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馨

衣馨

🏢  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 / 小学数学教师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237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0-30 17:31:46 +08:00
2 G 66 S 87 B
衣馨 的最新回复

【终稿教学反思】

大家好,接下来我对本节课《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进行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1. 调动多种感官,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利用 1 厘米长的小磁条,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 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后面 “找一找” 的环节中,学生找到的 1cm 长度都很标准,所以较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经历尺子产生过程,感受尺子产生的必要性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多个磁条依次拼接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一个个拼麻烦,学生说接起来;一个个数麻烦,学生说标数字。” 逐步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学习是很投入的,也很感兴趣的。产生了本节课的高潮,也为后面认识直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最后在使用尺子测量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估计小棒的长度,并交流估计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测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厘米的认识,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加强语言的精确性和引导性

在学生经历尺子的产生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尺子产生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到使用 “1 厘米、1 厘米” 的测量,不方便。进而引出把很多个 “1 厘米” 接起来,但是通过这次试讲,有一部分学生想不到。因此将提问进行了优化,我如果这样问 “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测量一下本子这条边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这些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吗?” 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语言的精确性和引导性。

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而老师是作为课堂的观察者和组织者,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精确、严谨和引导性。

五、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总结:

认识了厘米,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

认识了直尺,它还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我们学习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估计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游戏环节:拿出盒子,寻找对应长度的小棒。分别是长 1 厘米,3 厘米。分享是怎么估出来的,并进行验证。

最后一关,拿出红色的小棒,先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5cm)分享估计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活动,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量感】

2. 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学生实际测量红色小棒长度。

生分享测量方法:小棒的一端对准 0,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指几就是几厘米。

师:0 对准小棒的一端,看另一端指向 5,0 到 5 之间有 5 个 1 厘米,所以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5 厘米。

再拿出一根木质小棒,先估计它的长度,再量一量,它有多长?

生测量,巩固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从估计到测量,学习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2. 认识直尺

①寻找直尺上都有什么?(黑板贴直尺和直尺的一部分放大图)

认识刻度 —— 从 0 开始的,0 表示起点。

认识刻度线 —— 长短不一的线

认识字母 —— 厘米可以用 “cm” 表示。

②找尺子上 1 厘米和几厘米

规定: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例如: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生在直尺上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思考: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生对比尺子上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

师生对比米尺和直尺中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

总结:厘米是国际上常用的长度单位,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老师尺子上的 1 厘米多一点,所以尺子就长一点,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少一点,所以尺子就短一点。

总结:只要两个数相邻,他们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 厘米、4 厘米和几厘米。

总结:两个数之间有几个 1 厘米,这个数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认识直尺、找到直尺上的 1cm、找到直尺上的几厘米等活动,体会度量的思想,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三、体会尺子存在必要性,认识直尺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把 1 厘米长的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量一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可以用小磁条来摆一摆。

活动任务:测量本子短边的长度。

活动要求:

1. 同桌合作,用长 1 厘米的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的长度。

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动。

生汇报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用小磁条测量本子长边有多少个 1 厘米。不动学具,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①小磁条粘起来。

用连起来的小磁条测量一下本子长边的长度。

②标上数字。

在数有多少厘米的时候,数起来比较麻烦,引导学生在连起来的磁条下面标记数字。

再用创造的工具测量笔的长度,体会创造的工具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标记起始位置 ——0

标记长度单位 —— 厘米

观察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学具 —— 直尺比较像。

总结:尺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在经历直尺产生的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不断累加,感受度量的思想。同时为理解直尺的构造、借助直尺测量做铺垫。】

二、统一长度单位 —— 认识 1 厘米并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1. 认识厘米,初步感知 1 厘米

规定这个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把小磁条的长度作为统一的标准。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①用手比一比,感知 1 厘米

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长度表象。

②身边找一找,建构 1 厘米的长度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 1:手指的宽

生 2:上门牙的宽

生 3:图钉的长

生 4:橡皮的厚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寻找 1 厘米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量感。】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发冲突 ——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观看一段小视频,思考: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分享想法。

总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引发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 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

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 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教学设计终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教学反思】

首先我想先反思一下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一个目标是再次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直接播放小视频,能够再次唤醒孩子统一长度单位的意识,可以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是能够快速说出 “统一测量单位的”,说明孩子对第 1 课时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目标二是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在借助小磁条认识 1cm、感知有 1cm 之后,学生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来帮助他们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我们看到课堂上孩子们找到了门牙的宽、手指的宽、数学书的厚等大约是 1 厘米,学生的估计还是比较准的,能看出学生对 1 厘米的表象建立的还不错。

目标三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

学生通过 1 个个磁条的拼接过程,发展度量意识,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一个个拼麻烦,学生说接起来;一个个数麻烦,学生说标数字。逐步经历了直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学习是很投入并很感兴趣的。最后承接的环节应该是估计 1cm、几厘米,然后用直尺测量验证,进而学习直尺的测量方法。看到学生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上看,学生对测量方法掌握的还是很好的。

另外我想反思一下关于课堂的生成的处理,其实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做了很多的预设,但是本节课孩子的生成,让我们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比如说在把小磁条粘起来部分,孩子们直接就想出来了,说明孩子的反应是非常快速的,但是我的课堂处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在下面标上数,这样数起来更方便,我可能是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那个环节处理有点拖拉。问题提问要准确也是我课下需要继续努力提升的方面。

我的反思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老师!希望多批评指正!

五、交流回顾,总结收获

师: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就要下课了,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 厘米,知道 1 厘米有多长,还认识了直尺,知道了尺子的形成过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再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梳理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总,而且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估计长度,探究测量方法

1.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非常积极,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请你从书桌堂里拿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小盒子。放在桌面上,坐好,看谁坐的最标准,她坐得真好。

师:请听游戏规则,在盒子里找出相应长度的小棒。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在盒子里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小棒,安静的举起来。(其他小棒,不要动哦,要不你就犯规啦)

师:怎么判断你的小棒长是不是 1 厘米?

生 1:我用手指宽对比了一下。

生 2:我拿刚才一个小磁条来对比一下。

生 3:我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 1 厘米?如果你拿对了,请你把小棒放回到盒子中,快速坐好,如果你拿错了,请你再找一找。

师:这回找到 1 厘米了吧?

师:游戏继续,请你从盒子里再拿出一根长 3 厘米的小棒,举起来。

师:你怎么判断它的长大约是 3 厘米的?

生 1:我是看出来的,1 厘米大约这么长(手比 1 厘米),3 厘米有 3 个这么长。

生 2:我用手指比了比,大约有 3 个手指宽。

师:再互相比一比,你们的小棒长度一样吗?那你要想知道你拿的是不是 3 厘米,咱们可以怎么验证一下?

生:我可以拿刚才的小棒来对比一下。如果它有三个小棒那样长,就对了。

生 2:我可以在直尺上找到 3 厘米来对比一下。

师:3 厘米是从几到几呀?

生:从 0 到 3。

师:也就是有 3 个 1 厘米呀。

师:现在请所有小朋友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你拿的小棒长度是否是大约 3 厘米?

生验证。

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最后一关,请你拿出红色的小棒,你能估一估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生 1:我觉得大约是 4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分享。

生 2:我觉得大约是 5 厘米。

师:说一说你估测的方法?

生分享。

生 3:我觉得大约是 6 厘米。

师:你也来分享一下你怎么估的?

生分享。

师:那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需要怎么办?

生:用直尺测量。

师:那怎么测量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对应长度小棒的游戏中,让学生再次感受 1 厘米的长度。并探索估计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体会尺子存在必要性,认识直尺

1. 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师:这回再量本子这条边有长?我们就可以把 1 厘米作为统一的标准,那咱们也来量一量吧

师:谁能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活动要求:1. 同桌合作,用小磁条测量本子短边有多少个 1 厘米。2. 把测量结果摆好后,不要动。

师: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开始测量。(打展台,找汇报小组)

生测量。

师:时间到了,哪组能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生汇报。

生:我们组把所有的小磁条都整齐摆上了,测量出本子的这条边有 13 个小磁条的长度,就是 13 个 1 厘米,是 13 厘米。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一样:师: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的。

不一样:师:他们也是把小磁条接起来,他们为什么是 12 厘米呢?(生帮摆)

师:请你把白板拿到前面来,大家看看他们测量的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结果不一样呢?

生:他们的磁条中间有缝隙。

师:那你们能自己调整一下吗?(生调整)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有多少厘米?

生:13 厘米,嗯,看起来我们摆的时候要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首尾相接。

师:为了买到合适的本皮,老师还想用这些小磁条量一量本字的这条长边有多长,你有什么好的方法使小磁条用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生:把本子调过来。

师:把本子调过来,那够长吗?不够,咱们还需要一个一个摆,还有点麻烦。怎么办?能不能补一个一个摆了?)

生:把小磁条粘起来。

师:(老师拿出已经粘好的小磁条)他说什么?老师要用魔法实现你们的好办法,1,2,3 变~. 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

(如果没有说出来的:

师:老师变了一个魔法,谁看懂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把小磁条都连起来了。

师:那谁愿意用它来量一量?请你到前面来。)

生去前面展台处测量。生慢慢数。

师:咱们一个一个数,数了好长时间,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多少厘米?

(①我们数了两遍,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厘米?

②如果有孩子提到直尺:

师:直尺上有什么让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有多长?

生:有数字。

师: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也给它标上数。)

生:可以标上数字。

师:从这到这是 1 个小磁条的长度,也就是 1 厘米,我们标 1,接着数,标 2,继续,3,4,5,6...... 这样我们一下就看出它有 13 厘米长,这个工具真好,一眼就能看出测量的结果,我们再用它来量一下这支笔有多长。

生:14 厘米。

师:我们从这开始测量,所以我们把这标成 0。(标 0)

师:我们之前学习的 0 表示没有,在这里的 0 表示什么呢?

师:从这开始测量,所以表示起点的意思。

师:1 个小磁条长 1 厘米,为了把这个长度单位体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长度单位写在旁边。(写:厘米)

师:我们发明的这个测量工具和哪样学具很像?

生:直尺(把直尺放到小磁条上)。

师:我们的尺子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小磁条测量本子边的长度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 1 厘米小磁条作为测量工具的不便,体验到测量工具 —— 尺子存在的必要性。


2. 认识直尺

师:你们都有直尺吗,请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黑板贴直尺)老师也带来了一把直尺,同学们你们能看清吗?老师用放大镜把直尺的一部分放大了,这样你们看得更清楚,谁来说一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认识刻度

生:有很多数。

师: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生:从 0 开始的。

师:按顺序数一数你的直尺上的数,开始。

生数。

师:再观察一下,尺子上还有什么?

生:有好多排列整整齐齐长短不一的竖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师:仔细观察直尺上 0 和 1 之间有两个字母,你看到了吗?

生:字母 cm。

师:(没有的可以看老师的直尺)

师:你知道 cm 是什么意思吗?

生:厘米。(黄色粉笔板书:cm)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师:尺子上的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测量长度。

找尺子上 1 厘米

师:我们来找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比如 0 到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谁还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

生寻找 1 厘米。

师:老师考考你,13 和谁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生:14.

师:同学们找的特别快,再想一想,13 和谁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手往前辅助一下)

生:13 和 12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13 是一个数,不是一个数字)

师:找的非常正确,只要相邻的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你们直尺上的 1 厘米都一样长吗?和你同桌比一比。

师:是一样长的吗?

生:是的

(出现不是一样长:请你们到前面来比一比。

师:我们要对齐哦,所以是一样长的。)

师:看,老师也带来一把尺子,你和我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 / 不一样。

师:那你能拿着你的直尺到前面来对比一下吗?老师这 0 没写,其实这条边就是 0,对齐看看,咱们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的。

没错,咱们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只不过老师的尺子上 1 厘米多,所以长,你的尺子上 1 厘米少,所以尺子短。

师:那中国的 1 厘米和外国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

师:哎,答对啦,厘米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无论在哪里,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对吗?)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 2 厘米吗?

生:从 0 到 2 的长度是 2 厘米,从 2 到 4 的长度是 2 厘米。

师:只要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两个。

师:你来找找哪里有 4 厘米?

生:从 0 到 4 的长度是 4 厘米,从 2 到 6 的长度是 4 厘米。

师:只要它们中间有几个 1 厘米就行呀?

生:四个。

师:刚下我们在直尺上找了 1 厘米,2 厘米和 4 厘米,同学们你想找几厘米?请你在自己的直尺上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几厘米?

师:找同学来说一说。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尺子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学习作铺垫。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尺子上的 1 厘米是两个数所对应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大格的长度,为后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认识 1 厘米并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1. 认识厘米,初步感知 1 厘米

师:其实呀这个标准早就确定好了,我们把这个长度(举起小磁铁)作为统一的标准,规定这根小磁条的长度是 1 厘米。(强调 1cm)

师:板书(厘米),这个字念厘 (lí),(读一遍)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厘米。(厘米)它是常用的长度单位(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 “cm” 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我们先来研究 1 厘米。

2. 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①用手比一比 1 厘米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小磁条,感受一下 1 厘米有多长,手指不要动,把小磁条拿走,再看看 1 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坐好,你能不动小磁条,再用手来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吗,拿起小磁条看看你比的准不准?

②找一找身边的 1 厘米(黑板出现手指照片,牙照片,订书器照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在身上或者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3 生发言)

(学生的门牙宽度大约是 1 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 1 厘米,还有的说铅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 1 厘米……)

师:(说到手指宽)把你们的手指举起来,看一看,比一比,手指的宽是不是大约 1 厘米?你估计的非常准,这位同学找到了我们身体上的 1 厘米。请坐。

生:学生的上门牙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变图片)

师:同桌互相笑一笑,你们也来看看,是不是大约 1 厘米呀?

(如果学生找的不对:

请你拿出 1 厘米长的小磁条,比一比,有点长了,是吧,看来你需要再拿小磁条比一比,看看 1 厘米有多长哦。)

师:老师也找到了 1 厘米,快来看看,橡皮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老师衣服上扣子边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我们就找到这里。

【设计意图】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多次活动:先认识 1 厘米,然后感受 1 厘米,再比划 1 厘米,然后寻找 1 厘米,最后画 1 厘米长的线,调动多种感官体验,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逐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说反话游戏,二 x 班同学,准备好了吗?开始咯。

向上看 —— 向下看,向下看 —— 向上看,向左看 —— 向右看,想前看 —— 向后看,举起左手 —— 举起右手,大西瓜 —— 小西瓜,坐下去 —— 站起来,向右转 —— 向左转,(老师们好。)向右转 —— 向左转,(游戏同学们做的非常好,我们就玩到这里,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好吗?好。同学们好 —— 老师您好 —— 请坐。)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的本子,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选择的测量工具不一样,一个是橡皮,一个是长尾夹,而且它们不一样长。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想法吗?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那我们怎么能让结果一样呢?(突出重点)

预设:

生 1:可以都用同一种东西去测量。

生 2: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师:哦,那也就是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工具去测量对吗?(不知道对不对)

师:这是他的想法,你们同意吗?

师:想一想他的说法对吗? 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物体的测量结果一样呢?(见学生强调)

那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 回顾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经历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立,1cm 的长度表象。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能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建立 1cm 的长度表象,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直尺、放大的直尺图片。

学具准备:1cm 长小磁条若干、磁力板若干、田字格本若干、学具盒及小棒(长度为 1cm、2cm、3cm、5cm)、直尺

【教学设计三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知识的第二课时 —— 认识厘米。教科书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安排了两次关于 “长度” 的学习,第一次是北师版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教科书安排了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和间接比较(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物体长短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意义。第二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节课的上一课时,教科书创设了用不同物品测量教室长度的情境,充分引导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因此教科书在本节课伊始的问题串一中,创设了直接观察比较,回顾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的问题串二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认识尺子;问题串三利用尺子进行测量;问题串四利用尺子画出指定长度的线。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并且很好地掌握用直尺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利用断尺测量单位问题上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习题估一估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体长短的直观感知,发展量感。但总观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弱化了建立 1cm 的概念表象,也缺少了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而对于单位长度的概念的建立,和经历用单位长度累加逐步形成直尺的过程,同样有助于量感的培养。 同时,本节课是建立测量单位概念的起始课,是测量部分内容的种子课,为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等度量单位建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教学中更应该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本节课问题串一中的情境测量课桌长度,就是基于此创设的生活情境,但由于课桌长度相较厘米这个单位过大,不利于学习的衔接性,因此本节课仍然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测量本子的宽度入手,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后面厘米的产生和建立做铺垫。 其次,虽然本节课在教科书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厘米,但这只能作为本节课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是,在生活当中接触过直尺,甚至少部分学生经历过用直尺测量的过程,特别的在科学学科一年级的教科书中学生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认识厘米、认识直尺、运用直尺,而在于建立 1cm 的表象,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的必要和价值。 此外,本节课作为图形测量部分 “认识单位量” 的起始课,对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从统一的单位量表象的建立、到估计量的大小的方法,再到含有多少个单位量的直观感知,学生都是第一次学习,由此可见本节课对于量感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发展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4:08 · PVG 12:08 · LAX 21:08 · JFK 00:0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