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张艺洁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 秋】成都市王莹菊名师工作室 张艺洁 2 上 《1 米有多长》

  •  
  •  
    张艺洁 · 3年前 · 16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8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https://bbs.xsj21.com/t/1980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成都市王莹菊名师工作室的张艺洁。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同小组的李执印、余力、李燕妮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蒋燕,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生学会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一起研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一课。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份帖子,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80#r_103027

    【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80#r_103036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80#r_103054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80#r_103062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0#r_121323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80#r_121323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80#r_122341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80#r_122341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80#r_122392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1NTc0OA==.html

    162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15 条回复   2021-09-17 19:13:34 +08:00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主题解读】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看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关注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参照估测。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选题思考】 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测量即 “度量”,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本节课学习度量的长度单位 —— 米。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显然《1 米有多长》属于第二类,我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应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的主题 “量感” 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对 “量感” 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方动笔开启教学设计。在此过程中,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梳理如下: 1. 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度量” 意识,需要要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 2.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3. 度量长度的本质是度量两点间距离,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因此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与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单位的选择和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容易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量的体验和感知不够。因此,我选取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 米有多长》一课进行研究。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教案一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测量”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 “米” 的名称,甚至有 过用 “米” 作单位进行简单测量的经验,但 对 “为什么要用米作单位”、“1 米究竟有多 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等多个问题 都没有很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教学中,一要通过现实的、富有挑战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除了厘米之外还需要 引入新的长度单位;二要通过联系生活现 实,引导学生在比较、估测、展示、调整等 活动中逐步建立 1 米实际长度的表象;三 要通过简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丰 富认识,形成能力。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认识米,但是对 1 米有多长,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我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⒉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 想一想 1 厘米大约有多长,谁能用用手指比划一下吗? 2. 抛出问题

    (1)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 1 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操场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用厘米去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结果是 20000 厘米,换了一个方式去测量跑道,结果是 200 ( )。感受同样长的长度,数变小了,单位也变了。

    (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补充:米可以用字母 “m” 来表示.

    3. 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不,在动物游乐园里,小动物们就遇到了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 PPT 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到游乐园去玩,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 “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你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长颈鹿为什么被拦在了门外?你是怎么看出来长颈鹿是 1 米以上的? 小乌龟要买票吗?为什么? ) 师:那么,1 米到底有多长呢?生活中听说过 “米” 吗?出示生活中的 “米”。揭示课题 “1 米有多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一) 比一比

    比一比,你认为 1 米有多长?

    (二)摆一摆

    多少个 1 厘米接起来才够 1 米呢?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探索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结:1 米 = 100_厘米 1m=100cm

    (三) 做一做

    1. 拼摆出 1 米,再固化长度,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工具的本质是将测量单位进行累加固化。

    2. 比划 10 厘米、20 厘米……100 厘米的长度,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四)拉一拉

    1. 请 3 个学生拉出 1 米长的彩带,谁更接近 1 米?

    2. 全体学生想象拉出 1 米的彩带,将看得到的 1 米抽象内化在脑海里的 1 米。

    三、拓展提升

    (一)找一找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物体有 1 米长或大约 1 米长,找一找。

    (二)贴一贴

    用红色的胶带在黑板上贴出 1 米,再用米尺验证

    (三)估一估

    1. 估一估黑板长大约长几米?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

    2. 估一估:教室的宽大约几米?先估后验证 设计意图︰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练一练

    选择合适的单位(米或厘米)

    六、 板书设计

    1 米 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yan
    yan3年前

    情境导入引入问题思考,体会学习新的度量单位 “米” 的必要性,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通过比,摆,做,感知 1 米有多长,建立厘米、米的关系,发展学生的量感。

    chb13881988197
    chb138819881973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多种活动中体验中感受 1 米这个度量单位的多少,进而发展量感。

    zyc
    zyc3年前

    @张艺洁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看到张老师为学生设计了许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 1 米的概念。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张艺洁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张老师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在学生的操作中,明白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 20 厘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度量” 意识,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的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老师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选择
    选择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xukaifu
    xukaifu3年前

    张老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rookie
    rookie3年前

    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系列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wyx
    wyx3年前

    张老师对教材把握很好,对量感的培养很有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wyx
    wyx3年前

    张老师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去发现、探究,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wyx
    wyx3年前

    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贾莹丽
    贾莹丽3年前

    张老师如能在板书设计中体现出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更好!

    wudiok123
    wudiok1233年前

    其实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相关的计量单位,但是这些零散的认识并没有对计量单位进行准确感知,所以我们在数学实验中让学生通过操作真切体验计量单位的长短、轻重、大小等,形成清晰的表象,为量感的培养打好基础

    ycl12
    ycl123年前

    本课通过情境导入法,引入新课。运用比较法,活动法,练习法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张老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我们知道度量长度的本质是度量两点间距离,利用工具是度量的核心技能。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张老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张老师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去发现、探究,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注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学生经历猜验证,操作,归纳等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度量” 意识。

    小雨
    小雨3年前

    张老师基于对学情的分析,采取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切身去感受量,体会量的大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小雨
    小雨3年前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 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4、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5、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   6、用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7、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

    15944049366
    159440493663年前

    张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透彻,教材把握准确,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教师在学生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 “生活 —— 数学 —— 生活” 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张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已经具备对物体的长度的感知、判断,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量感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的数量关系。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赵志刚
    赵志刚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看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关注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参照估测。

    邓扬
    邓扬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邓扬
    邓扬3年前

    张老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这节课让学生比划 10 厘米、20 厘米……100 厘米的长度,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这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使学生建立了长度观念。

    桨
    3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抓住量感培养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使得量感的培养能很好地落实。如引入部分操场的测量,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一个长度量的建立是与对应的数和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建立了学生的量感意识。然后在探究环节,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的丰富活动,培养学生的长度量感。最后巩固环节,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贴一贴,做一做,选一选等,巩固学生的量感。期待二稿有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张老师基于对学情的分析,采取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切身去感受量,体会量的大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并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教学设计合理科学,值得我们学习。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张老师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设计了几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张老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透彻,教材把握准确,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新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高老师
    高老师3年前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高老师
    高老师3年前

    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的丰富活动,培养学生的长度量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贴一贴,做一做,选一选等,巩固学生的量感。

    高老师
    高老师3年前

    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高老师
    高老师3年前

    注重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教师能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凝香
    凝香3年前

    张老师基于对学情的分析,采取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去发现、探究,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13180798129
    131807981293年前

    张老师对量感的培养很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值得我借鉴学习。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注重让学生参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此外,还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量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维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未知想需知,从已知想可知,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提升了量感的认知。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本节课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教师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开开
    开开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张老师对教材把握很好,对量感的培养很有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严英
    严英3年前

    教材只是选取了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而低年级学生感知的生活面又比较窄,因此,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和能够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生的同时要吃透教材。汤老师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教材的原意,又有自己独到的设计,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切实掌握数学知识,攻破知识难点。

    谢敏
    谢敏3年前

    学生能在观察、估计、测量等探究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值得借鉴学习。

    谢敏
    谢敏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谢敏
    谢敏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并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教学设计合理科学,值得我们学习。

    谢敏
    谢敏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量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维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未知想需知,从已知想可知,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提升了量感的认知。

    13894804612
    13894804612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liuyan
    liuyan3年前

    本课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观察、操作、交流。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张老师能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体现了度量思想。

    杨景平
    杨景平3年前

    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 “量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看成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 “量” 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的培养和发展更要关注对 “单位量” 的表象感知、直觉判断、参照估测。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张老师对不只量感的理解非常到位,还在课堂上渗透关于测量发展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内容非常清晰,让学生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值得我们学习。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张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与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马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的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13772431552
    137724315523年前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对量感的理解和解读十分到位。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从表象到感官再到知识的内化。

    吉林长春韩芬
    吉林长春韩芬3年前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教师本节课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用厘米去测量操场的周长是 20000 厘米,这个数据显然太大,而且学生感知用厘米来测量操场的周长不现实不方便,这时内心产生对较大单位需求的认知。那测量结果是 200( ),这个单位是什么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开课的引入很出彩。接着在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的活动中学生认识了米,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建立起米的概念,将抽象变直观形象。

    hej514
    hej5143年前

    张老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

    15144063825
    151440638253年前

    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找一找等活动,一次次经历,一次次体验,体会 1 米 = 100 厘米形成的过程,加深 1 米长度的表象的感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本节课老师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后设计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cyy19870915
    cyy19870915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测量即 “度量”,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

    瑞瑞a
    瑞瑞a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度量” 意识,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的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量感在实际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维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未知想需知,从已知想可知,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与思考,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提升了量感的认知。

    瑞瑞a
    瑞瑞a3年前

    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找一找等活动,一次次经历,一次次体验,体会 1 米 = 100 厘米形成的过程,加深 1 米长度的表象的感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

    瑞瑞a
    瑞瑞a3年前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对量感的理解和解读十分到位。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从表象到感官再到知识的内化。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张老师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系列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通过真实的情境理解选择 “米” 这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意义,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建立 1 米 = 100 厘米的深刻感悟,量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15981006678
    15981006678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从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liyali
    liyali3年前

    测量单位是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多种活动中体验中感受 1 米这个度量单位的多少,进而发展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张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并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教学设计合理科学,值得我们学习。

    liyali
    liyali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测量即 “度量”,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

    liyali
    liyali3年前

    张老师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系列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liyali
    liyali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教师本节课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去感知一米究竟有多长,再通过对比 1 厘米和 1 米之间的长度。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教师通过多种活动,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等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让孩子感受到单位米的量感模型,让孩子真实的经历的知识的建模过程。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身高。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测量即 “度量”,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 “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单位的个数即度量值。本节课学习度量的长度单位 —— 米。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张老师安排孩子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张老师安排孩子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zuo7869
    zuo78693年前

    课堂设计制作米尺,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于于20
    于于203年前

    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中,老师都是先自己示范操作过程,再让学生们去操作、验证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学其乐融融。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的探讨中有 “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 四个活动作为支撑,学生在活动中量感表象悄然建立,再通过 “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 四个提升环节,巩固学生量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度量能力,深化量感本质。 但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若教学环节中将学生的操作和教学设计意图描述的详细些就更好了。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张老师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部分,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量感,有利于学生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小而黑
    小而黑3年前

    度量单位是度量的核心,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课上得很精彩,活动丰富、注重示范作用,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操作、验证.

    过往
    过往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

    木木琳琳
    木木琳琳3年前

    学生的量感是在实际操作中内化而成的,本节课在教学的设计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 米和 100 厘米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对量的初步感知。

    李玉明
    李玉明3年前

    课堂结合实际感知量,在学生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中从已有经验出发,体会 1 米有多长的同时发展学生对量感的认知

    wlz66890
    wlz668903年前

    张老师安排孩子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yuyingjie666
    yuyingjie666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梦醒了
    梦醒了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通过比一比,摆一摆,拉一拉,做一做,量感无形中就产生了,再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说一说等活动逐渐发展了学生量感。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学生逐渐明晰对量的感受,学生的量感逐步积累起来。

    银志晔
    银志晔3年前

    抓住度量的本质,本节课设计非常有深度,但是活动的设计却非常的贴近学生的思考水平,积累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度量的体验。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

    15500277983
    155002779833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的探讨中有 “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 四个活动作为支撑,学生在活动中量感表象悄然建立,再通过 “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 四个提升环节,巩固学生量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度量能力,深化量感本质。

    95839
    958393年前

    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漫长的单位的累加,引导学生进入米用于探索感知的长度,再通过实践估算,实际测量等活动,发现量,体验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95839
    95839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比一比,摆一摆,拉一拉,做一做,量感无形中就产生了,再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说一说等活动逐渐发展了学生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感官去参与来培养孩子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这一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山那边
    山那边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的依赖于经验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能找准量感的生长点。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厘米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找到了生长点。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通过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仙女
    仙女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张老师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四个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自己去发现、探究,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fengna
    fengna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小学阶段是学生感受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初步会用多感官感知量,建立量感的表象。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感官去参与来培养孩子量感。 本节课老师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厘米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找到了生长点。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3756846955
    137568469553年前

    课设计的很精彩,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xuxu19860921
    xuxu198609213年前

    张老师通过情境引入,互动新授,拓展提升,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中,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到米的实际意义,掌握 1 米有多长,1 米 = 100 厘米,培养量感。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厘米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找到了生长点。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

    18343079759
    183430797593年前

    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李玉晶
    李玉晶3年前

    张老师引导学生 “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 等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一米有多长,培养量感。

    董波
    董波3年前

    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身高。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

    abuer
    abuer3年前

    张老师本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厘米的长度经验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通过丰富的活动尤其是制作米尺,让学生亲自体会到 1 米有多长,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感悟量感、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计量单位的教学要依托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认识 “量”。学生自己进行测量活动,亲身去体验物体有多长。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张老师并借助实物反复体会1个单位量的大小,学生才能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促进量感的内化。

    13504330789
    135043307893年前

    本节课所设计的活动方式多样、富有层次,通 过情景导入、活动操作及推理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台阶,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对1米长度的深刻认识。

    心有阳光
    心有阳光3年前

    从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清楚地看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量感,课堂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机会,让学生的量感逐渐生长。

    雷佳蕾
    雷佳蕾3年前

    课堂活动丰富多彩,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的探讨中有 “比一比,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 四个活动作为支撑,学生在活动中量感表象悄然建立,再通过 “找一找,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 四个提升环节,巩固学生量感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度量能力,深化量感本质。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而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身高。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教师准确掌握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赞!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数学家基斯。德夫林 (Keith Devlin,2000) 提炼了数感的定义,认为数感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同时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能力和及时记住连续呈现的物体数量的能力

    崔迪
    崔迪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这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点。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度量教学的关键是: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张老师设计多个教学活动,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MM~
    MM~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生动有趣,有层次,帮助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表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曹丹丹
    曹丹丹3年前

    课堂活动中,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冯霞
    冯霞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教学中,张老师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为学生设计了 “摆一摆、做一做、拉一拉、比一比、估一估” 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去操作,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李杰
    李杰3年前

    量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长度单位空间观念。课堂活动中,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这是一个从观察、想象到内部建构的过程。

    13654471670
    136544716703年前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感知测量的意义,创造使用工具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体会工具上的刻度的单位属性与精确度概念。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通过各项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米的概念,并且学会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情境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徐凤
    徐凤3年前

    设计的很精彩,通过厘米,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 “米” 这个新单位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和之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体会到 “米” 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重要作用,进而自然的为认识 1 米做好铺垫。 在动手操作中生成 1 米,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直到 100 厘米累加为 1 米,生动地认识和感受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关系,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量感。

    蜕变
    蜕变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通过多种活动,比一比、摆一摆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等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让孩子感受到单位米的量感模型,让孩子真实的经历的知识的建模过程。

    ql1234
    ql1234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ql1234
    ql1234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ql1234
    ql1234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了丰富的量感。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要让孩子在亲自的体验中去感知厘米的长度。低段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需要在课堂中给其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要让孩子在亲自的体验中去感知厘米的长度。低段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需要在课堂中给其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要让孩子在亲自的体验中去感知厘米的长度。低段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需要在课堂中给其创设丰富的体验活动。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通过多种活动,比一比、摆一摆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等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让孩子感受到单位米的量感模型,让孩子真实的经历的知识的建模过程。

    刘颖
    刘颖3年前

    这是一节好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过度自然。 长度这一概念很抽象。老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找出不一样。然后依次出示再比较。比较法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这个知识,经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一样点,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二、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习”,“她懂得用小手告诉教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进取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不难看出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师。

    SHL15035358761
    SHL150353587613年前

    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通过多种活动,比一比、摆一摆贴一贴、估一估、练一练等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让孩子感受到单位米的量感模型,让孩子真实的经历的知识的建模过程。

    13540779860
    135407798603年前

    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13540779860
    135407798603年前

    通过全身感官参与,多个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单位概念。本课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对 1 米的长度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张老师的《一米有多长》这一课中,对度量和量感都有很深刻的体现,同时课堂引入中环很注重学生的旧知,复习引入结构化的去思考问题,同时也尊重了孩子的认知。

    广
    广3年前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类比猜想、观察探究和验证说明中积累量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感受 1 米与 1 厘米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wangjing
    wangjing3年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对 1 米有了感性认识后加深认识 1 米的长度,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Mango
    Mango3年前

    本次主题围绕学生 “量感” 的发展,“量感” 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量感”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看似抽象,但实际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不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积累量感。本节课,张老师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Tina
    Tina3年前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亲身经历做、找、说等活动体验培育学生的 “量感”。

    Tina
    Tina3年前

    教师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赋予学生 “量感” 自然生长的力量,挖掘学生对 “量” 的直觉,生成学生的 “量感”。

    Tina
    Tina3年前

    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丰厚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

    Joanne2021
    Joanne20213年前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体验中体会感悟,张老师以情境引入问题,让学生体会 “米” 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紧接着教师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夏正军
    夏正军3年前

    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 “度量” 意识,经历 “猜想 — 验证 — 操作 — 归纳” 的过程,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比较、表达等学习过程中发展量感。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一稿反思】:二年级小学生,课堂学习自我控制和约束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浓厚,喜欢新鲜、有趣的、自己能够参与的活动。由此,数学教学设计,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年龄特点,调动孩子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一米有多长》一课,我这样设计并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在上一课里,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和测量。本节课,请学生用手比划一厘米有多长,复习上节课知识,为下一步学习积累经验。二、情境创设,用厘米测量学校操场,学生会说测量起来太麻烦了,因此产生了认识 “米” 的必要性。课件出示长颈鹿和乌龟去动物游乐园玩,规定 “1 米以上要买票” 的情境图,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 1 米,追问 1 米是多长呢?进而引出课题。但是引出米的情景有 2 个略显重复,两个情景都各有利弊,用厘米测量长廊太麻烦了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认识米的必要性,教材中的游乐园学生很喜欢也和贴近生活也能够感受到米就在我们生活中。因此我准备把教材情境图放在生活中的 1 米呈现给学生。教学中让学生拉彩带再想象拉彩带,找身边的 1 米,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说桌子的,有说门的宽度的.....,有些孩子说的比较准确。对学生说的,我都用米尺去比一比,让学生进行观察,孩子们在观察、比较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认识,建立起 1 米的认识。量一量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为什么会这样呢?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有了一米的认识后,然学生估一估,黑板长,教室的宽长,.....,用米尺量一量,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不断改进,越来越准确。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教案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测量”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 “米” 的名称,甚至有 过用 “米” 作单位进行简单测量的经验,但 对 “为什么要用米作单位”、“1 米究竟有多 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等多个问题 都没有很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教学中,一要通过现实的、富有挑战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除了厘米之外还需要 引入新的长度单位;二要通过联系生活现 实,引导学生在比较、估测、展示、调整等 活动中逐步建立 1 米实际长度的表象;三 要通过简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丰 富认识,形成能力。上节 “课桌有多长” 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 “1 米有多长” 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上节课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认识米,但是对 1 米有多长,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我设计了制作米尺、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⒉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课件、3 根线提前画好、纸条、藏好的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板书:厘米、cm。想一想 1 厘米用手指比划大约有多长?老师这儿带来了 1 厘米长的小纸条 (贴)

    2. 抛出问题

    (1)有了 1 厘米就可以量很多物体的长度,比如橡皮檫 ---3 厘米,课桌 -----59 厘米

    (2)老师还想用厘米测量学校文化长廊的长度,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厘米太短了,要测很久。

    师:用厘米去测量确实太麻烦了,于是换了一个方式去测量,结果是 50( )什么?

    预设:米、厘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 ---- 米,用字母表示 m, 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谁来说一说。

    PPT 出示生活中的米:身高一米以上要买票….

    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用手比划一下,你认为 1 米有多长?(请 3 生上台画一画), 究竟是不是这么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1 米有多长”)。

    二、互动新授

    (一)摆一摆

    师:老师也带来了 1 米,原来 1 米有这么长。比一比 1 米和 1 厘米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多少个 1 厘米连起来就是 1 米呢?

    生:100 个

    师:真的吗?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么能让我们看到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生:画一画、量一量

    师:为了观察研究方便,老师准备了 1 厘米长的小纸条和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谁愿意上来摆一摆?为什么选 10 厘米的小纸条?

    生摆纸条,师引导:孩子们,看这是 10 个 1 厘米,老师帮他标一下,一起数;20 个 1 厘米,30 个 1 厘米,40 个 1 厘米,…100 个 1 厘米。我们是从哪儿开始的?这个起点用什么数表示?(0),哇还真被你们说中了,看看我们摆了多少个 1 厘米?-----100 个,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cm, 下面的长度是?-----1 米

    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 米和 100 厘米是怎么样的?

    生:一样长

    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一起读)板书:1 米 = 100 厘米 1cm=100m。孩子们像这样从 0 刻度到 100 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设计意图: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工具的本质是将测量单位进行累加固化。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二) 比一比

    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起立先比划出 1 米,右边的同学帮忙再用米尺验证,用双手固定住尺子,记住 1 米在双手打开的什么位置(3 秒)。现在左边的同学请坐,再同桌交换。

    (三)拉一拉

    师:接下来我们请 2 个学生要进行拉彩带比赛,比比谁拉出 1 米长的彩带,谁更接近 1 米。

    (四)找一找

    师:你也想彩带吗?好的,想象你也拿着盒子,拉出 1 米的彩带,用你拉出的 1 米长的彩带找一找你身边的 1 米。

    2.PPT 出示身边的 1 米

    师: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 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更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这既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又体现了教师对估测意识的重视。

    三、拓展提升,认识几米

    1. 估一估黑板宽大约长几米?集体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就更准。

    2. 小组合作估一估:教室的长约几米?先估后验证

    活动要求:

    设计意图︰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

    四、练一练

    选择合适的单位(米或厘米)

    五、总结

    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

    六、 板书设计

    1 米 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李执印
    李执印3年前

    张老师的课堂语言丰富,课堂调控自如。 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你们都把他忘了!”“同学真会学习”,“她懂得用小手告诉教师”,总能把话说到点上,学生的进取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不难看出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对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三人行,必有我师。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二稿反思】 通过对第一稿的修改,这一次上课整体还是很不错,思路清晰,流程比较合理,时间的分布也很好,每个环节目的明确,同时也紧扣本次活动主题 “量感”。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处理还不妥。有如下几点: 1. 在课堂上老师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宽,耗时坐在后面的学生又看不见,因此考虑提前录制视频让学生观察。 2. 在估测环节,不要太快,要让学生辨、悟,不要包办,另外还没有引出测量的必要性,便于聚焦。 3. 学生找身边的 1 米,不需要老师自己去帮忙验证,让学生亲自拿米尺验证,这样对量的感觉更精准。 4. 增加追问为什么每个人的 1 米在身体上的位置不一样?1 米在身体上的位置永远都不会变吗?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磨课感言】 通过成都市王莹菊名师工作室对《1 米有多长》一课的打磨活动,让我们工作室的成员深刻感受到:好课是 “磨” 出来的。尤其是跟随着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名师指点、团队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下,在 “磨课” 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磨课,最终我们对长度的本质认识的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充分建立了了 1 米的长度量感,以及几米的长度量感。在二年级的时候, 通过磨课,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收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整个团队,不仅成功地磨出了一节好课,而且,我们在这次磨课中收获了方法、收获了对数学教学的挚爱、收获了教师之间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友谊。

    张艺洁
    张艺洁3年前

    【教案终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 米有多长》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以及长度单位 “厘米” 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为此,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三是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四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材通过设计动物乐园买票时的情境,引入 1 米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 “米” 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安排了生活有关 “1 米” 的情境,如 1 米的学生身高的什么地方,用尺子量教室的长等;结合实例,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 学情分析 】

    “测量” 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 “米” 的名称,但是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但对 “为什么要用米作单位”、“1 米究竟有多长”、“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等多个问题 都没有很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教学中,一要通过现实的、富有挑战的测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除了厘米之外还需要引入新的长度单位;二要通过联系生活现 实,引导学生在比较、估测、展示、调整等 活动中逐步建立 1 米实际长度的表象;三 要通过简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认识,形成能力。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认识米,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在课堂活动中,我设计了摆一摆 ----- 制作米尺、拉一拉 ----- 加深对 1 米的认识、找一找 ------- 进一步发展 1 的长度量感,估一估等环节,让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估计、测量等实践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⒉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4.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 1 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 课件、3 根线提前画好、纸条、藏好的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 —— 在认知冲突中激发需求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 —— 厘米,板书:厘米、cm。想一想 1 厘米用手指比划大约有多长?老师这儿带来了 1 厘米长的小纸条 (贴)

    2. 抛出问题

    (1)有了 1 厘米就可以量很多物体的长度,比如橡皮檫 ---3 厘米,课桌 -----59 厘米

    (2)老师还想用厘米测量学校文化长廊的长度,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厘米太短了,要测很久。

    师:用厘米去测量确实太麻烦了,于是换了一个方式去测量,结果是 50( )什么?

    预设:米、厘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长度单位 ---- 米,用字母表示 m, 生活中你听说过米这个长度单位吗?谁来说一说。

    PPT 出示生活中的米:身高一米以上要买票….

    师: 1 米到底有多长呢?用手比划一下,你认为 1 米有多长?(请 3 生上台画一画), 究竟是不是这么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1 米有多长(板书课题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 以及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从 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有了厘米后, 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米”,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立足点。 在教学中我们必 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米, 为什么需要米。 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二、 学 —— 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认知

    探究一:摆一摆,1 米 = 100 厘米

    师:老师也带来了 1 米,原来 1 米有这么长。比一比 1 米和 1 厘米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多少个 1 厘米连起来就是 1 米呢?

    生:100 个

    师:真的吗?我还是有点怀疑,这么能让我们看到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生:画一画、量一量

    师:为了观察研究方便,老师准备了 1 厘米长的小纸条和 10 厘米长的小纸条,谁愿意上来摆一摆?为什么选 10 厘米的小纸条?

    生摆纸条,师引导:孩子们,看这是 10 个 1 厘米,老师帮他标一下,一起数;20 个 1 厘米,30 个 1 厘米,40 个 1 厘米,…100 个 1 厘米。我们是从哪儿开始的?这个起点用什么数表示?(0),哇还真被你们说中了,看看我们摆了多少个 1 厘米?-----100 个,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cm, 下面的长度是?-----1 米

    师: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 米和 100 厘米是怎么样的?

    生:一样长

    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一起读)板书:1 米 = 100 厘米 1cm=100m。孩子们像这样从 0 刻度到 100 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我们就把这样的长度固定下来制作成了一把尺子,它叫做 —— 米尺

    设计意图:感受米尺的创造过程,认识新的测量工具 --- 米尺,感受工具的本质是将测量单位进行累加固化。感受 1 米是如果通过较短的长度逐渐累加到 1 米的长度。

    探究二:体会一米的长度

    (一)比一比

    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起立先比划出 1 米,右边的同学帮忙再用米尺验证,用双手固定住尺子,记住 1 米在双手打开的什么位置(3 秒)。现在左边的同学请坐,再同桌交换。 (二)拉一拉

    师:接下来我们请 2 个学生要进行拉彩带比赛,比比谁拉出 1 米长的彩带,谁更接近 1 米。

    (三)找一找

    师:你也想彩带吗?好的,想象你也拿着盒子,拉出 1 米的彩带,用你拉出的 1 米长的彩带找一找你身边的 1 米。

    2.PPT 出示身边的 1 米

    师:1 米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 程, 对米的感受逐步趋于精确、 变得敏锐,在实践活动 中真正体验并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发展量感。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一个物体的长短。这里更注重对学生估测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长度表象,还为估测提供了一个标准,即两手握拳张开的长度,或者是两手张开拉软尺的感觉。这既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又发展了学生的长度量感。

    三、 用 —— 在生活经验中应用拓展

    1. 估一估黑板宽大约长几米?集体先估后验证

    小结:用熟悉的一米去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找准参照物估计就更准。

    2. 小组合作估一估:教室的长约几米?先估后验证

    出示活动要求:

    【设计意图】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 1 米有多长,将 1 米的长度与身边或者是身上熟悉的物体建立联系,充分建立 1 米的表象,更利于学生建立 1 米的模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知识的广泛应用中, 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把握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本质, 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 教育形态的知识。

    四、练一练

    选择合适的单位(米或厘米)

    五、总结

    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

    六、 板书设计

    1 米 有多长

    1 米 = 100 厘米

    1 m=100 cm

    李哩哩
    李哩哩3年前

    张老师通过利用 “测量文化长廊” 这一生活问题引出一米有多长这一数学问题,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学习需要。

    李哩哩
    李哩哩3年前

    张老师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对米的感受逐步趋于精确,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经验并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14:24 · PVG 22:24 · LAX 07:24 · JFK 10:2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