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1832841752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基地 毕运 2上 《课桌有多长》

  •  
  •  
    18328417529 · 3年前 · 213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9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独立基地的毕运。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桌有多长》。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独立基地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第十七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主题专场” 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王梦月老师、杨霞老师和弋军老师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桌有多长》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来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并实施本节课。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也希望各位同仁在参赛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我们在教学上能有更大的提高。谢谢!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76#r_102991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76#r_102992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76#r_102993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76#r_102997

    (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976#r_102998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76#r_118781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76#r_120638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76#r_120636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76#r_118791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76#r_122156

    终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76#r_122177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UzMTY0OA==.html

    213 次点击  ∙  2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94 条回复   2021-09-16 14:11:30 +08:00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1. 量感

    史宁中、鲍建生等教授的研究认为度量是一种数学基本思想,具有知识的兼容性与整合性,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感认同。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小学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无论测量工具多么精确,测量单位如何细化,实际得到的度量结果仍然是一个 “近似值”,因此,很多时候需要 “估计” 方法的介入。在进行度量的估计时,学生不仅要考虑测量情境中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还要理解测量工具的特征并合理地选择参照物、测量方法等。如单位计数、利用工具、利用公式。单位计数是测量的基本活动,即通过复制单位进行测量。

    2. 学会学习

    正如美国数学家洛克哈特的洞见: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度量,并不仅仅是使用诸如直尺、量角器之类的现实工具,而是使用我们的头脑。笔者认为,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通过单位量不断累加得到。单位量是基于体感(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的定量刻画,而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进而,学生通过 “测量长度”“画指定长度” 等活动,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选课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应加强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丰富的度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材呈现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51 页。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教材呈现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但课前大多数孩子关注的是直尺的边是直直的、有竖线、有数字,而忽略了直尺跟厘米有关。其原因在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是用直尺连线或画图,而非用直尺测量。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可以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 “厘米” 的认识不等同于对 “尺” 本质的认识,“厘米” 是国际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尺” 是长度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度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学习目标】

    1.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理解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就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3.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理解度量长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直尺、PPT、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尺子的作用吗?

    生:连线、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尺子的作用可真大,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也有很多的尺子,利用这些尺子也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度。古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 1 拃、1 步)

    【设计意图:了解每个人的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一)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通过观看视频,小朋友们知道一拃有多长吗?(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为 1 拃)学生动手比一比。

    师:我们班要预订新的桌布,需要知道课桌有多长,你能用手量一量吗?

    生:我量出来课桌面大约有 5 拃长、4 拃多……

    师:刚才老师也量了一下,你们想知道是多长吗?(大约 3 拃长)

    师:5 拃、4 拃多、3 拃……,这么多不同的结果,老师该怎么跟工厂的师傅说呢?

    师:想一想,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怎么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老师的一拃大,我们的一拃小。

    师:意思就是测量的标准不同,量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怎样才能使得我们量出来的结果是可以被使用的呢?

    生:统一测量标准。

    师:人们经过不断摸索终于有了全世界都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 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深度认识厘米

    1. 认识尺子,了解度量工具

    师:大家见过厘米吗?在哪儿见过?

    生:在直尺中见过厘米

    师:生活中很多测量工具中都藏着厘米(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直尺、米尺、卡尺),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大家最熟悉的测量工具 —— 直尺。

    师: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的直尺由哪些部分组成?和同桌说一说。

    生:直尺上有 0、1、2、3 等很多数字,0 在最左边

    师:这些数叫作刻度,最左边的是 0 刻度,表示起点

    生:直尺上还有很多长线和短线

    师:这些长线和短线叫作刻度线

    生:还有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厘米,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

    (课件动态出示直尺图,标出 0 刻度、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其实尺的发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直到 1983 年,人们才规定了全世界统一的测量工具 —— 米尺,米尺上每相邻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我们每位同学手中的直尺都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认识 1 厘米,建立度量表象

    (1)找一找

    师:观察这把尺子,你能找到 1 厘米吗?

    生: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生: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呢?

    生: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相邻” 这个词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演示尺子上的 1 厘米:0 到 1,1 到 2,2 到 3,3 到 4……)

    (2)验一验

    师:在你们的信封中也藏着一根 1 厘米长的小棒,能很快拿出来吗?

    师:拿对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 1 厘米呀!

    生:我是放在尺子上验证的,我发现拿的这根小棒的长度和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有哪些同学也是用尺子来验证的?说一说用尺子怎样验证呢?

    生:小棒的左边和 0 刻度对齐,0 到 1,一大格就是 1 厘米

    生:小棒的左边和 3 刻度对齐,3 到 4,一大格就是 1 厘米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都拿出了 1 厘米长的小棒。

    (3)比一比

    师:拿起小棒和老师一起做一做,拇指和食指捏紧小棒的两端,轻轻拿掉小棒,手指不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生:用手指再来比划下 1 厘米的长度,你认为到了 1 厘米就保持不动,用小棒验证一下准不准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记下来,再用手指比一比。

    (4)说一说

    师:我们继续跟着 1 厘米的感觉走,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大拇指指甲长度

    师:数学书的厚度

    生:图钉的长度

    生:透明胶带的宽度

    ……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 1 厘米,( )的长度或( )的宽度就是 1 厘米。

    【设计意图:1 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3. 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

    (1)感知方法

    师:刚才我们找了 1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3 厘米吗?

    生:从刻度 0 到刻度 3 就是 3 厘米。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是 1 厘米,2 到 3 是 1 厘米,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还能在不同的位置找到 3 厘米吗?

    生:刻度 2 到刻度 5。

    师:你是怎么找到 3 厘米的?

    生:1 厘米 1 厘米地数,数了 3 个 1 厘米。

    生:2 加 3 等于 5,2 厘米往后加 3 厘米就是 5 厘米,这中间就是 3 厘米。

    生:5 厘米减 2 厘米就是 3 厘米。

    (2)发现规律

    师:你还能找到几厘米?说一说。

    师:刻度 0 到 5 是几厘米?到 7 呢?有什么发现?

    生:刻度 0 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刻度 3 到刻度 6 呢?5 到 12 呢?又有什么发现?

    生:用大数减小数,结果是几中间就是几厘米。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了不起,有那么多发现。

    【设计意图:找不同的 1 厘米比较简单,学生很快能发现 “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找不同的 3 厘米是难点,但这个难点是建立在 “不同的 1 厘米” 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前面学生能找到许多不同的 1 厘米,才能在本环节呈现 “不管从哪里开始,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其实质就是在用单位 1 厘米进行度量,为后续进行物体测量做准备。】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测量长度

    (1)估一估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信封中蓝色的小棒,利用脑子中的 1 厘米,估一估它有多长。

    生:估计 4 厘米、5 厘米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丰富,到底几厘米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2)“0 刻度” 对齐测量与读法

    生:我让小棒的左边对齐 0 刻度线,数一数有 5 个大格就是 5 厘米。

    小结: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对齐几,就是几厘米。

    (3)“0 刻度” 不对齐测量与读法

    师:用这把残缺的尺子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谁来试一试。

    生:我是这样做的,一端和刻度 3 对齐,另一端对齐了刻度 8,8-3=5,就是 5 厘米。

    师:不管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还是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其实我们都是在尺子上找和小棒同样长的部分,也就是找有几个 1 厘米。

    (课件出示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出 1 厘米 1 厘米地数)

    (4)小结测量方法

    师:观察小熊测量铅笔有多长,你都赞同它的做法吗?

    生:不赞同图 3,不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不能直接读数。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桌讨论)

    生:物体要放平,一端和尺子的刻度对齐。

    【设计意图:前面活动中学生已经建立了 “1 厘米” 这个单位长度 “大小” 的表象,能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估测准不准还需要实测来验证,引发对测量方法的探讨。怎样运用断尺测量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应用中再次深刻理解 “用厘米度量” 的本质。】

    2. 画指定长度

    要求:(1)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2)画完后,同桌交换测量,确认是否画对了。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从 0 刻度开始找到 4 厘米长的线再画下来。

    师:用刚才的这把断尺你能画出 4 厘米长的线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看懂了他的画法。

    小结:要画几厘米就在尺子上找到几个 1 厘米,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再连线。

    【设计意图:“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彼此之间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

    四、回顾反思,小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呢?

    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问题让我们继续努力,下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测量儿歌。

    小朋友们要牢记,测量物体要放平。

    使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零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杨霞
    杨霞3年前

    毕老师关于 “量感” 和 “学会学习” 的思考,有理有据,数源于数,量源于量。量感更多的是对量的一种感悟,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杨霞
    杨霞3年前

    @兰风草木香 谢谢您的关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可以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

    wyx
    wyx3年前

    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杨霞
    杨霞3年前

    @wyx 谢谢老师的分享。厘米作为测量物体的长度单位,既可以作为标准实现单位量的累加,也可以作为标准作为单位量的递减。当需要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产生更大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当测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时,则需要更小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wyx
    wyx3年前

    毕老师对量感的把握很好。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贾莹丽
    贾莹丽3年前

    毕老师设计了 “测量儿歌” ,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值得大家学习。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zhaoyujuan
    zhaoyujuan3年前

    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王琳玲
    王琳玲3年前

    毕老师对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值得我们学习。

    15844101377
    158441013773年前

    毕老师对量感的把握很好。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毕老师这节课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使学生形成和获得了度量单位的清晰表象,建立了 “量感” 意识。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关于度量的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丰富的测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呈现的问题串是,一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学生的单位长度观念;三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许静
    许静3年前

    毕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老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丰富的度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使学生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

    天空
    天空3年前

    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毕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度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教材呈现的问题串是,一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学生的单位长度观念;三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学生通过 “测量长度”“画指定长度” 等活动,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李野
    李野3年前

    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嘟嘟
    嘟嘟3年前

    毕老师开课让学生了解每个人身上的测量工具,结合古人的例子,生动地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15844163611
    158441636113年前

    该教师的设计意图重点不在于谁猜的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凝香
    凝香3年前

    教师深刻挖掘教材,引导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13180798129
    131807981293年前

    美国数学家洛克哈特认为:我们需要对它进行度量,并不仅仅是使用诸如直尺、量角器之类的现实工具,而是使用我们的头脑。而我认为,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这节课在这方面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本节课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毕老师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毕老师能联系学生实际,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3年前

    毕老师能深入研读史宁中、鲍建生等教授的度量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毕老师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杨霞
    杨霞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通过让学生 “找、验、比、说”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毕老师让学生学习古人用身体做尺,从而感受身体做尺标准不统一,感受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从而认识 1 厘米,找出几厘米,发现度量长度多少的方法,感受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 1 厘米,从而感受度量的本质。再回到生活中画厘米,测几厘米等大量感官活动,从而内化了学生对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liumeirong 谢谢老师的分享。善用 “身体尺”,透过现象找寻数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小小梦想家
    小小梦想家3年前

    毕老师的课堂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教学环节清晰目标层层递进,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感知 1 里积累经验建构 1 厘米的标准,发展度量意识深化对长度单位量的认识.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通过 “测量长度”“画指定长度” 等活动,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周宏雨
    周宏雨3年前

    毕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整个课程设计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度认识了什么是厘米,建立了度量表象,感知了度量方法。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行,向毕老师学习。

    周宏雨
    周宏雨3年前

    “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 毕老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促进学生发展量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边界。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18245741678
    182457416783年前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赵艳艳
    赵艳艳3年前

    通过 “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三个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的,但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进,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许多个 1 厘米的单位长度” 组成的。

    Yiiiii**
    Yiiiii**3年前

    在实际体验中建立对长度的量感,也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 “长度标准”,在实际体验的层面有效建立了学生的长度量感。

    鲁佳丽
    鲁佳丽3年前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赵春丽
    赵春丽3年前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应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猜想,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赵春丽
    赵春丽3年前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毕老师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先估计猜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长途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lynn1985
    lynn19853年前

    毕老师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多种活动巩固对 1 厘米的认识,并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度量方法,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形成量感经验。

    13408608506
    13408608506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在实际体验中建立对长度的量感,也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 “长度标准”,在实际体验的层面有效建立了学生的长度量感。

    徐利
    徐利3年前

    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量感。

    WX
    WX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652181969
    16521819693年前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逐步渗透量感,培养量感。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在尺子上看 1 厘米,“用小棒感知 1 厘米”“请出 1 厘米”“找生活中的 1 厘米” 等多层次体验活动,把静态的 1 厘米变得生动、鲜活,使学生对 “1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有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从而在头脑中建构清晰、牢固的 1 厘米的正确表象。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老师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

    18220548077
    182205480773年前

    毕老师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贾翠兰
    贾翠兰3年前

    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进,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贾翠兰
    贾翠兰3年前

    在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进,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贾翠兰
    贾翠兰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 “量感”。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进,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量,在感受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量感。

    GRJ475
    GRJ475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GRJ475
    GRJ475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GRJ475
    GRJ475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GRJ475
    GRJ475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GRJ475
    GRJ475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15982430220
    159824302203年前

    量感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老师从小朋友熟知的金箍棒入手,引出课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通过 1 厘米的小棒来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空间印象,再引入直尺,加深学生的印象。

    吉林榆树沈晓东
    吉林榆树沈晓东3年前

    度量是一种数学基本思想,具有知识的兼容性与整合性,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感认同。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

    Lufey
    Lufey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Lufey
    Lufey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liyinhua
    liyinhua3年前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lj
    lj3年前

    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逐步渗透量感,培养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毕老师设计了 “测量儿歌” ,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值得大家学习。

    瑞瑞a
    瑞瑞a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其重点不在于谁猜得对,而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瑞瑞a
    瑞瑞a3年前

    老师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学生逐步感知尺子是由 “1 个 1 个单位长度” 组成的,“1 厘米” 是其中一个单位长度。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5146374021
    151463740213年前

    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艳艳
    艳艳3年前

    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 “厘米” 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ppx
    ppx3年前

    这节课通过毕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首先通过不同学生测量课桌后得到的数据不同自然引出同一单位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在找、比、说的活动中建立起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这都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划的,最后回到生活中大量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量抽象为数学中的量。

    杨霞
    杨霞3年前

    @ppx 感谢老师的关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可以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杨霞
    杨霞3年前

    @刘力瑛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杨霞
    杨霞3年前

    @15948156640 谢谢老师的关注。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多种经历中感悟量,在操作活动中加深量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量感。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

    杨霞
    杨霞3年前

    @罗海荣123 感谢罗老师的认可,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学情,逐步呈螺旋上升趋势的学习更利于学生理解量。

    zuo7869
    zuo78693年前

    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估测准不准需要实测来验证,引发对测量方法的探讨。怎样运用断尺测量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应用中再次深刻理解 “用厘米度量” 的本质。

    zuo7869
    zuo78693年前

    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估测准不准需要实测来验证,引发对测量方法的探讨。怎样运用断尺测量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应用中再次深刻理解 “用厘米度量” 的本质。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姜生芽
    姜生芽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丰富对测量工具、方法、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和动手操作的过程发展量感。

    牛牛
    牛牛3年前

    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逐步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老师的设计很有趣,首先说生活中的尺子,再说身体中的尺子,引发学生的疑惑,身体里有什么尺子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 1 拃、1 步。1 拃这个词现在的人很少用到,60 后 70 后出生的人对这个比较熟悉。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实践操作中深度认识厘米,认识尺子,建立 1 厘米表象,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然后发现规律,巩固应用,拓展延伸,让量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毕运老师的设计非常好,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尺子,引入身体中的尺子,激发学生的疑惑,身体里没有尺子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播放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 1 拃、1 步。拓展学生的视野。然后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实践操作中深度认识厘米,课件动态出示直尺图,标出 0 刻度、刻度、刻度线、厘米让课堂很生动有趣。通过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活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 1 厘米,建立度量表象从而巩固量感。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瑞雪
    瑞雪3年前

    毕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中,毕老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本质上来,逐步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 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瑞雪
    瑞雪3年前

    毕老师带领学生经历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中,毕老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本质上来,逐步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 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梁娜娜
    梁娜娜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通过《课桌有多长》一课体会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境驱动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很好手段。

    过往
    过往3年前

    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教学时,毕老师除了把握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还做到有的放矢。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学生的量感。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教学时,毕老师除了把握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还做到有的放矢。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学生的量感。

    倪婵娟
    倪婵娟3年前

    教师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倪婵娟
    倪婵娟3年前

    教师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本课教学毕老师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对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本节课毕老师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对 1 厘米长度的认知,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获得对 1 厘米长度的认知,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结合水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获得对 1 厘米长度的认知,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结合水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张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张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15535936646
    155359366463年前

    张老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的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认识 1 厘米,逐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毕老师由古人运用身体测量方法引入,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大量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了学生对 1 厘米和几厘米长度的量感。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也进一步内化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量感是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直观感知。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fengna
    fengna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毕老师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

    李佳霖
    李佳霖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 “公式 — 例题 — 习题” 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体现了数学的教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中应用数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李佳霖
    李佳霖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 “公式 — 例题 — 习题” 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总之,整节课体现了数学的教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实践中应用数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探索数学。

    18181953528
    181819535283年前

    杨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形成了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并感受了长度量产生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

    18181953528
    181819535283年前

    杨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形成了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并感受了长度量产生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

    18181953528
    181819535283年前

    毕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形成了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并感受了长度量产生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

    18181953528
    181819535283年前

    毕老师通过丰富的活动从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叠加量的有效感悟形成了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并感受了长度量产生的现实意义。教学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度量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如长度、面积、体积、货币、质量、时间等。学生对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物体的物理属性相吻合的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悟的感觉,更是一种抽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多种经历中感悟量,在操作活动中加深量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量感。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关于度量的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丰富的测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呈现的问题串是,一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学生的单位长度观念;三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老师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同时也通过实践掌握了多种测量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比较爱学习的一课,一是课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将伴随学生很多年;二是符合小学生对事物好奇、想探索的天性。本课的学习就是促进学生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多感官联动,在反复的经历中感悟量感,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

    hechunjiao1234
    hechunjiao12343年前

    本课,毕老师充分运用多感官联动,在多次的经历中感悟量感,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对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liyajuan
    liyajuan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15590282699
    15590282699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

    15590282699
    15590282699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

    杨霞
    杨霞3年前

    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调动身体多种感官,丰富对厘米的认识。在前期学生已经有了关于长度的经验,毕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用尺量长度” 开展教学,充满了浓厚的数学味道,学生对量的感悟也深刻内化。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课以学生的主观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课以学生的主观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

    顺帆666
    顺帆6663年前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并没有直接过渡到几厘米,而是创设情境从 1 厘米进入到几厘米,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在认识厘米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尺子的观察,认识相关的各部分名称,为进一步认识厘米打下基础。在认识 1 厘米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的意识。老师通过层次分明的设计,从体验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到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认识几厘米,使用直尺测量的过程,让孩子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在推翻与重构中重建知识。而量感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多种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厘米作为数学约定熟成的知识,需要教师及时的补充,但是厘米如何产生的,上课老师进行了有趣且有效的引导,那就是身体尺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赞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厘米的认识是数学约定熟成的知识,需要教师的直接告知,但是厘米的产生过程,上课教室设计了有效且有趣的引入,身体尺。让学生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为厘米引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bwwsyt
    bwwsyt3年前

    毕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开课以视频引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以认知冲突引发学习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层层递进,培养了孩子对厘米,几厘米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活动中通过找一找,验证,比较,分析等过程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厘米,培养量感

    董波
    董波3年前

    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董波
    董波3年前

    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董波
    董波3年前

    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谢志虹
    谢志虹3年前

    本课是发展长度量感的经典起始课程,在认识 1 厘米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的意识。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在建立 1 厘米、几厘米的量感中,学生以 1 厘米的长度参照标准进行估计活动,1 厘米 1 厘米地数。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启发学生感知度量是基于数数而得,并由此与计数单位建立关联。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通过单位量不断累加得到。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教学过程中,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郑十一
    郑十一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毕老师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abuer
    abuer3年前

    毕老师本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让学生充分的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到 1 厘米的长度,初步形成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abuer
    abuer3年前

    毕老师本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丰富的活动设置让学生亲历并感受到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估计,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估计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然后再动手测量。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估计,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了,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然后再动手测量。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比较重要,这个表象在本课中主要指 1 厘米长的表象,我们还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身体或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长度帮助孩子丰富表象,发展量感。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量感” 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关于 “量”,可以是借助工具得到的,也可以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感性的认识。毕老师利用长为 1cm 的小磁条不断累加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毕老师的设计环环相扣,体验了巧思,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尺子,引入身体中的尺子,激发学生的疑惑,身体里没有尺子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播放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然后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实践操作中深度认识厘米。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毕老师的设计巧妙,让学生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本课程的设计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毕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MM~
    MM~3年前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MM~
    MM~3年前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MM~
    MM~3年前

    毕老师以古人运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学生认识准确的 1 厘米后,通过 “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 等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 1 厘米的感知和体验。再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方法,又通过断尺的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了度量的本质。环节相扣,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量感。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3年前

    通过本课的设计,我发现 “量感” 并不遥远,它是在不断的探究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一种亲身体验。它可以润物无声的融合在每个环节,潜移默化的提升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
    黑龙江大庆郑楠楠3年前

    本节课老师设计了丰富的度量活动,在过程中,通过找、验、比、说、不断引导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深度认识 1 厘米。最后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把重点知识都囊括在内。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二年级学生已有了测量教室的经验,知道了长度是有单位的。在学习 “课桌有多长” 之后,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认识米,但是对 1 米具体有多长,学生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感受依然不够具体。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毕老师充分运用多感官联动,在多次的经历中感悟量感,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单位厘米量的感知,对发展学生量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毕老师通过直尺,让孩子体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量”,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道出了测量的本质。通过找、验、比、说帮助孩子们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认识厘米是学生后续顺利进行长度度量、以及面积度量的基础,学生在观察直尺的活动中,找一厘米的过程中,生成测量的正确方法。

    15390447738
    153904477383年前

    老师设计本课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本课通过丰富的度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材呈现层层递进,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5997599709
    159975997093年前

    本课通过丰富的度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材呈现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丰富的度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毕老师通过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丰富的度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毕老师通过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15549313796
    155493137963年前

    毕老师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教学。结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的经验,一年级上册 “比长短” 和上一节课 “自选单位测量”。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因此毕老师此节课是以学生的主管感觉为主,在反复体验中获得 1 厘米长度的认知,通过活动使得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并通过估计、累加,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

    燕子
    燕子3年前

    学生经历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中,毕老师通过设问、追问、反问,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本质上来,逐步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 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感念。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感念。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5577
    5577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吉林长春李莹莹
    吉林长春李莹莹3年前

    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调动身体多种感官,丰富对厘米的认识。在前期学生已经有了关于长度的经验,毕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用尺量长度” 开展教学,充满了浓厚的数学味道,学生对量的感悟也深刻内化。

    5577
    5577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577
    5577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577
    5577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邓欢
    邓欢3年前

    长度单位是几何度量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是前人智慧的集中体现。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因此,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邓欢
    邓欢3年前

    长度单位是几何度量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是前人智慧的集中体现。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本课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并且既有统一单位的认识,也有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要点。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和比重的分配,让各个环节落到实处。毕老师的导入,简洁明了,很快带学生进入厘米的认识,继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还借助直尺进行了画图。设计紧凑。

    18398033378
    183980333783年前

    通过自我感受去估计测量,体会统一标准的重要性,进而通过认识直尺去测量小范围长度大小。学生通过 “测量长度”“画指定长度” 等活动,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毕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测量入手,带领学生们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就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进而通过单位量叠加,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逐步发展学生量感。

    向前向前
    向前向前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

    王建英
    王建英3年前

    通过对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的不断挖掘,可以促进教学教法的不断提升,使教师的量感教学变得清晰,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数学思维,让量感以看得见的形式逐级生长。

    叶晨蕾
    叶晨蕾3年前

    毕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厘米,让学生首先对厘米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通过几个 1 厘米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教学设计合理,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长度量感的建立。并且在毕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重视动手操作,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 / 画长度” 展开。反思要点如下:

    1. 前测内容多度偏向于对尺的认识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为了了解学生对于 “尺” 的了解,课前做了这样的调查: 选一选,你的文具盒里放的是( )尺; 你觉得尺上有些什么比较重要; 你知道尺有什么作用?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生活中有其他尺吗?把你知道的写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忽略了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认知,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2. 活动实施对目标达成略显不足

    本节课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①在动手量课桌有多长的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②在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在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过程中,掌握量和画的操作方法,深度感知度量的本质。实际教学中,前两个活动的开展占用了大量时间,以至于第三个活动并未完成,学生对量和画的规范操作方法不清楚,对用尺度量的本质理解不清晰。

    通过小组研讨,我们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以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设计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 细化前测内容,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将问答题改成选择题,从尺的功能、尺的组成、用尺测量三个角度细化调查的内容,统计数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2. 明确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活动一:了解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再找一找 3 厘米,也就是找 3 个连续的 1 厘米。

    活动三:“量几厘米”“画几厘米”,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就是要在尺子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 “有几个 1 厘米”。学生逐步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3. 细化方法指导,深度体验度量本质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广泛使用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图和测量,但他们的操作方法却并不完全恰当。不管是找几厘米、量几厘米,还是画几厘米,教学中都应注重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对于测量可以活动的物体长度应怎样操作,对于测量固定物体的长度又应怎样操作,画一条线的方法和程序又是什么。数学课应体现出数学味儿,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 / 画长度” 展开。反思要点如下:

    1. 前测内容多度偏向于对尺的认识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为了了解学生对于 “尺” 的了解,课前做了这样的调查: 选一选,你的文具盒里放的是( )尺; 你觉得尺上有些什么比较重要; 你知道尺有什么作用?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生活中有其他尺吗?把你知道的写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忽略了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认知,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2. 活动实施对目标达成略显不足

    本节课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①在动手量课桌有多长的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②在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在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过程中,掌握量和画的操作方法,深度感知度量的本质。实际教学中,前两个活动的开展占用了大量时间,以至于第三个活动并未完成,学生对量和画的规范操作方法不清楚,对用尺度量的本质理解不清晰。

    通过小组研讨,我们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以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设计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 细化前测内容,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将问答题改成选择题,从尺的功能、尺的组成、用尺测量三个角度细化调查的内容,统计数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2. 明确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活动一:了解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再找一找 3 厘米,也就是找 3 个连续的 1 厘米。

    活动三:“量几厘米”“画几厘米”,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就是要在尺子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 “有几个 1 厘米”。学生逐步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3. 细化方法指导,深度体验度量本质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广泛使用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图和测量,但他们的操作方法却并不完全恰当。不管是找几厘米、量几厘米,还是画几厘米,教学中都应注重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对于测量可以活动的物体长度应怎样操作,对于测量固定物体的长度又应怎样操作,画一条线的方法和程序又是什么。数学课应体现出数学味儿,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要让孩子在亲自的体验中去感知厘米的长度。低段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需要在课堂中给其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要让孩子在亲自的体验中去感知厘米的长度。低段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需要在课堂中给其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厘米这一度量单位比较抽象,毕老师带领学生经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值得学习。低年级孩子的量感也就在操作中逐渐形成。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厘米这一度量单位比较抽象,毕老师带领学生经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值得学习。低年级孩子的量感也就在操作中逐渐形成。

    刘颖
    刘颖3年前

    这节课老师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应该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出示了长方形以后,老师马上请一位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并思考: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出答案以后 又及时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边的长度并用多种方法计算,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多样化的能力。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形周长的求法之后,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层次不等,难度递进的一系列闯关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一步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任艳花
    任艳花3年前

    学生经历了 “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在唤醒学生已有经验的同时自主构建起了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中,通过设问、追问、反问,让学生将思维聚焦到 “厘米” 这一长度单位的数学本质上来,逐步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 看被度量的对象里面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 / 画长度” 展开。反思要点如下:

    1. 前测内容多度偏向于对尺的认识

    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为了了解学生对于 “尺” 的了解,课前做了这样的调查: 选一选,你的文具盒里放的是( )尺; 你觉得尺上有些什么比较重要; 你知道尺有什么作用?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生活中有其他尺吗?把你知道的写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忽略了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认知,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

    2. 活动实施对目标达成略显不足

    本节课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①在动手量课桌有多长的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②在找一找、验一验、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 在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过程中,掌握量和画的操作方法,深度感知度量的本质。实际教学中,前两个活动的开展占用了大量时间,以至于第三个活动并未完成,学生对量和画的规范操作方法不清楚,对用尺度量的本质理解不清晰。

    通过小组研讨,我们尝试采取以下措施,以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设计操作活动,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1. 细化前测内容,了解学生认知水平

    将问答题改成选择题,从尺的功能、尺的组成、用尺测量三个角度细化调查的内容,统计数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2. 明确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活动一:了解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再找一找 3 厘米,也就是找 3 个连续的 1 厘米。

    活动三:“量几厘米”“画几厘米”,其核心是 “用厘米量”,就是要在尺子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 “有几个 1 厘米”。学生逐步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不断去除现实背景和量纲,将量抽象成数,这样更便于运算,实现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认知,学会学习与量感有关的内容。

    3. 细化方法指导,深度体验度量本质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广泛使用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图和测量,但他们的操作方法却并不完全恰当。不管是找几厘米、量几厘米,还是画几厘米,教学中都应注重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如,对于测量可以活动的物体长度应怎样操作,对于测量固定物体的长度又应怎样操作,画一条线的方法和程序又是什么。数学课应体现出数学味儿,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邓怡岑
    邓怡岑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毕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量感。

    邓怡岑
    邓怡岑3年前

    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广
    广3年前

    毕老师设计了比、量、找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几厘米就是几个 1 厘米,通过单位量不断累加可以得到,面积单位的本质得以强化。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以尺为线 量物量感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正如史宁中教授在《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一书中提到的,“长度、面积、体积这三个概念都是对图形的度量:长度是对一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体积是对三维空间图形的度量。这三种度量的基础都是直线段的长度,直线段长度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要度量就必须确定度量单位,而所谓的度量就是:计算所要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本节课作为计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对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掌握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反复研讨和磨课中,我们逐步理清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反思要点如下:

    1. 尺的生成,认识度量工具

    关于尺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尺子是数学学习的工具,可以用来画图、连线、测量。学习本课之前,90.9%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数字很重要,70.5%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竖线很重要,仅有 31.8%的学生认为直尺上的单位很重要,还有 9.1%的学生关注了直尺上的非数学属性图案。其原因可能在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是用直尺连线或画图,而非用直尺测量。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基于以上认识,先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的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 庹、1 步、1 拃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问题在于不同的人测量同一物体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了解尺的发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长度单位本身是人为制订的。

    2. 尺上的长度,感知度量本质

    1 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分别有 43.2%、27.3%、43.2%的学生认为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36.4%的学生认为橡皮的长度大约也是 1 厘米,还有 13.7%的学生认为门的高度也是 1 厘米。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 1 厘米的长度认识并不清晰。

    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

    正是因为前面学生能找到许多不同的 1 厘米,才能在找几厘米的环节呈现 “不管从哪里开始,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其实质就是在用单位 1 厘米进行度量,1 厘米 1 厘米地累加起来就找到了 3 厘米,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学生再找其它的几厘米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3. 用尺量 / 画长度,丰富度量经验

    虽然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已经使用过直尺,但他们对直尺的度量功能并不完全清晰,对于测量的操作方法也很模糊。50%的学生认为 A 方法正确,66%的学生认为 D 方法也正确,说明学生并没有发现两种方法的区别。仅有 16%的学生认为 B 方法正确,说明测量时工具的摆放方向会对学生的判断造成干扰。18%的学生认为 E 方法是正确的,这反映出部分孩子已经意识到测量时不一定要从 0 刻度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度量意识。

    实际教学中,认识 1 厘米的活动已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 “1 厘米” 这个单位长度 “大小” 的表象,学生能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再运用尺子进行实测。进一步观察小熊的量法,帮助学生理清测量的操作方法,对于活动的物体可以拿物体对齐尺子测量,即 “物对尺”;对于固定的物体可以拿尺子对齐物体测量,即 “尺对物”。不管采用哪种操作方式,从 0 刻度开始或者从非 0 刻度开始,其实质都是在尺子上找和被测量物体同样长的部分,也就是找几个 1 厘米。

    接着,规范作图方法,先描点后连线,其核心是直线段长度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深度体会 “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彼此之间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本质是 “用厘米量”,即 “有几个 1 厘米”。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不断丰富度量经验。

    综上所述,直尺是可观可感的学习工具,把 “尺” 作为一条贯穿全课教学的明线、把 “量感” 培育作为教学暗线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环节一,了解人们的身体上都有许多的尺子,不同的人的尺的标准却不尽相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了解全世界统一的测量工具直尺。环节二,在尺上找 1 厘米、在身体上找 1 厘米、在生活中找 1 厘米,逐步建立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的表象,形成经验判断;接着在找 3 厘米的环节中感知度量本质,体会累加量是基于单位量而得。环节三,用尺量和画指定长度,在操作中体会度量,在思辨中生成量感。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路径,即认知冲突、激发动机 -- 多维体验,抓住本质 -- 方法应用,丰富经验。

    注:本文统计对象为青台山小学 2020 级 2 班,全班 44 名学生。4 道前测题目全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操作中体会度量 思辨中生成量感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51 页。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教材呈现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统一度量标准的需求;接着,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但课前大多数孩子关注的是直尺的边是直直的、有竖线、有数字,而忽略了直尺跟厘米有关。其原因在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是用直尺连线或画图,而非用直尺测量。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 / 画长度” 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 “厘米” 的认识不等同于对 “尺” 本质的认识,“厘米” 是国际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尺” 是长度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度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学习目标】

    1. 经历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理解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就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3.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理解度量长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直尺、PPT、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用过尺子吗?都用来做什么呢?

    生:连线、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尺子的作用可真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也有很多的尺子,利用这些尺子也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度。古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 1 庹、1 步、1 拃)

    师:古人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广泛使用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尽管他们的操作方法并不完全恰当,但已经初步具备了度量意识。由 “尺子” 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的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 庹、1 步、1 拃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一)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你能用手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为 1 拃)

    生:我量出来课桌面大约有 5 拃长、4 拃多……

    师:刚才老师也量了一下,你们想知道是多长吗?(大约 3 拃长)

    师:5 拃、4 拃多、3 拃多…… 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怎么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老师的 1 拃大,我们的 1 拃小。

    师:意思就是测量的 标准 不同,量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被更广泛地使用,可以怎么办呢?

    生:统一测量标准。

    师:人们经过不断摸索终于有了全世界都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 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在实践操作中深度认识厘米

    1. 认识尺子,了解度量工具

    师:大家见过厘米吗?在哪儿见过?

    生:在直尺中见过厘米

    师:生活中很多测量工具中都藏着厘米(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直尺、米尺、卡尺),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大家最熟悉的测量工具 —— 直尺。

    师:仔细观察直尺由哪些部分组成?和同桌说一说。

    生:直尺上有 0、1、2、3 等很多数字,0 在最左边

    师:这些数叫作 刻度 ,最左边的是 0 刻度,表示起点

    生:直尺上还有很多长线和短线

    师:这些长线和短线叫作 刻度线

    生:还有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厘米,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

    (课件动态出示直尺图,标出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其实尺的发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直到 1983 年,人们才规定了全世界统一的测量工具 —— 米尺,我们手中的直尺都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认识 1 厘米,建立度量表象

    (1)找一找

    师:观察这把尺子,你能找到 1 厘米吗?

    生: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生: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呢?

    生: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相邻” 这个词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演示尺子上的 1 厘米:0 到 1,1 到 2,2 到 3,3 到 4……)

    (2)验一验

    师:在你们的信封中也藏着一根 1 厘米长的小棒,能很快拿出来吗?

    师:拿对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 1 厘米呀!

    生:我是放在尺子上验证的,我发现拿的这根小棒的长度和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有哪些同学也是用尺子来验证的?说一说用尺子怎样验证呢?

    生:小棒的左边和 0 刻度对齐,0 到 1,一大格就是 1 厘米

    生:小棒的左边和 3 刻度对齐,3 到 4,一大格就是 1 厘米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都拿出了 1 厘米长的小棒。

    (3)比一比

    师:拿起小棒和老师一起做一做,拇指和食指捏紧小棒的两端,轻轻拿掉小棒,手指不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生:用手指再来比划下 1 厘米的长度,你认为到了 1 厘米就保持不动,用小棒验证一下准不准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记下来,再用手指比一比。

    (4)说一说

    师:我们继续跟着 1 厘米的感觉走,其实呀生活中也有很多的 1 厘米。

    PPT 出示食指、田字格、图钉,动画演示它们的长度或宽度。

    语言表达:( )的长度或( )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 1 厘米,课后孩子们可以再找一找我们的身边还有 1 厘米吗?

    【设计意图:1 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动画演示测量食指宽度、田字格宽度、图钉长度的方法,即 “物对尺” 和 “尺对物”,为后续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3. 认识几厘米,感知度量本质

    师:刚才我们找了 1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3 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刻度 0 到刻度 3 就是 3 厘米。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是 1 厘米,2 到 3 是 1 厘米,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还能在不同的位置找到 3 厘米吗?

    生:刻度 2 到刻度 5。

    师:你是怎么找到 3 厘米的?

    生:1 厘米 1 厘米地数,数了 3 个 1 厘米。

    生:2 加 3 等于 5,2 厘米往后加 3 厘米就是 5 厘米,这中间就是 3 厘米。

    生:5 厘米减 2 厘米就是 3 厘米。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了不起,有那么多发现。

    【设计意图:找不同的 1 厘米比较简单,学生很快能发现 “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找不同的 3 厘米是难点,但这个难点是建立在 “不同的 1 厘米” 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前面学生能找到许多不同的 1 厘米,才能在本环节呈现 “不管从哪里开始,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其实质就是在用单位 1 厘米进行度量,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学生再找其它的几厘米就变得比较容易。】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测量长度,体验度量方法

    (1)估一估有多长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信封中蓝色的小棒,利用脑子中的 1 厘米,估一估它有多长。

    生:大约 4 厘米;大约 5 厘米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丰富,到底几厘米呢?还得量一量。

    (2)“0 刻度” 对齐测量与读法

    生:我让小棒的左边对齐 0 刻度线,数一数有 5 个大格就是 5 厘米。

    小结: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对齐几,就是几厘米。

    (3)“0 刻度” 不对齐测量与读法

    师:用这把残缺的尺子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谁来试一试。

    生:我是这样做的,一端和刻度 3 对齐,另一端对齐了刻度 8,8-3=5,就是 5 厘米。

    师:不管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还是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其实我们都是在尺子上找和小棒同样长的部分,也就是找有几个 1 厘米。

    (4)小结测量方法

    师:观察小熊测量铅笔的方法,你都赞同它的做法吗?

    生:图 1,没有从 0 刻度开始测量,读数错误。

    生:图 3,读数错误,应该是 6-1=5(厘米)。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桌讨论)

    生:物体要放平,一端和尺子的刻度对齐。

    师:对于可以活动的物体,我们可以拿物体去对齐尺子测量。

    (板书测量方法:物对尺)

    师:像这样画在纸上的静止的线段该怎样去测量它的长度呢?线段能移动吗?

    生:把尺子和线段对齐。

    (板书测量方法:尺对物)

    师:原来对于不同的物体,测量的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前面活动中学生已经建立了 “1 厘米” 这个单位长度 “大小” 的表象,能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估测准不准还需要实测来验证,引发对测量方法的探讨。怎样运用断尺测量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应用中再次深刻理解 “用厘米度量” 的本质。通过观察小熊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测量的操作方法,对于活动的物体可以拿物体对齐尺子测量,即 “物对尺”;对于固定的物体可以拿尺子对齐物体测量,即 “尺对物”。】

    2. 画指定长度,丰富度量经验

    师:你打算怎样画?

    生:从 0 刻度开始找到 4 厘米长的线再画下来。

    视频演示规范的作图方法

    要求:(1)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2)同桌交换测量,确认是否画对了。

    小结:要画几厘米就在尺子上找到几个 1 厘米,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再连线,操作方法是 “先描点再连线”。

    【设计意图:规范作图方法,先描点后连线,其核心是直线段长度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深度体会 “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彼此之间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本质是 “用厘米量”,即 “有几个 1 厘米”。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不断丰富度量经验。】

    四、回顾反思,小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尺子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画图,不管是量还是画其本质就是在找几个 1 厘米,1 厘米 1 厘米集合起来又构成了尺子。数学真是奇妙呀!

    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希望孩子们能把今天掌握到的方法继续用于度量有关知识的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通过结构化的知识联结,让学生领会习得度量知识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活动体验中发展量感,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51 页。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 一课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尺测量长度和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涉及数数、比较、估测、空间观念形成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为后续学习其他度量知识打下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呈现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创设度量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借助度量工具直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长度观念;最后,以 “厘米” 作单位度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逐步感受到度量的本质,即 “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逐步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长度概念已经有了一些直观认识,能用 “长、短、一样长、长一些、短得多” 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本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长度。对于厘米,二年级孩子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直尺,直尺是认识厘米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使得厘米可观可感。但课前大多数孩子关注的是直尺的边是直直的、有竖线、有数字、有图案,而忽略了直尺跟厘米有关。其原因可能在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是用直尺连线或画图,而非用直尺测量。无论是认识单位长度厘米,还是进行长度测量,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用尺量 / 画长度” 和 “尺的应用” 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 “厘米” 的认识不等同于对 “尺” 本质的认识,“厘米” 是国际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尺” 是长度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度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实际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达成路径,即认知冲突,激发动机 -- 理解 “为什么学”;多维体验,抓住本质 -- 知道 “学什么”;方法运用,丰富经验 -- 解决 “怎样学”;拓展延伸,灵活应用 -- 检测 “学得怎样”。

    【学习目标】

    1. 经历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2.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度量的本质。

    3. 会用身体上的 1 厘米进行估测,理解测量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就是在尺上找和指定物体同样长的部分,即数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4.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理解度量长度的本质。

    【教学准备】

    直尺、PPT、投影、微课。

    【教学过程】

    一、尺的生成,认识度量工具

    1. 了解古人的测量方法

    师:小朋友们,你们用过尺子吗?都用来做什么呢?

    生:连线、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尺子的作用可真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也有很多的尺子,利用这些尺子也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度。古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视频介绍古人用身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认识 1 庹、1 步、1 拃)

    师:古人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广泛使用过尺子,对尺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尽管他们的操作方法并不完全恰当,但已经初步具备了度量意识。由 “尺子” 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的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 庹、1 步、1 拃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古人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师:你能用手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

    生:我量出来课桌面大约有 5 拃长、4 拃多……

    师:刚才老师也量了一下,你们想知道是多长吗?(大约 3 拃长)

    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怎么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老师的 1 拃大,我们的 1 拃小。

    师:意思就是测量的 标准 不同,量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师:如果我们想量出来的结果一样且能被更广泛地使用,可以怎么办呢?

    生:统一测量标准。

    师:人们经过不断摸索终于有了全世界都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测量课桌有多长,发现不同的人测量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引起认知冲突,感受长度单位产生的现实需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直尺,了解度量工具

    师:大家见过厘米吗?在哪儿见过?

    生:在直尺中见过厘米

    师:生活中很多测量工具中都藏着厘米(课件出示:卷尺、皮尺、直尺、米尺、卡尺),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大家最熟悉的测量工具 —— 直尺。

    师:仔细观察直尺由哪些部分组成?和同桌说一说。

    生:直尺上有 0、1、2、3 等很多数字,0 在最左边

    师:这些数叫作 刻度 ,最左边的是 0 刻度,表示起点

    生:直尺上还有很多长线和短线

    师:这些长线和短线叫作 刻度线

    生:还有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厘米,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

    (课件动态出示直尺图,标出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其实尺的发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直到 1983 年,人们才规定了全世界统一的测量工具 —— 米尺,我们手中的直尺都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 “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 1 厘米”,作为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就是 “计量单位 1 厘米的集合”。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引出尺子这一日常测量工具,把认识尺子作为研究度量单位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尺上的长度,感知度量本质

    1. 认识 1 厘米,体会单位量

    (1)找一找

    师:观察这把尺子,你能找到 1 厘米吗?

    生: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生: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想一想,怎样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呢?

    生: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

    师:“相邻” 这个词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演示尺子上的 1 厘米:0 到 1,1 到 2,2 到 3,3 到 4……)

    (2)验一验

    师:在你们的学具中也藏着一根 1 厘米长的小棒,能很快拿出来吗?

    师:拿对了吗?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 1 厘米呀!

    生:我是放在尺子上验证的,我发现拿的这根小棒的长度和尺子上 1 厘米的长度是一样的。

    (3)比一比

    师:拿起小棒和老师一起做一做,拇指和食指捏紧小棒的两端,轻轻拿掉小棒,手指不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生:用手指再来比划下 1 厘米的长度,你认为到了 1 厘米就保持不动,用小棒验证一下准不准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记下来,再用手指比一比。

    师:其实呀我们的身体上也有 1 厘米,找到了吗?食指的宽度就是 1 厘米,用手指再比一比。

    (4)说一说

    师:我们继续跟着 1 厘米的感觉走,生活中还有很多的 1 厘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 出示田字格、图钉,动画演示它们的长度或宽度。

    语言表达:( )的长度或( )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 1 厘米,课后孩子们可以再找一找我们的身边还有 1 厘米吗?

    【设计意图:1 厘米的长度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只有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中积淀这种感觉,才能伴随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体会单位量是基于体感的定量刻画,即身体对操作活动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动画演示测量食指宽度、田字格宽度、图钉长度的方法,即 “物对尺” 和 “尺对物”,为后续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2. 认识几厘米,感知累加量

    师:刚才我们找了 1 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3 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刻度 0 到刻度 3 就是 3 厘米。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是 1 厘米,2 到 3 是 1 厘米,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课件动态演示)

    师:你还能在不同的位置找到 3 厘米吗?

    生:刻度 2 到刻度 5。

    师:你是怎么找到 3 厘米的?

    生:1 厘米 1 厘米地数,数了 3 个 1 厘米。

    生:2 加 3 等于 5,2 厘米往后加 3 厘米就是 5 厘米,这中间就是 3 厘米。

    生:5 厘米减 2 厘米就是 3 厘米。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了不起,有那么多发现。

    【设计意图:找不同的 1 厘米比较简单,学生很快能发现 “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找不同位置的 3 厘米是难点,但这个难点是建立在 “不同位置的 1 厘米” 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前面学生能找到许多不同位置的 1 厘米,才能在本环节呈现 “不管从哪里开始,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其实质就是在用单位 1 厘米进行度量,体会累加量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可通过推理来实现,学生再找其它的几厘米就变得比较容易。】

    三、用尺量 / 画长度,丰富度量经验

    1. 测量长度,体验度量方法

    (1)估一估有多长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蓝色的小棒,利用身体上的 1 厘米(食指宽度),估一估它有多长。

    生:大约 4 厘米;大约 5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用食指宽度比一比,看有几个那么多。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丰富,到底几厘米呢?还得量一量。

    (2)“0 刻度” 对齐测量与读法

    生:我让小棒的左边对齐 0 刻度线,数一数有 5 个大格就是 5 厘米。

    小结: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对齐几,就是几厘米。

    (3)“0 刻度” 不对齐测量与读法

    师:用这把残缺的尺子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谁来试一试。

    生:我是这样做的,一端和刻度 3 对齐,另一端对齐了刻度 8,8-3=5,就是 5 厘米。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可真多,不仅会 1 厘米 1 厘米的数,还会计算。

    师:其实呀,不管是从 0 刻度开始测量,还是从其他刻度开始测量,其实我们都是在尺子上找和小棒同样长的部分,也就是找有几个 1 厘米。

    (4)小结测量方法

    师:观察小熊测量铅笔的方法,你都赞同它的做法吗?4 人小组交流。

    生:图 1,没有从 0 刻度开始测量,读数错误。

    生:图 3,读数错误,应该是 6-1=5(厘米)。

    师:你觉得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物体要放平,一端和尺子的刻度对齐。

    师:对于可以活动的物体,我们可以拿物体去对齐尺子测量。

    师:像这样画在纸上的固定的线段该怎样去测量它的长度呢?

    生:把尺子和线段对齐。

    师:原来对于不同的物体,测量的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前面活动中学生已经建立了 “1 厘米” 这个单位长度 “大小” 的表象,能运用身体对 1 厘米的感觉进行估测。估测准不准还需要实测来验证,引发对测量方法的探讨。怎样运用断尺测量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应用中再次深刻理解 “用厘米度量” 的本质。通过观察小熊的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测量的操作方法,对于活动的物体可以拿物体对齐尺子测量,即 “物对尺”;对于固定的物体可以拿尺子对齐物体测量,即 “尺对物”。】

    2. 画指定长度,丰富度量经验

    师:你打算怎样画?

    生:从 0 刻度开始找到 4 厘米长的线再画下来。

    视频演示规范的作图方法

    要求:(1)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2)同桌交换测量,确认是否画对了。

    小结:要画几厘米就在尺子上找到几个 1 厘米,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再连线,操作方法是 “先描点再连线”。

    【设计意图:规范作图方法,先描点后连线,其核心是直线段长度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深度体会 “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彼此之间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本质是 “用厘米量”,即 “有几个 1 厘米”。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循序渐渐,不断丰富度量经验。】

    四、尺的应用,提升度量意识

    1. 拓展延伸,灵活应用

    师:看一看,想一想,铅笔有多长?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铅笔的一端和刻度 8 对齐,如果另一端和 0 对齐,就是 8 厘米。

    生:如果另一端和 1 对齐,就是 7 厘米。

    ……

    师:看来我们要先知道铅笔的两个端点才能确定它的长度,正是因为它的一个端点不确定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答案。

    2. 回顾反思,小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尺子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画图,不管是量还是画其本质就是在找几个 1 厘米,1 厘米 1 厘米集合起来又构成了尺子。数学真是奇妙呀!

    师:带着满满的收获,希望孩子们能把今天掌握到的方法继续用于度量有关知识的学习。

    【设计意图:出示一端被遮住的铅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所谓度量就是计算图形中包含多少个单位 1 厘米。接着将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通过结构化的知识联结,让学生领会习得度量知识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18328417529
    183284175293年前

    活动体验中发展量感,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毕运

    直尺是可观可感的学习工具,把 “尺” 作为一条贯穿全课教学的明线、把 “量感” 培育作为教学暗线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尺的生成,认识度量工具;尺上的长度,感知度量本质;用尺量 / 画长度,丰富度量经验;尺的应用,提升度量意识。其对应的学习路径为:认知冲突,激发动机 -- 理解 “为什么学”;多维体验,抓住本质 -- 知道 “学什么”;方法运用,丰富经验 -- 解决 “怎样学”;拓展延伸,灵活应用 -- 检测 “学得怎样”。

    本节课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2020 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全年级 10 个班共计 421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分析,对从其中选取的五个教学班做了后测分析,教学效果如何呢?以其中一个班级为例,全班共计 44 名学生,3 名学生请假,但也参加了本次统计活动。4 道后测题目全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反思要点如下。

    1. 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长约 28 厘米的物体可能是什么,63.7%的学生选择了黄瓜,27%的学生选择了门,9%的学生选择了铅笔,说明对长度概念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且对长度单位厘米和 1 厘米的长度认识比较清晰,能进行简单的估计,但对门的高度认识可能比较模糊。

    教学改进措施:增加一些对实物的估测活动,把从身体上找到的 1 厘米(食指的宽度)作为标准(单位量)去估计,逐步建立 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的长度概念。同时,对橡皮这种较小的物体和门这种较大的物体,可以做一个长度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用 1 厘米来度量门的高度合适吗?引导学生理解,在进行度量的估计时,不仅要考虑测量情境中的各种条件和要求,还要理解测量工具的特征并合理地选择参照物、测量方法等,如单位计数、利用工具、利用公式。

    2. 对测量方法的掌握

    在对钥匙的不同测量方法中,86.4%的学生认为 A 答案正确,仅有 11.3%的学生认为 C 答案正确,与课前相比,说明大部分孩子都注意到了测量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仅有 13.6%的学生选择了 D 答案,说明学生对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不和尺子的 0 刻度对齐的方法接受度不高,原因可能在于学生觉得这种方法读数不方便。可喜的是没有学生选择 B 答案,说明学生对度量理解比较好,清楚地知道长度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在选择正确的读数方法中,27.%的学生选择了 B 答案,52.3%的学生选择了 C 答案。对于同样从非 0 刻度开始测量并读数的情况,学生的选择情况却不大一致,说明从非 0 刻度开始测量和读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其难点在于需要学生去数一数有几个 1 厘米,或算一算有几个 1 厘米。与从 0 刻度开始测量直接读数的方法比较起来略显复杂,这也可能是学生在实际测量中不大愿意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之一。

    教学改进措施:规范学生量和画的操作方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找几厘米”“量几厘米”“画几厘米” 彼此之间的方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借助 “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这一长度概念来解决的,其本质是 “用厘米量”,即 “有几个 1 厘米”。不管是从 0 刻度开始,还是从非 0 刻度开始,并没有本质区别。

    3. 对度量本质的理解

    铅笔的一端被遮挡住,问铅笔可能有多长。59%的学生选择了答案 A,34.1%的学生选择了答案 B,36.4%的学生选择了答案 C,仅有 2.3%的学生选择了答案 D。说明学生比较清楚的是要想知道铅笔的长度就要先确定它的两个端点,正是因为它的一个端点不确定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答案。进一步明确度量的基础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所谓度量就是计算图形中包含多少个单位 1 厘米。

    教学改进措施:想一想铅笔有多长?这个题目可以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讨论,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理解度量的本质。教学中可以分两道题,第一题,遮挡住铅笔的一端;第二题,遮挡住铅笔的中间。让学生比较和分析,第一题的答案怎么有那么多种可能,而第二题的答案却是唯一的。其核心在于,一个端点不确定,一个端点是确定的。物体的两个端点确定了就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0:38 · PVG 04:38 · LAX 13:38 · JFK 16: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