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后带着升华后的思考再活动。
(一)创设情境,试 “量” 明知
1.创情境,试测量
师:孩子们,今天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校园,看到了咱们崭新的课桌,特别的喜欢,他想制作一张一样大小的课桌,想问问孩子们课桌的长边有多长?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师:想一想你准备用怎样的工具进行测量呢?把你的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中。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悟测量,明标准
(汇报展示) 预设 1:我选择的是用手测量结果是 5 拃
师:有和她一样是使用手作为工具的吗?你们的结果呢?
预设 2:我的结果是 4 拃
(师在黑板上记录)
生:我们组选择了数学书用数学书的长度测量短边,大概是 2 本数学书的长度多一些。
师:也使用了数学书的举手,你们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生:我们组还使用了铅笔进行测量,结果是 3 支铅笔的长度。
生:不对不对,我们也使用了铅笔,测出的结果是 5 支铅笔的长度。
师:来把你们测量使用的铅笔借给老师。认真思考为什么使用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量大家的结果都是 2 本的长度多一些,为什么用铅笔测量结果相差很大呢?(一边说一边展示两支铅笔)
预设 1:我知道了虽然都是铅笔,可是他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因为数学书是一样的所以结果也一样。
师:都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觉得要说清楚课桌的长度,首先得做什么?
生:使用相同的工具
师:是的,孩子们,使用相同的工具就是在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感受到了测量的丰富性,积累了测量的活动体验,在本次活动中他们会选择身边的工具手、铅笔、数学书等等进行测量。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让学生明晰测量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为标准的建立埋下伏笔。为深度体验标准量的产生过程做好的铺垫,对学生量感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二)自主学习,探 “量” 明理
师:通过刚才测量活动,孩子们都知道了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老师也给孩子们准备了不同的标准,请你打开一号学具袋。用不同的标准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使用学具中的标准测量课桌的长度,在学具用有三种不同的标准) 汇报展示,先请孩子们用长标准进行测量(袋中只有长、中、短三个标准,学生只能直观判断长短,不知道具体的长度),是 2 个标准多一些,再用中等的标准进行测量是 3 个标准多一些。此时教师介入追问。
师:咱们来看看这一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2 个标准多一些,3 个标准多一些。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虽然都是多出了一些,但是选择较短的标准多出的部分更少一些。
师:这个发现真好。如果按照你的推测,我们选择更小的标准,多出的部分就会……
生:变短
师:继续把标准变小
生:超出的部分就会越来越短,直到刚好合适。
师:什么叫刚好合适,就是没有超出的部分了。
师:来,请这个小组继续使用最短的标准,怎么了?
生:不多也不少,刚好合适
师:PPT 演示。孩子们太了不起了,咱们的测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中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用越小的标准去测量就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测量发展的历程,知道需要更加精确知道物体长度时可以把测量的单位不断地细分。
师:(出示 1 厘米长的长纸条)最终全世界的人们都统一使用这样的一个标准,它的名字叫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CM 来表示(边说边板书)老师手上的纸条长度就是 1 厘米。(课件演示)把这些一厘米的小纸条连接在一起。猜猜它是什么?
生:很像我们文具盒里的尺子。
【设计意图】统一测量标准后并没有马上就认识直尺,而是设计了一个探究测量活动,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认识直尺,悟 “量” 明旨
1、认识直尺和 1 厘米
(1)认识直尺
师:是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直尺。现在请你从学具袋里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我发现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从 0 开始连续的。
师:请所有的孩子指着 0,这是直尺的 0 刻度线,也是直尺的起点。
预设 2:我还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猜猜看它是多长(1 厘米)拿出 1 厘米的小纸条比比看是不是 1 厘米。请你仔细找一找你还能在哪里找到了 1 厘米?
(2)感悟单位量 1 厘米
预设 3:我发现每两个数字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 PPT 演示)
师:对了,每两个数学之间包含了一段也就是 1 个 1 厘米。
师:看看 1 厘米多多长?找找看你的身边有 1 厘米的物品或者身体上哪些部位大约是 1 厘米呢?
生:我的橡皮檫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我的指甲盖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我的每个指节也大约是 1 厘米。
(播放微课视频 3.0 06:25-06:36 不借助直尺用吸管剪出大约 1 厘米的长度,用卡纸剪出边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在纸上画出大约 1 厘米长的线段)
师:视频中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用这些的材料做出 1 厘米吗?(学生活动)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成果?
生:我在剪吸管的时候一开始剪了很长,在和直尺对比的时候发现太长了,我就开始调整,在做小正方形的时候就要好一些,到最后画 1 厘米就很接近了。
师:看来孩子们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这样慢慢的就找到了 1 厘米的长度。
(PPT 出示 2 厘米 - 4 厘米) 师:这是?
预设:这是 2 厘米,因为从 2 到 4 包含了 2 段也就是包含了 2 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
师:请你在直尺上也找出一个 2 厘米,并指给我看看。
(PPT5 厘米 - 10 厘米) 师:这是?
生:5 厘米,因为从 5 到 10 包含了 5 段,也就是 5 个 1 厘米是 5 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包含 5 段的?
生:我可以数一数。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4 个 1 厘米 ,5 个 1 厘米。包含了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预设:我还有不一样的想法,我发现用 10 减去 5 正好是包含的段数。
师:这个想法好!要想知道对不对,需要我们进行……
生: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老师说几到几,学生回答)怎么样?
预设:这个方法太好了,我们只需要用终点的大数减去起点的小数就知道是几个 1 厘米了。
3、用直尺测量
(1)播放微课视频(揭示测量的方法 07:48-08:56)
师:从视频中你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吗?
预设 1: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
预设 2: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2)量一量 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画一画 用直尺画出一条 4 厘米长的线。汇报提炼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该知识属于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孩子们过多的探究。只需要明确直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会认会使用。但是在直尺找 1 厘米和几厘米的活动是该环节的重点,这是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活动体验,用 “量” 明疑
师: 接下来老师要和孩子一起来玩一玩。
师:比一比 1 厘米大概有多长?你能从你的手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我量了量我的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现在请你用手像老师这样放在手指两侧,请你轻轻的移走手指,看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请记住这个位置。放下手,准备好我说 1 厘米请你快速比出 1 厘米。
(老师发出口令,学生快速比出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长度的模型表征)
师:活动升级。不使用直尺请你从你的身边找出一样长度大约为 5 厘米的物品。开始!
师:找到的请同桌量一量看看谁的物品最接近 5 厘米谁就获胜。
师:我想问问获胜的孩子,你有什么秘诀要分享吗?
预设 1:我的秘诀是我记住了 1 厘米的长度,再用这样的长度去估测 5 厘米。(一边说一边比划)
师:活动再次升级,不用直尺请你在学力单上画一条长度大约是 6 厘米的线段。
师:孩子们太棒了,学到了知识获得估测的技能。你收获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生:我知道了怎么进行测量。一般可以从 0 刻度线开始,末端指到几就是几厘米。也可以不从 0 刻度线开始,最后的结果需要用末端得数减去起点的数。
师:我们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微课播放 10:43-11:38)
(PPT 演示)今天的学习我们从丰富的测量中感受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在统一的标准中再次体会到标准越小测得的结果越准确。从而认识了测量单位厘米,知道了 1 厘米有多少,能够使用直尺进行测量还能借助 1 厘米的模型进行估测。希望孩子们都能用这样的科学探究的精神去学习今后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本环节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