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n1985

lynn1985

🏢  金堂县韩滩慈济小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3181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1-16 10:31:12 +08:00
9 G 99 S 90 B
lynn1985 的最新回复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进而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认识,引导学生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描一描等活动,发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棱的具体特征;最后借助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引导学生能够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知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设计有层次,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建立

本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要素名称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在观察、操作、比较、想象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 “空间与图形” 的学习经验,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及灵敏性的特点;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经验。学习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还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马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的规律知识,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依此为契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多种图形相似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归纳。让学生掌握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促进了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

崔老师注重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体会量的本质,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积累了图形面积比较的经验。

季老师让学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观察操作、微课学习等活动的基础上,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韩老师开课激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 “猜想 —— 验证 —— 得出结论” 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感悟转化思想的运用,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赵老师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猜想与验证的探究活动,体验数方格、割补法等方法的多样性,感悟转化思想进而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掌握计算公式的机基础上开展适当练习活动让学生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好品质。

本课老师以 “混合式” 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时间,经历梯形面积的猜想与验证的活动,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一步沟通之时间的练习,体会转化思想,进而探索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马老师注重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学中贯穿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感受解决图形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动中学,学中思,思中乐。

赵老师采用猜想 -- 验证 --- 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猜想与验证,体验多种方法的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最后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而巩固量的建立。

毕老师围绕 “尺的生成”“尺上的长度” 和 “用尺量长度” 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多种活动巩固对 1 厘米的认识,并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度量方法,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形成量感经验。

陈老师采用 “情境 + 问题 + 发现” 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时间相关知识显性化,设计了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数一数,议一议,说一说,填一填” 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在这些丰富的体验中逐步巩固了 “时间量感” 的建立。

李老师对时间量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尊重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规律,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量、应用量,培养了学生分析、表达、推理等能力。

于老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读表,引导学生感受两地作息时间的不同和学生之间的真实活动,进一步感悟时差,并培养让学生不同角度的观察、分析、对比获取重要信息,挖掘时间表背后的信息,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建立制表经验,进一步巩固量感的建立

吴老师从学生已有的量感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些列贴近学生的情境,通过首学、互学、群学、共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表达、倾听、质疑等能力,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米的长度概念,体会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助推了量感的建立

于老师开课设计激发了学生对情境的兴趣,创设一些列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挖掘时间表隐藏的数学信息,基于充分的思考,让学生在读懂时间表、修改时间表、制作时间表、对比时间信息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有序、按规则地表达时间信息的重要性,于老师基于儿童视野下的数学学习,尊重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的质疑和提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种方式的训练反馈助推了学生量感的建立

量感是一种对 “量” 的直觉、对 “量” 的敏感性,以及对 “量” 的直接反映,赵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预学,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关于时间表的知识,并适时加以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时刻与时长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丰实量感的体验,进而感悟量感来源于生活。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4:31 · PVG 12:31 · LAX 21:31 · JFK 00: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