识质量工具和单位。并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直观感知 1 克有多重白哦,找寻不同的方法感知 1 千克的重量,结合这个过程发现单位进率,并应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建立物体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罗老师对于整堂课的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发现孩子们对克千克吨的概念非常模糊,也就说明如何设计本节课能对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看了罗老师的课我有很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量感的培养很重要,通过亲身经历称 掂 估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加深孩子脑海中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更对日后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很深刻的影响。
质量单位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量,但是学生对于他们的认知远没有长度单位那样深刻,而且质量也不想长度那样,通过用手比一比等方式直接测量,所以怎么让学生感知,积累对于质量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逐步加强对于质量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不断积累感知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求: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
本节课教师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磨课研讨笔记
1. 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 1kg 有多重?
(1)先掂一掂 1kg(2 袋盐)有多重,并记在心里;
(2)根据记住的 1kg 的重量,去找一找你身边重 1kg 的物体;
(3)对比掂一掂:多少本书大约是 1kg;
(4)建议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 1kg 的物体,并带来学校。
故环节简化为:掂一掂教师准备的 1kg 的盐 —— 掂一掂自己带的 1kg,再互相掂掂其他同学的 1kg—— 掂一掂 2kg—— 对比:1kg 的盐大约与几本数学书差不多重。
2. 如何让学生学具更整洁更方便取用?
(1)用透明胶将牛奶、盐分别绑在一起;
(2)用透明的收纳箱装好所有学具。
3. 如何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
利用超市中众多的质量单位,收集素材,提取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4. 如何控制好每个活动的时间?
每个活动都要限定时间,且活动要求要简洁明了,易操作。
5. 习题上需要细化的细节
(1)4 个苹果(加图片,苹果有大有小,需要给个参考标准)
(2)2 瓶矿泉水(2 瓶 500ml 矿泉水)
(3)小朋友的体重(加图片)
(4)一枚 2 分的硬币(加图)
6. 1g 有多重,如何更好地落实?
(1)1g 感受完后,让学生说出体会。(好轻啊)
(2)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 1g 的物品。(半张 A4 纸?黑豆?抽纸?)
(3)从 1g 出发,逐渐累加至 10g、50g,进一步体会 1g 有多重。
7. 如何回归到课程开课之前,前后呼应?
总结:生活中大部分物体不能只通过视觉上的大小,来比轻重,但当物体种类一样时,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
《有多重》教学设计(第三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现在老师要将难度升级了,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称一称粉色的物品质量。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
活动三(比一比):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掂盐一手掂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汇报。
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这样的物品最接近 1 克?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比如课前我让你们折的正方形纸,原来它的质量就大约是 1 克(课件展示图片)。那如果我们把 10 张这样的纸放在一起,质量就是(10g),请小组长将 10 张纸拿出来大家轮流掂一掂。10 克的感觉怎么样?如果 50 个 1 克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请列式算一算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刚刚孩子们说 50 个 1g 合在一起是 50g。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练一练: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小试牛刀
1.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 (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老师的教学设计,处处有经验,注重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 1 千克和 1 克分别有多重,让孩子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逐步加深对重量单位的体会,值得我学习。
《有多重》教学设计(四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看我手上的两个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凭什么判断?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手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时间等都是有单位的。那你知道质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一起去逛逛超市,看看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一样,它们也有字母表示方法,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用这个秤称一称粉色物品的质量,请看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找两个大小差别大的物体进行对比总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活动三(比一比):
根据刚刚的感觉,孩子们估一估一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吗?那大约几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呢?把你的估计写在题单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再用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呢?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放盐一手放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的这个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感觉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1 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依次掂一掂一枚 2 分的硬币和两颗回形针,用心感受,记住这种感觉。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活动三:
老师也找了一样物品 ,请看图片,这就是我提前让你们准备的正方形纸。这是 1 克,放在手心,有感觉吗?再放一张,2 克,有感觉吗?3 克?4 克?……10 克。(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重在让学生体验克的累加过程)如果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合在一起就是多少克?轮流感受一下 40 克有多重?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我在学具袋里还发现了一样 50g 的东西,火腿肠。那它有多少个 1 克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50 克有多重。这次我们增加多一点,500 个 1 克是多少克?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一袋盐就是 500 克。请列式算一算这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但却有不同之处,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经过这么多(指向板书)的体验活动,对质量的感觉也越来越准确了。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长将毛线球和一袋米拿出来。
2.组内成员依次用手掂一掂两样物品的质量,将结果填在题单的相应位置。
称一称验证。
三、小试牛刀
1.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罗老师这节课,娃娃些在轻松愉悦的掂、感受、猜测、验证等丰富活动逐步提升了学生量感,1 千克的到底有多重几乎入脑入心。数学课上学生不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坐端正,有需要的时候是完全可以站起来操作感悟,在丰富的体验中才能提升学生的量感。
《有多重》教学设计(终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看我手上的两个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凭什么判断?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手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时间等都是有单位的。那你知道质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一起去逛逛超市,仔细找一找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常用的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一样,它们也有字母表示方法,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用这个秤称一称粉色物品的质量,请看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找两个大小差别大的物体进行对比总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活动三(比一比):
根据刚刚的感觉,孩子们估一估一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吗?那大约几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呢?把你的估计写在题单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再用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呢?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放盐一手放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的这个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感觉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1 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依次掂一掂一枚 2 分的硬币和两颗回形针,用心感受,记住这种感觉。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活动三:
老师也找了一样物品 ,请看图片,这就是我提前让你们准备的正方形纸。这是 1 克,放在手心,有感觉吗?再放一张,2 克,有感觉吗?3 克?4 克?……10 克。(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重在让学生体验克的累加过程)如果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合在一起就是多少克?轮流感受一下 40 克有多重?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我在学具袋里还发现了一样 50g 的东西,火腿肠。那它有多少个 1 克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50 克有多重。这次我们增加多一点,500 个 1 克是多少克?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一袋盐就是 500 克。请列式算一算这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但却有不同之处,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从千克到克我们感受了很多物品的质量,现在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1 千克的感觉一袋盐的重量,后来又感受了 2 千克、3 千克、4 千克,拿都拿不起了,1 克的感觉,……10 克……40 克……50 克……,张开双眼,用你们的这些感觉来挑战一下。
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长将毛线球和一袋米拿出来。
2.组内成员依次用手掂一掂两样物品的质量,将结果填在题单的相应位置。
称一称验证。
三、后测
1.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3.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注意引导学生想知道其他的质量单位,简单介绍两、斤、公斤。再回扣课初的有没有什么情况是可以通过看大小比较轻重,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五、板书设计。
@MissL 感谢老师的参与。学生对于 1000 克 = 1 千克的读法觉得很简单。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重视这是单位换算,进率是 1000. 所以希望他们在平时的读法上就去关注单位之间的进率。
@zhenghuiqiong 感谢老师的参与!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好的。但在每堂课上可以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去培养。质量概念很抽象,就只有通过多种活动去让学生亲身经历,认真感知。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这节数学课生动有趣,处处有体验,学生从做中学,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起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这节课就是把生活中模糊的量感具象化,准确化,引出 “有多重” 的探讨,从认识量的工具和量的单位,再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单位换算环节非常巧妙,1000g 与 1kg 的不同的读法也加深了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区别的认识。
看一看、掂一掂,到称一称,引出质量和质量单位,“量感” 逐渐建立。从 “逛超市” 活动中了解到,质量单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体会质量和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以及字母表示。我想这节课定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千克和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