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8487189

a32848718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53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5 18:18:05 +08:00
10 G 0 S 0 B
a328487189 的最新回复

柴老师在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和运用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到了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在讲课中层层深入,通过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在上课伊始,柴老师结合生活情境射击游戏导入新课,之后通过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而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化曲为直,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测量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通过盲盒的巩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深入运用了所学知识去计算各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学生一个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也在慢慢的提升。

王老师通过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回顾部分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从实际物体石块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测量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适时引导学生并补充一些注意事项。而且通过播放视频《阿基米德的小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普及了数学文化,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通过用手比划长度、用彩笔描画、测一测 、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非常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王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合适的环节及活动,非常精彩!

老师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时间的长短,学生多感官同时参与,课堂的投入性高,通过估一估(估量时间长短),量一量,走一走(跟随秒针的脚步来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最后通过 1 分钟能干什么?有效的与实际生活连接,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要珍惜时间,知道时间的宝贵,有着教育意义。

老师通过两个游戏导入新课,非常有趣味性,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的两种不同的 1 分钟体验,可以很顺利的引出学习的新课题,1 分钟有多长。通过认识钟面,让学生初步建立了 1 分钟的概念。在认识秒的过程中,从 1 秒,5 秒,再到更长的秒数,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急不躁,教学过程的设计十分合理,一切水到渠成。

吴老师利用学生喜欢画图的兴趣爱好,教学生在电脑上画画,通过这个导入新课十分新奇有趣,值得学习。通过给图形涂色进而认识封闭图形,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将里面涂色部分的大小叫面积,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数学词汇,面积一词,变得更为具体形象。最后在现实生活中比一比实际物体面积的大小,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韩老师在让学生探讨好的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时,没有直接用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而是让学生先分享好的记忆方法,并鼓励表扬,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的科普小百科微课非常有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渗透着数学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韩老师这节课导入十分自然,通过提问学生关于年、月、日的已有旧知,弄清楚学生现有知识,在已有旧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增长点。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思考发现,并与同桌交流,教师要在学生观察表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

潘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利用了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动脑思考等,充分感知,真正掌握容积的含义,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积”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且很难理解,学生在理解 “体积” 时,容易受已有的学习经验影响,把它与 “大小、粗细、轻重、多少” 等数学概念的语言相混淆,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 “空间” 一词的理解。所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两杯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土豆和红薯,让学生观察水面升高的高度,从而对 “空间” 一词有了深度的理解,为理解 “体积” 的概念做好铺垫。

潘老师用 “乌鸦喝水” 的故事作为导入,进而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 “空间” 一词。之后通过播放新世纪 3.0 微课提出土豆和红薯哪个块头大,进而在实验中让学生深入理解 “空间” 一词。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提示:在水杯中放入适量的水,保证土豆和红薯要完全淹没在水中,并且在放入土豆和红薯后杯中水不能溢出。

陈老师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趣,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体验。最后通过数学故事传递给学生捕捉生活信息,发现生活问题,结合了生活实际,对课堂进行了情感上的升华。

陈老师从估量入手,让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大小有一个初步感知,这点很好,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估量石块的体积,在思考如何估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之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了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的数学转化思想。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获得了新知。

舒老师在交学生认识直尺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直尺的各部分名称及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反而让学生观察主动探索发现。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感悟单位量 1 厘米,使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直尺上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在这个环节舒老师非常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感知 1 厘米和几厘米,值得大家学习。

舒老师在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反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这点非常棒,值得我学习!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学生的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舒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机灵狗制作课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意识。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并且让学生发现建立统一测量标准的迫切需要,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4:10 · PVG 22:10 · LAX 07:10 · JFK 10:1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