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荣

唐喜荣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26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3 20:22:38 +08:00
10 G 0 S 0 B
唐喜荣 的最新回复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自主操作交流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小熊测量和断尺的设计让学生在辨析中掌握操作的要领,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的引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身边的事物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达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根据往常经验,周长和面积学生很容易搞混。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所以是否在设计时就做好预设,将问题消灭在课堂上。

本节课,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在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动手实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实际操作得到的经验才会更容易被记住。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 “量感” 积累的相关基础,但对于各个单位间的换算不甚清晰,谈及这三者的联系及区别更是愈发混沌,介于时而清晰,时而糊涂的尴尬境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样化的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图形的测量为纽带,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 “量感”。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日历方面的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有自主观察、探究日历,发现时间规律的基础,但是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特别的系统,甚至个别地方可能不一定准确,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应用生动有趣的微课 3.0 动画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探索图形知识的兴趣,也能强化学生头脑意识中圆柱的概念。之后出示教材情境图,既能通过观察柱子与水杯的体积大小发展空间观念与量感,也能感受学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体验 “转化” 的思想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还能有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和探究经验的积累。

让学生明白时针产生的必要性,原来时针是用来记录分针走了多少圈的,深刻理解了为什么 1 时 = 60 分。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时钟构造的基本逻辑,从本质上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面积的教学,并不应该是围绕这句所谓的 “定义” 进行咬文嚼字,反复讨论什么是表面、什么是封闭图形,而是应该把核心放在体验感知面上。

数是抽象的,但量是具体的。具体的量的感知,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而学生 在操作度量中所积累的经验直接影响学生的量感发展。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是能直接观察到、触摸到的量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也更容易在生活中运用。

《一分有多长》是时间的长短,时间作为小学阶段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抽象 “量”,不能用工具测量,重在感知,对培养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的 “量感”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4:29 · PVG 22:29 · LAX 07:29 · JFK 10:2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