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源

隋源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794 号会员,加入于 2020-11-27 11:54:24 +08:00
9 G 99 S 65 B
隋源 的最新回复

@104253007 邢老师本的重点除了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度量的基础上学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同是体验到等量及利用等量来计算周长。所以,对开课出示稻田图我跟李老师有同感。

看任老师的教学设计:“二、合作探索,推理长方形周长

  1. 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直尺和长方形纸板,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具能否再多样化些呢?来基于生活中的度量培养学生的量感

邢老师,看你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开课的【出示水稻田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稻田的形状,描一描稻田的周长,回顾一下长方形的特点】我想知道你设计用的稻田图片与教材问题串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相比,其优势在哪儿?

@104253007 任老师,我想了解的是学生看微课(前、中)你的活动?

@104253007 咱们此次研究课的主旨在地 “培养量感”,教材之所以把量一量放在问题串一,而且是量完长方形又量正方形,教材的意图是基于 “度量” 培养量感,你是否可以尊重教材的设计,把你的摆一摆揉进量一量,用你的小棒量一量,量一下摆上去,再量再摆,完成度量完也摆完例图的图形发呢,再数你用了多少小棒。这个过程能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发生呢?

看了任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想知道任老师让学生看微课前有没有布置给学生任务?该任务与看微课后师的提问有关吗?(即:看了微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周长?如果想知道长方形周长是多少怎么办?同桌讨论解决办法)。 我看出了任老师以复习引旧,让学生小组探究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我想了解一下任老师,你准备在教学中如何分配此环节的教学时间,量一量和算一算侧重点在哪儿?望在你的教学设计里有所体现

反复读了几遍邢老师的教学设计,读出了邢老师的教学设计是精心准备了,顺应了孩子的好奇的天性,把生活中的稻田引进课堂。教材设计问题串一是量一量右边的长方形周长,再量一量下面的正方形,而邢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先安排的是摆一摆,我想请邢老师能把先用摆一摆比先量一量的优势做个诠释。

跟了几天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研讨,阅读了老师们的建议,我也来说说我的感受。 本次赛课的主题我想先谈谈 “量感”。“量感” 是一种感觉,是在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认识周长,是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一周的长短的那种感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丰富的感知不同的图形的周;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估测,再做合情的推理;同时还要注重调整采用不同的单位量,反思辨析让学生充分感知某个量对应的量。 我有个小建议,我们再读一读教师用书,试一试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建议尊重教材及其教学建议的课时安排。

这次不象以前了,以前可以重新编辑,这次我没找到重新编辑。那我接着刚才的提问,说明白些,我就是想知道这里的 “亲子共学” 需要家长参与的程度有要求吗?是让家长辅导孩子学还是家长就是等待喝茶?是让家长检查学生操作…… 在咱闪这个研课团队组建时,我们就确立基于深度学习的基点,我在培训讲座中跟大家共同探讨过深度学习相关的教学实施,今天再温习一次:“深度学习强调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是内容统整并自助建构而不是知识要点的被传授被告知,尤其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所创设的真实情境的学习来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结果,以此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 看了奚老师设计的第二稿,过程设计不真有了些深度学习的味道,再看看几经修改的课前学习单,不免会想到了 “学案” 或者 “导学案”,所以我不能不关注课前学习家长的参与度有要求吗?我们该不该要求家长参与呢? 沉思之余,我想推荐本书《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在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建构一个新词 “学历案” 让人耳目一新。何为 “学历案”?它是指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或单元),从期望学生 “学会什么” 出发,设计并展示 “学生何以学会” 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构建或社会构建经验的专业方案。崔教授认为,借用学历教育的 “学历” 一词和医生的专业治疗方案 “病历” 一词,并取其中 “历” 的概念,取名 “学历案”,能更好地凸显对学生 “学习经历或学习过程” 的关注,更好地体现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课程要求落实的专业路径的体现。由此可见,学历案与教案、学案、导学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突出 “历”,即学生要通过怎样的过程才能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学历案也可以看作是教师设计的微课程方案,其要素包括:学习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练习与检测、学后反思。评价任务镶嵌在学习过程中。 今日之推荐的目的是希望奚老师再进一步着眼于学生 “完整的学习过程”,(家里、班级都做了什么?怎么想的等等都要再现出来)让学习过程 “看得见”,让学生在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即:无论在家的课前还课上学生都在 “在学习”“真学习” 状态中

跟了几天研讨,大家的建议我一一口味了。今天结合奚老师的学习单,提个问,我想知道奚老师的 “亲子共学” 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3:22 · PVG 11:22 · LAX 20:22 · JFK 23:22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