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46374021

15146374021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8028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30 15:47:43 +08:00
9 G 99 S 95 B
15146374021 的最新回复

教师设计了 “描一描”、“量一量” 等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孩子理解 “周长在哪里?”。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思维,更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观察尺子,主动寻找刻度尺上的数学信息,掌握如何在尺子上找到长度为 1 厘米的线段。通过对比发现,1 厘米的长度都相同,它的长度不会因为位置变化而发生改变,在这里让学生感知长度的运动不变性。在这个环节中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量感,同时要让学生明白 1 厘米表示的是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学生已经清楚的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前一课时中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建立起了周长概念,并且能够用长度叠加的方式计算多边形的周长,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关于量感,学生对货币、时间、长度、重量这些常见的量进行了学习,具备了初步的量感,并且在观察、操作和想象的过程中对量感有了丰富的体验,具有了学习量、建立量感的经验。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应用意识,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问题培养学生的时间 “量感” 和惜时守信的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它是在已掌握了与时间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 “时间表” 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时间表的实际问题,是一节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从发展学生时间量感而言,这一课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时间表的设计、制作、调整、完善的过程,就是量感生长的过程。因此,选择《时间表》一课进行研究,意在依托本课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体会时间模型的价值,加强对于时间量过程的度量和感知,在发展学生时间量感的同时提高时间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量感应该侧重于对现实世界各种 “属性” 的一种感悟。量感是 “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量感的形成需要在生活体验中慢慢建立,在动手实践中慢慢发展,在问题解决中慢慢强化。量感,体现的是对 “量” 的敏感程度,培养孩子的量感,也可以激发或保留孩子的特有本能,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裨益的。 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与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延伸。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

结合具体情景和实物,使学生经历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模型,并能正确计算。

本节课的设计清晰、明了。大量的感知活动,适时地培养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中提升了量感。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渗透,以丰富学生形成量感的途径。探讨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增强教师培养学生量感的意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量感包括对物体大小、轻重、厚薄、时间、速度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发生在度量之前,但也像度量一样,需要学生拥有大量的经验、经历,本节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就是在不断地深化学生对于量感的认识。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课堂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和板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 “厘米” 的表象,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引向最近发展区,优化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测量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

全课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和汇总,完善板书,融汇贯通,实现对度量单位认识的再次提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指引方向。“测量儿歌” 的设计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方法性。

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正在初步建立 “量感”,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并借助实际物体或者运用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形成 “量感”,以此为他们学好数学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 在小学阶段,“量感” 的培养大多数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李老师的设计注重直观实践操作教学,通过学生直观动手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再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通过形象、具体的操作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极限思想。 然后通过组织学生比较拼成的圆形和原来圆的联系, 由熟知已经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以便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为以后解决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做好准备。

谭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程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再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 1 米,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的自发自愿的自主探索活动。建议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地方再全面一点。

感谢回复者 Reply80 赵艳娟 9 个月前 理论结合实际,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理论结合实际,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38 · PVG 18:38 · LAX 03:38 · JFK 06: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