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四川成都舒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四川成都林方全、曾亮名师工作室舒艳二上《课桌有多长》

  •  
  •  
    四川成都舒艳 · 4年前 · 225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5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新世纪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以 “量感” 为主题引领我们一线的老师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教育的意义与真谛。以 “量感” 的培养为切入,带着对 “量感” 的感悟与理解,我们重新审视《课桌有多长》一课,希望能够在教学中渗透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更希望能够和一线的老师们深入探讨,提升我们对量感的理解,将发展量感的培养策略深入教学的日常。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665

    【设计理念】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666

    【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667

    【教学设计第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669

    【学习提升和反思 1】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922

    【学习提升和反思 2】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925

    【学习提升和反思 3】https://bbs.xsj21.com/t/1795#r_74926

    【教学设计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95#r_88525

    【团队共研】https://bbs.xsj21.com/t/1795#r_87692

    【团队共研】https://bbs.xsj21.com/t/1795#r_87695

    【团队共研】https://bbs.xsj21.com/t/1795#r_87697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95#r_97345

    【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95#r_97348

    【教学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g1MjkyMA==

    优酷在线观看

    【教学实录】 https://pan.baidu.com/s/19HFfc0tOF_6f_1MUO-9Gbw

    百度网盘 提取码 1111

    【团队简介】https://bbs.xsj21.com/t/1795#r_98040

    225 次点击  ∙  3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09 条回复   2021-09-07 14:35:49 +08:00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一、设计意图

    数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深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量感作为新的名词,如果从核心素养角度去理解理解量感,我认为应该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将量感作为与量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中 “顿” 悟的过程。数源于数,量则源于量。将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和体验称为量感。特指个体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面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推测和估计。特指对量的敏感程度。第三个层面将量感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全人发展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关注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就《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也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积累了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体验。为本课时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本课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感悟叠加量的形成,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乐于思考充满好奇,对探究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欲望和动力。为活动的真实有效的参与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会使用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四、学习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丰富单位量的感知和体验,提升量感。

    3.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积累叠加量的活动经验,完善量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标准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

    难点:建立 1 厘米单位量的表征,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六、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PPT 新世纪微课视频 3.0

    学具准备:3 厘米、4 厘米、7 厘米长的硬纸条若干,长 15 厘米宽 12 厘米的的长方形一个 ,吸管、剪刀、卡纸等。

    七、教法和学法

    教师 —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 做 — 思 — 悟 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八、教学过程

    image.png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创设情境,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师:孩子们,今天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校园,看到了咱们崭新的课桌,特别的喜欢,他想制作一张一样大小的课桌,想问问孩子们课桌的长边有多长?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师:想一想你准备用怎样的工具进行测量呢?把你的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中。 image.png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师在黑板上记录)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认真思考为什么使用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量大家的结果都是 2 本的长度多一些,为什么用铅笔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呢?(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数学书是一样的所以结果也一样。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的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工具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image.png

    1. 选择标准,对比观察

    师:通过刚才测量活动,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老师也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的标准,请你打开一号学具袋。用不同的标准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使用学具中的标准测量课桌的长度,在学具用有三种不同的标准) 汇报展示,先请孩子们用长标准进行测量(袋中只有长、中、短三个标准,学生只能直观判断长短,不知道具体的长度),是 2 个标准多一些,再用中等的标准进行测量是 3 个标准多一些。此时教师介入追问。

    1. 合情推理,明晰本质

    师:咱们来看看这一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2 个标准多一些,3 个标准多一些。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

    师: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师:来,请这个小组继续使用最短的标准,怎么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PPT 演示。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1. 观看视频,追本溯源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知道需要更加精确知道物体长度时可以把测量的单位不断地细分。

    师:(出示 1 厘米长的长纸条)最终全世界的人们都统一使用这样的一个标准,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演示)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多多长?找找看你的身边有 1 厘米的物品或者身体上哪些部位大约是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也大约是 1 厘米。

    (播放微课视频 3.0 06:25-06:36 不借助直尺用吸管剪出大约 1 厘米的长度,用卡纸剪出边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在纸上画出大约 1 厘米长的线段)

    师:视频中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用这些的材料做出 1 厘米吗?(学生活动)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在剪吸管的时候一开始剪了很长,在和直尺对比的时候发现太长了,我就开始调整,在做小正方形的时候就要好一些,到最后画 1 厘米就很接近了。

    师:看来孩子们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这样慢慢的就找到了 1 厘米的长度。

    1. 感知叠加量几厘米。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1.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5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5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5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1. 回顾小结,梳理提炼

    师:孩子们太棒了,学到了知识获得估测的技能。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师:我们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微课播放 10:43-11:38)

    (PPT 演示)今天的学习我们从丰富的测量中感受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在统一的标准中再次体会到标准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从而认识了测量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少,能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还能借助 1 厘米的模型进行估测。希望孩子们都能用这样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去学习今后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十)板书设计

    image.png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image.png

    我们从三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个层面从知识的角度出发我把它理解为顿感,特指对长度、面积、体积等知识的感性认识和顿悟过程。第二个层面从能力的纬度我把它理解为敏感。特指不使用工具对量的估测能力。第三个层面指向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我把它称为美感。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image.png

    课桌有多长这是认识测量单位的起始课,本课以主问题引领从测什么?用什么测?怎样测?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具体量的深度体验,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参与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 1 厘米的模型表征。实践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本课在设计上聚焦三个核心问题:1. 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2. 认识标准量 “一厘米”;3. 使用直尺。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本课一大亮点是在第二个环节,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在本课的设计中出现了两次 “找一找一厘米”,分别在 “感悟单位量一厘米” 和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这两个环节中,请问舒老师是如何设想的呢?

    开开
    开开4年前

    活动设计很新颖、有层次,活动指向明确,有效发展学生量感

    王西子
    王西子4年前

    本课通过 “试 - 探 - 悟 - 用” 几个环节,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量感。

    橙子1
    橙子14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

    钟钟
    钟钟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从各个维度不断的体验量产生于量的过程,…… 让孩子们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要操作探究的叠加。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汤小婷 汤老师您好!本次的教学设计将标准单位量(1 厘米)的丰富感知作为了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策略,第一层次找一找旨在生活中寻找 1 厘米长度的物体建立初步的感知;第二层次做一做通过使用不同的素材做出 1 厘米长度的吸管、卡纸、线条等,旨在动手实践中感悟 1 厘米长度;第三层次比一比,通过手指的宽度再次建构 1 厘米的表征模型。逐层递进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温温
    温温4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舒舒
    舒舒4年前

    从感量到量感,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发展量感的具体策略,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从量到量的过程。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舒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量感,帮助孩子建立直观想象,从体验量到建立感,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品质。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敏感性和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量感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舒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量感” 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更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社会生活的直观载体。舒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量感的形成具有个体性、随机性等特点,教师应提供可视化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建立量感、精准量感,让量感学习真实可见。舒老师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建立。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四川成都舒艳 谢谢舒老师的解答,三个层次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地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表象。

    罗利君
    罗利君4年前

    舒老师对本节课设计时重 “感”,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思考,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到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很有效。

    董1206
    董12064年前

    本课第二环节让学生感受了 “1 厘米” 产生的过程,请问对于二年级的小孩有没有必要和 四年级的 “角的度量” 一样,让学生实际体会 “创造直尺” 的过程?

    小八一是神枪手
    小八一是神枪手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心,重视学生的深度体验,结合多维感知、动手操作、合情推理、反思内化,深刻感悟度量的文化发展,渗透文化内涵,这是一堂具有文化特色的量感发展课。

    小八一是神枪手
    小八一是神枪手4年前

    @董1206 我想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这些都是数学文化,老师切合主题的做一些文化拓展,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所以我认为二年级的孩子了解一些度量文化发展是有益的!

    yhy83519
    yhy835194年前

    “量感” 的建立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对量的感觉。作为长度单位认识的起始课,舒老师很重视标准量 “1 厘米” 产生的过程。

    yhy83519
    yhy835194年前

    数学是一种文化,舒老师的设计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寻知识之根,值得学习。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
    绛县第二实验小学陈晓丽4年前

    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与探究相辅相成。

    shiny
    shiny4年前

    老师对于 “量感” 认识较好的融入了教学设计当中,学生体验活动及探究活动充分

    舒舒
    舒舒4年前

    @董1206 老师您好!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在借助量来认识世界,我们感知量的多少、大小、轻重、厚薄、长短、高矮等等。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更多的是在接受,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吸取精华。这样的环节设计从直接告知到感受以小量大、单位叠加的测量本质,感悟需要测量更小的物体需要把标准进行不断地细化的过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他们完成作业也许并没有更多的优势体现,可是却是他们体验测量发展的重要过程,对量感的积累和发展是有帮助的。如果我们都能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去关注这样的过程,量感的培养和发展绝不是一句口号和标语。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image.png

    本课在教法和学法上有一定的探寻,教师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做 -- 思 -- 悟 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image.png

    具体的教学流程以活动 、体验、升华为主线,学生经历试量、探量、悟量、用量的过程,深刻感知量源于量。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在这段时间的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团队也一直在思考能否在主问题的建构之下完善量感策略的培养。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度量单位是计量事物标准量的名称。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度量是数学的本质, 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正如庞加莱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量感的发展也需要学生去理解度量的本质,感知以小量大,单位叠加的过程。

    开开
    开开4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

    ing
    ing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心,重视学生的深度体验,结合多维感知、动手操作、合情推理、反思内化,深刻感悟度量的文化发展,渗透文化内涵,这是一堂具有文化特色的量感发展课。

    林林
    林林4年前

    本课在设计上聚焦三个核心问题:1. 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2. 认识标准量 “一厘米”;3. 使用直尺。

    有太阳泡杯茶
    有太阳泡杯茶4年前

    本课通过 “试 - 探 - 悟 - 用” 几个环节,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量感。

    何丽君
    何丽君4年前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的学习,对于统一长度单位的意识还不够清晰,在学习了 “教室有多长” 这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需要相同的长度进行测量才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但是却没有很好的和刻度尺建立联系,孩子没有意识到刻度尺是通过刻度线之间的长度相同才会使交流更加方便,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的,所以在认识直尺这一环节,舒老师充分的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去发现刻度尺上数字、刻度线(长短不同两长、一中长,一些短;直尺不同刻度线之间长度是相同的)和长度单位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实验二小闫爱萍
    实验二小闫爱萍4年前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乐于思考充满好奇,对探究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欲望和动力。为活动的真实有效的参与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会使用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15567078709
    155670787094年前

    在学习中 “顿” 悟的过程,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要想让学习有顿悟的能力,就离不开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量感培养活动。因为数源于数,量则源于量。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和体验都称为量感。本节课通过真实有效的活动,学生经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会到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和体积单位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会观察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sym
    sym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舒老师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静态的厘米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zqy@123
    zqy@1234年前

    “量感” 的建立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对量的感觉。舒老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了学生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引导学生对量的意义进行了知识的建构。

    宋彦飞
    宋彦飞4年前

    本节课是二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知力较弱,设计了从试 “量” 到 探 “量” ,再到悟 “量”, 最后到用 “量” 四个环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发展了学生量感。

    许丽娟
    许丽娟4年前

    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渗透量感,通过量感理解,感悟。因为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量感在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

    leilin
    leilin4年前

    教学中在明确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量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所选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活动深度感知和体验,更好的明晰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也清晰明确的向孩子们展示了标准的选择依据。真的值得学习。

    liqi
    liqi4年前

    舒老师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冬雪
    温冬雪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舒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这节的设计中,让学生用 1 厘米的小磁条测量练写本的宽度,使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学生深刻感受到 1 厘米这个单位长度不断累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本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并且让学生从知识的源头理解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量感。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4年前

    舒老师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Teacher_zhang
    Teacher_zhang4年前

    舒老师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感量到量感,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发展量感的具体策略,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从量到量的过程。

    13180798129
    131807981294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孩子们从各个维度不断地体验量产生于量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操作探究的叠加。真可谓是层层深入,润物无声啊!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4年前

    舒老师引导学生估 - 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再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 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 - 量课桌够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张咪
    张咪4年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到,体会到长度的大小。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wangfengying_55
    wangfengying_554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张咪
    张咪4年前

    课程设计有层次感 逻辑思维清晰 更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邹永娜13298774989
    邹永娜132987749894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方法合理。

    武锐
    武锐4年前

    舒老师本节课让孩子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心,重视学生的深度体验,结合多维感知、动手操作、合情推理、反思内化,深刻感悟度量的文化发展,渗透文化内涵,这是一堂具有文化特色的量感发展课。

    吉林德惠李松策
    吉林德惠李松策4年前

    本节将量感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全人发展理念。《课桌有多长》一课,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rym130920
    rym1309204年前

    从舒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到,他对 “量感” 深入的解读,学生在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再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多个方面发展学生的量感。

    XYL
    XYL4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XYL
    XYL4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敏感性和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量感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舒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

    XYL
    XYL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从各个维度不断的体验量产生于量的过程,…… 让孩子们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要操作探究的叠加。

    XYL
    XYL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舒老师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静态的厘米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XYL
    XYL4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XYL
    XYL4年前

    从感量到量感,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发展量感的具体策略,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从量到量的过程。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感悟叠加量的形成,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舒老师课堂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静态的厘米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方法合理。

    shenyanjia
    shenyanjia4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小平
    小平4年前

    为什么产生长度单位 1 厘米?教师精心设计,既让学生在用不同标准测量中感知标准不统一的不方便,又适时引入数学文化史,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也对量感 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平
    小平4年前

    学生真正对 1 厘米的认识,是从认识直尺开始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直尺后,充分感悟单位量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进一步感知叠加量几厘米,最后进行测量,真正引导学生做到了悟 “量” 明旨、用量明疑,学生的量感不断发展。

    fxh1006
    fxh10064年前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记忆更加深刻,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做的能力。

    a328487189
    a3284871894年前

    舒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机灵狗制作课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意识。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并且让学生发现建立统一测量标准的迫切需要,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a328487189
    a3284871894年前

    舒老师在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反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这点非常棒,值得我学习!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学生的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ina
    Tina4年前

    在教学中,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a328487189
    a3284871894年前

    舒老师在交学生认识直尺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直尺的各部分名称及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反而让学生观察主动探索发现。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使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在这个环节舒老师非常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感知 1 厘米和几厘米,值得大家学习。

    qdy12345
    qdy123454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

    这节课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通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真的做到让学生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

    本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很有特色。教师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做 -- 思 -- 悟 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从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杜英超
    杜英超4年前

    这节课教学环节层次分明,层层深入。以活动 、体验、升华为主线,学生经历试量、探量、悟量、用量的过程,深刻感知量源于量。从而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必定印象深刻。

    WU
    WU4年前

    教师是通过学生探讨,一步步明晰 1cm 作为基本单位的原因,设计的非常好。

    WU
    WU4年前

    教学的环节也层次分明,学生在本次课堂活动中通过一步步的探讨,了解为什么是这样,建立起量感。

    罗晓慧
    罗晓慧4年前

    舒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是,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融合,使课堂特色化,教学方式新颖,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xuqin
    xuqin4年前

    这节课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量感。“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敏感性和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量感的学习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舒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

    wdm6666
    wdm66664年前

    量起源于量,量感是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推测和估计。是对量的敏感程度,本课《铅笔有多长》的设计从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再到生活中的估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黑龙江大庆  李佳音
    黑龙江大庆 李佳音4年前

    学生在多样的测量活动中,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培养和发展量感。

    开开
    开开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从各个维度不断的体验量产生于量的过程,…… 让孩子们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要操作探究的叠加。

    开开
    开开4年前

    量起源于量,量感是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推测和估计。是对量的敏感程度,本课《铅笔有多长》的设计从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再到生活中的估测,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离崖
    离崖4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

    Candyeva
    Candyeva4年前

    舒老师从三个层面解读了量感。第一个层面将量感作为与量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中 “顿” 悟的过程。第二个层面认为量感是特指对量的敏感程度。第三个层面将量感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层层递进,让我对量感有了新的认识。

    ljh319
    ljh319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从:创情境,试测量;悟测量,明标准引出课堂,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再选择标准,对比观察;合理推理,明晰本质;观看视频,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建立量感。

    ljh319
    ljh319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从:创情境,试测量;悟测量,明标准引出课堂,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再选择标准,对比观察;合理推理,明晰本质;观看视频,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建立量感。

    a景儿
    a景儿4年前

    本节课,学生从感量到到形成量感, 教师的设计环节层层递进,为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18792560576
    187925605764年前

    本课舒老师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侯志慧
    侯志慧4年前

    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对量的感知,学生不仅仅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yang li
    yang li4年前

    舒老师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量感,本课以主问题引领从测什么?用什么测?怎样测?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具体量的深度体验,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参与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 1 厘米的模型表征。实践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

    hp75
    hp754年前

    对于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这节课的设计很新颖,先是学生用拃、铅笔等为标准进行测量,由于每个人的一拃、铅笔长度不完全一样,所有测量后的数据不同。那该选择怎样的标准呢?接着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学具袋中的三种标准去测量,发现标准越小测量越准确,最后用微视频介绍测量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更能接受厘米和 1 厘米的规定。

    代益梅
    代益梅4年前

    特别赞同舒老师团队的这堂课中设计的精巧之处。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杨亚惠
    杨亚惠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姚清波
    姚清波4年前

    本节课中,学生首先通过认一认活动知道 1 厘米究竟有多长,由此来认识 1 厘米。再依次由小组活动比一比、画一画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反复交流、互相纠正,不断体验 1 厘米的长度。从眼睛观察到动手比划再到动笔画,最后用标准的 1 厘米来验证,过程中趣味性十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丰富单位量的感知和体验,提升量感。

    3.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积累叠加量的活动经验,完善量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标准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

    难点:建立 1 厘米单位量的表征,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教学 PPT 新世纪微课视频 3.0

    学具准备:卡纸条若干 直尺

    四、教法和学法

    教师 —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 做 — 思 — 悟

    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

    五、教学流程

    Uploadingfile...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绘本激趣,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Uploadingfile...

    师:还记得绘本故事中神奇的尺子吗?跟着老师一起玩一玩。

    学生和老师一起活动。找出身体中的一拃、一庹、一抱、一脚印、一步等。

    师:真是神奇的测量工具。你能像这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出课桌桌面的长度吗?把你的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中。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师在黑板上记录)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认真思考为什么使用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量大家的结果都是 2 本的长度多一些,为什么用铅笔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呢?(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数学书是一样的所以结果也一样。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的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工具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1. 选择标准,对比观察

    师:通过刚才测量活动,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Uploadingfile...

    老师手里准备了 3 种标准,分别是长标准、中标准、短标准,我们分别用他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

    1. 合情推理,明晰本质

    师: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

    师: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师:来,请这个小组继续使用最短的标准,怎么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PPT 演示。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1. 观看视频,追本溯源 Uploadingfile...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感悟在生活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可以把测量的单位不断地细分。

    师:(出示 1 厘米长的长纸条)最终全世界的人们都统一使用这样的一个标准,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演示)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找找看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中找到了大约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的宽度也大约是 1 厘米。

    师: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卡纸条,你能从这张卡纸条上撕下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纸条吗?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1. 感知叠加量几厘米。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1.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6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6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6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1. 回顾小结,梳理提炼 Uploadingfile...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从回顾绘本开始感受了测量的丰富性,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结果对比中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思考领会在实际的需要中不断地细化标准的过程。从而认识了咱们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和测量工具刻度尺,借助微课学会了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深度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形成了 1 厘米的长度模型。知道了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叠加方法,还会用模型进行估测。你们太了不起了。给你们点赞,那么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18835957390
    188359573904年前

    舒艳老师的设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统一测量标准后没有立即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确,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认识尺子环节,采取的是直接感知,整节课详略得当,环节紧凑。

    咖啡不加糖
    咖啡不加糖4年前

    舒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体验量感,帮助孩子建立直观想象,从体验量到建立感,提升了数学学习的品质。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对量的感知,学生不仅仅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
    四川成都青台山小学陈林4年前

    “量感” 的建立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对量的感觉。舒老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了学生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引导学生对量的意义进行了知识的建构。

    mwx20030828
    mwx200308284年前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舒老师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知量,提升了对量的感知的能力。使学生不仅仅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了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舒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清晰、明了。用词简洁,概括性强。如:试 “量” 明知,探 “量” 明理。悟 “量” 明旨等,是值得我学习的。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当学生在通过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时,老师及时引导总结要统一度量单位。在学生初学测量时,老师提醒学生测量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老师安排了认识直尺的环节,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关注教学的细节。再通过观察直尺设问,引导学生体会感受 1 厘米的长度,自然而然的认识厘米。

    小雍豆子姐姐
    小雍豆子姐姐4年前

    舒老师的团队对量感的认识深刻,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 “量感” 开展研究:为什么要产生统一的单位,1 个标准单位是多长,规范化的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等都体现深刻。明知、明理、明旨、明疑,让读者也更容易理解其设计意图。

    yyj123456
    yyj1234564年前

    舒老师的设计通过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了学生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引导学生对量的意义进行了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中形成对量的感知。

    LT666
    LT6664年前

    教师创境,引情,导思。学生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以 “量感” 的培养为切入,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舒老师教学设计巧妙,让我受益匪浅。

    漓江
    漓江4年前

    引入环节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自选单位测量,从而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再引领学生认识基本长度单位厘米。整个教学活动环节清晰、层层深入。

    吕大伟
    吕大伟4年前

    舒老师教学思路缜密,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活动,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长度的表征,丰富了学生量感。

    wangmingzhu
    wangmingzhu 4年前

    舒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清晰、明了。用词简洁,概括性强。如:试 “量” 明知,探 “量” 明理。悟 “量” 明旨等,是值得我学习的。“量感” 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更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社会生活的直观载体。舒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258369qq
    258369qq4年前

    舒老师将量感的理解与实践到课堂中进行更棒的整合,从具体量到单位量再到叠加量进行剖析与融合,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自己的去想到我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量感的如何实践的基础与方法

    waylin02
    waylin024年前

    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周璇
    周璇4年前

    舒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长度的纸条进行测量,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选择越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越短,测量的结果也就越精确,让学生的认识从统一测量工具过渡到统一测量标准,再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单位不断细分、不断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对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有完整的认识。

    赵凤仙
    赵凤仙4年前

    本节课是时间单位的长短的建立课,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并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长短的概念,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好的掌握时间。阅读了老师的本节课,我有以下几个感受,一是这是低段的教学,老师的设计童趣化很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注重在有趣的活让体会时间长短,会使学生学习轻松。三是能循序渐进经历秒,能较好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长短的概念。四是通过估量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长短的量感。

    赵凤仙
    赵凤仙4年前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清晰,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yanglele870803
    yanglele8708034年前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郭丽丽
    郭丽丽4年前

    在统一测量标准后,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lyt
    lyt4年前

    首先让学生自选单位测量,从而引出统一单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lpine520
    lpine5204年前

    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吕晓彤
    吕晓彤4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

    suhong
    suhong4年前

    这课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感悟叠加量的形成,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13392382244
    133923822444年前

    二年级上册我上这节课的时候总觉得活动课有些难以把握,看舒老师的教学设计,带着对 “量感” 的感悟与理解,重新审视《课桌有多长》一课,整堂课着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通过 “试、探、悟、用” 几个环节,孩子们形成自己对 “量” 的感觉。

    yhy83519
    yhy835194年前

    在舒老师的磨课活动中,学生对于 “标准量”:1 厘米的感悟很到位,在叠加量的感知过程中,学生的估测大多挺准,很多孩子说:我的刚刚 6 厘米,好开心,这就是对 “量” 的一种深度感知吧!

    小悦悦
    小悦悦4年前

    舒老师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感量到量感,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发展量感的具体策略,设计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从量到量的过程。

    陈村小学李惠惠
    陈村小学李惠惠4年前

    本节课舒老师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思考,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到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很有效。

    lingmisty
    lingmisty4年前

    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很好地建立了 “量感”。

    宋杰
    宋杰4年前

    这节课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

    MissL
    MissL4年前

    舒老师的教学设计内容丰富,极具趣味性、吸引学生,适合二年级的学生。并且引导学生用 1 厘米去估测其他的长度(如 5 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受 5 厘米其实就是 5 个 1 厘米那么长,发展学生的量感。学生对于 1 厘米的长度有概念,那么当他遇到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就会自发地将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而体现学习的价值。

    杜妍朋
    杜妍朋4年前

    本节课让孩子们动手、动眼、动脑、动心,重视学生的深度体验,结合多维感知、动手操作、合情推理、反思内化,深刻感悟度量的文化发展,渗透文化内涵,这是一堂具有文化特色的量感发展课。

    杜妍朋
    杜妍朋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从:创情境,试测量;悟测量,明标准引出课堂,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再选择标准,对比观察;合理推理,明晰本质;观看视频,追本溯源等几个方面建立量感。

    杜妍朋
    杜妍朋4年前

    量感” 的建立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对量的感觉。舒老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了学生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引导学生对量的意义进行了知识的建构。

    余敏
    余敏4年前

    本节课渗透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丁
    4年前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乐于思考充满好奇,对探究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欲望和动力。为活动的真实有效的参与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会使用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陈丽杰
    陈丽杰4年前

    将认识测量单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切实感受量产生于量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对学生的空间感有很大的帮助。

    汤小婷
    汤小婷4年前

    舒老师第二稿的教学设计层次更加清晰,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叠加量的感知也更加深刻。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一、设计意图

    数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深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量感作为新的名词,如果从核心素养角度去理解理解量感,我认为应该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将量感作为与量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中 “顿” 悟的过程。数源于数,量则源于量。将学生对数量的感悟和体验称为量感。特指个体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第二个层面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推测和估计。特指对量的敏感程度。第三个层面将量感的发展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完善。体现了全人发展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关注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就《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也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积累了不同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体验。为本课时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本课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最后在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中,感悟叠加量的形成,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乐于思考充满好奇,对探究新鲜的事物充满了欲望和动力。为活动的真实有效的参与奠定了认知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会使用对比观察和分析,能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

    四、学习目标

    1.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发展量感。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丰富单位量的感知和体验,提升量感。

    3.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积累叠加量的活动经验,完善量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标准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

    难点:建立 1 厘米单位量的表征,并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六、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PPT, 新世纪微课视频 3.0

    学具准备: 硬纸条若干、1 厘米长的吸管若干

    七、教法和学法

    教师 — 创 — 引 — 导

    创境,引情,导思。

    学生 — 做 — 思 — 悟

    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

    八、教学过程 1618407780.png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绘本激趣,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1618407650.png

    师:还记得绘本故事中神奇的尺子吗?跟着老师一起玩一玩。

    (学生和老师一起活动。)找出身体中的一拃、一庹、一抱、一脚印、一步等。

    师:真是神奇的测量工具。现在也请孩子们使用神奇的工具测量了咱们课桌桌面的长度。(揭示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结果

    生:我还想知道怎样测量?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方法

    生:我还想知道用什么测量?

    师:你想知道的是测量的工具。

    师:咱们今天就带着这些思考,一起学习。首先,请你使用身边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并完成学习单。 1618407697.png

    师:PPT 展示,请认真对比选择的工具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选择不同的工具结果不一样,比如拃数、铅笔数和数学书本数。

    生 2:我发现都是用的数学书可是结果却不一样。

    师:诶,为什么呀?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他们是用的数学书的长边量的,我们是用数学书的短边量的。

    师:所以(结果不一样)结果怎么不一样了?

    生:用长边量结果是 2 本多一些,用短边量结果是 3 本多一些,用短的量结果的数据就要多一些。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 (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和刚才数学书测量的原理是是一样的 。用长铅笔量数量少一些,用短铅笔量数量就要多一些。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长度的测量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长度工具进行测量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1. 观看视频,追本溯源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 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1. 选择标准,对比观察

    师:通过观看视频,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那怎样的标准合适呢?

    师:老师手里准备了 3 种标准,分别是长标准、中标准、短标准,我们分别用他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

    1. 合情推理,明晰本质

    师:你又有什么发现?

    预设 1:我发现标准越短使用的标准数量就越多。(数量有变化)

    预设 2: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剩余长度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剩余部分有变化。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师:按照你们的推测我们把标准再变小,这么小合适吗?

    生:可以(试试看)

    师:大家一起数 1 个标准、2 个标准……

    师:哎,一点都不方便,好麻烦。你能想个办法帮我解决麻烦的问题吗?

    生:我想可以把他们粘到一起。

    师:好办法,这样吗?哇,真的是刚刚好。可是到底是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啊。还要数啊

    生:如果我们给它标上数字就可以不用数了。

    师:是这样吗?太棒了,一起告诉我们我们的课桌是多少个这样的标准。

    生:58 个。

    师: 孩子们知道吗?这个标准可不简单,它还有名字呢。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 看看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找找看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中找到了大约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的宽度也大约是 1 厘米。

    师: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卡纸条,你能从这张卡纸条上撕下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纸条吗?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1. 感知叠加量几厘米。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1. 游戏体验,加深感知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6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6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6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1. 回顾小结,梳理提炼 1618407877.png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从回顾绘本开始感受了测量的丰富性,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结果对比中感悟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思考领会在实际的需要中不断地细化标准的过程。从而认识了咱们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和测量工具刻度尺,借助微课学会了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深度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形成了 1 厘米的长度模型。知道了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叠加方法,还会用模型进行估测。你们太了不起了。给你们点赞,那么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生:我还学会了利用 1 厘米的模型进行估算。 生:我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就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十)板书设计

    ![1618481012.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E5%9B%9B%E5%B7%9D%E6%88%90%E9%83%BD%E8%88%92%E8%89%B3/image/1618481012.png)
    琪琪77
    琪琪774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用不同测量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明确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 1 厘米又多长,厘米的实际意义。从量到感,建立量感。

    四川成都舒艳
    四川成都舒艳4年前

    团队简介:

    1618480479.pn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四川成都高新区林方全 —— 曾亮名师工作室的答辩团队。 我们工作室参加本次 “辩课” 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共同参与设计答辩的老师有:舒艳、钟滢、杨海英和汤小婷。围绕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我们团队将培养学生 “量感” 作为教学设计的主旨,将微课资源有效融入课堂活动,在教学中渗透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以及叠加量的有效感悟,整体促进学生 “量感” 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们非常荣幸参加本次教学设计与展示大赛,期望能得到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的指教,让我们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喵
    二喵4年前

    舒老师的这节课从不同的测量工具引入,在多样的测量活动中发展学生量感。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从量到感,培养量感。

    李娜1982
    李娜19824年前

    老师,这节课将微课资源有效地融入了课堂的活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学到了知识。

    pretty白雪
    pretty白雪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在参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和奇妙,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3598097693
    13598097693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能够很好的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把无形的知识变成了有形的感知。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芮清会
    芮清会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讲解的认真流畅,能够把生活中的经验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lishuqiu
    lishuqiu4年前

    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13666233499
    13666233499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dxr8317
    dxr83174年前

    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庞春明
    庞春明4年前

    这节课很好的利用了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dxr8317
    dxr83174年前

    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zhouxixi29
    zhouxixi29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清晰明朗,将微课资源有效地融入了课堂的活动,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c567
    Cc5674年前

    在课程中,教师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通过问题来衡量桌子的长度,并在各种衡量活动中体验桌子的长度。 在认知冲突中,让学生感到标准不一致的弊端和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

    xzw971112
    xzw9711124年前

    舒老师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4年前

    舒老师能够把生活本中的经验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节课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吉林榆树  沈晓东
    吉林榆树 沈晓东4年前

    能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知量,提升了对量的感知的能力。使学生不仅仅认识标准量 1 厘米,并建立起了一厘米的空间模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老师将量感的理解与实践到课堂中进行更棒的整合,从具体量到单位量再到叠加量进行剖析与融合,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自己的去想到我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建立量感的如何实践的基础与方法

    hjd0413
    hjd04134年前

    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GRJ475
    GRJ4754年前

    本课通过问题引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在多样的测量活动深度体验课桌的具体长度,在认知冲突中,感受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利,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通过标准的不断细化过程的对比观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认识厘米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中丰富对单位量的表象,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模型。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舒老师在学生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学生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活动多感官参与深度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形成了 1 厘米的长度模型。知道了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的叠加方法,还会用模型进行估测,量感自然生成。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舒老师通过播放微课视频,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值得我学习。

    zhihzi102
    zhihzi1024年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倾听,能表达,能质疑,会补偿,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做引导者,组织者,让课堂更高效。学生在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李宏
    李宏4年前

    在测量环节,交给学生独立探索测量,这样老师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想法也能看到的问题,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最终帮大象老师解决了问题,再次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量感” 的建立重在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形成自己对量的感觉。舒老师的设计理念通过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完善了学生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估测,引导学生对量的意义进行了知识的建构。

    changliang123
    changliang123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

    13540779860
    135407798604年前

    通过直观的观察,有趣的视频,实物测量丰富学生的经验,经验的积累的过程就是量感形成的过程。学生对于 1 厘米这样的长度单位估计比较准确,学生通过 “估计、体验、修正” 的过程体验 1 厘米的长短,在不断的活动体验中积累 1 厘米单位量的经验,丰富对 1 厘米的感知,建立度量 1 厘米的标准,培养 “单位量感”。

    lvfei220182
    lvfei2201824年前

    教学设计清晰明朗,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吉林九台郭海英
    吉林九台郭海英4年前

    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学生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本节课教学 层次设计新颖。教师创、引、导,创境,引情,导思;学生做、思、悟,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学。首先用学生 “自带的” 测量工具:一揸、抱、脚印等等去量,既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明白统一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加深对 1 厘米的感知,让在量中经历、体会、感悟,发展量感。

    李雪婷
    李雪婷4年前

    本课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在总结之前的游戏环节。教师将培养量感融于游戏,激发学生的紧张情绪,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记住 1cm 的单位体会(用手指丈量)。之后再从一个单位延伸出去,让学生尝试寻找 6cm 的物体,完成单位量感的累积和估测,这是发展量感的关键之处。

    yoyochen
    yoyochen4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猜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qy654
    qy6544年前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中不断探究,逐步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从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引出要统一测量标准,到用长短不一的测量标准测量时的剩余引出需要细化测量标准,再到教会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及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教师的每次的关键性提问都在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直到真正理解知识。

    13474153194
    134741531944年前

    “量感” 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范畴,更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社会生活的直观载体。舒老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shang
    shang4年前
    我们总在说让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进行学习,但也总苦于不善,或很难找到知识的原点,而本节课的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好。学生经历了不同方法、不同工具、不同标准的测量后,迫切需要统一测量单位,这样的需求是通过教师的多层设计不断累加的。而在学生有了需要后老师又一反平时做法,没有给出这一标准,而是再次让学生经历不断调整标准的方法最终认识了 “最美的标准 —— 厘米”。后面对感知 “几厘米” 的活动设计,则体现了对 “量感” 这一能力的培养。从生活需要入手,最后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数学课堂多美!
    shang
    shang4年前
    我们总在说让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进行学习,但也总苦于不善,或很难找到知识的原点,而本节课的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把握非常好。学生经历了不同方法、不同工具、不同标准的测量后,迫切需要统一测量单位,这样的需求是通过教师的多层设计不断累加的。而在学生有了需要后老师又一反平时做法,没有给出这一标准,而是再次让学生经历不断调整标准的方法最终认识了 “最美的标准 —— 厘米”。后面对感知 “几厘米” 的活动设计,则体现了对 “量感” 这一能力的培养。从生活需要入手,最后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数学课堂多美!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4年前

    用尺子测量的活动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zxh18843410097
    zxh188434100974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做一做、量一量等实践操作中逐步发展量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堂。

    n_n
    n_n4年前

    老师的设计童趣化很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注重在有趣的活让体会时间长短,会使学生学习轻松。能循序渐进经历秒,能较好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长短的概念。通过估量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长短的量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清晰,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n_n
    n_n4年前

    首先让学生自选单位测量,从而引出统一单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测量,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在统一测量标准后,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慧
    4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入手,不同的测量工具引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在具体的活动中丰富单位量的表象,培养量感。

    双王一今知
    双王一今知4年前

    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本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xzh123
    xzh1234年前

    舒老师以绘本故事开头,引入有趣自然,以故事形式讲透统一度量的必要性。

    liujuan0303
    liujuan03034年前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mao1016
    mao10164年前

    本节课中,学生首先通过认一认活动知道 1 厘米究竟有多长,由此来认识 1 厘米。再依次由小组活动比一比、画一画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反复交流、互相纠正,不断体验 1 厘米的长度。从眼睛观察到动手比划再到动笔画,最后用标准的 1 厘米来验证,过程中趣味性十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fumin325108
    fumin3251084年前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杨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fumin325108
    fumin3251084年前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杨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fumin325108
    fumin3251084年前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在教学中,无论是厘米的引入还是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舒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进行感知,从而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初步建立量感。

    糖糖
    糖糖4年前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 1 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加深学生的感知和体验,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19908192460
    199081924604年前

    本节课舒老师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思考,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到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很有效。

    13460069375
    134600693754年前

    该节课堂结构层次清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精心设计练习,并在整个教学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节优秀的课。

    13460069375
    134600693754年前

    该节课很有创意,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学生基础和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王雪珂
    王雪珂4年前

    本节课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了解知识起源能让孩子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源可溯,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到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对孩子们量感的培养很有效。

    zuo
    zuo4年前

    以 “量感” 的培养为切入,带着对 “量感” 的感悟与理解,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重点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到,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MM~
    MM~3年前

    舒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首先通过用不同测量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明确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学生从感悟单位量到叠加量,结合微课,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层层深入,学生认识 1 厘米有多长,厘米的实际意义。从量到感,建立量感。

    zzzz
    zzzz3年前

    本课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当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标准去测量时能够亲自感知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得到的结果更准确,这也是厘米的由来,毫米也是如此,由此也是建立量感的重要环节。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精心设计练习,并在整个教学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从感悟单位量到叠加量,结合微课,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4:17 · PVG 22:17 · LAX 07:17 · JFK 10:1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