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衣馨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吉林省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基地衣馨二上《课桌有多长》

  •  
  •  
    衣馨 · 4年前 · 294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基地的团队,诚挚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工作室给我们提供了展示研讨课的平台,我们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活动,并能和各位专家、同仁一起研讨,共同学习。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与我的同伴张红老师、金岚老师和郭梦莹老师一起,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学习方式的探索” 这一主题,结合《课桌有多长》一课进行研讨活动,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预祝每个参赛团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满满的收获,也祝愿此次活动取得圆满的成功!感谢大家的关注!谢谢您!

    294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04 条回复   2021-04-22 12:21:26 +08:00
    衣馨
    衣馨4年前

    《课桌有多长》网上研讨目录

    1.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99#r_74802

    2. 选题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799#r_74803

    3.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74804

    4. 教学反思(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74809

    5. 板书设计和研讨照片(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74810

    6.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5441

    7. 教学反思(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5466

    8. 板书设计和研讨照片(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5508

    9. 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8990

    10. 教学反思(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8997

    11. 板书设计和研讨照片(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88998

    12.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97327

    13. 教学反思(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97335

    14. 板书设计和研讨照片(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99#r_97336

    15. 教学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TA4MTg2OA==.html?firsttime=12

    衣馨
    衣馨4年前

    【选题思考】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在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小学阶段是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是在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物理量的学习中不断发展的。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课桌有多长》一课,我们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
    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过程】

    一、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的过程 —— 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一个是橡皮,一个是长尾夹,而且它们不一样长。

    师: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能让结果一样呢?(突出重点)

    预设:

    生 1:可以都用同一种东西去测量。

    生 2: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师:他想到了尺子,那你们尺子上什么是一样的?

    生:每一个格子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这是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

    师:想一想他的说法对吗? 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 选择什么样物体的测量结果一样呢?(见学生强调)

    那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1. 活动一:认识厘米。

    师:其实呀这个标准研究确定好了,我们把这个长度(举起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规定这个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强调 1cm)

    师:板书(厘米),这个字念厘 (lí),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我们先来研究 1 厘米。

    ① 建立 1 厘米的概念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小磁条,感受一下 1 厘米有多长,手指不要动,把小磁条拿走,再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坐好,你能再用手来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吗,拿起小磁条看看你比的准不准?

    ② 找一找身边的 1 厘米(黑板出现手指照片,牙照片,订书器照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在身上或者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 生发言)

    (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 1 厘米,还有的说铅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 1 厘米……)

    师:(说到手指宽)把你们的手指举起来,看看手指的宽是不是大约 1 厘米?这位同学找到了我们身体上的 1 厘米。请坐。

    生: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哇,这位同学特别关注老师,你们也来看看,是不是大约 1 厘米呀?

    师:老师也找到了 1 厘米,快来看看,订书钉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老师衣服上扣子边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 1 厘米,你觉得 1 厘米怎么样?

    生:很短。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认识、体会 1 厘米的实际长度,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和体验 1 厘米的实际意义,让其对 1 厘米有个初步的感知,并能寻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厘米。

    衣馨
    衣馨4年前

    三、以 1cm 为单位进行测量,经历直尺的创造过程。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师:这回我们把 1 厘米长的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来量一量本子这条边有多少个 1 厘米?请你用小磁条来摆一摆。

    师:谁能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活动要求:1. 同桌合作,用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要动。

    师: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开始测量。(打展台,找汇报小组)

    生测量。

    师:时间到了,哪组能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生汇报。

    生:我们组把所有的小磁条都整齐摆上了,测量出本子的这条边有 13 个小磁条的长度,就是 13 个 1 厘米,是 13 厘米。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师:他们也是把小磁条接起来,他们为什么是 12 厘米呢?(生帮

    摆)

    师:请你把白板拿到前面来,大家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结果不一样呢?

    生:他们的磁条中间有缝隙。

    师:那你们能自己调整一下吗?(生调整)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有多少厘米?

    生:13 厘米,嗯,看起来我们摆的时候要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呀。

    师: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量一量本字的这条长边有多长,你有

    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生:把小磁条粘起来。

    师:(老师拿出已经粘好的小磁条)你们的意思是把小磁条都连起来对吗?老师要用魔法实现你们的好办法,噗~. 那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

    (如果没有说出来的:

    师:老师有一个好方法,谁看懂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把小磁条都连起来了。

    师:那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请你到前面来。)

    生去前面展台处测量。生慢慢数。

    师:咱们一个一个数,数了好长时间,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多少厘米?

    (如果有孩子提到直尺:

    师:直尺上有什么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多长?

    生:有数字。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也给它标上数。)

    生:可以标上数字。

    师:从这到这是 1 个小磁条的长度,也就是 1 厘米,我们标 1,接着数,标 2,继续,3,4,5,6...... 这样我们一下就看出它有 13 厘米长,这个工具真好,一眼就能看出测量的结果,我们再用它来量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

    生:15 厘米。

    师:这是测量的起始位置,我们可以标上哪个数呢?

    生:0。

    师:1 个小磁条长 1 厘米,为了把这个长度单位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长度单位写在旁边。(写:厘米)

    师:我们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哪样学具很像?

    生:直尺(把直尺放到小磁条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 1 厘米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 —— 尺子存在的必要性。


    2. 认识直尺

    师:(黑板贴直尺)同学们你们能看清吗?老师用放大镜把直尺的一部分放大了,这样你们看得更清楚,你们都有直尺吗,请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 认识刻度

    生:有很多数。

    师: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从 0 开始的。

    师:按顺序数一数你的直尺上的数,开始。

    生数。

    师:尺子长,数就多一点,尺子短,数就少一点。

    师:再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什么?

    生:有好多排列整整齐齐长短不一的竖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直尺上 0 和 1 之间有两个字母,你看到了吗?

    生:字母 cm。

    师:(没有的可以看老师的直尺)

    师:你知道 cm 是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黄色粉笔板书:cm)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师:尺子上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

    ② 找尺子上 1 厘米

    师: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比如 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谁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师:老师考考你,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14.

    师:同学们找的特别快,再想一想,13 和谁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手往前辅助一下)

    生:13 和 12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找的非常正确,只要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尺子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学习作铺垫。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尺子上的 1 厘米是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大格的长度,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衣馨
    衣馨4年前

    四、从估计小棒长度,到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找出指定长度的小棒并估计所给小棒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请你从书桌堂里拿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小盒子。打开盒子,摆好,然后坐好,看谁做的最好,她坐得真好。

    师:请听口令,请你打开盒子,找出长度大约是 2 厘米的小棒,安静的举起来。(其他小棒,不要动哦,要不你就犯规啦)

    师:找同学说一说你判断的方法。

    生 1:我用手指宽对比了一下。

    师:那怎么验证手中的小棒是不是 2 厘米长呢?

    生 1:我可以拿刚才两个小磁条来对比一下。

    生 2:我可以在直尺上找到 2 个 1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 2 厘米?如果你拿对了,请你把小棒放回到盒子中,快速坐好,如果你拿错了,请你再找一找。

    师:这回找到 2 厘米了吧?

    师:游戏继续,请你从盒子里再拿出一根长 3 厘米的小棒,举起来。

    师:你怎么判断它的长大约是 3 厘米的?

    生 1:我是看出来的,1 厘米大约这么长(手比 1 厘米),3 厘米有 3 个这么长。

    生 2:我用手指比了比,大约有 3 个手指宽。

    师:再互相比一比,你们的小棒长度一样吗?那你要想知道你拿的是不是 3 厘米,咱们可以怎么验证一下?

    生:我可以拿刚才的小棒来对比一下。如果它有三个小棒那样长,就对了

    生 2:我可以在直尺上找到 3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3 厘米是从几到几呀?

    生:从 0 到 3。

    师:也就是有 3 个 1 厘米呀。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大约 3 厘米?

    生验证。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最后一关,请你拿出红色的小棒,你能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生 1:我觉得大约是 4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分享

    生 2:我觉得大约是 5 厘米。

    师:说一说你估测的方法?

    生分享。

    生 3:我觉得大约是 6 厘米。

    师:你也来分享一下你怎么估的?

    生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游戏中,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并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2. 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师:那到底是几厘米?(如果时间不允许,直接收尾: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如何测量。)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用直尺测量一下。

    师:现在请拿出你的直尺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长度,测量完毕的同学请想一想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测量,师巡视。

    师:时间到,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测量的?

    生:首先我要把直尺和小棒挨上,然后小棒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线。

    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几就是几厘米。

    师:它的方法是 0 对准小棒的一端,看另一端指向 5,0 到 5 之间有 5 个 1 厘米,所以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5 厘米。

    师:为什么从 0 开始,不从尺子的边沿开始呢?我们尺子在使用过程中,会用磨损,所以会空出一部分,那我们从 0 开始测量,直尺上的 0 就表示 —— 起点。

    生:表示起点。(板书:刻度 0 表示起点。)

    师:没错,0 可以表示很多意思,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0 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都会测量了吗?请你们拿出这根木质小棒量一量,它有多长?

    生测量,巩固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先估计再测量,陪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通过探索、交流和分析,使学生体会从 “刻度 0” 开始测量的优势,测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就要下课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怎么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再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反思】

    大家好,接下来我对本节课《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进行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课程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本单元第一课时《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基于以上经验,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

    首先我让学生先观看小视频并思考为什么测量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从而引出测量同一个物体时,要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差不多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看来孩子们对本单元第一课时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其次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利用 1 厘米长的小磁条,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在这一重要环节中我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后面学生找一找的环节,发现孩子们找到的 1 厘米都还挺接近的,所以孩子们对 1 厘米的表象建立的还是不错的。

    然后我通过让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体会尺子产生的必要性。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 1 厘米 1 厘米的测量,不方便,引出把很多个 1 厘米接起来,但是通过这次试讲,我发现这个方法学生可能想不到,所以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是我问的比较复杂,我如果这样问 “测量完本子短边,我们该测量本子的长边啦,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测量一下本子这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使这些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吗?” 可能更好一些。所以下一次我再试讲的时候这里要注意一下。然后通过把 1 厘米连接起来测量更方便,再到标记上数字更方便,最后引出我们创造的尺子和学习上的直尺好像呀,引入认识直尺。让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体会尺子产生的必要性,并更深入的了解尺子。

    最后在测量环节,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测量小棒的长度,在认识直尺之后,孩子们测量的结果相对还比较准确,说明上一个环节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重点关注本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衣馨
    衣馨4年前

    【板书设计】06868500e8e7d4925b245bb3b641d50.jpg 【研课照片】963cb80458a3e0bec1f478798a1abad.jpg

    岳莹
    岳莹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学生 “量感” 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生动且意义深刻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对于厘米的认识和量感的进一步建立。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在教学环节二,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TheaGuo89
    TheaGuo89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动起来,一点一点的积累经验,真正做到从 “量感” 出发,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累加的过程。学生自创尺子,真正地让学生从知识的源头理解问题。特别想看到衣老师的录像课。

    岳莹
    岳莹4年前

    用度量的思想贯穿整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这些课堂亮点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用自制 1 厘米小磁条学习厘米,新颖有创意。

    岳莹
    岳莹4年前

    用度量的思想贯穿整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这些课堂亮点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用自制 1 厘米小磁条学习厘米,新颖有创意。

    王利超
    王利超4年前

    在测量小棒的长度中,衣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S18843169256
    S188431692564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S18843169256
    S188431692564年前

    衣馨老师的设计有效地让学生体会直尺存在的必要,能够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

    谢天天
    谢天天4年前

    长度、面积和体积都体现了对图形的度量。长度、面积、体积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而辨识其性质的量,量是一种性质。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人们构建了度量的方法。

    谢天天
    谢天天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衣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衣馨老师巧妙的设计,使整节课达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tjr
    tjr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学具 1 厘米小磁条的材质选择别具匠心,不仅避免了滚动的问题,有一定的厚度,也方便学生拿取。

    王硕
    王硕4年前

    衣老师的课注重培养学生关于长度的量感,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课桌进行探索,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zhanghong2013
    zhanghong20134年前

    这节的设计中,让学生用 1 厘米的小磁条测量练写本的宽度,使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学生深刻感受到 1 厘米这个单位长度不断累加的过程,是发展学生量感的有力途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本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无忧听风雨
    无忧听风雨4年前

    本节课作为 “认识单位量” 的第一课,衣馨老师巧妙的取材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更加有效直观地让同学们理解度量的思想,增强数学与生活直观联系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 “量感”。

    tjr
    tjr4年前

    衣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小棒不仅有 1cm,还有 2cm、3cm 和 5cm,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不仅建立了 1 厘米的单位量感,还建立了这些叠加量的量感,非常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gonglina090208
    gonglina0902084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如对于 1 厘米的量感,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 1 厘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在经过不断的体验和矫正后,不同学生对 1 厘米这个单位量的量感就会趋于一致。

    gonglina090208
    gonglina0902084年前

    课堂中孩子们动起来了,这是课堂中非常需要的。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孩子的量感

    许秀平
    许秀平4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从知识的源头理解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的量感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衣老师的设计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了 1 厘米的量感。使学习真正发生。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采用的学具 1 厘米小磁条能看出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经过巧妙的构思,真正把学具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无形的量感变得有形。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本节课作为 " 认识单位量 " 的第一课,衣馨老师巧妙的取材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更加有效直观地让同学们理解度量的思想,增强数学与生活直观联系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 " 量感 "。

    李顺溜
    李顺溜4年前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 0—1 的长度是 1 厘米,从而猜猜 1—2 有多长?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李顺溜
    李顺溜4年前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衣老师密切数学和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白玉
    白玉4年前

    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白玉
    白玉4年前

    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wsm@
    wsm@4年前

    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蔡庆伟
    蔡庆伟4年前

    本节课的教具丰富,通过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厘米的长度,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成长,使知识点的生成顺理成章,学生学的有趣更加扎实!

    杨丽
    杨丽4年前

    衣馨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用小纸条一个一个量,最后拼成了一把尺子,让学生既认识了长度单位,又明白为什么用尺子来测量长度。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馨老师这节课充分体会了以生为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在操作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整节课生动有趣。

    xiaxue
    xiaxue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第一环节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同时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操作、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房殊
    房殊4年前

    衣老师密切数学和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学具 1 厘米小磁条能看出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经过巧妙的构思,真正把学具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无形的量感变得有形。

    fff123
    fff1234年前

    这节课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量感。

    fff123
    fff1234年前

    本节课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房殊
    房殊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雷秋月27
    雷秋月274年前

    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雷秋月27
    雷秋月274年前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 0—1 的长度是 1 厘米,从而猜猜 1—2 有多长?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TheaGuo89
    TheaGuo89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学具准备地特别充分,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从估计到测量,让学生真正地积极参与起来。

    jinlan0722
    jinlan07224年前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在将长度为 1cm 的小磁条拼接的过程中,培养度量意识,发展量感。

    jinlan0722
    jinlan07224年前

    建立 1cm 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 1cm 的长度,通过拼接小磁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对 1cm 的感知,在估一估的过程中完成 1cm 表象的建立,对单位长度概念的建立指向了量感的培养。

    孙玉卿
    孙玉卿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通过不同环节建立学生对于厘米的概念,在研究问题中培养了数学核心素养。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课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建立 1cm 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 1cm 的长度,通过拼接小磁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对 1cm 的感知,在估一估的过程中完成 1cm 表象的建立,对单位长度概念的建立指向了量感的培养。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帮助学生逐步培养 “量感”,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帮助学生逐步培养 “量感”,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重视学生的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练习的设计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jinlan0722
    jinlan07224年前

    本节课在对教科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经历尺子产生过程的环节,特别是通过对长度为 1cm 的小磁条的比、看、摆等活动,建立了 1cm 的表象,通过小磁条累加的过程创造尺子,体现了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常伟
    常伟4年前

    本节课衣馨老师通过让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jinlan0722
    jinlan07224年前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在教材基础上改为了测量本子的宽,既体现了再一次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与接下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进行衔接,使学习更有延续性。

    蔡庆伟
    蔡庆伟4年前

    本节课的巧妙在于学具的制作,学生有充足的学具进行操作,进而达到很好的对厘米的认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简单来讲,学具的使用时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岳莹
    岳莹4年前

    衣老师最后的环节中,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岳莹
    岳莹4年前

    在第二环节中,统一的长度单位,即 “厘米” 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去衡量物体的长短,为培养学生的 “量感” 打下坚实的基础。

    岳莹
    岳莹4年前

    课堂伊始,通过视频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本环节通过体会 1 厘米有多长,制作尺子,在尺子上找出相应的厘米,体会度量的思想,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来自身边的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衣老师做的很好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设计的非常好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王丽丹
    王丽丹4年前

    衣老师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串,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李顺溜
    李顺溜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帮助学生逐步培养 “量感”,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sunyuqing
    sunyuqing4年前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衣老师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本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充分尊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李顺溜
    李顺溜4年前

    练习的设计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李顺溜
    李顺溜4年前

    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sunyuqing
    sunyuqing4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sunyuqing
    sunyuqing4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

    sunyuqing
    sunyuqing4年前

    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sunyuqing
    sunyuqing4年前

    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岳莹
    岳莹4年前

    量感的培养原本抽象晦涩,但在衣老师设计的活动里,把认识厘米和对于厘米的量感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量感的积极构建。

    TheaGuo89
    TheaGuo894年前

    在教学环节的最后,如果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手中已经创造好的尺子,去量量生活中的物品,是不是学生的兴趣会更高。

    TheaGuo89
    TheaGuo894年前

    在学生用手中创造的尺子量物品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数学的尺子的妙用和测量的标准。

    wsm@
    wsm@4年前

    老师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我们呼唤 " 知情 " 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学生兴趣高涨。加上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wsm@
    wsm@4年前

    老师注重 " 生活味” 和 “数学味” 的统一,本节课,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wsm@
    wsm@4年前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课堂。在反馈总结环节中,练习题层层递进,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wsm@
    wsm@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统一的长度单位,即 “厘米” 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去衡量物体的长短,为培养学生的 “量感” 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天天
    谢天天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谢天天
    谢天天4年前

    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谢天天
    谢天天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帮助学生逐步培养 “量感”,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衣老师很有创意地对身边熟悉的学具进行了开发。包括 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 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xuewei0.0
    xuewei0.04年前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衣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在活动中体会了厘米的实际意义。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教学环节层层深入,通过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再到找身边的事物中的 1 厘米,让学生深刻体会 1 厘米有多长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通过 “看”、“听”、“说”、“想”、“做” 等一系列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活动,感知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大小,有表象到本质,发展学生的 “量感”。

    房殊
    房殊4年前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房殊
    房殊4年前

    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房殊
    房殊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帮助学生逐步培养 “量感”,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房殊
    房殊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同时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房殊
    房殊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fff123
    fff1234年前

    在测量小棒的长度中,衣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

    fff123
    fff1234年前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课堂。在反馈总结环节中,练习题层层递进,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fff123
    fff1234年前

    衣老师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串,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tjr
    tjr4年前

    衣老师设计的 “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 非常有必要,因为当起点不是零时,学生进行读数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总结出经验,提炼出方法,这个环节正是基于学生经验的设计,非常有价值。

    tjr
    tjr4年前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的游戏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长 1 厘米,3 厘米和 5 厘米它们的长度只有 2 厘米的差别,对刚学习 1 厘米的学生来说识别并不容易,学生在用手估,用尺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量的感觉更加敏感、精准。

    tjr
    tjr4年前

    虽然学生平时经常会用到直尺,但是对于尺子的认识是模糊的,有很多常识并不清楚,而本节课细致入微的研究恰恰明晰了学生的很多迷思,为后续学习其它单位做出了铺垫。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本节课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物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衣老师通过四个问题串不断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的量感。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衣老师用不同长度的物体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主动发现长度 1 厘米的物品,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本节课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测量不同的长度,并通过分享验证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寓教于乐。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本节课作为 “认识单位量” 的第一课,衣馨老师巧妙的取材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更加有效直观地让同学们理解度量的思想,增强数学与生活直观联系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 “量感”。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衣老师设计的 “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 非常有必要,因为当起点不是零时,学生进行读数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总结出经验,提炼出方法,这个环节正是基于学生经验的设计,非常有价值。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衣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充分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在活动中体会了厘米的实际意义。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本节课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lixue926
    lixue926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统一的长度单位,即 “厘米” 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去衡量物体的长短,为培养学生的 “量感” 打下坚实的基础。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老师不仅让学生认识厘米了建立 1cm 的表象,会让学生们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发展学生的量感。

    wangdan1
    wangdan1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王利超
    王利超4年前

    《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

    王利超
    王利超4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衣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衣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王利超
    王利超4年前

    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王利超
    王利超4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中,衣老师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用度量的思想贯穿整节课,在各个活动设计上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这些课堂亮点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用自制 1 厘米小磁条学习厘米,新颖有创意。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本节课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liwanqi1997
    liwanqi19974年前

    老师注重 " 生活味” 和 “数学味” 的统一,本节课,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j y y
    j y y4年前

    内容设计详实,步骤清楚,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建立了直观的量感,积累活动经验。

    j y y
    j y y4年前

    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愿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j y y
    j y y4年前

    衣老师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串,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4年前

    本节课,衣馨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课堂。在反馈总结环节中,练习题层层递进,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温冬雪
    温冬雪4年前

    衣老师,您的教学设计紧凑,从认识感知 1 厘米 — 体会测量 1 厘米 — 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层层递进,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整节课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都比较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以致用,通过在生活中测量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能加深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

    小胡不糊涂
    小胡不糊涂4年前

    课堂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

    小胡不糊涂
    小胡不糊涂4年前

    本节课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longhongyan
    longhongyan4年前

    这节课认识直尺环节,让学生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思想,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黑龙江大庆郭忠福
    黑龙江大庆郭忠福4年前

    从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

    dxyz1115
    dxyz11154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培养 1 厘米的量感。

    李楠
    李楠4年前

    老师的导入比较吸引人,通过谜语导入,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书桌,进而李老师追问同学们怎样量书桌的长度,学生有的用手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文具盒量,为什么他们两的不一样呢?顺其自然的要统一标准,即用长度单位 --- 厘米进行测量。

    dxyz1115
    dxyz11154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以及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衣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李楠
    李楠4年前

    在自学探究环节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通过李老师引导,孩子们知道了大数减小数就是他们的长度,并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孩子们的估一估,量一量,以及判断小熊的量法是否正确,进一步巩固孩子所探究的新知识。

    李楠
    李楠4年前

    在讨论解疑环节中,老师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本所学习的有关内容,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充分尊重。

    李楠
    李楠4年前

    在反馈总结环节中,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小星星
    小星星4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课桌开始展开教学,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从实际的测量,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4年前

    教师先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 1 厘米,体会 1 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 2 厘米、5 厘米 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一参与、思考.

    wei360786795
    wei3607867954年前

    导入环节,创设直接观察比较,让学生选择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测量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很重要。

    wangfengying_55
    wangfengying_554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衣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衣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段艳云
    段艳云4年前

    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段艳云
    段艳云4年前

    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更好的测验了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wangfengying_55
    wangfengying_554年前

    衣老师密切数学和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段艳云
    段艳云4年前

    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段艳云
    段艳云4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培养 1 厘米的量感。

    内蒙古包头刘洁
    内蒙古包头刘洁4年前

    老师在选题思考时联系课程的思考十分深刻,小学阶段是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是在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物理量的学习中不断发展的。为学生建立厘米概念,通过不同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内蒙古包头刘洁
    内蒙古包头刘洁4年前

    老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整体进行分析课程,分析了本科的优点以及缺点,为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内蒙古包头刘洁
    内蒙古包头刘洁4年前

    老师在教学一开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观看视频,引发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样的本子,为何测量结果不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内蒙古包头刘洁
    内蒙古包头刘洁4年前

    老师在教学第二环节时,首先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同学们自己去说一说,找一找一厘米的事物,例如手指的宽、门牙的宽、橡皮的宽。

    内蒙古包头刘洁
    内蒙古包头刘洁4年前

    老师设计了游戏环节,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寻找对应长度的小棒。分别是长 1 厘米,3 厘米。分享是怎么估出来的,并进行验证,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吉林榆树王艳侠
    吉林榆树王艳侠4年前

    本节课,衣老师运用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武锐
    武锐4年前

    本节课,老师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17684720732
    176847207324年前

    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同学们自己去说一说,找一找一厘米的事物。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吉林榆树王艳侠
    吉林榆树王艳侠4年前

    谜语导入,设计悬念,并引出新课,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本节课的教具学具丰富,学生通过操作,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厘米的长度,在操作过程中认识,知识点的生成顺理成章,学生学会了探索,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5804436003
    158044360034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姜羽秋
    姜羽秋4年前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平
    小平4年前

    感叹于教师的教材的深入挖掘与创新处理,本节课教师在引入直尺进行测量前,先学生认识 1cm 的磁条,建立 1cm 的实际意义,然后让学生磁条测量本子短边的长,从 1cm1cm 的摆,到把磁条粘起来,再标上刻度,充分经历了尺子的产生过程,体验了长度单位不断累加的思想。虽然此过程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有了这一亲历过程,对度量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后面认识直尺与用直尺进行测量要轻松容易了许多。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在课程开始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引发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本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了 1 厘米的量感。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老师在教学第二环节时,首先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同学们自己去说一说,找一找一厘米的事物,例如手指的宽、门牙的宽、橡皮的宽。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本节课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测量不同的长度,并通过分享验证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寓教于乐。

    小平
    小平4年前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直尺时,采用的方式丰富,找 1cm、几 cm,找数学 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cm,对比米尺和直尺上的 1cm 是否一样长,找 2cm,4cm 等,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对直尺有了深刻认识,为测量物体的长度打好基础,且也帮助学生初步积累了 1cm 或是几 cm 的长度单位量感,发展了学生初步的长度单位量感。

    小平
    小平4年前

    量感的培养离不开估测。教师注重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当认识 1cm 后,教师从盒子里拿出长是 1cm,3cm 的小棒,并分享是怎样估出来的,在此前用 1cm 磁条测量练习本短边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了单位累加的思想,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

    四川成都叶
    四川成都叶4年前

    衣老师的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引发知识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知识冲突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在后续的操作活动中为解决开始的目标进行辩证思考,这样的数学教学有宽度也有深度。

    山西运城刘晨霞
    山西运城刘晨霞4年前

    老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让学生从生活中比较长度出发引出冲突,过渡到直尺产生的必要性,为学生量感的形成树立了一个具象的标尺。在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又引出了度量单位 “厘米”,一步一步细化学生对量的感知,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度量工具打下了基础。小磁条教具,易固定不易挪动,也是非常用心的,非常值得借鉴。

    谢福琼
    谢福琼4年前

    用度量的思想贯穿整节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培养 1 厘米的量感。在各个活动设计上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这些课堂亮点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用自制 1 厘米小磁条学习厘米,新颖有创意。

    刘苗
    刘苗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衣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了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4年前

    量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在多样的活动中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有效地让学生体会直尺存在的必要,能够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馨老师这节课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在将长度为 1cm 的小磁条拼接的过程中,培养度量意识,发展量感。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老师的这节课,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紧扣本次大赛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 量感 ' 学习方式的探索”。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学具 1 厘米小磁条能看出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经过巧妙的构思,真正把学具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无形的量感变得有形。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 1cm 的长度,通过拼接小磁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对 1cm 的感知,在估一估的过程中完成 1cm 表象的建立,对单位长度概念的建立指向了量感的培养。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练习的设计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通过 “看”、“听”、“说”、“想”、“做” 等一系列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活动,感知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大小,有表象到本质,发展学生的 “量感”。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中衣老师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串,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yulin2forever
    yulin2forever4年前

    本节课的巧妙在于学具的制作,学生有充足的学具进行操作,进而达到很好的对厘米的认识,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简单来讲,学具的使用时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江小苹
    江小苹4年前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学生真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是真实的,有用的。

    xinxin_187
    xinxin_1874年前

    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课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黄老师
    黄老师4年前

    本课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培养 1 厘米的量感。在各个活动设计上逐步培养学生的 “量感”,这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一)周淑艳4年前

    教师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hanyang900109
    hanyang9001094年前

    老师在认识尺子的环节专门设计了用 1 厘米小磁铁测量本子的长度,让学生经历拼的过程,体验长度单位的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又经过拼的麻烦、数的麻烦去经历直尺的产生的过程,在不断冲突中理解直尺的构造,也为后面测量做好了铺垫。

    王琳17839982987
    王琳17839982987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设计注重量感的培养和学生主题观念的关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 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说反话游戏,二 x 班同学,准备好了吗?开始咯。

    向上看 —— 向下看,向下看 —— 向上看,向左看 —— 向右看,想前看 —— 向后看,举起左手 —— 举起右手,大西瓜 —— 小西瓜,坐下去 —— 站起来,向右转 —— 向左转,(老师们好。)向右转 —— 向左转,(游戏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就玩到这里,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好吗?好。同学们好 —— 老师您好 —— 请坐。)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一个是橡皮,一个是长尾夹,而且它们不一样长。

    师: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能让结果一样呢?(突出重点)

    预设:

    生 1:可以都用同一种东西去测量。

    生 2: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师:哦,那也就是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工具去测量对吗?(不知道对不对)

    师:这是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

    师:想一想他的说法对吗? 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物体的测量结果一样呢?(见学生强调)

    那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衣馨
    衣馨4年前

    二、 探索新知,认识 1 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1. 认识厘米,初步感知 1 厘米

    师:其实呀这个标准早就确定好了,我们把这个长度(举起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规定这根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强调 1cm)

    师:板书(厘米),这个字念厘 (lí),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厘米。(厘米)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我们先来研究 1 厘米。

    2.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①用手比一比 1 厘米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小磁条,感受一下 1 厘米有多长,手指不要动,把小磁条拿走,再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坐好,你能再用手来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吗,拿起小磁条看看你比的准不准?

    ②找一找身边的 1 厘米(黑板出现手指照片,牙照片,订书器照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在身上或者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 生发言)

    (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 1 厘米,还有的说铅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 1 厘米……)

    师:(说到手指宽)把你们的手指举起来,看看手指的宽是不是大约 1 厘米?这位同学找到了我们身体上的 1 厘米。请坐。

    生: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同桌互相笑一笑,你们也来看看,是不是大约 1 厘米呀?

    师:老师也找到了 1 厘米,快来看看,订书钉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老师衣服上扣子边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③画一条长 1 厘米的线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 1 厘米,请你拿出笔,用数学书的这条边来帮忙,在白纸上画一条长 1 厘米的线,画完的请坐好。

    生画。

    师:我们怎么验证呢?

    师:你觉得 1 厘米怎么样?

    生:很短。

    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多次活动:先认识 1 厘米,然后感受 1 厘米,再比划 1 厘米,然后寻找 1 厘米,最后画 1 厘米长的线,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衣馨
    衣馨4年前

    三、体会尺子存在必要性,认识直尺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师:这回再量本子这条边有长?我们就可以把 1 厘米长的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那咱们也来量一量吧

    师:谁能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活动要求:

    1. 同桌合作,用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

    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要动。

    师: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开始测量。(打展台,找汇报小组)

    生测量。

    师:时间到了,哪组能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生汇报。

    生:我们组把所有的小磁条都整齐摆上了,测量出本子的这条边有 13 个小磁条的长度,就是 13 个 1 厘米,是 13 厘米。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的。

    生:不一样。

    师:他们也是把小磁条接起来,他们为什么是 12 厘米呢?(生帮摆)

    师:请你把白板拿到前面来,大家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结果不一样呢?

    生:他们的磁条中间有缝隙。

    师:那你们能自己调整一下吗?(生调整)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有多少厘米?

    生:13 厘米,嗯,看起来我们摆的时候要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呀。

    师:为了买到合适的本皮,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量一量本字的这条长边有多长,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生:把小磁条粘起来。

    师:(老师拿出已经粘好的小磁条)他说什么?老师要用魔法实现你们的好办法,1,2,3 变~. 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

    (如果没有说出来的:

    师:老师变了一个魔法,谁看懂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把小磁条都连起来了。

    师:那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请你到前面来。)

    生去前面展台处测量。生慢慢数。

    师:咱们一个一个数,数了好长时间,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多少厘米?

    (如果有孩子提到直尺:

    师:直尺上有什么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多长?

    生:有数字。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也给它标上数。)

    生:可以标上数字。

    师:从这到这是 1 个小磁条的长度,也就是 1 厘米,我们标 1,接着数,标 2,继续,3,4,5,6...... 这样我们一下就看出它有 13 厘米长,这个工具真好,一眼就能看出测量的结果,我们再用它来量一下这支铅笔有多长。

    生:15 厘米。

    师:这是测量的起始位置,我们可以标上哪个数呢?

    生:0。

    师:1 个小磁条长 1 厘米,为了把这个长度单位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长度单位写在旁边。(写:厘米)

    师:我们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哪样学具很像?

    生:直尺(把直尺放到小磁条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小磁条测量本子边的长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厘米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 —— 尺子存在的必要性。


    2. 认识直尺

    师:你们都有直尺吗,请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黑板贴直尺)老师也
    带来了一把直尺,同学们你们能看清吗?老师用放大镜把直尺的一部分放大了,这样你们看得更清楚,谁来说一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① 认识刻度

    生:有很多数。

    师: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从 0 开始的。

    师:按顺序数一数你的直尺上的数,开始。

    生数。

    师:再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什么?

    生:有好多排列整整齐齐长短不一的竖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直尺上 0 和 1 之间有两个字母,你看到了吗?

    生:字母 cm。

    师:(没有的可以看老师的直尺)

    师:你知道 cm 是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黄色粉笔板书:cm)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师:尺子上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

    ② 找尺子上 1 厘米

    师:我们来找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比如 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谁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师:老师考考你,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14.

    师:同学们找的特别快,再想一想,13 和谁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手往前辅助一下)

    生:13 和 12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找的非常正确,只要相邻的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同学们看老师也带来一把尺子,你猜猜看咱俩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 / 不一样。

    师:那你能拿着你的直尺到前面来对比一下吗?

    生:一样长的。

    师:没错,咱们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只不过老师的尺子长,数多一点,你的尺子短,数就少一点。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 2 厘米吗?

    生:从 0 到 2 的长度是 2 厘米,从 2 到 4 的长度是 2 厘米。

    师:只要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两个。

    师:你来找找哪里有 4 厘米?

    生:从 0 到 4 的长度是 4 厘米,从 2 到 6 的长度是 4 厘米。

    师:只要它们中间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四个。

    师:6 厘米呢?

    生:0 到 6 的长度是 6 厘米。2 到 8 的长度是 6 厘米。

    师:只要有几个 1 厘米就行?

    生:6 个 1 厘米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尺子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学习作铺垫。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尺子上的 1 厘米是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大格的长度,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四、 估计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请你从书桌堂里拿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小盒子。打开盖子,然后坐好,看谁坐的最标准,她坐得真好。

    师:请听口令,在盒子里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棒,安静的举起来。(其他小棒,不要动哦,要不你就犯规啦)

    师:怎么判断你的小棒长是不是 1 厘米?

    生 1:我用手指宽对比了一下。

    生 2:我拿刚才一个小磁条来对比一下。

    生 3:我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 1 厘米?如果你拿对了,请你把小棒放回到盒子中,快速坐好,如果你拿错了,请你再找一找。

    师:这回找到 1 厘米了吧?

    师:游戏继续,请你从盒子里再拿出一根长 3 厘米的小棒,举起来。

    师:你怎么判断它的长大约是 3 厘米的?

    生 1:我是看出来的,1 厘米大约这么长(手比 1 厘米),3 厘米有 3 个这么长。

    生 2:我用手指比了比,大约有 3 个手指宽。

    师:再互相比一比,你们的小棒长度一样吗?那你要想知道你拿的是不是 3 厘米,咱们可以怎么验证一下?

    生:我可以拿刚才的小棒来对比一下。如果它有三个小棒那样长,就对了

    生 2:我可以在直尺上找到 3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3 厘米是从几到几呀?

    生:从 0 到 3。

    师:也就是有 3 个 1 厘米呀。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大约 3 厘米?

    生验证。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最后一关,请你拿出红色的小棒,你能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生 1:我觉得大约是 4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分享

    生 2:我觉得大约是 5 厘米。

    师:说一说你估测的方法?

    生分享。

    生 3:我觉得大约是 6 厘米。

    师:你也来分享一下你怎么估的?

    生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游戏中,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并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2. 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师:那到底是几厘米?(如果时间不允许,直接收尾: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如何测量。)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用直尺测量一下。

    师:现在请拿出你的直尺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长度,测量完毕的同学请想一想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测量方法。

    生测量,师巡视。

    师:时间到,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测量的?

    生:首先我要把直尺和小棒挨上,然后小棒的一端对准 0 刻度线。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几就是几厘米。

    师:它的方法是 0 对准小棒的一端,看另一端指向 5,0 到 5 之间有 5 个 1 厘米,所以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5 厘米。

    师:为什么从 0 开始,不从尺子的边沿开始呢?我们尺子在使用过程中,会用磨损,所以会空出一部分,那我们从 0 开始测量,直尺上的 0 就表示 —— 起点。

    生:表示起点。(板书:刻度 0 表示起点。)

    师:没错,0 可以表示很多意思,尺子上的 0 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0 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都会测量了吗?请你们拿出这根木质小棒量一量,它有多长?

    生测量,巩固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先估计再测量,陪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通过探索、交流和分析,使学生体会从 “刻度 0” 开始测量的优势,测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五、 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就要下课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还知道怎么用直尺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再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反思(二稿)】

    大家好,首先我先反思一下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节课,我们承接的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 —— 教室有多长,孩子们已经经历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我们通过小视频的情境帮助孩子再次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观看完视频,孩子能够通过上节课的体验,知道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孩子很快能说出用同一物体测量,结果是一样的。能看出课堂上孩子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然后在认识 1 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的环节上。我借助 1 厘米长的小磁条建立 1 厘米的概念,从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调动了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孩子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到最后找一找环节,孩子们找到了手指的宽度,上门牙的宽度,学具板的厚度等,都能看出学生对 1 厘米的表象建立的还不错。基本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我还设计了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环节,本节课孩子们用长 1 厘米的小磁条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学生发现 1 厘米长的小磁条摆放起来很麻烦的时候,孩子们想到把小磁条粘起来,1 厘米的个数数起来比较麻烦的时候,孩子们想到标上数字。在整个过程中,孩子经历了尺子产生的过程。我觉得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

    最后我还让孩子估测一些小棒的长度,估测之后再通过验证来教学生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第二个我想反思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方式的达成情况,考虑到学生是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小组合作如果四人一个小组的话,对他们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很多情况下我设计的是同桌两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样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班孩子特别会交流,会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这是令我佩服的。而两人一组使学生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也是很充分的,本节课重点就是让孩子操作,在操作中感悟。

    第三个我想反思一下关于课堂的生成的处理,其实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了很多的预设,但是这个班的孩子的生成,让我们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但是我的课堂处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在创造直尺的过程中,孩子在听完我问的 “如何让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之后,没有直接说出接起来,我当时处理的有点过急,所以当时要是能耐心引导就更好了。这也是我课下需要继续努力提升的。

    请大家能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rose2251
    rose22514年前

    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杨霞
    杨霞4年前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衣老师通过视频,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加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再认识厘米,找身边的 1 厘米活动中,学生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通过用小磁条测量本子有多少个 1 厘米,得到度量的结果,实际上是量的累加的过程。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设计注重量感的培养和学生主题观念的关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吉林德惠庄丽
    吉林德惠庄丽4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如对于 1 厘米的量感,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 1 厘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在经过不断的体验和矫正后,不同学生对 1 厘米这个单位量的量感就会趋于一致。

    燕子
    燕子4年前

    本节课老师通过三个环节发展学生量感:第一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二环节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第三环节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整个探索活动,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杨艳霞
    杨艳霞4年前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小磁条测量本子边的长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厘米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 —— 尺子存在的必要性。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lxr000106lxr
    lxr000106lxr4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要求学生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新授课环节中,杨老师安排了多次活动:感受 1 厘米,比划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画 1 厘米长的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测量长度的过程会得到度量的结果,实际上是量的累加的过程,参与体验必不可少! 山西运城 梁雪荣

    姚清波
    姚清波4年前

    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但是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老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建立起厘米和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如:在直尺上尽可能找出 1 厘米,让学生最后明白,直尺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寻找生活中和身体中的 1 厘米,在寻找的过程中,找一次就建立一次,所以经历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 1 厘米的概念感悟较深。

    王朝霞
    王朝霞4年前

    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能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关注学生的量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并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设计三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

    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说反话游戏,二 x 班同学,准备好了吗?开始咯。

    向上看 —— 向下看,向下看 —— 向上看,向左看 —— 向右看,想前看 —— 向后看,举起左手 —— 举起右手,大西瓜 —— 小西瓜,坐下去 —— 站起来,向右转 —— 向左转,(老师们好。)向右转 —— 向左转,(游戏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就玩到这里,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好吗?好。同学们好 —— 老师您好 —— 请坐。)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一个是橡皮,一个是长尾夹,而且它们不一样长。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想法吗?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能让结果一样呢?(突出重点)

    预设:

    生 1:可以都用同一种东西去测量。

    生 2: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师:哦,那也就是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工具去测量对吗?(不知道对不对)

    师:这是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

    师:想一想他的说法对吗? 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物体的测量结果一样呢?(见学生强调)

    那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衣馨
    衣馨4年前

    二、探索新知,认识 1 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1. 认识厘米,初步感知 1 厘米

    师:其实呀这个标准早就确定好了,我们把这个长度(举起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规定这根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强调 1cm)

    师:板书(厘米),这个字念厘 (lí),(读一遍)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厘米。(厘米)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 “cm” 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我们先来研究 1 厘米。

    2.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①用手比一比 1 厘米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小磁条,感受一下 1 厘米有多长,手指不要动,把小磁条拿走,再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坐好,你能不动小磁条,再用手来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吗,拿起小磁条看看你比的准不准?

    ②找一找身边的 1 厘米(黑板出现手指照片,牙照片,订书器照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在身上或者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 生发言)

    (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 1 厘米,还有的说铅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 1 厘米……)

    师:(说到手指宽)把你们的手指举起来,看一看,比一比,手指的宽是不是大约 1 厘米?你估计的非常准,这位同学找到了我们身体上的 1 厘米。请坐。

    生:学生的上门牙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变图片)

    师:同桌互相笑一笑,你们也来看看,是不是大约 1 厘米呀?

    (如果学生找的不对:

    请你拿出 1 厘米长的小磁条,比一比,有点长了,是吧,看来你需要再拿小磁条比一比,看看 1 厘米有多长哦。)

    师:老师也找到了 1 厘米,快来看看,橡皮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老师衣服上扣子边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我们就找到这里。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多次活动:先认识 1 厘米,然后感受 1 厘米,再比划 1 厘米,然后寻找 1 厘米,最后画 1 厘米长的线,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衣馨
    衣馨4年前

    三、体会尺子存在必要性,认识直尺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师:这回再量本子这条边有长?我们就可以把 1 厘米作为统一的标准,那咱们也来量一量吧

    师:谁能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活动要求:1. 同桌合作,用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要动。

    师: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开始测量。(打展台,找汇报小组)

    生测量。

    师:时间到了,哪组能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生汇报。

    生:我们组把所有的小磁条都整齐摆上了,测量出本子的这条边有 13 个小磁条的长度,就是 13 个 1 厘米,是 13 厘米。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一样:师: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的。

    不一样:师:他们也是把小磁条接起来,他们为什么是 12 厘米呢?(生帮摆)

    师:请你把白板拿到前面来,大家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结果不一样呢?

    生:他们的磁条中间有缝隙。

    师:那你们能自己调整一下吗?(生调整)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有多少厘米?

    生:13 厘米,嗯,看起来我们摆的时候要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首尾相接。

    师:为了买到合适的本皮,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量一量本字的这条长边有多长,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生:把本子调过来。

    师:把本子调过来,那够长吗?不够,咱们还需要一个一个摆,还有点麻烦。怎么办?能不能补一个一个摆了?)

    生:把小磁条粘起来。

    师:(老师拿出已经粘好的小磁条)他说什么?老师要用魔法实现你们的好办法,1,2,3 变~. 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

    (如果没有说出来的:

    师:老师变了一个魔法,谁看懂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把小磁条都连起来了。

    师:那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请你到前面来。)

    生去前面展台处测量。生慢慢数。

    师:咱们一个一个数,数了好长时间,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多少厘米?

    (①我们数了两遍,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厘米?

    ②如果有孩子提到直尺:

    师:直尺上有什么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多长?

    生:有数字。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也给它标上数。)

    生:可以标上数字。

    师:从这到这是 1 个小磁条的长度,也就是 1 厘米,我们标 1,接着数,标 2,继续,3,4,5,6...... 这样我们一下就看出它有 13 厘米长,这个工具真好,一眼就能看出测量的结果,我们再用它来量一下这支笔有多长。

    生:14 厘米。

    师:我们从这开始测量,所以我们把这标成 0。(标 0)

    师:我们之前学习的 0 表示没有,在这里的 0 表示什么呢?

    师:从这开始测量,所以表示起点的意思。

    师:1 个小磁条长 1 厘米,为了把这个长度单位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长度单位写在旁边。(写:厘米)

    师:我们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哪样学具很像?

    生:直尺(把直尺放到小磁条上)。

    师:我们的尺子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小磁条测量本子边的长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厘米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 —— 尺子存在的必要性。


    2. 认识直尺

    师:你们都有直尺吗,请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黑板贴直尺)老师也带来了一把直尺,同学们你们能看清吗?老师用放大镜把直尺的一部分放大了,这样你们看得更清楚,谁来说一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认识刻度

    生:有很多数。

    师: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从 0 开始的。

    师:按顺序数一数你的直尺上的数,开始。

    生数。

    师:再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什么?

    生:有好多排列整整齐齐长短不一的竖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直尺上 0 和 1 之间有两个字母,你看到了吗?

    生:字母 cm。

    师:(没有的可以看老师的直尺)

    师:你知道 cm 是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黄色粉笔板书:cm)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师:尺子上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

    找尺子上 1 厘米

    师:我们来找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比如 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谁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师:老师考考你,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14.

    师:同学们找的特别快,再想一想,13 和谁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手往前辅助一下)

    生:13 和 12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13 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数字)

    师:找的非常正确,只要相邻的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你们直尺上的 1 厘米都一样长吗?和你同桌比一比。

    师:是一样长的吗?

    生:是的

    (出现不是一样长:请你们到前面来比一比。

    师:我们要对齐哦,所以是一样长的。)

    师:看,老师也带来一把尺子,你和我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 / 不一样。

    师:那你能拿着你的直尺到前面来对比一下吗?老师这 0 没写,其实这条边就是 0,对齐看看,咱们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的。

    没错,咱们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只不过老师的尺子上 1 厘米多,所以长,你的尺子上 1 厘米少,所以尺子短。

    师:那中国的 1 厘米和外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

    师:哎,答对啦,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无论在哪里,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对吗?)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 2 厘米吗?

    生:从 0 到 2 的长度是 2 厘米,从 2 到 4 的长度是 2 厘米。

    师:只要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两个。

    师:你来找找哪里有 4 厘米?

    生:从 0 到 4 的长度是 4 厘米,从 2 到 6 的长度是 4 厘米。

    师:只要它们中间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四个。

    师:刚下我们在直尺上找了 1 厘米,2 厘米和 4 厘米,同学们你想找几厘米?请你在自己的直尺上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几厘米?

    师:找同学来说一说。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尺子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学习作铺垫。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尺子上的 1 厘米是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大格的长度,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衣馨
    衣馨4年前

    四、估计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非常积极,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请你从书桌堂里拿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小盒子。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坐的最标准,她坐得真好。

    师:请听游戏规则,在盒子里找出相应长度的小棒。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在盒子里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棒,安静的举起来。(其他小棒,不要动哦,要不你就犯规啦)

    师:怎么判断你的小棒长是不是 1 厘米?

    生 1:我用手指宽对比了一下。

    生 2:我拿刚才一个小磁条来对比一下。

    生 3:我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 1 厘米?如果你拿对了,请你把小棒放回到盒子中,快速坐好,如果你拿错了,请你再找一找。

    师:这回找到 1 厘米了吧?

    师:游戏继续,请你从盒子里再拿出一根长 3 厘米的小棒,举起来。

    师:你怎么判断它的长大约是 3 厘米的?

    生 1:我是看出来的,1 厘米大约这么长(手比 1 厘米),3 厘米有 3 个这么长。

    生 2:我用手指比了比,大约有 3 个手指宽。

    师:再互相比一比,你们的小棒长度一样吗?那你要想知道你拿的是不是 3 厘米,咱们可以怎么验证一下?

    生:我可以拿刚才的小棒来对比一下。如果它有三个小棒那样长,就对了。

    生 2:我可以在直尺上找到 3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3 厘米是从几到几呀?

    生:从 0 到 3。

    师:也就是有 3 个 1 厘米呀。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大约 3 厘米?

    生验证。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最后一关,请你拿出红色的小棒,你能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生 1:我觉得大约是 4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分享。

    生 2:我觉得大约是 5 厘米。

    师:说一说你估测的方法?

    生分享。

    生 3:我觉得大约是 6 厘米。

    师:你也来分享一下你怎么估的?

    生分享。

    师:那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需要怎么办?

    生:用直尺测量。

    师:那怎么测量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游戏中,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并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衣馨
    衣馨4年前

    五、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就要下课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还认识了直尺,知道了尺子的形成过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再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反思】

    首先我想先反思一下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一个目标是再次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直接播放小视频,能够再次唤醒孩子统一长度单位的意识,可以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是能够快速说出 “统一测量单位的”,说明孩子对第 1 课时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目标二是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在借助小磁条认识 1cm、感知有 1cm 之后,学生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来帮助他们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找到了门牙的宽、手指的宽、数学书的厚等大约是 1 厘米,学生的估计还是比较准的,能看出学生对 1 厘米的表象建立的还不错。

    目标三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学生通过 1 个个磁条的拼接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一个个拼麻烦,学生说接起来;一个个数麻烦,学生说标数字。逐步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学习是很投入并很感兴趣的。最后承接的环节应该是估计 1cm、几厘米,然后用直尺测量验证,进而学习直尺的测量方法。看到学生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上看,学生对测量方法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另外我想反思一下关于课堂的生成的处理,其实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了很多的预设,但是本节课孩子的生成,让我们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说在把小磁条粘起来部分,孩子们直接就想出来了,说明孩子的反应是非常快速的,但是我的课堂处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在下面标上数,这样数起来更方便,我可能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那个环节处理有点拖拉。问题提问要准确也是我课下需要继续努力提升的方面。

    我的反思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老师!希望多批评指正!

    mice丽
    mice丽4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五个环节贯穿整堂课。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 1:认识厘米 ,让学生体会 1 厘米的长度,并能寻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厘米。2. 测量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感知量感。

    18835957390
    188359573904年前

    衣馨老师设计了估测的环节,帮助学生积累测量的活动经验,也为进一步学习测量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发展学生量感。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衣老师这节课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敢于放手,把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操作、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

    本节课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时候,特别是认识 1 厘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同学们自己去说一说,找一找一厘米的事物,例如手指的宽、门牙的宽、橡皮的宽等等,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便于理解厘米的概念,建立量感。

    五月第四天
    五月第四天4年前

    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尊重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长度的量感。

    825657661
    8256576614年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 - 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 -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培养学生估计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限时领免费会员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

    LT666
    LT6664年前

    这节课衣老师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以 1 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

    在认识直尺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好,学生通过认识尺子的过程,提高了知识面,为以后学习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深刻理解尺子上的 1 厘米是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大格的长度,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在认识直尺的过程中,正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

    yyj123456
    yyj123456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能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关注学生的量感发展。

    乔
    4年前

    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渗透量感,通过量感理解,感悟。因为量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采用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模型找到基于单位量去估测叠加量找到现实中的物品,再到从具体的量抽象出长度的感知画出叠加量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量感在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

    ljj223
    ljj2234年前
     每个计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都是丰富计量单位量感的过程,将被测对象与计量单位进行比较,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标准的计量单位,而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就是计量单位的累加。本节课中老师设计了直尺的制作过程,既聚焦了度量的本质,又建立了计量单位的量感。
    ljj223
    ljj2234年前

    每个计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都是丰富计量单位量感的过程,将被测对象与计量单位进行比较,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标准的计量单位,而测量工具的制作原理就是计量单位的累加。本节课中老师设计了直尺的制作过程,既聚焦了度量的本质,又建立了计量单位的量感。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4年前

    老师本节课我认为设计的非常好,并没有直接出示直尺,让学生去观察,而是通过让学生借助一些生活中的 1 厘米长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当需要测量的物体太长的时候学生就发现不太方便,于是才引出要用直尺,因为有刻度线和数字,测量更方便。这样的设计让学生非常感兴趣!

    syt_ly
    syt_ly4年前

    在衣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体验、理解 1 厘米的实际意义,对 1 厘米有初步感知,并能寻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后续学生亲身体验用 1 厘米的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带来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直尺存在的必要性。本节课中,先估计再测量,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的同时,通过探索、交流和分析,体会到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的优势,测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zxy123
    zxy1234年前

    衣老师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旨为培养学生的量感服务。最让我喜欢的环节是对探究尺子形成过程和产生的必要性,为后面学习用尺子测量打下坚实基础,有效的突破本课学习中的重难点。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衣老师本节课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把握得十分透彻,让学生充分体验、认知、理 1 厘米有多长。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多种视角,感知量感!

    tjr
    tjr4年前

    本节课通过带领学生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从感知到表象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tjr
    tjr4年前

    直尺对学生来说是 “最熟悉的陌生人”,直尺是测量的工具,也是认识厘米的载体,只有把直尺研究清楚了学生才能对厘米有更好的认识,所以本节课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直尺是非常有必要且有价值的。

    11140
    111404年前

    衣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设疑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重视学生发现与思考过程,使学生充分的经历测量活动,感知 “厘米” 概念,促进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自主构建 “厘米” 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tjr
    tjr4年前

    看到衣老师的板书,让我能感受到每一稿设计的变化与思考,非常期待看到衣老师最后一稿的板书,用放大镜的设计让人印象深刻,直观而严谨。

    tjr
    tjr4年前

    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这个问题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和 14,少部分学生会想到 12 和 14,通过这个问题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得出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tjr
    tjr4年前

    本节课衣老师使用的学具都是长短不同的小棒,我认为也可以适当出现一些生活中的几厘米,让学生对于几厘米的认识更加丰富。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

    此课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建构了量感本质。再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了不同层次的活动过程,发展了学生 “量感” 能力。

    靖艳双
    靖艳双4年前

    量感的培养在于体验、操作和感悟,衣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细致,从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yuhaijing
    yuhaijing4年前

    衣老师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获得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估计猜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yuhaijing
    yuhaijing4年前

    本节课学生通过比想找画移等活动,建立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合理的方法,估计小棒的长度。设计注重量感的培养和学生主题观念的关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wangmingzhu
    wangmingzhu 4年前

    衣老师的课注重培养学生关于长度的量感,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课桌进行探索,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blue16度
    blue16度4年前

    衣馨老师通过直观的课件把本节课形象的展现出来,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测量,自己从中体会课桌到底有多长,进而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从中感受度量的概念,和学会测量的乐趣,让数学变得不再那么枯燥,让孩子们爱上数学!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 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

    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 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衣馨
    衣馨4年前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发冲突 ——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观看一段小视频,思考: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分享想法。

    总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引发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衣馨
    衣馨4年前

    二、统一长度单位 —— 认识 1 厘米并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厘米,初步感知 1 厘米

    规定这个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把小磁条的长度作为统一的标准。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①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②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 1:手指的宽

    生 2:上门牙的宽

    生 3:图钉的长

    生 4:橡皮的厚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衣馨
    衣馨4年前

    三、体会尺子存在必要性,认识直尺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把 1 厘米长的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可以用小磁条来摆一摆。

    活动任务:测量本子短边的长度。

    活动要求:

    1. 同桌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的长度。

    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用小磁条测量本子长边有多少个 1 厘米。不动学具,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①小磁条粘起来。

    用连起来的小磁条测量一下本子长边的长度。

    ②标上数字。

    在数有多少厘米的时候,数起来比较麻烦,引导学生在连起来的磁条下面标记数字。

    再用创造的工具测量笔的长度,体会创造的工具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标记起始位置 ——0

    标记长度单位 —— 厘米

    观察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学具 —— 直尺比较像。

    总结: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同时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衣馨
    衣馨4年前

    2. 认识直尺

    ①寻找直尺上都有什么?(黑板贴直尺和直尺的一部分放大图)

    认识刻度 —— 从 0 开始的,0 表示起点。

    认识刻度线 —— 长短不一的线

    认识字母 —— 厘米可以用 “cm” 表示。

    ②找尺子上 1 厘米和几厘米

    规定: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例如: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生在直尺上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思考: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生对比尺子上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

    师生对比米尺和直尺中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

    总结:厘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老师尺子上的 1 厘米多一点,所以尺子就长一点,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少一点,所以尺子就短一点。

    总结:只要两个数相邻,他们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 厘米、4 厘米和几厘米。

    总结:两个数之间有几个 1 厘米,这个数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衣馨
    衣馨4年前

    四、估计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游戏环节:拿出盒子,寻找对应长度的小棒。分别是长 1 厘米,3 厘米。分享是怎么估出来的,并进行验证。

    最后一关,拿出红色的小棒,先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5cm)分享估计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2. 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学生实际测量红色小棒长度。

    生分享测量方法:小棒的一端对准 0,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几就是几厘米。

    师:0 对准小棒的一端,看另一端指向 5,0 到 5 之间有 5 个 1 厘米,所以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5 厘米。

    再拿出一根木质小棒,先估计它的长度,再量一量,它有多长?

    生测量,巩固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从估计到测量,学习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衣馨
    衣馨4年前

    五、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总结:

    认识了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认识了直尺,它还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我们学习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衣馨
    衣馨4年前

    【终稿教学反思】

    大家好,接下来我对本节课《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进行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1. 调动多种感官,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利用 1 厘米长的小磁条,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 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后面 “找一找” 的环节中,学生找到的 1cm 长度都很标准,所以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经历尺子产生过程,感受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多个磁条依次拼接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一个个拼麻烦,学生说接起来;一个个数麻烦,学生说标数字。” 逐步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学习是很投入的,也很感兴趣的。产生了本节课的高潮,也为后面认识直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在使用尺子测量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估计小棒的长度,并交流估计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测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厘米的认识,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加强语言的精确性和引导性

    在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尺子产生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到使用 “1 厘米、1 厘米” 的测量,不方便。进而引出把很多个 “1 厘米” 接起来,但是通过这次试讲,有一部分学生想不到。因此将提问进行了优化,我如果这样问 “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测量一下本子这条边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这些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吗?” 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和引导性。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而老师是作为课堂的观察者和组织者,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精确、严谨和引导性。

    二喵
    二喵4年前

    衣老师的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探索,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衣老师通过设计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移一移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概念。

    wagbaebey
    wagbaebey4年前

    @衣馨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 “量感”。 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单位表象后,引导学生探究 “1 厘米” 与 “几厘米” 的关系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来找几厘米,并追问 “为什么这个长度是 3 厘米?5 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及时出示课件,1 厘米 1 厘米地收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也即是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的靠推理、想象来理解,这也正所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超越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这些活动都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量” 积累了活动经验。

    lynn1111
    lynn11114年前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王硕
    王硕4年前

     本节课,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zhongxiaohong
    zhongxiaohong4年前

    认识 1 厘米,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多次活动:先认识 1 厘米,然后感受 1 厘米,再比划 1 厘米,然后寻找 1 厘米,最后画 1 厘米长的线,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王硕
    王硕4年前

     这是一节很完整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硕
    王硕4年前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利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课桌等搬入到课堂中,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 “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联想长度、度量等理念,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 “生活” 与 “数学” 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王硕
    王硕4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 “师生问答” 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动手操作,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王硕
    王硕4年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王硕
    王硕4年前

     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结,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13598097693
    135980976934年前

    衣老师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厘米的过程。衣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的角度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同时,“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让学生直观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增加对统一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感知。

    王丽红
    王丽红4年前

    衣老师这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度量单位的认识、测量、体验中,让学生自己在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度量单位,在大脑中思考、想象,获得量感 。

    王硕
    王硕4年前

     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的方法来探讨课桌的长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逐步推出测量方法,再推广到身边的长度度量,为今后学习周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王硕
    王硕4年前

    本课是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由于课桌本身就是学生身边最常见的物体,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而课题的设疑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热情,《课桌有多长》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为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王硕
    王硕4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 6 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王硕
    王硕4年前

    “课桌有多长” 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王硕
    王硕4年前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 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

    王硕
    王硕4年前

    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王硕
    王硕4年前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王硕
    王硕4年前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 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王硕
    王硕4年前

    教师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lvfei220182
    lvfei2201824年前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 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13251800093
    132518000934年前

    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切身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在课堂中认识厘米,培养对厘米的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形成厘米的空间概念。让学生从量的角度体会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在本课中借助直尺让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找一找的方法去建立对 1cm 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切身的去体会,在亲身感知体验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衣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材进行测量并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新知。学生测量中巩固新知,设计恰到好处!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在探索中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让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考和行动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建立厘米的空间概念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本节课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厘米的量感。学生能在不断操作、感知、比较中累计经验、加深认识,建立厘米的量感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后续将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有帮助。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衣教师注重了学生量感的发展,从学生感知到动手测量,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必要性、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这也是本节课的精彩之处。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量感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标准的单位长度的量,充分让学生认识标准量,建立标准量的表现,再借助标准量来估量和测量,因此,1 厘米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还建议教师要设计多一些的数学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现。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量感。动手操作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活动紧凑并且指向明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并建立长度概念。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让学生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量感。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衣老师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 0—2 是 2 厘米,或是从 1—3 是 2 厘米等等。同时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了个性。发散了思维。

    王新茹
    王新茹4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额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同时本课也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米的学习及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知识的迁移做铺垫。

    尹海滨
    尹海滨4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很有层次,活动丰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量感的产生,感受量感在数学上的意义,值得借鉴

    Cc567
    Cc5674年前

    通过设计认识刻度尺观察刻度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空间感,通过认一认 比一比 找一找的实践操作活动,建立对 1 厘米的量感,在厘米的应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李宏
    李宏4年前

    衣老师这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度量单位的认识、测量、体验中,让学生自己在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度量单位,在大脑中思考、想象,获得量感 。

    李昂
    李昂4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及对厘米的认识。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额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单位的理解。同时本课也是作为测量单元的 “种子课”,为接下来米的学习及分米、毫米、千米的认识等知识的迁移做铺垫。

    hjd0413
    hjd04134年前

    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而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量”,发展学生的 “量感”

    阿佳呀
    阿佳呀4年前

    本课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10:42 · PVG 18:42 · LAX 03:42 · JFK 06:4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