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 春】四川成都郑惠琼名师工作室罗萍三下《有多重》

  •  
  •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 4年前 · 33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四川省成都市郑惠琼名师工作室的罗萍。能够参加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我感到万分荣幸!首先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本次活动主题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学习方式的探索”,我们团队围绕主题选择的课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一课。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也希望各位同仁在参赛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我们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提高。谢谢!最后,预祝各位同仁都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有多重》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77#r_74218

    《有多重》选题前期准备: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218

    《有多重》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2

    《有多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3

    《有多重》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75496

    《有多重》第 1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4309

    《有多重》教学设计(2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84342

    《有多重》第 2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28

    《有多重》第 2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32

    《有多重》教学设计(3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88234

    《有多重》第 3 次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77#r_94743

    《有多重》教学设计(4 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94745

    《有多重》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77#r_97424

    《有多重》教学课堂实录: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czNDM4MA==.html?x&sharefrom=android&sharekey=5be06dbacbaec9740f21efe5d26da0a85

    332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55 条回复   2021-09-07 15:19:21 +08:00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1

    《有多重》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以及 “量感” 悦读分享活动,我们对小学 “量感” 有关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认识到 “量感是对量的类型及量大小的感知”。学校老师多次参加了 “以度量意识为主题的辩课活动”,“角的度量”、“面积单位” 等均是能通过视觉直观感知,而 “质量” 的大小只能通过 “肌肉” 感知。通过对比,我们选择了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一课。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知道一些常用的质量单位,如市斤、千克、克等。虽然孩子们在一年级学习了 “比轻重”,但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质量的感知还处在 “比较层面”,不能运用质量单位来刻画描述物体的质量。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构建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以及用质量单位描述物体的质量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多种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发展学生量感。通过 “称一称” 活动,建构质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通过 “掂一掂” 活动,依靠肌肉感觉,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度量标准;通过 “估一估” 活动,在学生运用质量单位估测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在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知识的学习与学生 “量感” 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1

    教材分析:《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先认识 “千克”,再认识 “克” 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千克和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教学设计初稿

    《有多重》教学设计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红色的更重。

    生 2:绿色的更重。

    师: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红色的更轻还是更重?

    生:更轻。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外表,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

    刚刚孩子们还提到了另一种方法称一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进一步研究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的一种方法。(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要知道蓝色包装袋的物品具体有多重就需要称一称了。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3)估一估

    接下来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语文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4)实际运用

    再次让每位同学去掂一掂 4 本书的质量。如果我把它换成作业本,4 本作业本会有 1kg 吗?那你猜一猜大约需要几本呢?为什么孩子们不猜 3 本 2 本都猜比 4 大的数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接下来请孩子们按照以下要求做一做。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2.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最接近 1g 呢?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

    3. 完成好的小组回到座位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汇报。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那如果我们把 10 个 1g 的物品合在一起,那质量就是(10g),50 个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现在我要为孩子们表演一个魔术,这是几袋盐?它们的质量是?500+500=1000g,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孩子们看看现在的质量变成了?(1kg)板书,刚刚明明是 1000g, 现在居然变了一个质量 1kg。难道两袋盐被罗老师换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变式练习

    水果店原来有 15 千克桃子,上午卖了 7000 克,下午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3. 拓展练习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寒梅傲雪
    寒梅傲雪4年前

    学习了!很棒!加油!

    a110824A
    a110824A4年前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更直观,并且教学设计中也有很多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zhenghuiqiong
    zhenghuiqiong4年前

    小学阶段学生 “量感” 的建立依靠 " 视觉 " 的更多一些,而本节课学生的 “量感” 的建立需要依靠 " 触觉为此罗老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展开教学做得挺好。

    MM
    MM4年前

    老师准备非常充分。利用不同的学习用具让孩子直观的体验到不同物体的质量,然后去认识 kg 和 g 的差别。最后利用不停的本子和盐之间的对比让孩子体验到了 kg 与 g 之间的进率。整堂课老师都在让自己实际去动手操作,感知

    郑永梅
    郑永梅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lp429
    lp4294年前

    @寒梅傲雪 感谢您的关注!

    lp429
    lp4294年前

    @a110824A 感谢您的参与!本堂课就是注重让学生去亲身感受经历。

    lp429
    lp4294年前

    @zhenghuiqiong 谢谢您的鼓励!我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MM 谢谢您的评价与肯定!

    lp429
    lp4294年前

    @郑永梅 谢谢老师的评价与鼓励!我会继续加油!

    涛哥哥
    涛哥哥4年前❤️1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通过多种活动来认识 kg 和 g 的差别。最后利用不停的本子和盐之间的对比让孩子体验到了 kg 与 g 之间的进率。特棒!值得我好好学习!

    2021
    20214年前❤️1

    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赞!

    朱国成
    朱国成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蓝婕
    蓝婕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掂一掂、量一量活动发展学生量感,值得学习!

    weixiaoguo123
    weixiaoguo123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很好!

    树儿
    树儿4年前

    罗老师的课一直很务实和落地,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了量感。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张倩
    张倩4年前

    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传统的讲授就把质量单位的认识、质量位的换算告诉学生了,罗老师的课设计了多个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量感的活动,放学生一步一步具体的感知千克与克有多重,并利用常见的物品比如一千克大约等于 4 本数学书的重量来建立一个标准,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实了我区四学活动的课,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

    zhenghuiqiong
    zhenghuiqiong4年前

    罗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首学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然后安排操活动强化 1 千克和 1 克到底有多重,学生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掂来估计具体物品的轻重,这一过程很好的培养学生量感。罗老师的开时请学生猜请老师上的两样物体,谁重?谁轻?学生从视觉感知到掂一掂的触觉感知,学生初步明晰了比轻重不能凭眼睛看(视觉感知),二是要通过掂一掂(触觉感知)才准确。为后面学生判断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做好铺垫。明白比轻重不是看大小,要比具体的质量。下来可以再细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量感得到更好的培养。

    张嘉
    张嘉4年前

    @涛哥哥 感谢您的参与!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努力的。谢谢!

    郑永梅
    郑永梅4年前

    通过罗老师这节课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 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 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 的基础。

    lp429
    lp4294年前

    @涛哥哥 谢谢您的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2021 谢谢谢谢!

    lp429
    lp4294年前

    @朱国成 是的,围绕量感出发的一堂课,希望得到老师您的指导!

    lp429
    lp4294年前

    @蓝婕 谢谢老师的评价肯定,我会继续努力的!

    lp429
    lp4294年前

    @weixiaoguo123 新课标倡导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lp429
    lp4294年前

    @树儿 谢谢老师的中肯评价,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张倩 感谢张老师的评价与鼓励!我们一直追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也一直这样努力去做。希望学生们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lp429
    lp4294年前

    @zhenghuiqiong 很感谢老师的参与,也谢谢老师的建议,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细节,细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

    lp429
    lp4294年前

    @郑永梅 谢谢郑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课堂教学中还是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建议。

    huang
    huang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紧凑,每个知识点很自然地过渡,学生玩着做着就学到了知识.

    lp429
    lp4294年前

    @huang 感谢您的参与与肯定!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翻过垭口
    翻过垭口4年前

    教师个人素养较高。教学设计新颖,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罗老师创造了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高
    小高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处处有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物体的质量,从做中学,既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lp429
    lp4294年前

    @翻过垭口 谢谢老师的鼓励!期待你的指导建议!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师
    4年前

    罗老师本节课设计了多次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 1 千克和 1 克分别有多重,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祝
    4年前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内容细致深刻,值得好好学习

    zhangtian
    zhangtian4年前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扣度量主题,也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和真实感知,学习了!

    张嘉
    张嘉4年前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量感的培养本来就是个难点,罗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逐步加深对重量单位的体会,这样设计很棒!

    lp429
    lp4294年前

    @ 感谢老师的评价!我们希望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获!

    lp429
    lp4294年前

    @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

    lp429
    lp4294年前

    @zhangtian 感谢老师的参与,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lp429
    lp4294年前

    @张嘉 谢谢张老师的表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需要您的建议,我们会再做改进!

    zhuxinbing
    zhuxinbing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MM
    MM4年前

    这节课学习到了很多。棒棒哒!

    yyf986
    yyf9864年前

    教学方法多样,练习设计得有层次,很好!

    小高
    小高4年前

    本节课既有学生体验活动,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活动中,学生建构了千克和克的意义,又有变式练习,再次巩固了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值得我们学习!

    lp429
    lp4294年前

    @zhuxinbing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鼓励!本堂课围绕 “量感” 这个主题展开,从最开始的视觉到本堂课用得最多的触觉,都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建立起 “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MM 谢谢您的参与!

    lp429
    lp4294年前

    @yyf986 感谢您的参与与肯定!希望得到您的建议,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谢谢小高老师的参与与鼓励!练习题我们有层次地进行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题目的设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希望得到您的意见指导。

    四川成都王梦月
    四川成都王梦月4年前

    利用不同的学习用具让孩子直观的体验到不同物体的质量,然后去认识 kg 和 g 的差别。最后利用不停的本子和盐之间的对比让孩子体验到了 kg 与 g 之间的进率。整堂课老师都在让自己实际去动手操作

    HUANGLI00
    HUANGLI004年前

    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郑永梅
    郑永梅4年前

    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 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 念,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

    小高
    小高4年前

    “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而本节课学生质量 “量感” 的建立,罗老师紧紧抓住触觉感受,展开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梁婷
    梁婷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重难点突出,让学生一课一练一得,点赞!

    Jolly
    Jolly4年前

    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Jolly
    Jolly4年前

    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玩中学数学。

    王亦蒙
    王亦蒙4年前

    罗老师的课小组合作非常有序和成熟,值得我们学习

    王亦蒙
    王亦蒙4年前

    课堂活动非常丰富,能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深刻体会本堂课的重点

    麦芽糖
    麦芽糖4年前

    罗老师的课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值得学习!罗老师加油!

    麦芽糖
    麦芽糖4年前

    罗老师的课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值得学习!罗老师加油!

    麦芽糖
    麦芽糖4年前

    罗老师的课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值得学习!罗老师加油!

    想想
    想想4年前

    罗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通过 “称”“掂”“估” 等活动学习本课。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实验二小闫爱萍
    实验二小闫爱萍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紧凑,每个知识点很自然地过渡,学生玩着做着就学到了知识.

    xy涩堇
    xy涩堇4年前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更直观,并且教学设计中也有很多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唐喜荣
    唐喜荣4年前

    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唐喜荣
    唐喜荣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changwei
    changwei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

    吉林 双阳 李玉晶
    吉林 双阳 李玉晶4年前

    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而本节课学生质量 “量感” 的建立,罗老师紧紧抓住触觉感受,展开教学,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15567078709
    155670787094年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实践活动,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真正让学生体会千克与克有多重。

    lizhongjun
    lizhongjun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让学生掂一掂,触碰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也比较难理解,但是在教师的教学环节当中,能够利用各种活动触碰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单位,在活动中不断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但是我觉得让学生做的还不够,应该在新课环节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的过程。

    吉林德惠张丽丽
    吉林德惠张丽丽4年前

    罗老师教学中作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方法,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实物的质量,起到一两搏千斤的作用。

    lp429
    lp4294年前

    @四川成都王梦月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HUANGLI00 谢谢老师的鼓励,希望能得到您的宝贵意见!

    lp429
    lp4294年前

    @郑永梅 谢谢郑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谢谢小高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梁婷 谢谢梁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付佳宇
    付佳宇4年前

    罗老师的课在根本上培养学生 “量感” 用实物对比,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学习。

    lp429
    lp4294年前

    @Jolly 感谢老师的参与,希望我们的课堂是让学生喜欢的,主动参与的,学有所获的。

    lp429
    lp4294年前

    @王亦蒙 谢谢老师的评价与鼓励,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的

    lp429
    lp4294年前

    @麦芽糖 谢谢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想想 感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主要围绕称”“掂”“估” 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实验二小闫爱萍 谢谢闫老师的参与与鼓励!

    lp429
    lp4294年前

    @xy涩堇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鼓励!教学设计中还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唐喜荣 谢谢唐老师的评价与鼓励!

    李野
    李野4年前

    本节课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逐步加深对重量单位的体会,整堂课老师都在让学生自己实际去动手操作,感知,正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

    lp429
    lp4294年前

    @changwei 谢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注重让学生去亲身经历这些活动过程,自主探索知识。

    lp429
    lp4294年前

    @吉林 双阳 李玉晶 感谢李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lp429
    lp4294年前

    @15567078709 感谢老师的参与!

    许丽娟
    许丽娟4年前

    罗老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堂,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从实际出发,这一点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识 “克” 这个环节老师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从而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让学生通过掂一掂,量一量这种数感的具体化,为后面学习 “吨的认识”、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学习数学培养了新的技巧。

    lp429
    lp4294年前

    @吉林德惠张丽丽 感谢老师的参与!希望能得到您的宝贵意见!

    35773645
    357736454年前

    在教学中,罗老师注重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体验物体有多重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lp429
    lp4294年前

    @李野 感谢老师的参与!我们也希望课堂上都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lp429
    lp4294年前

    @许丽娟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多多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35773645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小高
    小高4年前

    本节课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着学生对质量的认识,两个质量单位的转换、体验非常充足,为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提供了实践帮助。

    zqy@123
    zqy@1234年前

    数学活动的多元化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的知识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曹敏
    曹敏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值得学习!

    四川成都叶
    四川成都叶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称一称、掂一掂、量一量的活动,学生在充分体验中知道了 “千克”、“克” 的单位,在对比感受中理解了他们之间的进率。活动设计很有层次,学生体验厚重,向您学习!

    陆继成
    陆继成4年前

    在教学中,罗老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王秀佳
    王秀佳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 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 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GUORUI
    GUORUI4年前

    借助数学活动培养量感, 设计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情境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

    17684720732
    176847207324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环节紧扣。注重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重视学生体验。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李婷
    李婷4年前

    其实千克和克孩子有一定的基础,比如自身体重,还有食品袋上,我觉得从这个入手更贴近实际,重点是让学生体会 1 千克和 1 克,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对 1 千克有了明确的感知,并且以 1 千克为基本单位,估计物体的重量,学生的 “量感” 得到了提升。但是克学生的感知过于仓促,我觉得如果也能经历 1 千克的体验活动,相信孩子会更加明确。

    zhenghuiqiong
    zhenghuiqiong4年前

    罗老师本节课紧紧围绕学生量感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教学设计的层次清晰明了。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逐步建立克和千克的度量单位,比较充分。学生在丰富的探索进率活动中和体验验证过程钟逐步提升质量单位的量感。

    吉林德惠张丽丽
    吉林德惠张丽丽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认识克和千克,并通过对比教学体验它们之间的进率,加深理解。

    冯春波20210324
    冯春波202103244年前

    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克和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后,学生感到很亲切。从生活实践到超市购物以及观察引入课题,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 1

    郑永梅
    郑永梅4年前

    罗老师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 1 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 1 枚 1 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 1 枚 1 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 “克” 的概念教学。

    郑永梅
    郑永梅4年前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并且还提到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由此可见,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熟悉的生活例子、丰富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xiaona1266
    xiaona12664年前

    通过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四川成都王梦月
    四川成都王梦月4年前

    学生 “量感” 的建立依靠 " 视觉 " 的更多一些,而本节课学生的 “量感” 的建立需要依靠 " 触觉为此罗老师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感谢高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zqy@123 感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围绕 “量感” 的培养开展了很多活动。希望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

    lp429
    lp4294年前

    @曹敏 谢谢老师的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四川成都叶 感谢老师的鼓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改进。

    liutong
    liutong4年前

    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liutong
    liutong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 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 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liutong
    liutong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值得学习!

    liutong
    liutong4年前

    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董波
    董波4年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先认识 “千克”,再认识 “克” 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zhongrong525
    zhongrong5254年前

    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量感形成都是学习过程中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是在人类认知逐渐建立一定量的意识标准,用人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感觉器官等知觉形成项目量化标准来比较形成感知。

    曹玲
    曹玲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

    曹玲
    曹玲4年前

    另外罗老师这节课不是教师去示范去说,而是尊重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的利用活动经验,感悟不同物体质量的大小不同。同时也积累了测量物体质量的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longhongyan
    longhongyan4年前

    本节课罗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了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

    刘苗
    刘苗4年前

    罗老师的开时请学生猜请老师上的两样物体,谁重?谁轻?学生从视觉感知到掂一掂的触觉感知,学生初步明晰了比轻重不能凭眼睛看(视觉感知),二是要通过掂一掂(触觉感知)才准确。为后面学生判断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做好铺垫

    刘苗
    刘苗4年前

    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haoxiuhua123456
    haoxiuhua1234564年前

    罗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质量的轻重,学生结合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真正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进行了拓展和生华,值得我学习

    成都龙泉王方
    成都龙泉王方4年前

    本节课培养学生 “量感” 用实物对比,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都龙泉王方
    成都龙泉王方4年前

    本节课从基础练习到变式练习再拓展练习,层层深入,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发生,不仅有学还有习。最后的追问,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让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也延伸到课外。

    Tina
    Tina4年前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对千克和克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准确地估计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小女人
    小女人4年前

      教学过程中罗老师选择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充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学生基本建立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的概念之后又用多媒体画面展示了生活中各种物品的质量,给学生提供大量机会不断增强对千克与克的感受和认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去感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 1 克与 1 千克的观念。整个过程罗老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 1 克和 1 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姚晓娜
    姚晓娜4年前

    量感的建立源于度量,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量感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本节课,罗老师让学生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实践活动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感知由表象到清晰它们之间的进率,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习真实发生。

    丁敏敏
    丁敏敏4年前

    郑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郑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重一些,有的物体轻一些,使学生对看不到,听不见的重量能够用手或身体其他的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 “重”,什么 “轻”,进一步对 “1 千克” 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一个亲身的 “感受”。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这种 “感受” 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所必须具备的本领。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halo454513673
    halo4545136734年前

    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学生 “量感” 的重要途径之一。郑老师在教学中着重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小女人
    小女人4年前

    在这节课中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目标要求,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与克进行了充分的感知,帮助学生较好地建立了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同时也注意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得以较好实现。

    黑龙江大庆  李佳音
    黑龙江大庆 李佳音4年前

    本节课是对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探究,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获得更多生成。

    jtlixu
    jtlixu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wdm6666
    wdm66664年前

    罗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

    取四学模式,在首学中独立思考,在互学中交流,在群学中提升,在共学中沟通。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wdm6666
    wdm66664年前

    罗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 取四学模式,在首学中独立思考,在互学中交流,在群学中提升,在共学中沟通。从而发展学生量感。

    山西运城刘晨霞
    山西运城刘晨霞4年前

    学生对重量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经常说的体重就是一个例子,这节课就是把生活中模糊的量感具象化,准确化,引出 “有多重” 的探讨,从认识量的工具和量的单位,再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单位换算环节非常巧妙,1000g 与 1kg 的不同的读法也加深了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区别的认识。

     liujiayao
    liujiayao4年前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大量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感知,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学习活动有效并且丰富,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也是很用心,有基础联系、变式练习和拓展联系,巩固新知。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4年前

    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建立物体质量概 念,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而本节课学生质量 “量感” 的建立,罗老师紧紧抓住触觉感受,展开教学,采取四学模式,在首学中独立思考,在互学中交流,在群学中提升,在共学中沟通。从而发展学生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吉林榆树宋艳华
    吉林榆树宋艳华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liutong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量感” 的培养确实要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多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实际操作。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董波 谢谢董老师的参与与评价!也希望本堂课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也能为之后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基础。

    离崖
    离崖4年前

    罗老师创造了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感受了 1 千克和 1 克物体的重量。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zhongrong525 谢谢老师提供的 “量感” 相关知识,本堂课教学设计之初是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比较,再到触觉。《有多重》一课主要还是靠肌肉的感觉。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曹玲 感谢曹老师的参与与认可。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longhongyan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课堂一直是教师与学生的主阵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刘苗 感谢刘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最开始就是先调动学生触觉方面的量感,再通过产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到触觉方面的量感。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haoxiuhua123456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鼓励,希望不足之处也请多多指正!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成都龙泉王方 谢谢万老师的参与与肯定。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万老师能多多指正!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成都龙泉王方 谢谢万老师的参与与肯定。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万老师能多多指正!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Tina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课堂上下来比较流畅,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希望老师也能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刘欣彤
    刘欣彤4年前

    罗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三个活动让学生深刻的感受 1 千克有多重,再通过实际运用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千克的重量,加深学生对 1 千克的理解。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小女人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希望通过学生的猜想、尝试实际操作、验证结论。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黑龙江大庆 李佳音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jtlixu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孩子喜欢玩,喜欢动手,本堂课就让孩子有目的地动手操作,学中玩,玩中学。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wdm6666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山西运城刘晨霞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指正!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 liujiayao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练习题中变式练习经过磨课,我们做了改动,降低了一点难度。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吉林榆树宋艳华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引入环节涉及了一点视觉方面的量感,后来课堂就一直围绕触觉方面的量感。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刘欣彤 感谢刘老师的参与与评价。量感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本堂课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教学设计二稿

    《有多重》教学设计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红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绿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红色的更轻还是更重?

    生:更轻。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外表,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如果我要知道绿色的物品具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

    生:称一称。(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要知道绿色包装袋的物品具体有多重就需要称一称了。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3)估一估

    接下来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语文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4)实际运用

    再次让每位同学去掂一掂 4 本书的质量。如果我把它换成作业本,4 本作业本会有 1kg 吗?那你猜一猜大约需要几本呢?为什么孩子们不猜 3 本 2 本都猜比 4 大的数字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接下来请孩子们按照以下要求做一做。

    先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

    1.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2.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最接近 1g 呢?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

    3. 完成好的小组回到座位坐直示意老师。 小组汇报。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那如果我们把 10 个 1g 的物品合在一起,那质量就是(10g),50 个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

    请列式算一算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变式练习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3. 拓展练习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 (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王琳17839982987
    王琳178399829874年前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认识质量工具和单位。并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直观感知 1 克有多重白哦,找寻不同的方法感知 1 千克的重量,结合这个过程发现单位进率,并应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小高
    小高4年前

    看到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笑脸,说明这是一堂充满活力趣味的数学课。学生在罗老师的课堂中既收获了知识,又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数学课堂的魅力?

    Candyeva
    Candyeva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从标准量的建立到体验物体有多重,最终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dongfang5518
    dongfang55184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建立物体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全班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中,共同体验到了成功。

    河南郑州赵璐
    河南郑州赵璐4年前

    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建立物体质量概 念,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4年前

    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先认识 “千克”,再认识 “克” 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zxy123
    zxy123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培养量感,在体会克和中形成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燕子
    燕子4年前

    罗老师整个教学注重了学生多角度的感知,首先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后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接着在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最后利用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整个过程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结合,学生体会深切。

    lp429
    lp4294年前

    @王琳17839982987 感谢王老师的参与!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感谢小高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孩子们很有兴趣地进行操作,喜欢活动课。

    lp429
    lp4294年前

    @Candyeva 谢谢老师的评价与鼓励!

    lp429
    lp4294年前

    @dongfang5518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本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 1 千克,1 克有多重。建立物体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yang li
    yang li4年前

    本节课执教着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认识千克,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量感,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河南郑州赵璐 感谢郑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认识较模糊,只有让她们多亲身经历实际性的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慢慢培养学生的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点石成金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多多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zxy123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燕子 感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主要通过肌肉的感觉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慢慢培养学生的量感!

    songmeihui
    songmeihui4年前

    罗老师对于整堂课的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高
    小高4年前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起 1kg 和 1g 的标准量,到体验生活中实际物体的重量,最终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Tia
    Tia4年前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 “量感” 用实物对比,积累了感性认识,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通过 “掂一掂” 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学生的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侯志慧
    侯志慧4年前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量感的培养很重要,罗老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任丹
    任丹4年前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发展了生的量感。

    931563581
    931563581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中,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congshuang
    congshuang4年前

    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发现孩子们对克千克吨的概念非常模糊,也就说明如何设计本节课能对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呢?看了罗老师的课我有很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日后的教学中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量感的培养很重要,通过亲身经历称 掂 估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加深孩子脑海中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更对日后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很深刻的影响。

    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4年前

    质量不像长度那样,可以直接观测的带,而罗老师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wt13554472812
    wt135544728124年前

    质量不像长度那样,可以直接观测得到,而罗老师利用丰富多样的现实素材和多种形式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pingan
    pingan 4年前

    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积累估算的经验。虽然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但是本节课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和有目的的实际操作中积累关于质量的亲身感受,这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zhaohuimin37
    zhaohuimin374年前

    质量单位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量,但是学生对于他们的认知远没有长度单位那样深刻,而且质量也不想长度那样,通过用手比一比等方式直接测量,所以怎么让学生感知,积累对于质量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逐步加强对于质量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不断积累感知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15037158702lyy
    15037158702lyy4年前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15037158702lyy
    15037158702lyy4年前

    重量单位的 “量感” 培养,需要学生切身感受,罗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利用学生常见的物品:盐、书本、矿泉水、苹果......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用一用等方法进行体验,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如果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天天背来背去的 “书包” 为参照物,那对比是不是更强烈,这个重量的 “量感” 是不是就有个更好用的 “模型”,有个来自身边最直接的参照物,这样的量感培养会更持之有效。

    谭艳
    谭艳4年前

    让学生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量感。

    daisyxuzhouya
    daisyxuzhouya4年前

    老师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令人佩服。通过悦读分享活动、查阅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主题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才选定题目。

    daisyxuzhouya
    daisyxuzhouya4年前

    在实际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直观操作中,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daisyxuzhouya
    daisyxuzhouya4年前

    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求:小组长提醒组内成员控制音量,纪律好。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并回到位置坐直示意老师。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

    daisyxuzhouya
    daisyxuzhouya4年前

    板书设计简洁大方有条理,归纳了常用的称量工具、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82807835
    2828078354年前

    罗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 1 千克以及 1 克的量感,首先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然后安排操活动强化 1 千克和 1 克到底有多重,学生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掂来估计具体物品的轻重,这一过程很好的培养学生量感。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掂一掂”“估一估” 等都是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提高估测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长度单位表象建立清晰的认识,注重 “单位量感” 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估测的必要性和多样化估测的可行性。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罗老师的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1 千克、1 克表象的正确建立,必须依靠充分的操作活动去感知,罗老师设计整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对于小学生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是对基本的标准量进行学习,而后由此展开去学习相关的复杂量。本课千克、克的感知学习是吨的学习的基础。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有 1 千克有多重,1 克有多重,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康晓岗
    康晓岗4年前

    本节课教师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开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建立标准量,通过 “称一称” 感受重量 “量感”,加强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如依靠肌肉感觉,通过 “掂一掂” 等方式体验物体有多重,通过 “估一估” 继续培养 “量感”。这样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lp429
    lp4294年前

    @yang li(https://bbs.xsj21.com/member/yang li)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songmeihui 感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

    lp429
    lp4294年前

    @小高 谢谢老师的参与!量感,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lp429
    lp4294年前

    @Tia 感谢老师的参与!本堂课设计了 “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侯志慧 感谢老师的参与!不足之处还希望多多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任丹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

    lp429
    lp4294年前

    @931563581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还希望得到您的宝贵意见!

    lp429
    lp4294年前

    @congshuang 感谢老师的参与!希望我的教学设计能为您提供一些新思路,也希望能得到您的宝贵意见,从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wt13554472812 感谢老师的参与!质量比长度更抽象,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有利于质量概念的建立。

    lp429
    lp4294年前

    @pingan 感谢老师的参与!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zhaohuimin37 感谢老师的参与!质量单位太过于抽象,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逐步加强对于质量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不断积累感知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15037158702lyy 感谢老师的参与!老师认真地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并给予了肯定。很感谢!也希望能得到您更多的宝贵意见。

    lp429
    lp4294年前

    @谭艳 感谢老师的参与

    lp429
    lp4294年前

    @daisyxuzhouya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前期工作后期设计、磨课等老师都认真地分析。谢谢谢谢!能得到您的肯定我很开心!会继续努力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282807835 谢谢老师的参与!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够有利于孩子量感的培养!

    lp429
    lp4294年前

    @敏1523565 感谢老师这么详细的分析,受益匪浅!谢谢谢谢!

    lp429
    lp4294年前

    @康晓岗 感谢康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uocm8322
    luocm8322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心构思,环节紧凑,活动丰富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罗老师可谓是费尽心机,竭其所能,从课前的准备就可以窥其 — 斑:材料种类丰富多彩。称、食盐、2 分硬币。罗老师的教学设计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初步感受了 1 千克和 1 克物体的重量。教师创造了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luocm8322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肯定,我们还在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希望得到您的宝贵意见。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磨课研讨笔记

    1. 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 1kg 有多重?

    (1)先掂一掂 1kg(2 袋盐)有多重,并记在心里;

    (2)根据记住的 1kg 的重量,去找一找你身边重 1kg 的物体;

    (3)对比掂一掂:多少本书大约是 1kg;

    (4)建议课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 1kg 的物体,并带来学校。

    故环节简化为:掂一掂教师准备的 1kg 的盐 —— 掂一掂自己带的 1kg,再互相掂掂其他同学的 1kg—— 掂一掂 2kg—— 对比:1kg 的盐大约与几本数学书差不多重。

    2. 如何让学生学具更整洁更方便取用?

    (1)用透明胶将牛奶、盐分别绑在一起;

    (2)用透明的收纳箱装好所有学具。

    3. 如何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

    利用超市中众多的质量单位,收集素材,提取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4. 如何控制好每个活动的时间?

    每个活动都要限定时间,且活动要求要简洁明了,易操作。

    5. 习题上需要细化的细节

    (1)4 个苹果(加图片,苹果有大有小,需要给个参考标准)

    (2)2 瓶矿泉水(2 瓶 500ml 矿泉水)

    (3)小朋友的体重(加图片)

    (4)一枚 2 分的硬币(加图)

    6. 1g 有多重,如何更好地落实?

    (1)1g 感受完后,让学生说出体会。(好轻啊)

    (2)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 1g 的物品。(半张 A4 纸?黑豆?抽纸?)

    (3)从 1g 出发,逐渐累加至 10g、50g,进一步体会 1g 有多重。

    7. 如何回归到课程开课之前,前后呼应?

    总结:生活中大部分物体不能只通过视觉上的大小,来比轻重,但当物体种类一样时,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有多重》教学设计(第三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帮老师比较一下我手上的两样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的时候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肌肉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现在老师要将难度升级了,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称量出的物品质量就像长度、时间等都是需要单位的。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称一称粉色的物品质量。请看老师带来的这个秤,我把物品放上去,请问谁知道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

    活动三(比一比):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掂盐一手掂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在你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枚 2 分的硬币。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掂一掂这一枚 2 分的硬币,并把这 1g 的重量记在心里。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小组合作找一找学具袋里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接近 1g?并填在题单相应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汇报。

    猜一猜:大约需要几个这样的物品最接近 1 克?

    秤上称一称进行验证。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生活中 1g 的物品还是很多的,比如课前我让你们折的正方形纸,原来它的质量就大约是 1 克(课件展示图片)。那如果我们把 10 张这样的纸放在一起,质量就是(10g),请小组长将 10 张纸拿出来大家轮流掂一掂。10 克的感觉怎么样?如果 50 个 1 克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呢?就是(50g),500 个呢?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里哪样物品是 500g?(一袋盐)。请列式算一算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这节课接触了这么多关于千克、克的物品,现在我想考考你们,刚刚孩子们说 50 个 1g 合在一起是 50g。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在学具袋里找出重量是 50 克的物品。(一样包装袋标着,一样需要称一称。)

    师小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练一练: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小试牛刀

    1.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有多重

    称量工具:电子秤、台秤、地秤、天平、弹簧秤

    质量单位:千克(kg) 1 千克(感觉)两袋盐、4 本书、4 个苹果......

    克(g) 1 克 (感觉)一枚两分硬币、3 个回形针......

    进率: 1 千克 = 1000 克 1kg =1000g

    陈佩
    陈佩4年前

    通过这节课,郑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量感。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陈佩
    陈佩4年前❤️1

    有多重这节课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很难产生像长度单位那样的感知,但郑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让学生理解 4 个苹果、2 袋盐、4 本书的质量是 1 千克。从抽象到具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陈佩 谢谢陈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廖金萍
    廖金萍4年前

    对于重量的量感,比较难以感受,而反复体验则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在对比中体验,在体验中再去对比重量,为学生建立良好的 “量感” 做足了准备。

    木子525
    木子5254年前

    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轻重孩子们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具体有多重还是比较模糊的。本课通过让孩子们亲生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 等活动建议 1 千克有多重,建立重量中量感。但是感受是抽象的,必须要有多次体会可能才有一些感觉,第三稿与前面稿子相比,感受更丰富,多标准的建议也更丰富一些。

    mice丽
    mice丽4年前

    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教科书先引导学生先认识 “千克”,再认识 “克” 通过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对这些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让学生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罗老师这堂课符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教案,在理解千克、克的时候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三个操作环节内化质量单位的认识。

    mwx20030828
    mwx200308284年前

    多种形式、多种感官的的参与感知,让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中,对千克、克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五月第四天
    五月第四天4年前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质量的度量单位 “千克” 和 “克”,然后安排操活动强化 1 千克和 1 克到底有多重,学生有比较清晰的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掂来估计具体物品的轻重,这一过程很好的培养学生量感。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4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活动,让学生估计具体物品的轻重,对于重量有了明确感知。学生初步明晰了比轻重不能凭眼睛看(视觉感知),二是要通过掂一掂(触觉感知)才准确。纠正了个别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偏见(以为空间多的就重,以为空间少的就轻),更好的培养学生量感。

    山西运城冯文娟
    山西运城冯文娟4年前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课堂上学生通过 “掂一掂、称一称” 等活动,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量感。

    山西运城冯文娟
    山西运城冯文娟4年前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

    LT666
    LT6664年前

    本节课通过学生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感受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重量,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 “量感”,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学生 “量感” 有机的结合起来。

    wxx123456
    wxx1234564年前

    《有多重》这节课充分的给学生 “做” 的机会,让学生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培养了综合能力。

    琪琪77
    琪琪774年前

    对千克和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只限于知道,对于它到底有多重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不仅要称,还要掂,建立重量的直观感受,这点罗老师做得很好。

    四川成都王梦月
    四川成都王梦月4年前

    罗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尝试、实践、探索、分析与验证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让学生理解 4 个苹果、2 袋盐、4 本书的质量是 1 千克。从抽象到具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加强对于质量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不断积累感知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穆子芹
    穆子芹4年前

    罗老师的设计从观察猜测 —— 实际感受 —— 科学测量三环节开课揭示课题,遵循孩子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过程。

    穆子芹
    穆子芹4年前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克”。通过实际称一称明确工具的使用;通过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等感受 1 千克有多重?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穆子芹
    穆子芹4年前

    在认识 “千克” 和 “克” 后,还得明确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纸张的累加,也就是单位的累加,感受从 1 克到 50 克,到 500 克,计算两个 500 克等于 1000 克,在于实际千克秤的 1 千克相等,明确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1000g=1kg,

    lbde4785
    lbde47854年前

    罗老师精心构思,环节紧凑,活动丰富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体验,罗老师可谓是费尽心机,竭其所能。培养了孩子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逐步加强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汪丰权
    汪丰权4年前

    有多重这节课,通过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同情景以及学生头脑中对于质量单位的认识展开探索,学生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量的感知能力。

    wangmingzhu
    wangmingzhu 4年前

    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李东旭
    李东旭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处处有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物体的质量,从做中学,既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钟悦
    钟悦4年前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老师这节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克和千克的量感,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多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去感知,去体会并建立量感,整节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感,值得学习!

    258369qq
    258369qq4年前

    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再到测一测这样实际活动让学生感知颗与千克的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物品,联系生活中事物说一说可以用什么单位更合适,也是在建立量感

    blue16度
    blue16度4年前

    罗老师把有多重这一节数学课变得有趣生动,通过孩子最初的掂量初步感知重量,再到实际称称进一步感知轻重,最后通过讲解和实物操作,理解重量单位,重量的大小,层层递进,水到渠成从质到量让孩子们体会物体的轻重这一计量单位,很精彩!

    258369qq
    258369qq4年前

    罗老师的这节课结果活动处处感知克与千克并让学生对克与千克不自觉的建立联系,形成它们之间的进率等式,并在作业中应用

    四川成都 高思雨
    四川成都 高思雨4年前

    罗老师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中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将抽象的单位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物品,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很好地发展了量感。

    yeey
    yeey4年前

    在动手活动感知帮学生建立 1 克,1 千克的表象,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感知量,发展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廖金萍 感谢老师的参与!质量概念很抽象,本堂课设置了很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lp429
    lp4294年前

    @木子525 感谢老师的参与!介于质量的概念太过于抽象,多次磨课后我们增加了孩子们的体验活动。希望更有利于培养她们的 “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mice丽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lp429
    lp4294年前

    @mwx20030828 感谢老师的参与!课堂中从视觉的量感到肌肉的量感。希望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五月第四天 感谢老师的参与!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lp429
    lp4294年前

    @吉林九台王春福 感谢王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孩子习惯性地认为大的物品就更重。本堂课就让孩子们多体验发觉 1 千克的物品,有些多有些少,有些大有些小。

    lp429
    lp4294年前

    @LT666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wxx123456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学生一堂课都在不停地操作与实践,我们会给予她们更多的思考时间。

    lp429
    lp4294年前

    @琪琪77 感谢老师的评价与肯定!

    lp429
    lp4294年前

    @四川成都王梦月 感谢王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穆子芹 感谢穆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感谢您的这句 “观察猜测 —— 实际感受 —— 科学测量”,能得到您的肯定我很开心!

    lp429
    lp4294年前

    @lbde4785 感谢老师的参与!量感的培养比较难,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多样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从体验中去获得量感。

    lp429
    lp4294年前

    @汪丰权 感谢汪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教学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您能多多指导。

    lp429
    lp4294年前

    @wangmingzhu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李东旭 感谢李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希望我的课堂是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lp429
    lp4294年前

    @YueYue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希望不足之处能得到您的多多指导。

    lp429
    lp4294年前

    @258369qq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blue16度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能得到您的肯定,我很开心。还有不足之处也希望您能多多指导!

    lp429
    lp4294年前

    @258369qq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lp429
    lp4294年前

    @四川成都 高思雨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我们会继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lp429
    lp4294年前

    @yeey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

    山那边1980
    山那边19804年前

    罗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多种活动不同体验发展学生的量感,相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量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亓玉
    亓玉4年前

    本课注重学生活动,有多重不是通过眼睛看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称一称、掂一掂去感受出来的,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印象深刻。

    20041011zyx
    20041011zyx4年前

    本课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理解起来可能较为抽象,因此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活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来感知,进而感受 “重量” 量感。

    刘美麟
    刘美麟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值得学习!切身的体会 1 千克有多重,这是抽象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加深学习的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songlingling1992
    songlingling19924年前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老师的教学设计,处处有经验,注重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 1 千克和 1 克分别有多重,让孩子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逐步加深对重量单位的体会,值得我学习。

    biojhuey86
    biojhuey864年前

    罗老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体会了 1 千克和 1 克的区别,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培养量感打下基础。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亓玉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希望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能有利于它们的量感培养。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20041011zyx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质量概念太过于抽象了,借助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希望对量感的培养有帮助。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刘美麟 谢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课堂中的活动比较多,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songlingling1992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导!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biojhuey86 感谢老师的参与与评价,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有多重》教学设计(四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看我手上的两个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凭什么判断?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手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时间等都是有单位的。那你知道质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一起去逛逛超市,看看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一样,它们也有字母表示方法,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用这个秤称一称粉色物品的质量,请看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找两个大小差别大的物体进行对比总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活动三(比一比):

    根据刚刚的感觉,孩子们估一估一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吗?那大约几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呢?把你的估计写在题单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再用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呢?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放盐一手放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的这个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感觉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1 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依次掂一掂一枚 2 分的硬币和两颗回形针,用心感受,记住这种感觉。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活动三:

    老师也找了一样物品 ,请看图片,这就是我提前让你们准备的正方形纸。这是 1 克,放在手心,有感觉吗?再放一张,2 克,有感觉吗?3 克?4 克?……10 克。(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重在让学生体验克的累加过程)如果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合在一起就是多少克?轮流感受一下 40 克有多重?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我在学具袋里还发现了一样 50g 的东西,火腿肠。那它有多少个 1 克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50 克有多重。这次我们增加多一点,500 个 1 克是多少克?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一袋盐就是 500 克。请列式算一算这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但却有不同之处,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经过这么多(指向板书)的体验活动,对质量的感觉也越来越准确了。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长将毛线球和一袋米拿出来。

    2.组内成员依次用手掂一掂两样物品的质量,将结果填在题单的相应位置。

    称一称验证。

    三、小试牛刀

    1.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2.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宋杰
    宋杰4年前

    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质量单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的感知。

    MissL
    MissL4年前

    课堂准备非常充分,学生体验内容丰富。有一点是值得我加以关注的:1000 克 = 1 千克,读起来很相似但实际则不然,需要让学生明确。

    zhenghuiqiong
    zhenghuiqiong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娃娃些在轻松愉悦的掂、感受、猜测、验证等丰富活动逐步提升了学生量感,1 千克的到底有多重几乎入脑入心。数学课上学生不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坐端正,有需要的时候是完全可以站起来操作感悟,在丰富的体验中才能提升学生的量感。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有多重》教学设计(终稿)

    —— 罗萍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

    学习目标:

    1. 结合称一称的实际活动,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了解称质量的常用工具,知道 “1 千克 = 1000 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重、难点:

    建立 1 千克、1 克的质量观念,会估算一些物品的质量,发展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轻重,请看我手上的两个物体,谁更重?谁更轻?

    生 1:黄色的更重。

    师:凭什么判断?

    生 1:因为它更大。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 2:粉色的更重。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吗?

    生 1: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生 2:用手……(师做引导板书:掂一掂)

    现在就请你上来掂一掂,判断好了吗?把你的结论放在心里。我再找两位刚刚判断不同的小朋友来掂一掂,记住自己的答案,现在请你们一起大声告诉我谁更重?

    生:粉色的。

    师小结:看来判断轻重光用眼睛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手去感受它们的轻重。(板书:肌肉 感受)

    如果我们要知道粉色的物品到底有多重,需要用什么方法呢?。(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称质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千克” “克”。

    物品有多重在数学里我们就说它的质量是多少,生活中常见的称质量的工具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图片)学生指认,不知道的老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时间等都是有单位的。那你知道质量的单位都有哪些呢?(PPT 出示超市物品图片)我们一起去逛逛超市,仔细找一找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常用的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一样,它们也有字母表示方法,千克可以用 “kg” 表示,克可以用 “g” 表示。

    (二)理解感受 “千克” 和 “克”。

    1. 1 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现在我们用这个秤称一称粉色物品的质量,请看它有多重呢?(对秤的使用做简单介绍)

    生:1 千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呢?

    师:孩子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想不想知道老师包装袋里 1kg 的物品到底是什么呢?(两袋盐)

    (2)掂一掂

    活动一(初步感受 1kg):

    我们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也有两袋盐,现在请小组里的每位同学都用手去掂一掂他们的重量,并记住这 1kg 的感觉。(板书:1kg 感觉 两袋盐)抽生说一说他的感受。

    活动二 (再次感受 1kg):

    请每个小朋友将事先准备好的 1 千克物品拿出来,先掂一掂自己的,再交换轮流掂一掂组内成员带来的物品,边感受 1 千克有多重,边观察这样的物品大约有多少。找两个大小差别大的物体进行对比总结: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 不同,但它们的重量也可以相等。

    活动三(比一比):

    根据刚刚的感觉,孩子们估一估一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吗?那大约几本数学书会有 1 千克呢?把你的估计写在题单的这个位置。现在我们再用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估计呢?

    小组合作找出几本数学书合起来的质量最接近 1kg?

    小组活动要求:

    1. 一手放盐一手放数学书。

    2.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去掂一掂,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将交流好的结论写在题单上的这个位置,物品归位。

    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秤上验证结论。(板书:4 本书)

    活动四(1kg 质量的累加,感受 2kg、3kg……):

    孩子们,如果我们把两个同学的物品合在一起,质量是多少?三个同学的呢?四个同学的呢?

    小组活动要求:

    1、一位成员依次感受 2kg、3kg、4kg,再换下一位成员

    2、可以掂、提、抱……

    (4)估一估

    孩子们带来了这么多质量大约 1kg 的物品也充分地感受了它们有多重。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刚刚的感觉估一估以下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kg?

    1. 四个苹果的质量。

    2. 三年级某位小朋友的体重。

    3. 两瓶矿泉水的质量。

    4. 一枚 2 分硬币的质量。

    你们认为 1 和 3 都有可能大约是 1kg,为什么不选 2 呢?谁来说一说?生:重多了。向同伴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相互抱一抱感觉一下。

    那为什么你们也不选 4 呢?生:轻多了。

    2. 1 克有多重?

    是的,它比我们平常使用的 1 元硬币 5 角硬币还要轻,到底有多轻呢?它在生产的时候是按照 1g 的质量来的。1 克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了解一下。

    活动一: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去依次掂一掂一枚 2 分的硬币和两颗回形针,用心感受,记住这种感觉。

    老师提问,学生说感受。

    活动二:

    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活动三:

    老师也找了一样物品 ,请看图片,这就是我提前让你们准备的正方形纸。这是 1 克,放在手心,有感觉吗?再放一张,2 克,有感觉吗?3 克?4 克?……10 克。(每个人的感觉不同,重在让学生体验克的累加过程)如果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合在一起就是多少克?轮流感受一下 40 克有多重?

    (三)“千克” 和 “克” 之间的进率。

    我在学具袋里还发现了一样 50g 的东西,火腿肠。那它有多少个 1 克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50 克有多重。这次我们增加多一点,500 个 1 克是多少克?就是(500g)。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一袋盐就是 500 克。请列式算一算这两袋盐加起来一共多少克?500+500=1000g,可我记得刚刚我把两袋盐放在秤上称显示的是 1 千克呀,(1kg)怎么两袋盐的重量一会儿是 1000g, 一会儿又是 1kg。难道是我们哪里出错了吗?

    生:1000g=1kg,

    也就是说 1000 个 1g 合在一起就是 1000g, 也可以换成一个大的质量单位 1kg。那 g 和 kg 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000)

    1000g=1kg 它们很像,但却有不同之处,谁能读出他们的不同?你认为他读出了不同吗?不同在哪里?

    那请孩子们再来多读几个,谁愿意来试一试?

    屏幕出示 3kg=( ) g 5000g=( ) kg

    (四)实践活动

    孩子们,从千克到克我们感受了很多物品的质量,现在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1 千克的感觉一袋盐的重量,后来又感受了 2 千克、3 千克、4 千克,拿都拿不起了,1 克的感觉,……10 克……40 克……50 克……,张开双眼,用你们的这些感觉来挑战一下。

    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长将毛线球和一袋米拿出来。

    2.组内成员依次用手掂一掂两样物品的质量,将结果填在题单的相应位置。

    称一称验证。

    三、后测

    1.1 千克的棉花和 1000 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苹果和 500()梨,还买了一个 50()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了!

    3. 水果店原来有 7000 克桃子,又运来 4000 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桃子?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注意引导学生想知道其他的质量单位,简单介绍两、斤、公斤。再回扣课初的有没有什么情况是可以通过看大小比较轻重,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法。)

    五、板书设计。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宋杰 感谢宋老师的参与!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只有通过大量的活动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量感。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MissL 感谢老师的参与。学生对于 1000 克 = 1 千克的读法觉得很简单。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重视这是单位换算,进率是 1000. 所以希望他们在平时的读法上就去关注单位之间的进率。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
    罗萍-郑惠琼名师工作室4年前

    @zhenghuiqiong 感谢老师的参与!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好的。但在每堂课上可以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去培养。质量概念很抽象,就只有通过多种活动去让学生亲身经历,认真感知。

    权晓龙
    权晓龙4年前

    感谢老师的参与。学生对于 1000 克 = 1 千克的读法觉得很简单。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重视这是单位换算,进率是 1000. 所以希望他们在平时的读法上就去关注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喵
    二喵4年前

    罗老师通过 丰富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两个物体的对比中感受质量之间的不同,十分有利于孩子们的量感培养。再加上清晰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zhongxiaohong
    zhongxiaohong4年前

    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同时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陈义枝
    陈义枝4年前

    抽象的质量单位让老师上起来很头疼。感谢罗老师的教学设计给了我很多启发。知道该如何入手增强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庞春明
    庞春明4年前

    这一节数学课生动有趣,处处有体验,学生从做中学,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起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

    风铃
    风铃4年前

    学生对重量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经常说的体重就是一个例子,这节课就是把生活中模糊的量感具象化,准确化,引出 “有多重” 的探讨,从认识量的工具和量的单位,再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单位换算环节非常巧妙,1000g 与 1kg 的不同的读法也加深了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区别的认识。

    风铃
    风铃4年前

    罗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三个活动让学生深刻的感受 1 千克有多重,再通过实际运用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千克的重量,加深学生对 1 千克的理解。

    风铃
    风铃4年前

    多种形式、多种感官的的参与感知,让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中,对千克、克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风铃
    风铃4年前

    “量感” 的建立依靠学生的不断体验,而本节课学生质量 “量感” 的建立,罗老师紧紧抓住触觉感受,展开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mwl123
    mwl1234年前

    罗老师先用 “比重量” 的谈话引入,从看一看、掂一掂,到称一称,引出质量和质量单位。从 “逛超市” 活动中了解到,质量单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体会质量和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以及字母表示。

    13598097693
    135980976934年前

    罗老师这节课,从看一看、掂一掂,到称一称,引出质量和质量单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对重量的感知,由于本节课比较主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丰富的感知活动。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4年前

    能运用千克和克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上能体现三维目标。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去辨别判断,发展学生对质量的量感。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新课标提出:“数学活动的教育意义在于,学生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够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量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对重量的感知,让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中,对千克、克有了切身体会。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结合称一称,认识质量单位 “千克” 和 “克”,建立 1 千克和 1 克的质量观念,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学生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GRJ475
    GRJ4754年前

    罗老师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发展学生量感。通过 “称一称” 活动,建构质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通过 “掂一掂” 活动,依靠肌肉感觉,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度量标准;通过 “估一估” 活动,在学生运用质量单位估测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hjd0413
    hjd04134年前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的感知。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4年前

    这节数学课生动有趣,处处有体验,学生从做中学,罗老师的教学把握住量感的本质,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起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这节课就是把生活中模糊的量感具象化,准确化,引出 “有多重” 的探讨,从认识量的工具和量的单位,再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单位换算环节非常巧妙,1000g 与 1kg 的不同的读法也加深了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区别的认识。

    朱东转
    朱东转4年前

    课堂上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同时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

    13540779860
    135407798604年前

    看一看、掂一掂,到称一称,引出质量和质量单位,“量感” 逐渐建立。从 “逛超市” 活动中了解到,质量单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体会质量和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以及字母表示。我想这节课定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3756990959
    137569909594年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千克和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王丽红
    王丽红4年前

    质量单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罗老师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多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后建立起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的感知。

    Smile love895497501
    Smile love8954975014年前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几个活动,让孩子指导 1 千克有多重,让孩子经历,体验中学习数学,加深对质量单位的感知。

    yangxiuhong1989
    yangxiuhong19894年前

    板书有点乱,其他地方确实设计不错,如果多设计一些题型多变的练习题,随堂练会更好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本节课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反复进行掂、量,充分感知 1kg,1g。将对一千克、一克的感量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心中有杆 “秤”。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本节课开始的设计非常好,让学生先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粗浅的认为大的物体就一定重,在接下来的活动又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让学生发现大的物体不 i 一定重,再接下来进一步加深认知:物体的重量与其形状、大小、形态等没有直接关联,必须上手掂、量。之后也出示了经典的脑筋急转弯:1kg 的棉花和 1kg 的铁谁更重?让学生在趣味急转弯中深刻意识到物体质量与形态无关。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在第四个环节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掂量了从大到小多个不同质量,让学生不停感受,加深对量感的体悟。后又切换不同物体,整节课就是在学生不断的掂、量之中向前推行,向更深层次触及。培养量感也理应以实践活动为触手,不断加深、丰富对操作的感知与体会,就是培养量感的过程。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4年前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量感的本质,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触感表象,在"估一估"和"称一称"活动中,经历猜测验证,不断强化,逐步建立质量的度量标准一一千克和克。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活动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猜测、验证的操作活动中,建立对物体质量的实际感受,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yoyochen
    yoyochen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等活动,自主探索知识,体验 1 千克和 1 克有多重,建立物体质量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繁星春水f27
    繁星春水f274年前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化、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对重量的感知,让学生在全身心地参与中,对千克、克有了切身体会。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4年前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本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4年前

    罗老师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展开 “操作 — 发现 — 验证 — 总结” 的探究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孙佩佩
    孙佩佩4年前

    课堂上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同时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体会量的大小。

    cyy19870914
    cyy198709144年前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两个物体的对比中感受质量之间的不同,十分有利于孩子们的量感培养。再加上清晰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与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liujuan0303
    liujuan03034年前

    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丰富的活动,良好的培养了学生对物体质量的量感。

    慧
    4年前

    本节课设计通过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感知克与千克,通过大量的活动丰富对克与千克表象的建立,发展了量感。

    shang
    shang4年前

    本课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让学生经历 “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 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充分感知 “千克” 这个质量单位有多重。有了对 “千克” 的学习过程,对 “克” 的学习便简单许多,在 “掂一掂” 之后学生能够更轻松的寻找生活中的 “1 克”,且通过累加感知 “几克、几十克” 有多重,形成自己的量感经验。

    18008607052
    180086070524年前

    本节课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对重量的感受,建立量感。

    四川成都苏涵
    四川成都苏涵4年前

    1kg=1000g 的板书设计和教学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切身的体会 1 千克有多重,这是抽象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加深学习的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罗涛123
    罗涛1233年前

    通过 “称一称” 活动,建构质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通过 “掂一掂” 活动,依靠肌肉感觉,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度量标准;通过 “估一估” 活动,在学生运用质量单位估测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3:35 · PVG 07:35 · LAX 16:35 · JFK 19:35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