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祖国的最北端的小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中心校的一名小学老师。非常的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活动,也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的领导,为我们偏远地区的一线教师提供了这次交流、学习的平台,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我会和我的伙伴以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为主题,结合实际生活,研究和探讨《什么是周长》这一课,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提宝贵的意见。我们会虚心的学习,不断的完善这一课。
教学设计(初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如果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就会产生困难,会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弄混淆。所以本节课教材是设计通过看、描、量、数等的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同时教材还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物体或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硬纸板做的树叶、线绳、卷尺。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可以描出它们的边线吗?
生: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师:看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
生:树叶、数学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用你们喜欢的颜色在数学上描出它们的边线呢?
生:能。
师:大家都描的非常准确,大家用不同颜色描出来的图形的边线它是有名字的叫图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周长。
板书棵题: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用已经学过熟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请看情境图,说一说小蚂蚁在干什么?铅笔有在干什么?
预设: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爬了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铅笔围着数学书表面描了一周就是数学书表面的周长。 出示课件周长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用蚂蚁和铅笔的行走路线直观的理解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概念。
师: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可以用什么方法?
预设: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小组讨论交流试一试
师:同学们都能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可是叶子的周长用直尺测量不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预设:
生:用线绳围绕树叶一周后再测量线绳的长度。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我们一起小组来测量一下吧。
师:同学用不同的工具都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这里有一个工具大家认识吗?(出示卷尺)这个工 具可以用来测量吗?大家试一试。
师:通过测量你们更喜欢用那种工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展合作技能,感受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
出示课件: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同学们借助小正方形来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大家可以先用笔描一描每个图形的周长,再数一数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同学们都探究出了结果,接下来找同学汇报他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预设:
生:我是从一点开始围着图形一周后数出来的周长。
生:我是先数出每一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得到的。
师:同学的方法都非常的棒,要注意图形的边比较多时要标记好每一边的长度,不要忘记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方法,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更体会到多动脑筋,多总结经验,就会形成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创新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全班同学们汇报交流,总结错误原因。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师小结:同学们非常棒,同学们做得又快又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课件出示: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测量周长
刘威威老师你好,看了你的初稿我觉得你应该在初稿设计的细节上再下下功夫,初稿设计中有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用你们喜欢的颜色在数学上描出它们的边线呢?” 你的原意应该是 “数学书” 上吧。还有 “大家都描的非常准确,”,我觉得 “准确” 一词也不是很贴切,本来三年级的同学描图形的边线困难不是很大,应该不会有 “准确” 或者是 “不准确” 之分,而只有边线描摹的优劣之别,其实在此处可以转换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比如用 “认真”、“细致” 感觉更贴切一些。再有 “大家用不同颜色描出来的图形的边线” 这一句,你之前要求的是让学生用喜欢的颜色描线,当然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描边线最后会出现不同的颜色,但这里用 “不同的颜色” 来描述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也许会有学生认为 “用不同颜色描出来的图形的边线叫图形的周长”。我觉得可以改为 “像我们刚才那样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描出来的图形的边线就是图形的周长”。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信马由缰,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什么是周长》一课,这属于一节概念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理解周长的含义,从整体上来看,刘威威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这样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2、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展示了概念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当然,课无完课,看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关注细节:细节成就完美,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指导我,刘老师的这节课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应处理好。比如:第二个活动情境,指一指,说一说教室的物体的面的周长,或我们身上某个部位的周长,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以完整准确而又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操作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和引导,让学生以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从而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周长,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为后面理解周长的意义,做好铺垫。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 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周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新概念,还容易和下册要学习的面积混淆,所以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周长的正确概念。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过渡自然,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准备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知识讲解准确,准确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关注学生亲历周长测量过程,在操作中学生可以感知不同图形在工具的选择、周长测量方法上的不同,归纳测量结果的共同之处,即一周的长度,感受周长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且在操作中培养转化思想。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如果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就会产生困难,会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弄混淆。所以本节课教材是设计通过看、描、量、数等的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同时教材还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单元的重
点。如果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就会产生困难,会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弄混
淆。所以本节课教材是设计通过看、描、量、数等的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同时教材还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学习难点】物体或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树叶、线绳、软尺。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 —— 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生: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师:可以描出它们的边线吗?
学生动手描出图形的边线。
师:看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
生:树叶、数学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能不能用你们喜欢的颜色在数学书上描出它们的边线呢?在书上描一描。
生:能。
师:大家都做得非常的棒,大家用不同颜色描出来的图形的边线它是有名字的叫图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周长。
板书棵题: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用已经学过熟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物品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说一说。
师:同学们请看情境图,说一说小蚂蚁在干什么?铅笔又在干什么?
预设: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爬了一周就是树叶的周长,铅笔围着数学书表面描了一周就是数学书表面的周长。
出示课件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师:一周就是从起点开始再到起点结束一圈的长度。
【设计意图】:用蚂蚁和铅笔的行走路线直观的理解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概念。
量一量。
师: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可以用什么方法?
预设:
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小组讨论交流试一试
师:同学们都能测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可是叶子的周长用直尺测量不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预设:
生:用线绳围绕树叶一周后再测量线绳的长度。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我们一起小组来测量一下吧。
出示课件:测量树叶时可以试着用线围一围,把线拉直,测量线的长度即为树叶周长。
直尺测量数学书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得到数学书的周长了。
师:同学用不同的工具都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这里有一个工具大家认识吗?
(出示软尺)这个工具可以用来测量吗?大家试一试。
师:大家可以测量一下你同桌的腰围,还有课桌的周长。
师:通过测量你们更喜欢用那种工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展合作技能,感受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找出最适合的测量工具。
数一数。
出示课件: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同学们借助小正方形来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大家可以先用笔描一描每个图形的周长,再数一数周
长是多少厘米。
师:同学们都探究出了结果,接下来找同学汇报他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预设:
生:我是从一点开始围着图形一周后数出来的周长。
生:我是先数出每一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得到的。
师:同学的方法都非常的棒,要注意图形的边比较多时要标记好每一边的长度,不要忘记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方法,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更体会到多动脑筋,多总结经
验,就会形成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创新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全班同学们汇报交流,总结错误原因。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师小结:同学们非常棒,同学们做得又快又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测量周长
本节课王老师设计的很精彩,创设多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能通过多个活动参与学习,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周长,培养学生建立量感意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习惯。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建立与培养,一定要重视操作。周长的教学时概念教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走、描、量等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大小。
以 " 新课程 " 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尽力把主动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去验,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 + 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 + 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 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 " 亲切感 "。通过 ¨ 指 "、" 描 "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 " 更加清晰明朗。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 " 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 “周长” 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 “一圈边线的总长度 ",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 “周长” 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学生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在估计周长的长短以及工具的合理选择过程中,激活 “量感” 意识,形成 “量感” 认知。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并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造型艺术中构图处理法则和构思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刘老师的课堂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动手操作中学习,但可以适当再增加些对学生量感的培育。
您制定的学习目标,个人认为还可以更具观测性,孩子们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表示已经认识课物体或图形的周长了?可以改成,能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能估计图形的周长,是不是更好?
刘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能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利用描树叶的轮廓的情境,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然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如果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就会产生困难,会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弄混淆。所以本节课教材是设计通过看、描、量、数等的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同时教材还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本节课通过看、描、量、数等多种方式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周长,动手实践学生的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6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标里要求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认识周长还有一项目标就是通过感知周长的长度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在活动中学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已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本节课教材是设计通过描、说、找、摸、量、数等的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实际概念,同时教材还从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图形来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并感知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3. 通过描、说、找、摸、量让学生感知周长的长度,并通过视觉触觉初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物体或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准备】ppt 课件、硬纸板做的树叶、线绳、卷尺,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 出示课件 ——(树叶和数学书)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生:树叶、数学书
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你们喜欢的颜色在教材上描出它们的边线呢?
生:能。
师:请看有三只小蚂蚁都说自己绕树叶的边线爬一周,它们谁爬得对呢,你们愿意给它们当小裁判吗?
课件出示:第一只小蚂蚁沿边线刚好爬了一周
第二只小蚂蚁没有爬满一周
第三只小蚂蚁在叶子外部爬了一周
师:(看完之后)你觉得哪只蚂蚁爬得是树叶的一周,为什么?
生:第一只小蚂蚁爬得是树叶的一周,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生:第二只小蚂蚁不是,它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但是没有爬完,不是一周。
生:第三只小蚂蚁不是,它是在树叶外面爬的,不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的,不是树叶的一周。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只有第一只小蚂蚁是从起点出发,沿边线爬到起点结束,就刚好爬了一周。(板书:起点 边线 一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周长的本质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蚂蚁爬树叶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二) 探究新知
1. 说一说。
师:大家看看聪明的小蚂蚁说了什么?
生: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板书:什么是周长
师: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铅笔描过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那么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生齐读三遍)
师:来考考大家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有周长.
出示课件:6 个图形
生:1 号、3 号、4 号、5 号图形有周长。
师:2 号、6 号为什么没有周长?
生:因为 2 号、6 号有开口,不是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开口的图形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封闭
2. 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找一找你身边的周长并摸给大家看看。
生:三角板的周长。(用手三角板的周长)
生:量角器的周长。(用手摸量角器的周长)
师:同学们找得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周长。
【设计意图】:用蚂蚁和铅笔的行走路线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周长的概念,在通过找一找摸一摸从触觉的角度感受到什么是周长,进一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3. 量一量。
出示课件: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同学们能估一估这几个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吗?
生:长方形。
生:圆形。
生:三角形。
师:我们大家估的答案都不一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具体的测量周长的长度。
出示课件:树叶、数学书
师: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软尺、细线、直尺、一片树叶、实验报告单。
活动要求:
(1)想一想怎样测量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选择合适的工具,分工合作。
生:用线绳围绕树叶一周然后再拉直,测量线绳的长度。
生: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
生:用软尺绕数学书封面一周直接测量。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非常好,请小组四人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分别测量树叶及图形的周长。测量时要注意。
出示课件:测量时应做到:
(1). 从 0 刻度量起。
(2). 找准边线,测量一周的长度。
(3). 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写上正确的单位名称。
汇报各组测量的结果。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规则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我们可以分别测量它们的各条边,再相加,所有边的总和就是图形的周长。如果是不规则图形可以软尺绕一周直接测量,也可以用线绕一周,再拉直测量。
【设计意图】:探究树叶和图形的周长活动,学生更是在小组长的分工组织下,有序的开展,借助手中的工具,通过绕、压、量,得出树叶和图形的周长,能在多种测量的方法找到最优方法。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选择不同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发展合作技能,感受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的物品,找出最适合的测量工具。
3. 数一数。
师: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得到图形周长呢?仔细观察图。
出示课件: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格子图给出了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 1 厘米,我们可以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有几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有几厘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我们可以借助格子图来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大家先描出图形的周长再数一数。
汇报交流数格子的方法:
生:我是从一点开始一个一个围着图形一周后数出来的周长。
生:我是先数出每一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得到的。
师:同学的方法都非常的棒,要注意图形的边比较多时要标记好每一边的长度,不要忘记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方法,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更体会到多动脑筋,多总结经验,就会形成更多更好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创新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1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2. 全班同学们汇报交流,总结错误原因。
3. 完成数学书 46 页练一练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长检查订正。
师小结:同学们非常棒,同学们做得又快又准。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起点 边线 一周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蚂蚁爬树叶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周长的本质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蚂蚁爬树叶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学生通过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周长的本质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蚂蚁爬树叶的生活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树叶(不规则)、数学书入手,让学生通过描边,感受什么是周长, 活动简单思路清晰,还让学生用单位长度来数出图形的周长,在活动中体会了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
设计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学生通过描、说、找、摸、量、数等活动学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已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本课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本节课学生数一数,让学生交流数格子的方法,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学生从 “三只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线爬一周,谁爬得对呢” 这个问题入手,观察对比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周长的本质意义:第一只小蚂蚁爬得是树叶的一周,是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最后通过描一描、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进一步体会,内化了周长的概念。
该节课重点突出,目标全面、准确、具体,整体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布局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该节课堂结构清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启迪学生思维、解决重点、突出难点。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练习,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是一节优秀的课。
活动综述:
非常的高兴能作为大兴安岭基地团队代表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活动。 从组成团队到现在本次比赛也告一段落,已两月有余。我们团队在地区教研员隋主任的带领下,研读教材,理解北师大版教材编者意图,明确课程内容,理清思维框架,通过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围绕教材提供情境和问题串展开教学,根据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特点,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享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有过程的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展了量感。做到了课程内容的展开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一致,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 在这段时间里,团队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前后经历了多次 研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困惑,有迷茫,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作为祖国最北的偏远小镇的教师团队,我们在这次的活动中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知识和经验,我们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努力的提高自己,创造出有创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