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

WX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926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29 22:34:19 +08:00
10 G 0 S 0 B
WX 的最新回复

本节课,教师通过结合估测、测量、计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会学习,丰富量感的直观体验。 通过四个学习活动的设计,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突破重难点,让量感在课堂中自然生长。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定势,避免在后续学习中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本课学生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从二维的平面中抽象出一维的 “长”,并用具体的数去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 “描” 到 “量” ,又到 “摸”、“选”, 凸显了 “量” 的产生,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量感得到了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得到建立和发展。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周长概念的学习是一个从形到数的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与实践活动,例如教学设计中提到的摸边线、描一周、量一周、数一周等多种体验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让学生经历认识、内化、概括、迁移的活动过程,实现从形到数的提升,理解周长的真正含义。史老师的设计新颖,周密,有效的达成了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对 “周长” 的概念不明晰,薛老师通过 “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测一测” 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感知、感悟和应用中,加深对 “周长” 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值得学习。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吴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计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的环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用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理解知识,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学生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作为学生明确 “一厘米有多长”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同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的活动获取对 1 厘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多元素的感知,建立表象,深化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值得借鉴。

本课设计新颖,变难为简,通过唤醒学生旧的知更好的理解新通过把圆平均分成 8、16、32 份的操作过程,学生感受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再找对应关系理解化曲为直,通过想象、推理,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计算公式。透过对圆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宋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 “化曲为直” 的思想,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切实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值得借鉴。

李老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推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总结所学知识,经历制作时间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量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采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披萨抽象成圆,并以 2 个 8 寸的圆和一个 12 寸的圆的面积作比较,到底谁更大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经历把圆平均分成 8、16、32 份的操作过程,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新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也使得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值得借鉴。

赵老师的教学层层递进,课堂上组织看、描、摸、指、说、想等具体性的操作活动中认识不同物体的边线,加深对边线的认识以及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为认识周长做铺垫,也是为学生找被测量的量做铺垫,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较好的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庞老师通过三个活动,逐步让学生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并在不断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 1 米的量。教学构思巧妙。小游戏的设计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感受中,发展量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学会估测。

这节课教师创新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灵活的设计教学,通过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设计中让学生通过 “找 -- 验 -- 比 -- 说” 这一过程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这种发展学生 “量感” 的教学设计,值得借鉴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以两地不同的时间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思考操作、等方法展开学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培养量感落地,实现实践中感知和形成量。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5:08 · PVG 23:08 · LAX 08:08 · JFK 11:0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