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2431552

13772431552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7960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8-30 09:24:23 +08:00
9 G 99 S 75 B
13772431552 的最新回复

紧密联系生活,借助熟悉场景建立空间观念。在学了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后,教师抛出问题:你的好朋友在第几列第几行呢?你能用数对表示她的位置吗?首先要干什么?准备怎样确定列和行?让后让一名男生把教师的 “列” 和 “行” 给学生说了一遍。然后通过 “找朋友” 的 游戏,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数对知识应用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建立起空间观念。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课的最后,老师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将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数学的生活化。

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比如:1、在学生描述淘气的座位第 2 列第 3 行的写法时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通过比较这多种方法的共同点,从而优化出简洁、方便的记录方法;又如在用数对分别表示出(4,6)和(6,4)时,老师对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写列,再写行,让他们明确,尽管两个数字相同,但前后的位置不同,表示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样处理,显得老师的教学细腻中见真知;再如,在练习中让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学生分别说说他们的数对,说完后通过比较得出 “同一列数对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同一行数对的第二个数字相同”。通过多次对比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对中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意义,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本节课能制造矛盾冲突,注重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紧密联系生活,借助熟悉场景建立空间观念。在学了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后,教师抛出问题:你的好朋友在第几列第几行呢?你能用数对表示她的位置吗?首先要干什么?准备怎样确定列和行?让后让一名男生把教师的 “列” 和 “行” 给学生说了一遍。然后通过 “找朋友” 的 游戏,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数对知识应用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建立起空间观念。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比如在用数对分别表示出(4,6)和(6,4)时,老师对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时应该先写列,再写行,让他们明确,尽管两个数字相同,但前后的位置不同,表示的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样处理,显得老师的教学细腻中见真知;再如,在练习中让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学生分别说说他们的数对,说完后通过比较得出 “同一列数对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同一行数对的第二个数字相同”。通过多次对比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对中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意义,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已有知识出发,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将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赋予数学的生活化。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深层次的探索、体验、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周长这一知识的量感的深层感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通过辩一辩、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等多种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建立周长表象并内化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即一周的长度, 达到 “形” 与 “数” 的融合, 培养学生的量感。

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课堂通过多个教学环节和板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 “厘米” 的表象,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引向最近发展区,优化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测量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感量中发展量感。

教师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周长的 “量” 与组成它的长与宽的长度 “量” 之间等量组合上,让学生充分感受 “量” 与 “量” 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对长度 “量感” 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在多个方面的教学活动中多方面的体会量感在数学层面上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挑战,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摸、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结合身边的素材进行估测,加强感知和积累。

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中发现周长,获得正确的周长概念,并通过测量活动将周长量化。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注意到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让学生通过不同主题的测量活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利用已有研究图形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 “化曲为直” 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量感,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时刻渗透量感的数学感知,在交流中渗透时刻、时段、时间范围等对时间概念的刻画作用,开启时间概念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间收获丰厚。

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对量感的理解和解读十分到位。量感是比度量意识早一个感知的过程,即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对量的感知过程。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从表象到感官再到知识的内化。

通过感知测量周长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周长,在活动中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认识周长还有一项目标就是通过感知测量周长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周长,在活动中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数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测量的重要性,并在测量中学习新知。

刘老师本节课先让学生经历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后,最终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结合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注重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设计了多感官的数学活动,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

本节课设计的巧妙而有深度,通过量感的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在 “量感”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判断比较,并对数量关系的模型进行优化,通过设计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量感以及对数感和量感的关系的建立。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7:38 · PVG 15:38 · LAX 00:38 · JFK 03: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