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吉林长春基地(二)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 吉林省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王春阳 2上 《课桌有多长》

  •  
  •  
    吉林长春基地(二) · 3年前 · 429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21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的一名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工作中,我认真踏实、积极进取,多次在省市级数学教学大赛等活动中获得奖项,所教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具备对科学求知求真的态度。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中的第 2 课时《课桌有多长》。希望各位专家、各位教育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让我在此次活动中多学习、多进步!感谢大家!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42#r_102716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42#r_102717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42#r_102719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42#r_102720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2#r_118164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42#r_118220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42#r_120966

    团队磨课图片及文字总结: https://bbs.xsj21.com/t/1942#r_121831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42#r_121835

    终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42#r_121837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I4MjUwMA==.html

    429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366 条回复   2021-09-30 11:34:10 +08:00
    wanmu
    wanmu3年前

    符合教学理念

    jianghaibo
    jianghaibo3年前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根,执教老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认识了长度建立了分米的量感,让长度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不断生长,从看得见,到摸得见,最后到想的到。

    zbj123456
    zbj1234563年前

    数学的价值在于学数学,用数学,执教老师的设计紧靠生活,注重学生的量感体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wanmu
    wanmu3年前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3年前

    @wanmu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18343671289
    18343671289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度量单位的感知。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18343671289
    18343671289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1533816834@qq.com
    1533816834@qq.com3年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18514323362
    18514323362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本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18514323362
    18514323362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本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1533816834@qq.com
    1533816834@qq.com3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514323362
    18514323362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量感” 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

    15304471122
    153044711223年前

    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Lucky
    Lucky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本节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体验、猜测、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Lucky
    Lucky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 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手段。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培养学生的量感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薄厚、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践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密不可分。度量单位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单位量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设计的度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中体会感悟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要把建立表象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度量单位的感知。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宋玲玲
    宋玲玲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卢旭影
    卢旭影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小宋
    小宋3年前

    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张岩
    张岩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设置这个认知疑问,学生经过头脑风暴及讨论,知道了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设置认知疑问,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选课思考

    “课桌有多长” 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在这之前,学生有两次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比长短” 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已有了初步体验和直观认识,如会用 “长、短、一样长、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体会了测量工具、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有多长。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厘米,尝试体验一下数学由无到有、由粗疏到精密的过程,发展学生从数学材料中抽取其直观意义的高层次思维呢?我思考了以下问题:

    1. 如何带领学生经历 “量” 的过程?

    在进行集体教研时,老师们对《教师教学用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到非常困惑,认为学生已经在上一课时充分经历了自选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这里还有必要吗?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但在了解了学生的迷思概念后,大家一致认为需要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物体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前期积累测量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沿着 “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到运用标准单位测量” 的顺序进行学习,通过测量星星彩带的活动过程,切实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身或周围的材料为主,帮助其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尽可能多地寻找参照物,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为后续长度单位的认识及进率的学习埋下伏笔。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韩冬梅
    韩冬梅3年前

    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教案一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 ——“厘米” 的认识。这节课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 “米、分米、千米、毫米” 打下了基础。教材编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直观比较和思考,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尺子,利用尺子量一量、画一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长度单位 ——“厘米” 的表象,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度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二年级学生都接触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了解,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是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学生量感。

    3.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五、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六、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

    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尺子、1 厘米的物品、不同厘米数的彩带。

    八、教学过程

    (一) 观察比较,激趣导入

    1. 出示小星星和彩带。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星星漂亮吗?这些星星是我

    用这样的彩带折出来的,折一个星星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有两个小朋友帮我量了一下,请你看一看,他们是怎样量的?

    2. 播放视频。

    一个小朋友用大橡皮数出 5 个橡皮长,另一个小朋友用小橡皮数出 8 个橡皮长。

    3. 质疑。

    师:同一条彩带,为什么数出来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他们用的橡皮大小不一样。

    4. 揭题。

    师:看来想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我们需要统一标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展示 1 厘米的直条并讲解:像这个直条它长边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找出学具袋里面的 1 厘米看一看、比一比。(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 1 厘米的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

    (2)比一比。

    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用手估一估,再用 1 厘米直条验证看看你比的对不对。

    (3)找一找。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 1 厘米长呢?请你说一说。

    预设 1:拇指的宽度。

    预设 2:订书钉的长度。

    预设 3:五子棋的宽度。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

    (4)量一量。

    ①小组合作。

    师:那么折星星的彩带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有几个 1 厘米长?再请你们在小组中合作,用学具袋里的 1 厘米量一量,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

    ②汇报交流。

    师:请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量的?

    预设 1:我们是一个一个数的,数了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预设 2:我们组是把小直条一个一个连在一起,一共是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③小结归纳。

    师:你们的方法真不错,能不能想个办法一眼就看出有

    多少个 1 厘米的小直条呢?

    预设:可以标上数字。

    师:标上数字的话,我有了一个发现,这样的直条非常像我们常用的一个学具,对了,就是尺子。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2. 认识尺子,初步学习测量。

    (1)认一认。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

    预设:有刻度,还有数字。

    师边展示边归纳:尺子上有长短不一的线,每两个长线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 来表示。我这里也有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 1 厘米和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数字是从 0 开始的,我们之前认识的 0 表示没有,这里的 0 表示什么你知道吗?是的,表示起点。

    (2)量一量。

    ①师:你会用尺子测量长度吗?请你量一量红色彩带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②展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情况,说一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情况 1:从直尺一头量起,没有对准 0 刻度线;情况 2: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6 厘米;情况 3: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5 厘米。)

    ③尝试估测,强化对厘米的感知。师:学具袋里还有绿色、黄色的直条,请你估一估,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得准不准。

    (3) 画一画

    师:你能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吗?

    学生独立画图,再全班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自主认识直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三)训练巩固,自我反馈

    1. 基础题。教材 52 页第 3 题: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2. 解决问题。教材 52 页第 4 题: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

    3. 拓展题。教材 52 页第 5 题:想一想,怎样用下面的 “断尺子” 画出一条长 6 厘米的线?

    (四)总结梳理,回顾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你和大家说一说。

    九、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厘米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杨阳1048
    杨阳10483年前

    王老师的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本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王玉玲
    王玉玲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回归于生活。执教老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很好的建立了分米的量感,让长度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不断生长,从看得见,到摸得见,最后到想的到。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杨老师的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大岭
    大岭3年前

    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lunyulan
    lunyulan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小雨
    小雨3年前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雨
    小雨3年前

    开课伊始,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玩扑克牌的游戏,然后教师设疑引入新课。方法巧妙,课堂气氛活跃,无疑教师对本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15944049366
    159440493663年前

    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本节课教师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于明晶
    于明晶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薄厚、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在实际的教学与实践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密不可分。度量单位的表象是学生理解单位量的基础,在小学阶段设计的度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中体会感悟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要把建立表象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度量单位的感知。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wangpengyu1995@126.com
    wangpengyu1995@126.com3年前

    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ycl12
    ycl12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杨老师的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王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从无形到有形,经历表象,学会测量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13180798129
    13180798129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这节教学设计刚好实现了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杨老师把建立表象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度量单位的感知。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杨老师设计了多种体验活动,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整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已体验操作为主,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本节课的教师通过多种活动鼓励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 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发展学生的量感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长度是重要的、容易感知和学习的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切身观察和实际动手操作在课堂中认识厘米,培养对厘米的感性认识,在脑海中形成厘米的空间概念。让学生从量的角度体会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通过前一课自选标准测量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在量中体会到了量。之前还学习过比长短,加之生活的经验,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并且,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经常接触到尺子,知道直尺可以画直线,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直尺上的数和刻度线没有更多的关注,不知道直尺可以测量。对于 “厘米是长度单位” 知之甚少,更不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

    孙男男
    孙男男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本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板书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次经历 “认识 1 厘米 —— 建立 1 厘米表象 —— 用 1 厘米测量” 的发展量感的学习过程。

    永安小学@wzq666
    永安小学@wzq6663年前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在体会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到标准单位的产生再到用标准单位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的。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在画、量进一步巩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并在用断尺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测量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体会成功的快乐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们测量方式方法的指导,但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让测量一个物体之后全班交流有多长的过程中交流怎样测量才是正确的,同时重视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前一课学生已经在测量教室的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了教室的长度,充分体验了不同工具测量时结果是不同的,体会了测量是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本节课在一开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就采用观看 3.0 微课中的测量金箍棒的环节代替。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综合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 —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厘米长的表象。

    赵国凤
    赵国凤3年前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学生在本节课中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 “种子课”

    邓晓容
    邓晓容3年前

    我觉得教师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度量的方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增加了量感,在寻求圆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课桌有多长” 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在这之前,学生有两次与长度单位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比长短” 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已有了初步体验和直观认识,如会用 “长、短、一样长、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体会了测量工具、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有多长。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学生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鲁佳丽
    鲁佳丽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5543757577
    155437575773年前

    本节课,教师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之上,引导学生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在一系列活动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5543757577
    15543757577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从学生的课堂的一点一滴的实践培养学生的 量感,低年级从最基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让学生感知量感,这节课的教学,教师注重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知量感,充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1652181969
    16521819693年前

    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王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cyy19870915
    cyy19870915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17684384978
    176843849783年前

    杨老师整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17684384978
    176843849783年前

    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 收集、整理,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yuexiaofen
    yuexiaofen3年前

    本节课教师重视以学生为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zyc
    zyc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拉近知识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啾啾1011
    啾啾1011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王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王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啾啾1011
    啾啾1011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王老师从量感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zuo7869
    zuo7869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发展量感。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学生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本节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杨老师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67080505
    15567080505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课是 “图形与几何” 板块中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前,在教材上,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也就是学习定量的方法,要能比较准确的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孟卫芳
    孟卫芳3年前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lijihui@abc
    lijihui@abc3年前

    用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lijihui@abc
    lijihui@abc3年前

    本节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lijihui@abc
    lijihui@abc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lijihui@abc
    lijihui@abc3年前

    教师对量感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胡丹华
    胡丹华3年前

    本节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在体会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到标准单位的产生再到用标准单位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王丽zs
    王丽zs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15948184594
    159481845943年前

    本堂课构思巧妙,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量感,学生知道统一单位的意义,同时也建立了一厘米的表象。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fengna
    fengna3年前

    本节课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安明辉15804436003
    安明辉158044360033年前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从折星星如题,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展开,发展学生量感。

    yxx
    yxx3年前

    王老师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节课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量感” 主要体现在:(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培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度量,度量是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2) 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董波
    董波3年前

    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身或周围的材料为主,帮助其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尽可能多地寻找参照物,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bwwsyt
    bwwsyt3年前

    对量感的解读学习了,整个课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本节课中,王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王老师进行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 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shd刘洋
    shd刘洋3年前

    杨老师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在课堂上把建立表象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度量单位的感知。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黄姣惠
    黄姣惠3年前

    本节课王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王妮
    王妮3年前

    杨老师的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妮
    王妮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本节课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在操作实践中发展了量感。

    1075602565
    10756025653年前

    “量感” 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

    zhoulifu
    zhoulifu3年前

    量感的培养应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让孩子始终经历量的过程。

    曹丽君
    曹丽君3年前

    教师能够提供多种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培养学生的量感,在体验中感知厘米的产生。

    春艳
    春艳3年前

    “量感” 是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在体验中建立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一稿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地方如下:

    1. 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2. 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3. 关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展示 1 厘米直条的时候节奏过快,观察 1 厘米和比量 1 厘米的活动没有充分落实,导致学生对 1 厘米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在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物体时,学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不能凭借回忆和想象找到准确的物体;学习提示不够明确,学生学习失去了明确的导向;反馈和评价不及时、不到位;练习题和新授环节略显脱节。

    再教学时,我们准备放缓认识 1 厘米的速度,让学生先看一看 1 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指去多次比量,在操作中充分认识 1 厘米;为学生准备生活中长度大约 1 厘米的物体,加深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学习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追问和反馈,让活动充分落实;在导入环节播放学生用不同工具测量长度之后,重点放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不是统一工具。通过这样的处理,充分培养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教案二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 ——“厘米” 的认识。这节课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 “米、分米、千米、毫米” 打下了基础。教材编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直观比较和思考,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尺子,利用尺子量一量、画一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长度单位 ——“厘米” 的表象,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度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二年级学生都接触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了解,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是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学生量感。

    3.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五、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六、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尺子、1 厘米的物品、不同厘米数的彩带。

    八、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自己选择长度单位测量彩带的长度。

    (一)观察比较,激趣导入

    1. 出示小星星和彩带。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星星漂亮吗?这些星星是我用这样的彩带折出来的,昨天大家都帮我测量了这条彩带的长度,结果怎么样呢?大家一起看一看!

    2. 播放视频。

    3. 质疑。

    师:同一条彩带,为什么量出来结果不一样呢?

    4. 揭题。

    师:他是以一块橡皮的长度为单位来测量的、她是以一支铅笔的长度为单位来测量的…… 看来想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我们需要统一标准。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 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展示 1 厘米的直条并讲解:像这个直条它长边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找出学具袋里面的 1 厘米看一看、比一比。(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 1 厘米的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

    (2)比一比。

    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用手估一估,再用 1 厘米直条验证看看你比的对不对。

    (3)找一找。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 1 厘米长呢?请你说一说。

    预设 1:拇指的宽度。

    预设 2:钉书钉的长度。

    预设 3:五子棋的宽度。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用学具袋里的物品进行补充。

    (4)量一量。

    ①小组合作。

    师:那么折星星的彩带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有几个 1 厘米长?再请你们在小组中合作,用学具袋里的 1 厘米量一量,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

    ・学习提示・

    用 1 厘米的直条量一量,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

    1. 想一想,你要怎样测量?

    2. 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

    3. 小组成员合作测量。

    4. 代表汇报。

    ②汇报交流。

    师:请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量的?

    预设 1:我们是一个一个数的,数了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预设 2:我们组是把小直条一个一个连在一起,一共是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③小结归纳。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最好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2. 认识尺子,初步学习测量。

    (1)认一认。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

    预设:有刻度,还有数字。

    师边展示边归纳:尺子上有长短不一的线,每两个长线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 来表示。我这里也有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 1 厘米和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数字是从 0 开始的,我们之前认识的 0 表示没有,这里的 0 表示什么你知道吗?是的,表示起点。

    师:我这有一把尺子,可比你们的尺子长多了!那我尺子上的 1 厘米肯定比您们尺子上的 1 厘米长!同意吗?谁不同意,你来用你的尺子量一量。

    (2)找一找。

    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的长度吗?3 厘米呢?5 厘米呢?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找的,明确测量方法。

    (3)量一量。

    ①师: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练习本,你们估计一下练习本的短边是几厘米?谁估的更准确呢?请你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②展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情况,说一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情况 1:从直尺一头量起,没有对准 0 刻度线;情况 2: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6 厘米;情况 3: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5 厘米。)

    ③及时练习,强化对厘米的感知。教材 52 页第 3 题: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4) 画一画

    师:你能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吗?

    学生独立画图,再全班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自主认识直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三)训练巩固,拓展思维

    教材 52 页第 4 题: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

    (四)总结梳理,回顾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你和大家说一说。

    九、板书设计

    “厘米” 的认识

    长度单位:厘米

    阿小喵、
    阿小喵、3年前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薄荷糖
    薄荷糖3年前

    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教学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苗
    3年前

    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15143109188
    151431091883年前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15143109188
    151431091883年前

    本节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曹丽波
    曹丽波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赵东彬
    赵东彬3年前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曹丽波
    曹丽波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赵东彬
    赵东彬3年前

    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廖金萍666
    廖金萍666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初步具有测量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标准,可以用一厘米去度量几厘米,为认识一米打下基础。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和表象,动手操作,形成量的标准。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通过《课桌有多长》一课体会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境驱动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很好手段。

    琦
    3年前

    测量单位的认识离不开动态的实践操作,王老师在教学当中设计了大量丰富的操作过程,看、比、找、量,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又在测量工具上寻找不同 1 厘米,深化学生对于 1 厘米长度的感知。建立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作为度量标准的感知。

    琦
    3年前

    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在对比交流中感知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是认识所有测量单位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王老师在导入环节就比较重视这一过程的体验,借助视频、质疑思考,从而深化感知。

    ZT1991
    ZT19913年前

    本节课教师运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体现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ZT1991
    ZT19913年前

    遵循 “学位中心” 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张丽丹
    张丽丹3年前

    王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 " 一厘米 " 有多长。为学生建立了数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张丽丹
    张丽丹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王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真正做到了 “学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quanxiaolong
    quanxiaolong3年前

    本节课利用米尺这样的实际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再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的小组合作测量活动,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的长度,在测量不够 1 米时,也锻炼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 20 厘米直尺来作为补充等,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认知。

    蜕变
    蜕变3年前

    测量单位的认识离不开动态的实践操作,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培养量感。

    yueer1014
    yueer10143年前

    本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yueer1014
    yueer10143年前

    本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yueer1014
    yueer10143年前

    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李思旭
    李思旭3年前

    量感就是 视觉 或 触觉 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李思旭
    李思旭3年前

    对 “量感” 素养的理性审视 —— 跨界解读、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 “量感” 是对 “量” 的感悟和直觉,类似于 “质感”“空间感”“方向感” 等词语,用来描述个体对事物某些属性的直观感知能力,是数学素养的表现之一。

    苗
    3年前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的一系列的活动都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量感就是 视觉 或 触觉 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13540779860
    135407798603年前

    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mangwu
    mangwu3年前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mangwu
    mangwu3年前

    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教学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jingjing1987
    jingjing19873年前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测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jingjing1987
    jingjing19873年前

    本课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

    maxiaoshuang
    maxiaoshuang3年前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

    maxiaoshuang
    maxiaoshuang3年前

    王老师在教学当中设计了大量丰富的操作过程,看、比、找、量,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又在测量工具上寻找不同 1 厘米,深化学生对于 1 厘米长度的感知。

    lzzcm
    lzzcm3年前

    学生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lzzcm
    lzzcm3年前

    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不惧将来不念过往
    不惧将来不念过往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具有测量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标准,为认识一米打下基础。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和表象,动手操作,形成量的标准。在情境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binyunwei
    binyunwei3年前

    从设计中看出,老师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不惧将来不念过往
    不惧将来不念过往3年前

    教学设计能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量感,感觉本节课对于测量的本质做得尤为突出。

    zhangzhifeng
    zhangzhifeng3年前

    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zhangzhifeng
    zhangzhifeng3年前

    王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 " 一厘米 " 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刘中国
    刘中国3年前

    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刘中国
    刘中国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二稿反思

    在第二次的试讲中,我们团队继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中成功的方面有这样几点:

    一、用学生自己测量彩带长度的视频引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利于激励学生后续的主动探究。

    二、将认识 1 厘米的活动过程放慢节奏,让学生先看清楚 1 厘米有多长,再两次经历用拇指和食指来比量 1 厘米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方面,比第一次试讲的效果好了很多。

    三、用 1 厘米的直条测量彩带的长度时,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标数字的方法很顺利地过渡到认识尺子这一环节。

    不足之处在于:导入环节没有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就是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学生汇报之后没有有效的追问和反馈,导致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在找 2 厘米长、3 厘米长和量一量时,缺少对学生方法的深入探讨;用视频展台时学生有时看得不清楚;练习题最后一题与本课的重点有些脱节。

    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重点要关注学生在回答和汇报后的追问,以学生为本,充分地让量感在学生脑中呈现;去掉不合适的练习题,增加对尺子的历史的拓展,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

    刘瑞
    刘瑞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整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突出,方法多样。在实践经历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使学生的认知感不断清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曹丽君
    曹丽君3年前

    能够放慢脚步让学生理解尺子产生的由来,加深了学生学长度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量感。

    曹丽君
    曹丽君3年前

    能够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于 1 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量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光.
    是光.3年前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是光.
    是光.3年前

    在本节课中,在让学生认识 1 厘米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的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学生在经历用 1 厘米的直条测量彩带的长度时,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亲历操作过程 挖掘测量本质

    ——“课桌有多长” 磨课总结

    “课桌有多长” 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测量” 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两次与长度相关的直接体验,第一次是一年级上学期 “比长短”;第二次是本单元第一课时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充分的测量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如会用 “长、短、一样长、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来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体会了测量工具、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是量感形成的初步基础。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和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

    如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挖掘测量本质,让孩子们亲历知识的完整构建过程,整组团队基于整体构建的概念,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几个突出的问题,在磨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几易其稿。做出如下总结:

    一、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感知量感。

    1. 面临的问题:经验不足,埋下隐患

    在进行集体教研时,关于导入环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如何让学生经历用不同长度的橡皮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长度的过程?并将其很好的展现出来,做出深刻的思考。如果有的孩子在进行购买所需要的彩条长度时,只告诉告诉售货员自己测量的几个橡皮长或者几个铅笔长时,也是非常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具体的进行测量需要的长度,让大家体会到测量长度的重要性。观摩课例后发现视频中学生的测量展示不够清晰,对于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星星彩带的结果展示不够鲜明,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对于 “同一条彩带,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领会的不够深。

    2. 应对的策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

    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就要知道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哪些,于是经过讨论,通过上一节课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在本堂课有更好的延伸,进行了课前预学,设置导学新作业,让学生提前测量,获取结果。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前置研究测量彩条的长度以高效的视频形式来进行导入,通过在前期积累测量经验的基础上,视频中出示学生课前用三种不同物体测量彩带的过程,测量后每人对结果作出汇报,切实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

    3. 教学调整:直奔主题,凸显本质。

    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及对导学新作业的视频制作调整,利用问题矛盾冲突,引出新课。

    【教学片段】

    观察比较,激趣导入

    1. 出示小星星和彩带。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星星漂亮吗?国庆节快要到

    了,我想用小星星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可是不知道买多长的彩带,昨天大家都帮我测量了一下,结果怎么样呢?大家一起看一看!

    2. 播放视频。

    3. 质疑。

    师:同一条彩带,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有人用了橡皮测量,有人用铅笔测量,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把这样的结果告诉售货员,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铅笔长度是不一样的、橡皮的长度也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才能说清楚呢?

    预设:用一样的长度单位。

    4. 揭题。

    师:通常情况下,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我们以 “厘米” 做单位,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下 “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 的认识。

    从这次调整的效果来看,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面下伏笔做好经验准备。

    二、经历 1 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过程,体验量感。

    1. 面临的问题:教材内容挖掘不够深,讲的不够透,合作不够完善。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教师应该懂得适时进退,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被打开。研究之初,对一厘米长度的讲解过于匆忙,对知识讲解挖的不够深,讲的不够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实,导致在寻找生活中的一厘米时比较吃力。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教学时,对生活中 1 厘米事物的寻找还不够,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当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测量折星星的彩带到底有多长时我们发现由于二年级孩子对测量接触得较少,小组合作意识不够清晰,在合作时,应该在大屏幕上指出清晰的操作过程,设置简单而有指导性的合作提示。

    2. 应对的策略:坚持 “学为中心” 基本理念,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身或周围的材料为主,帮助其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尽可能多地寻找参照物,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身或周围的材料为主,帮助其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尽可能多地寻找参照物,如拇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使用的田字格边的长大约是 1 厘米等,帮助学生把厘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培养学生的量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在生活中通过测量,通过实物,逐步建立,在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量感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让量感更为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实验中体验 “量” 在体验中丰富对 “量” 的切实感受,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量感经验和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的实验与探索,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和提升。比如利用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触发学生的量感感知潜能。

    3. 教学调整:创设情境,培养量感

    我们对如何让学生清晰的建立一厘米表现,作了如下的调整:看一看,由原来看老师拇指和食指间直条,发现孩子不知道老师把直条如何放在食指和拇指间的,导致孩子一厘米表象建立的不好。这个环节改为大屏图片展示老师如何放拇指和食指间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这时候,教师应集中学生注意力看手指肚之间的距离,稍作停留三秒再让学生们用手估一估,再把 1cm 的直条放回去,反复抽拉两次,让学生真实的感受 1cm 的长度。再次强化 1 厘米表象,强化学生量感的形成。

    【教学片段】

    (1)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展示 1 厘米的直条并讲解:像这个直条它长边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找出学具袋里面的 1 厘米看一看、比一比。(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 1 厘米的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

    (2)比一比。

    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用手估一估,再用 1 厘米直条验证看看你比的对不对。

    (3)找一找。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 1 厘米长呢?请你说一说。

    预设 1:拇指的宽度。

    预设 2:钉书钉的长度。

    预设 3:五子棋的宽度。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用学具袋里的物品进行补充。

    (4)量一量。

    ①小组合作。

    师:那么折星星的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有几个 1 厘米长?再请你们在小组中合作,用学具袋里的 1 厘米量一量,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

    想一想,用 1 厘米长的直条量彩带,可以怎样测量?

    ・学习提示・

    1.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2. 小组合作测量,然后进行汇报。

    三、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会测量方法,深化量感

    1. 面临的问题:不够联系生活实际,量感培养需要加强

    在进行 “估一估直条的长度” 教学环节时,我们再测量前要先让学生估一估,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对折星星的纸条进行了测量,此处再对不同长度的纸条估计会让数学课变的枯燥乏味,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不利于量感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量感形成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表象,再次发展数感。教师在讲授用尺子画线时,缺少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未能充分理解。

    2. 应对的策略:师生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经讨论将原来设计的估一估直条的长度改为估一估,测一测学生练习本的长度,结合本节课厘米的认识和对尺子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比反复的估测纸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量感能力的运用。对于估的准的同学给予表扬,我们也可以从中观察哪个孩子量感比较好,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画 4 厘米长的线,教师应该清晰地将 “画” 的过程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动笔画。画完以后全班交流,课堂上要以 “学位中心”,让学生经历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3. 教学调整:联系实际,大胆尝试。

    量感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借助学生的观察、尝试等感官操作和类比、想象等抽象思维,在体验和抽象中逐步形成鲜明的表象,丰富学生对量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感悟更加准确。

    【教学片段 1】

    量一量。

    ①师: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练习本,你们估计一下练习本的短边是几厘米?谁估的更准确呢?请你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②展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情况,说一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情况 1:从直尺一头量起,没有对准 0 刻度线;情况 2: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6 厘米;情况 3: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5 厘米。)

    【教学片段 2】

    画一画

    师:你能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吗?

    学生独立画图,再全班交流画法。

    四、设计优质高效的习题,强化量感。

    由于孩子们刚刚学习厘米的认识,对知识的运用还有一定难度,前面对量感的体验过程花费了较长的时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决定将练习题定为两道题,一是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二是增加了一个数学文化的渗透《尺子的诞生》,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课前到课中再到练习,我们都努力的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设计的活动尽量贴近生活,将量感的培养与数感的形成进行有效 “嫁接”,从而给学生呈现较为直观的量感体验。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强大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刘瑞
    刘瑞3年前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 “看、比、找、量、认” 等实践活动,去充分感知长度的概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教案终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 ——“厘米” 的认识。这节课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测量的知识,是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 “米、分米、千米、毫米” 打下了基础。教材编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直观比较和思考,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尺子,利用尺子量一量、画一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长度单位 ——“厘米” 的表象,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度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二年级学生都接触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了解,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是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学生量感。

    3.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五、教学难点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六、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尺子、1 厘米直条、彩带、练习本。

    八、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自己选择长度单位测量彩带的长度。

    (一) 观察比较,激趣导入

    1. 出示小星星和彩带。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星星漂亮吗?国庆节快要到了,我想用小星星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可是不知道买多长的彩带,昨天大家都帮我测量了一下,结果怎么样呢?大家一起看一看!

    2. 播放视频。

    3. 质疑。

    师:同一条彩带,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因为有人用了橡皮测量,有人用铅笔测量,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如果我把这样的结果告诉售货员,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铅笔长度是不一样的、橡皮的长度也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才能说清楚呢?

    预设:用一样的长度单位。

    4. 揭题。

    师:通常情况下,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我们以 “厘米” 做单位,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一下 “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 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折纸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比较和思考,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 认识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看一看、比一比。

    教师展示 1 厘米的直条并讲解:像这个直条它长边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找出学具袋里面的 1 厘米看一看、比一比。(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 1 厘米的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

    (2)比一比。

    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用手估一估,再用 1 厘米直条验证看看你比的对不对。

    (3)找一找。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大约 1 厘米长呢?请你说一说。

    预设 1:拇指的宽度。

    预设 2:钉书钉的长度。

    预设 3:五子棋的宽度。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用学具袋里的物品进行补充。

    (4)量一量。

    ①小组合作。

    师:那么折星星的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有几个 1 厘米长?再请你们在小组中合作,用学具袋里的 1 厘米量一量,彩带有几个 1 厘米长?

    想一想,用 1 厘米长的直条量彩带,可以怎样测量?

    ・学习提示・

    1. 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2. 小组合作测量,然后进行汇报。

    ②汇报交流。

    师:请你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量的?

    预设 1:我们是一个一个数的,数了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预设 2:我们组是把小直条一个一个连在一起,一共是 20 个,所以是 20 厘米。

    ③小结归纳。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最好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用 1 厘米直条量彩带的过程,体会尺子和长度单位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量感。】

    2. 认识尺子,初步学习测量。

    (1)认一认。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

    预设:有刻度,还有数字。

    师边展示边归纳:尺子上有长短不一的线,每两个长线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厘米也可以用字母 “㎝” 来表示。我这里也有一把米尺,这把米尺的 1 厘米和你们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

    数字是从 0 开始的,我们之前认识的 0 表示没有,这里的 0 表示什么你知道吗?是的,表示起点。

    师:我这有一把尺子,可比你们的尺子长多了!那我尺子上的 1 厘米肯定比您们尺子上的 1 厘米长!同意吗?谁不同意,你来用你的尺子量一量。

    (2)找一找。

    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2 厘米的长度吗?3 厘米呢?5 厘米呢?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找的,明确测量方法。

    (3)量一量。

    ①师: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练习本,你们估计一下练习本的短边是几厘米?谁估的更准确呢?请你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②展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情况,说一说,他们这样做对吗?(情况 1:从直尺一头量起,没有对准 0 刻度线;情况 2: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6 厘米;情况 3:从 1 厘米量到 6 厘米,结果是 5 厘米。)

    ③及时练习,强化对厘米的感知。

    教材 52 页第 3 题:

    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4) 画一画

    师:你能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吗?

    学生独立画图,再全班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自主认识直尺,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三)总结梳理,回顾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你和大家说一说。

    (四)拓展延伸,渗透数学文化。

    师:尺子的作用可真大,那么尺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请看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简单的尺子的历史,渗透下节课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米”。

    师:关于 “米” 的知识,我们下节课继续来学习吧!

    九、板书设计

    “厘米” 的认识

    长度单位:厘米

    简单伟大
    简单伟大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8343671289
    18343671289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本节课教师重视以学生为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基地(二)
    吉林长春基地(二)3年前

    终稿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中成功的方面有这样几点:

    一、根据前两次试讲出现的问题,我调整了课堂导入环节,还是用学生自己测量彩带长度的视频引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利于激励学生后续的主动探究,提出了 “用这样的结果和售货员说可不可以?”、“怎样测量才能说清楚?” 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将认识 1 厘米的活动过程放慢节奏,让学生先看清楚 1 厘米有多长,再两次经历用拇指和食指来比量 1 厘米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方面,比第一次试讲的效果好了很多。

    三、用 1 厘米的直条测量彩带的长度时,学生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尤其是标数字的方法很顺利地过渡到认识尺子这一环节。

    四、增设了渗透数学文化的环节,为学生播放尺子的诞生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并引发对 “米” 的认识的探究意识。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汇报之后没有有效的追问和反馈,导致知识学习的不够扎实;在找 2 厘米长、3 厘米长和量一量时,缺少对学生方法的深入探讨。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给学生呈现较为直观的量感体验。

    dongmei
    dongmei3年前

    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fyb004
    fyb004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给学生呈现较为直观的量感体验。

    dongmei
    dongmei3年前

    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一厘米的长度标准,为认识一米打下基础。

    阿小喵、
    阿小喵、3年前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阿小喵、
    阿小喵、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wangxiaoxue
    wangxiaoxue3年前

    王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联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这一长度单位,从无形到有形,经历表象,学会测量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长岭中心小学
    长岭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利用米尺这样的实际测量工具,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有多长”,再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的小组合作测量活动,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1 米的长度,在测量不够 1 米时,也锻炼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 20 厘米直尺来作为补充等,发展了量感、深化了量感认知。

    给我一个理由
    给我一个理由3年前

    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们测量方式方法的指导,但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让测量一个物体之后全班交流有多长的过程中交流怎样测量才是正确的,同时重视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王春红
    王春红3年前

    本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春红
    王春红3年前

    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长岭中心小学
    长岭中心小学3年前

    本节课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wangxiaoxue
    wangxiaoxue3年前

    本节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小雨点
    小雨点3年前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

    小雨点
    小雨点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zhangqi2189
    zhangqi2189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王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王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zhangqi2189
    zhangqi2189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给我一个理由
    给我一个理由3年前

    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杉松桦枫
    杉松桦枫3年前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量一量,做一做,找一找,感受深刻。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杉松桦枫
    杉松桦枫3年前

    教师从多角度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马英
    马英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马英
    马英3年前

    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长岭张广宇
    长岭张广宇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长岭张广宇
    长岭张广宇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长岭中心小学
    长岭中心小学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94753765
    138947537653年前

    本节课教师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13894753765
    138947537653年前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自由自在
    自由自在3年前

    . 弘扬个性,重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自由自在
    自由自在3年前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

    自由自在
    自由自在3年前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

    追忆
    追忆3年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韩冬梅
    韩冬梅3年前

    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韩冬梅
    韩冬梅3年前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永安小学@wzq666
    永安小学@wzq6663年前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培养动手能力。

    永安小学@wzq666
    永安小学@wzq666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卢旭影
    卢旭影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卢旭影
    卢旭影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大寒
    大寒3年前

    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大寒
    大寒3年前

    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

    小宋
    小宋3年前

    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小宋
    小宋3年前

    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ww
    ww3年前

    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教室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 “量” 的时候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ww
    ww3年前

    王老师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环节,吸引孩子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动手操作活动,感知 1 厘米有多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情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滨河实验学校李微
    滨河实验学校李微3年前

    王老师从量感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滨河实验学校李微
    滨河实验学校李微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杨阳1048
    杨阳10483年前

    王老师的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杨阳1048
    杨阳1048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王老师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洪双
    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洪双3年前

    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王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洪双
    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洪双3年前

    本节课中,王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简单伟大
    简单伟大3年前

    认识 1 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 1 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 1 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简单伟大
    简单伟大3年前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王玉玲
    王玉玲3年前

    千方百计经历知识生成,留住了本: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王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王玉玲
    王玉玲3年前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本节课指教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结合,很好的为学生建立量感,从看得到,到摸得到,最后到想得到。学生已经在自己的思维中很好的认识了认识了长度,建立了长度观念。

    陌菲笑然
    陌菲笑然3年前

    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 - 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15948126961
    159481269613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王老师的设计紧紧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厘米的意义,感受数学中的量感。只有经历了才能印象深刻,正因为这样,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动手操作直观体验,获取知识。

    王翠
    王翠3年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敢于 " 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王翠
    王翠3年前

    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15948126961
    159481269613年前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感受厘米的意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丹阳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丹阳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丹阳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王丹阳3年前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8514323362
    18514323362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齐育
    齐育3年前

    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是导课环节,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裁缝做衣服做小了这一情景,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长度单位 。其次,在问题导思环节,老师提出问题:观察你和同桌的尺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数字、刻度线和字母。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齐育
    齐育3年前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总结有三条:一是老师基本功好。教育是影响,王老师教态亲切,语言流畅,环节设计清晰。在教育过程中能引发学生思考。二是教学指向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聆听,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度高。三是练习准确率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做到了 “三动”。动手: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动脑:即思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认识 1 厘米,几厘米,到如何量,都能引导学生思考。动口:师生语言,注重总结,注重谈感受。这 “三动” 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本节课,王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王老师进行补充和点拨,学生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3年前

    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祖学凤
    祖学凤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王老师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祖学凤
    祖学凤3年前

    本节课王老师重视以学生为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知识,充分经历知识产生、知识的获得,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 1 厘米。

    孙雨518
    孙雨5183年前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孙雨518
    孙雨5183年前

    数学活动回归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这是本节数学课最大的特点。王教师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活动,赋予了更多的趣味性。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在选用不同长度的纸条作为测量工具得出的不同测量结果中,了解到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学会了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测量任务。

    魏丽萍
    魏丽萍3年前

    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完成内在表征,学生才能伴随认知感不断清晰,形成个体经营和空间观念,促进成长和发展。

    魏丽萍
    魏丽萍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总结有三条:一是老师基本功好。教育是影响,王老师教态亲切,语言流畅,环节设计清晰。在教育过程中能引发学生思考。二是教学指向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聆听,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度高。三是练习准确率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做到了 “三动”。动手: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动脑:即思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认识 1 厘米,几厘米,到如何量,都能引导学生思考。动口:师生语言,注重总结,注重谈感受。这 “三动” 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本节课中,王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

    周伟方
    周伟方3年前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周伟方
    周伟方3年前

    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陆伟欣221021
    陆伟欣2210213年前

    量感就是对 " 量 " 的感受。量感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的 " 细胞 ", 也是构成数学体系的 " 基石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概念的支撑,而概念的建立又是在一次次数学活动体验中累积而成的。数学活动体验在深化理解概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功不可没,它是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者教学本课时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引发度量兴趣;测量体验,引发冲突,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探究,进入理性思维;更新测量方法,深入辨析,领悟数学高阶思维;设计练习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拓,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深刻理解度量思想。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教者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学生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操作。例如:请学生找出学具袋里面的 1 厘米看一看,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 1 厘米的直条,再轻轻抽出直条,两个指肚间的缝隙大约是 1 厘米,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 厘米有多长,在脑中建立以厘米的映象,接着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 1 厘米长,强化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映像。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量一量,做一做,找一找,感受深刻。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有关 “量” 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教室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 “量” 的时候忽略了学生 “量感” 的培养。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重视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对长度单位的体验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们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积累选择度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具体方法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厘米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经历测量的全过程,例如量彩带、练习本的长度,经历尺子的创造过程等,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注意将估测与精确测量有机结合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认为: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其目的是得到最为精确的数值,而量感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把估测与精确测量相结合,引导学生估计彩带、练习本的长度,再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从中学生能够感知到自己误差的多少,进而进行纠正,这样从无形到有形,逐步建立 1 厘米、5 厘米、20 厘米的表象,学生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逐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wenhongyan
    wenhongyan3年前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 “看一看”(看一厘米的实物)、“找一找”(找生活中一厘米的物体)、“量一量”(量彩带、练习本的长度)、“画一画”(画 4 厘米线段的长度)、“估一估”(估计彩带、练习本的宽度)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 “看一看”(看一厘米的实物)、“找一找”(找生活中一厘米的物体)、“量一量”(量彩带、练习本的长度)、“画一画”(画 4 厘米线段的长度)、“估一估”(估计彩带、练习本的宽度)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的 “种子” 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此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不用教师言说,就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千米的认识等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的 “种子” 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此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不用教师言说,就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千米的认识等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hengxihong
    shengxihong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是数学走向生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具体操作也让学生得益,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这节教学设计刚好实现了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幸福来敲门123
    幸福来敲门1233年前

    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shengxihong
    shengxihong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程艳平
    程艳平3年前

    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裁缝做衣服做小了这一情景,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长度单位 。

    程艳平
    程艳平3年前

    在问题导思环节,老师提出问题:观察你和同桌的尺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数字、刻度线和字母。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陆伟欣221021
    陆伟欣2210213年前

    本节课关注学生测量的意识,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测量铅笔的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交流,体会如何用刻度尺去测量,形成长度的直观表象。

    15304471122
    153044711223年前

    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教学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15304471122
    153044711223年前

    本节课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在想
    在想3年前

    教师让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在想
    在想3年前

    教师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jianghaibo
    jianghaibo3年前

    执教老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很好的建立了分米的量感,让长度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不断生长,从看得见,到摸得见,最后到想的到。

    沐如春风
    沐如春风3年前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的 “种子” 课,目的是通过用自选单位测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在 “量” 中体会到 “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此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不用教师言说,就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米、千米的认识等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沐如春风
    沐如春风3年前

    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高双生: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侯新月
    侯新月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侯新月
    侯新月3年前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充分经历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建构,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视觉、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要发展学生的量感,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和实践活动做支撑。因此,本节课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

    13689856617
    136898566173年前

    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朱岩: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13689856617
    136898566173年前

    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朱岩: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方云波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方云波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拉近知识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方云波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方云波3年前

    本课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yuhl
    yuhl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教者教学本课时立足学情,创设情境,引发度量兴趣;测量体验,引发冲突,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围绕核心问题,组织探究,进入理性思维;更新测量方法,深入辨析,领悟数学高阶思维;设计练习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外拓,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深刻理解度量思想。

    yuhl
    yuhl3年前

    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3年前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3年前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淡然一笑
    淡然一笑3年前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ldd13578600518
    ldd135786005183年前

    本节课教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值得学习。

    ldd13578600518
    ldd135786005183年前

    王春阳老师能在课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sunshufeng
    sunshufeng3年前

    本节课教师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

    sunshufeng
    sunshufeng3年前

    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zhaona13159772266
    zhaona13159772266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

    zhaona13159772266
    zhaona131597722663年前

    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18686355515
    186863555153年前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18686355515
    186863555153年前

    本节课王春阳老师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杨丽丽
    杨丽丽3年前

    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

    杨丽丽
    杨丽丽3年前

    执教老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深入浅出的让学生认识了分米,并很好的建立了分米的量感,让长度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不断生长,从看得见,到摸得见,最后到想的到。

    魏东燕
    魏东燕3年前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根,执教老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魏东燕
    魏东燕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

    狄占英
    狄占英3年前

    数学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很好手段。

    狄占英
    狄占英3年前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领域 “图形的测量” 部分的内容。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

    魏东燕
    魏东燕3年前

    “量感” 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量感” 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和意识。它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对 “量” 的直接反映,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

    魏东燕
    魏东燕3年前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王婷123
    王婷123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婷123
    王婷123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ccsyliuyan
    ccsyliuyan3年前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csyliuyan
    ccsyliuyan3年前

    数学活动回归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这是本节数学课最大的特点。王教师让原本枯燥的数学活动,赋予了更多的趣味性。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在选用不同长度的纸条作为测量工具得出的不同测量结果中,了解到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联系。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乐趣,学会了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测量任务。

    张丽辉
    张丽辉3年前

    “量感” 主要体现在:(1)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量感培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度量,度量是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和结果。(2) 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3)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合理的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又取决去量感的建立,而量感又能在估测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巩固。因此在课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张丽辉
    张丽辉3年前

    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王丽平
    王丽平3年前

    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借助这些参照物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王丽平
    王丽平3年前

    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高媛媛123
    高媛媛123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从折星星如题,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展开,发展学生量感。

    高媛媛123
    高媛媛1233年前

    本节课中,我们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把抽象的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拾级而上。教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量感。

    123456李晶
    123456李晶3年前

    小学数学中 “计量单位” 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其中培养量感关键性的课程,就是长度单位教学。学生量感缺乏的表现一是学生在关于长度单位的理解上,仅存于表象,计量单位的运用,仅仅凭自己的感觉在使用。

    123456李晶
    123456李晶3年前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量一量,做一做,找一找,感受深刻。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张岩
    张岩3年前

    认识一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一厘米,再实际找一找,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

    张岩
    张岩3年前

    设置这个认知疑问,学生经过头脑风暴及讨论,知道了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其次,通过设置认知疑问,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陈东珂
    陈东珂3年前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量一量,做一做,找一找,感受深刻。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陈东珂
    陈东珂3年前

    孩子们从对手中直尺的粗浅感知,到较为深人去了解,最后到自主学会使用,是对测量本质一步一步的建构。“原来,测量的道理和方法就是这样”, 孩子们心中豁然开朗。同时,在 “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本课教师让孩子经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探究环节,逐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数感和量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魏良青
    魏良青3年前

    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从折星星如题,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展开,发展学生量感。

    魏良青
    魏良青3年前

    通过设置认知疑问,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孙男男
    孙男男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孙男男
    孙男男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教学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认识一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一厘米,再实际找一找,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

    15500050233
    155000502333年前

    本节课教师着重让学生经历如何由简单的自定工具进行测量,过渡到使用 “尺子” 进行测量,从而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测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能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

    15500050233
    15500050233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在学生量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与运用、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将抽象的感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刘瑞
    刘瑞3年前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本节课指教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数学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不用教师言说,就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刘瑞
    刘瑞3年前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 “看、比、找、量、认” 等实践活动,去充分感知长度的概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13943115822
    139431158223年前

    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 等活动,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3943115822
    13943115822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15944002882
    159440028823年前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15944002882
    159440028823年前

    @吉林长春基地(二)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拉近知识和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认识直尺,经历 “认、量、估、画” 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和画图,提高对长度估测的能力,逐步建立厘米的概念,再次发展数感。

    李楠楠
    李楠楠3年前

    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1 厘米的长度,逐步找出 2 厘米、3 厘米、5 厘米等等,并且让学生观察,他们的长度与两端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李楠楠
    李楠楠3年前

    练习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Sharrphy
    Sharrphy3年前

    教育是影响,老师教态亲切,语言流畅,环节设计清晰。在教育过程中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学指向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聆听,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度高。练习准确率高。

    Sharrphy
    Sharrphy3年前

    教师在授课中做到了 “三动”。动手: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动脑:即思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从认识 1 厘米,几厘米,到如何量,都能引导学生思考。动口:师生语言,注重总结,注重谈感受。这 “三动” 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 培养学生的思维。

    15843068628
    158430686283年前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15843068628
    158430686283年前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语速适中。内容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量一量,做一做,找一找,感受深刻。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在经历与实践中感知厘米的概念,从无形到有形,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学会测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量感。

    ycy
    ycy3年前

    习题设计合理,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fyb004
    fyb0043年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fyb004
    fyb0043年前

    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星空
    星空3年前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星空
    星空3年前

    对 “量感” 素养的理性审视 —— 跨界解读、概念辨析与内涵界定 “量感” 是对 “量” 的感悟和直觉,类似于 “质感”“空间感”“方向感” 等词语,用来描述个体对事物某些属性的直观感知能力,是数学素养的表现之一。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4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4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3:20 · PVG 21:20 · LAX 06:20 · JFK 09:2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