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糖

薄荷糖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54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9-05 18:52:02 +08:00
9 G 98 S 70 B
薄荷糖 的最新回复

赵老师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编码知识,能在生活中找到编码现象,并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符号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学习热情!期待赵老师精彩的授课。

赵老师在 “编码” 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中对编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编码的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赵老师设计的 “编码” 一课,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编码,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

赵老师设计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入新课,孩子们以警察的身份开心的走进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符号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的学习新知!

赵老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通过找一找的活动,感受数学编码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的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本节课老师让学生通过想、做、比、估等实际动手操作活动,在实际测量中亲自感受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提供绘本故事《小鸡搬家》,融数学于生活故事,将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产生联结。教师设计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学习,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经历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过程,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量感的形成更多要靠亲身的体验,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直观活动内化成感性认识。教师引出疑问:教师有多长?进而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既让学生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让孩子选择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去度量教室的长,形成了初步的量感。

李老师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活动,直观的感悟周长,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老师运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星星引入新课,学生们不受限制的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同一条彩带的长度,得出不同的答案,又以 “看、比、找、量、认” 这样的实践活动,进而认识长度单位,明确 1 厘米有多长。教学中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周老师生动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量和摸自己桌面一周的长度,注重学生对测量的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周长,从而更好的理解周长。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注重数学素养 “量感” 的培养。

量感需要在多种感官、多种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从而建立起量感。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比、看、想、估、测等的实际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并能建立起长度单位,以至于会用直尺进行测量,培养了学生们的数感。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出发,利用具体图形,通过摸、描、量、数等活动,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你是幽默的教师,你的课堂一样充满着幽默的色彩。你幽默的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你并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带领学生经历了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老师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 “化曲为直” 这样动手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不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是一举多得的!

量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它是对大小、重量、快慢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的整个过程,在实际的场景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仅明确了知识点的形成,而且能更好的理解并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 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量感的培养更加形象生动,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量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它是对大小、重量、快慢的感受。 教师在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感受时间的长短,为学生量感的培养创造条件。本节课学生认识时间并不难,对于时间长短的掌握是相当的困难,但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本节课中就轻松的判断了时间的长短,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老师通过以忆、估、做、用, 4 个活动不断丰富圆的面积,可见老师对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特别重视的,对量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从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可以看出老师是一直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形成了计量的观念,培养了数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量” 起源于 “量”,在实际生活中用测量培养学生的 “量感”,进一步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刘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比、想、找、画、移,建立了厘米的概念,在逐步的探究中掌握了用尺子测量的方法,比较准确的描述 1 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快乐学习,形式数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6ms · UTC 10:23 · PVG 18:23 · LAX 03:23 · JFK 06:2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