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北宜昌基地的张彩华,很荣幸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接下来,我将和我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研究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思考探索发展学生 “量感” 的有效措施。希望借此活动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多指导。谢谢!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36
【教学内容】: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37
【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38
【学情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39
【设计理念】: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40
【教学设计第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74641
【教学设计的第一稿再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75#r_83015
【教学设计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83055
【教学设计第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89212
【第一次试讲后的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75#r_89356
【教学设计第四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94881
【第二次试讲后的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75#r_95032
【教学设计第五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97373
【专家引领】:https://bbs.xsj21.com/t/1775#r_97398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75#r_98253
【终稿上课视频在线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TA0MTg0MA==.html?spm=a2hbt.13141534.app.5~5!2~5!2~5~5~5!2~5~5!2~5!2~5!2~5~5!2~A
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起点,各教材都把它作为面积学习的基础,把长方形面积计算作为 “基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计算面积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度量过程。度量就是看被测对象含有几度量单位,面积的计算就是把面积单位 “放进” 测量对象,看物体含有多少个单位 —— 这就是直接测量。在不断充分地直接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够感悟到一个关系:长方形的长度,决定着沿长边摆面积单位的个数;长方形的宽度,决定着摆放的行数。基于此感悟,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宽,就能算出它们含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 这就是简介测量。
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学习来说,从 “量” 到 “算” 的过程就是通过空间推理得到的。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上。而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又聚焦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对应关系,在一维的线段长度与二维的面积个数之间建立量的对应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
设计理念:
根据 “图形与几何” 教学特点,教学借助活动建立表象,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直观体验相结合,外显性的活动与内隐性的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与直观体验。
根据 “图形与几何” 知识特点,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改变教材中让学生结合表格发现对应关系,把 “公式发现” 建立在学生空间想象活动中,学生凭借表象在头脑中摆放面积单位的方式,用运动的观点去观察几何图形,想象几何变化,研究几何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 “长方形面积” 知识的特点,经历 “密辅→L 形→刻度→长度” 的思维过程,促进 “直接测量” 自然过渡到 “间接测量”,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老师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探究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感知知识间的联系,并为后续学习相关的面积、表面积知识打下基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具、学具,借助直观经验,进行抽象的推理、证明、渗透,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了大量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老师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更要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理解与表述,发现小正方形个数与长方形长、宽的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深入的探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归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关于面积量感的知识体系。
《长方形的面积》是研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起点,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直接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公式形成的过程,这节课老师设计的十分巧妙,真正的让学生参与了公式产生的过程,体悟了从量到算的过程。第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活直接测量的基础,并让学生产生面积单位,为后面的学生做好铺垫,打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而学生对于合适面积单位的选择,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第二个环节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让学生在测量中真正的体会到了:面积的计算就是看物体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并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测量和计算也奠定了基础,体会了面积测量与计算的一般方法。第三环节的从线到面,真正的体会了从量到算的过程。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面积量感的知识体系。
在第一次试讲前,我们团队再次集中交流,探讨本课的教学流程和 “学习研究” 材料问题设计。大家认为:原有学习材料对学生的思维迁的痕迹太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的面积,引导他们去思考长方形中一行摆几个长方形,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有多少个面积单位,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样的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量 (liàng)感是量(liáng)出,这些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生成量感,但缺少了学生内在思维活动。有效的量感培养,需要把直观的外在操作活动与抽象的内在思维活动有机融合,促使学生的量感得以拔节生长。 因此,我们将 “学习研究材料” 做出了新的调整,见下图
设计这样的 “研究学习材料” 意图: 1、在摆面积单位之前,学生先思考 “下面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应该用什么单位最合适?”,再估一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最后在量一量。这是希望: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时就促发学生去思考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它们的大小,从而更好的完成长方形面积的估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抽象的内在 “量” 就在此展开。 2、舍去了学生对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指导,变为直接填空。同时,直奔主题 “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 这样的放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他们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之后,大致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如果有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正好是我们课堂上的资源。让学生们讲理辨析,领悟长方形面积的本质。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交流时通过密铺,到不密铺的情况,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来,最后再过渡到只需要知道长和宽(大脑中呈现铺了的情况)就能知道图形的面积,进而总结方法。每一步都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理解了。
张老师让学生发现用数格子直接计量的方法在度量面积时存在诸多限制,因此人们需要 “先计量与被测的量相关的其他的量,再通过一定的运算得出被测量的大小。当学生发现长宽与行列、面积与长宽两组数量之间关系时,老师追问 “你知道为什么长 × 宽 = 长方形的面积吗?”,直逼面积公式的本质。学生在讲道理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先用选择的长度单位去量得长、宽的长度,通过想象长度所对应的行列格子数,再把量得的数相乘,从而得到一个具体的 “数”,这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讲理中领悟长方形面积公式的道理,面积公式的出现水到渠成。
张老师让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把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活动经验,迁移到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中,再次深刻领悟图形的面积就是图形中包含面积单位的数量;也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
张老师在练习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面积的直接计算向间接计量过渡的必要和必然,在练习巩固阶段,进一步紧扣 “测量”,有效安排练习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熟练应用公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图的启迪下,注意正确使用面积单位。然后把 “测量 “与 “公式计算” 有机结合,使得学习方法的应用更合乎逻辑,帮助学生积累度量经验,发展量感。
教师在设计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通过摆方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其实就测量对象内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在由密铺到半铺的过程,也尝试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小方格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2、7×3 那个用小标记算出面积的环节,教师操之过急,留给学生看到 1cm 想象 1cm² 的时间太短。导致,在引导学生看到 1cm 的线段,就想到 1cm² 的面;看到 7 个 1cm 的线段,就想到 7cm²,迁的痕迹太重。 没有很好的突破,一维的长度相乘就得到二维的面的大小。
调整:在学生可能解释出 7 个间隔是 7 厘米,有 7 个小正方形,竖着 3 个间隔有 3 行,这时教师就要肯定学生,看到了 1cm 的线想到了 1cm² 的线。再次让全体学生经历 “看线想面” 的过程,课件出示 1cm 的线段,就问学生:“看到这 1cm,你就想到了什么?”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们说出来了再出示对应的 1cm²,后面的 1cm 线段对应 1cm² 的面类推。在学生完完全全想象出并看的到长方形中,面积单位一行有几个有、这样的几行,就把刚才的面积单位变消失。强化,看到线想到面,面消失了只剩下线段,依然能在头脑中想象出面积单位量的样子。通过想象,在一维的线和二维的面转化过程中,发展 “量感”。
@湖北宜昌张彩华 在面积的教学中,长方形面积是起始课,因此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尤为重要,老师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势利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专家引领,提出建议: 1、经验唤醒、激活量感;关注学生的估,同时要给予评价和指导;
2、探究体验,形成量感;课前的学习单移至课中操作。能够从操作经验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形成数学规律是学生经历 “数学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必要过程。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思考空间,增强了量感的直观性,更为学生发现规律,解释规律提供了直观支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 “量感”,为接下来的学习积累了直接经验。
3、直观想象,发展量感;
4、几何推理,丰富量感;
5、迁移应用,生化量感。将习得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到新情境以解决新问题。最后的练习题要加入实际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张老师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交流时通过密铺,到不密铺的情况,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来,最后再过渡到只需要知道长和宽(大脑中呈现铺了的情况)就能知道图形的面积,进而总结方法。每一步都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真正理解了。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安排学生通过自由操作、合作交流减少面积单位测量给定长方形面积等学习活动,经历测量的过程,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 “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安排学生通过自由操作、合作交流减少面积单位测量给定长方形面积等学习活动,经历测量的过程,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 “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基础
面积公式教学作为 “空间与图形” 内容.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发展量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多元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准确建构数学模型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型探究回归到意义理解.找寻两者之间的联结点.从而完整建构长方形面积与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如面积的大与小、一维层面的 “长度” 与二维层面的 “面积单位的个数” 的对应性、图形的转化过程等.都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或空间想象等方式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对平面图形外在形式的变与面积公式内在本质的不变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理解和把握之后.其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才是整体的、内在的。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探究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了结论在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学问题研究的大致过程。是一节成功的课堂。
本节课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例感受物体 “面” 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大小的表象,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从直观上可以看出,当长不变时,宽变化了,面积相应扩大或缩小。当宽不变的时候,面积和长变化情况也一样。如果在课中加入此环节,学生是不是可以感受三个量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发展。
本节课张老师带领学生在观察、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张老师这节课,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课件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成和的公式。 做得很好的有:1,重视问题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为什么要长乘宽呢?为什么测量的是线,就求出了面积呢?由线到面,让学生的思维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2,重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能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活动,帮且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构建,量感才会提升。
赵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明晰面积大小与长、宽数量之间的关系,感悟面积度量中 “公式只是单位累加的简化操作形式” 的本质认识,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度量意识和空间观念。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明晰面积大小与长、宽数量之间的关系,感悟面积度量中 “公式只是单位累加的简化操作形式” 的本质认识,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度量意识和空间观念。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取决于图形中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明晰面积大小与长、宽数量之间的关系,感悟面积度量中 “公式只是单位累加的简化操作形式” 的本质认识,进一步建立学生的度量意识和空间观念。
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学习来说,从 “量” 到 “算” 的过程就是通过空间推理得到的。因此,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上。而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又聚焦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对应关系,在一维的线段长度与二维的面积个数之间建立量的对应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
彩彩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一交谈 —— 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掌习,探究兴趣盎然。,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了结论在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学问题研究的大致过程。
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张老师完全交给学生来探究,通过学生估一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初悟长与宽与面积的关系,到再悟长方形面积与长与宽的关系,最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悟出面积的计算方法。真正经历了怎么来?为什么来?有什么用?这一过程,量感在不断感知中积累!
张老师的设计亮点就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直观体验相结合,外显性的活动与内隐性的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操作经验与直观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