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的薛琳老师,很荣幸能够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主题专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教师搭建这样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们团队本次研究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什么是面积》一课, 和我一起学习、成长的伙伴还有邓艳云、邓超和兰群。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将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深入思考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 “量感” 的能力。认真钻研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方式、精心设计并实施本节课。 真诚期待各位教育专家和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各团队取得佳绩!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93#r_74587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93#r_74590
【教学前测试题】https://bbs.xsj21.com/t/1793#r_98935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93#r_74591
【教学设计(一稿)磨课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93#r_83330
【教学设计(一稿)评课、议课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93?p=2#r_87210
【教学设计(一稿)课后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93#r_87270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93?p=2#r_87272
【教学设计(二稿)评课、议课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93#r_95220
【教学设计(二稿)课后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93?p=3#r_95232
【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93?p=3#r_96068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93#r_96404
【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793#r_96405
【教学课堂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NzU2MTU2M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Ugc_1.dscreenshot
【选题思考】
什么是面积?字面上,“面积” 两字可以分开理解:它的度量对象是确定的 “面”。度量方式是 “积”,可以解释为 “累积” 和 “乘积”。“累积” 有两层含义:第一,在形上是积小面成大面,然后数出一个 “数”(0 或正数) 来标志其大小;第二,积线成面,这是大学积分学上研究的内容,形象化的例子比如草席。“乘积” 就是运用两个一维测度的数相乘而得,比如以后所学的公式法计算根据现代数学的测度理论,面积的严谨定义可以理解为:面积是对平面图形指定相应的一个数,而且指定的方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限可加性”,即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累加,其面积不变;“运动不变性”,即无论怎样放置,旋转、平移、反射等全等变换面积不变;“正则性”,即一个单位正方形的面积是 1,也就是标准。对于小学生没有必要了解这么深刻,但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什么是面积》这堂课需要达到的就是使学生理解度量面积可以借助小面测大面 (用单位正方形密铺),数出几个小面,再用数来表示相应面的大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以怎样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第二、让学生如何自发的寻找标准 (单位正方形) 来度量面积?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一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认识 “面积” 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塑料方格纸、小方片、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信封、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揭题。 以寻找语文书和数学书的相同点引入课题。 师:(出示数学书和语文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一样大。 和回答问题的同学击掌,引出手掌面,从而引出 “表面” 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例感受物体 “面” 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大小的表象,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1、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①学生独立寻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②集体交流分享。
③观察对比找到的物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播放课件)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揭示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揭示面积概念(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①提出问题:物体有面积,那图形有没有面积?引发思考。
②回顾认识的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试着寻找图形的面积。
③出示未封闭图形,引发认知矛盾,让学生思考未封闭图形有没有面积?
④怎样做可以让未封闭图形有面积?再次强化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⑤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⑥揭示面积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独立思考,认真分析,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初步比较面积大小
①依据老师要求,比较图形大小。(排除最容易区分面积大小的图形)
②引出教科书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用观察法无法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当遇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会认识到探索的必要性。】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① 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②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③出示微课视频(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①了解活动要求。
②分小组合作探究。(剪拼、摆小方块、 方格纸......)
③小组指派代表汇报结果
④明确比较方法的多样化,揭示方法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首先,学生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不急于否定,当学生比较时出现冲突,观看视频后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周长和面积。其次,通过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等方法,初步感受 “度量” 思想。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
1、 挑战一: 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出示四个封闭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图形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寻找,从而体会到,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2、 挑战二:数方格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比较的单位格面积不同但数量相同的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面积大小,测量单位要统一。】
3、挑战三:画出 2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可以很好地回顾本课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也是检验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 “面” 的概念。
能通过让学生比较身边熟悉的数学书、语文书的封面的大小;手掌的大小初步体会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感知面积的概念,借助多种途径,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在累积的基础上感知体会量感。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通过量、撕(剪)、折拼等不同操作活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在课题引入和重要环节的验证部分借助 3.0 微课进行再次直观解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获得经验的积累,体验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趣。
收获:什么是面积?字面上,“面积” 两字可以分开理解:它的度量对象是确定的 “面”。度量方式是 “积”,可以解释为 “累积” 和 “乘积”。“累积” 有两层含义:第一,在形上是积小面成大面,然后数出一个 “数”(0 或正数) 来标志其大小;第二,积线成面,这是大学积分学上研究的内容,形象化的例子比如草席。“乘积” 就是运用两个一维测度的数相乘而得,比如以后所学的公式法计算根据现代数学的测度理论,面积的严谨定义可以理解为:面积是对平面图形指定相应的一个数,而且指定的方法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限可加性”,即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累加,其面积不变;“运动不变性”,即无论怎样放置,旋转、平移、反射等全等变换面积不变;“正则性”,即一个单位正方形的面积是 1,也就是标准。对于小学生没有必要了解这么深刻,但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利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剪、拼、比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形成对面积这一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通过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使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切合儿童思维特点,同时 蕴含了 “数学从生活来的教学观”。
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首先,学生把周长和面积混淆,不急于否定,当学生比较时出现冲突,观看视频后讨论,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周长和面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积极思考
本课设计的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发展学生的量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的大小要用量去度量,同时也渗透了用小正方形去度量面积,为下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做好了铺垫。巩固拓展环节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让学生自发地寻找标准 (单位正方形) 来度量面积。整节课的设计呈由直观感知到形成抽象概念,由易到难,呈螺旋式上升。使得难点的突破顺利成章。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也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在练习中使学生认识方格纸是比较和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同时为下节课让学生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做了铺垫,从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估算和概算的能力。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比一比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两个表面谁大谁小?比一比一元硬币与一个一角硬币,看看它们的表面谁大谁小?这样学生才能能真实的感受到 “量” 的大小。
薛老师通过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等方法,初步感受 “度量” 思想。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稿)课后反思】
《什么是面积》第一稿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并能区别面积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 “量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反思如下:
本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培养量感。导入部分,以寻找语文书及数学的相同点出发,让学生观察、寻找,发现书的封面大小相同,从而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导入本课,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通过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 “表面有大有小” 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比较面积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量感意识。
3、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利用课件,从直观到抽象地理解了 “封闭图形” 及 “封闭图形的面积”。通过课件的演示,有效地进行反馈、总结和评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引导,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感受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突破了重难点,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4、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 “提出问题 —— 解决验证” 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不足的地方:
1、本课在教学环节时间设置上,有些分布不均,在概念理解部分耗时较久,以至于后面的动手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环节,时间比较短,略显仓促。
2、小组合作时,由于准备的学具有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虽然说还有其它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3、课件背景色设置较暗,导致部分文字及图形,看的不清楚。
这些问题在后期的教学设计中,我都会进行改进。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二稿)
洋县青年路小学 薛琳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认识 “面积” 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塑料方格纸、小方片、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信封、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揭题。
以寻找语文书和数学书的相同点引入课题。 师:(出示数学书和语文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例感受物体 “面” 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大小的表象,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1、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①学生独立寻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②集体交流分享。
③观察对比找到的物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播放课件)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揭示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揭示面积概念(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①提出问题:物体有面积,那图形有没有面积?引发思考。
②回顾认识的平面图形(封闭图形)
③出示未封闭图形,引发认知矛盾
④对比封闭图形的大小,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
⑤怎样做可以让未封闭图形有面积?再次强化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⑥出示学习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面积。
⑦播放微视频,回顾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通过观看 1 分 56 秒到 2 分 27 秒的微课视频复习巩固了面积的概念,不仅强化了概念的理解,也为后面比较面积大小奠定了基础。为建立量感表象做铺垫。】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初步比较面积大小
①依据老师要求,比较图形大小。(排除最容易区分面积大小的图形)
②引出教科书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用观察法无法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 积。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当遇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会认识到探索的必要性。观察法也是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通过眼睛的观察,也可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积累经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① 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②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③出示微课视频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①了解活动要求。
②分小组合作探究。(剪拼、摆小方块、 方格纸......)
③小组指派代表汇报结果
④明确比较方法的多样化,揭示方法的局限性。
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设计意图:面积的大小是指一个面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因此,掌握计量面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是深化面积认识、形成量感和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上述环节让学生自选标准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沟通与测量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量态感觉,增进学生对度量思想、单位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
1、 挑战一: 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出示四个封闭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图形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寻找,从而体会到,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2、 挑战二:数方格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比较的单位格面积不同但数量相同的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面积大小,测量单位要统一。】
3、挑战三:画出 2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纳梳理,谈收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 “初步感知量感 —— 形成量感表象 — 发展量感学习方式” 的思维过程,学生的 “量感” 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学生运用量感的能力也会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从而让学生在愉快地探究学习中,敢思、敢想、敢说,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什么是面积》这节课中,让学生通过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等方法,初步感受 “度量” 思想。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多次借助于视频、微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区分知识之间的混淆点。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三个挑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薛老师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学生通过摸、找、说等方式让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感受 “表面有大有小” 的含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从而顺利解决比较面积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量感意识。
薛老师通过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 “度量” 思想。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薛老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很多,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比一比、说一说发展学生的量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深面积的大小要用量去度量,同时也渗透了用小正方形去度量面积,为下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做好了铺垫。巩固拓展环节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数学本质,让学生自发地寻找标准 (单位正方形) 来度量面积。整节课的设计呈由直观感知到形成抽象概念,由易到难,呈螺旋式上升。使得难点的突破顺利成章。
薛老师在课前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什么是面积》这一节课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充分的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薛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巧妙,内容精准,能准确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二稿)课后反思】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制作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2、通过寻找周边物体的表面来感知面积的大小,并从生活中的实例为作为教学内容,降低理解面积的难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的表述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
4、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时,能让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数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二、在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初次接触面积,还有同学不能很快的接受这一概念,在后面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还看到有同学拿着尺子去量周长。也说明本节课,对面积的感知还不够充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
2、在习题环节中,处理第一习题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说的过多,这一环节需要再改进。
3、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语言较少。学生回答问题较精彩的地方,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教学设计三稿】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认识 “面积” 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塑料方格纸、小方片、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信封、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揭题。
以寻找语文书和数学书的相同点引入课题。
师:(出示数学书和语文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例感受物体 “面” 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大小的表象,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1、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①学生独立寻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②集体交流分享。
③观察对比找到的物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播放课件)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揭示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揭示面积概念(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①提出问题:物体有面积,那图形有没有面积?引发思考。
②回顾认识的平面图形(封闭图形)
③出示未封闭图形,引发认知矛盾
④对比封闭图形的大小,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
⑤怎样做可以让未封闭图形有面积?再次强化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⑥出示学习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面积。
⑦播放微视频,回顾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通过观看 1 分 56 秒到 2 分 27 秒的微课视频复习巩固了面积的概念,不仅强化了概念的理解,也为后面比较面积大小奠定了基础。为建立量感表象做铺垫。】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初步比较面积大小
①依据老师要求,比较图形大小。(排除最容易区分面积大小的图形)
②引出教科书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用观察法无法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当遇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会认识到探索的必要性。观察法也是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通过眼睛的观察,也可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积累经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① 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②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①了解活动要求。
②分小组合作探究。(剪拼、摆小方块、 方格纸......)
③小组指派代表汇报结果
④明确比较方法的多样化,揭示方法的局限性。 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设计意图:面积的大小是指一个面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因此,掌握计量面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是深化面积认识、形成量感和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上述环节让学生自选标准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沟通与测量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量态感觉,增进学生对度量思想、单位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
1、 挑战一: 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出示四个封闭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图形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寻找,从而体会到,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2、 挑战二:数方格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比较的单位格面积不同但数量相同的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面积大小,测量单位要统一。】
3、挑战三:画出 2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纳梳理,谈收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 “初步感知量感 —— 形成量感表象 — 发展量感学习方式” 的思维过程,学生的 “量感” 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学生运用量感的能力也会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从而让学生在愉快地探究学习中,敢思、敢想、敢说,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教学设计终稿】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终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 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认识 “面积” 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塑料方格纸、小方片、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信封、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揭题。
以寻找语文书和数学书的相同点引入课题。
师:(出示数学书和语文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封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例感受物体 “面” 的大小,初步建立面积大小的表象,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面积的概念
1、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①学生独立寻找身边物体的表面。
②集体交流分享。
③观察对比找到的物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比一比,说一说 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播放课件)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揭示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揭示面积概念(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①提出问题:物体有面积,那图形有没有面积?引发思考。
②回顾认识的平面图形(封闭图形)
③出示未封闭图形,引发认知矛盾
④对比封闭图形的大小,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概念。
⑤怎样做可以让未封闭图形有面积?再次强化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揭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⑥出示学习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面积。
⑦播放微视频,回顾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教学活动中,通过观看 1 分 56 秒到 2 分 27 秒的微课视频复习巩固了面积的概念,不仅强化了概念的理解,也为后面比较面积大小奠定了基础。为建立量感表象做铺垫。】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初步比较面积大小
①依据老师要求,比较图形大小。(排除最容易区分面积大小的图形)
②引出教科书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比较,用观察法无法比较,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去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当遇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寻求解决方法,并且会认识到探索的必要性。观察法也是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通过眼睛的观察,也可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积累经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① 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②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①了解活动要求。
②分小组合作探究。(剪拼、摆小方块、 方格纸......)
③小组指派代表汇报结果
④明确比较方法的多样化,揭示方法的局限性。 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设计意图:面积的大小是指一个面的实际量值,量值需要用标准来计量的。因此,掌握计量面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是深化面积认识、形成量感和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上述环节让学生自选标准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沟通与测量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量态感觉,增进学生对度量思想、单位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
1、 挑战一: 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出示四个封闭图形,其中有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是图形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寻找,从而体会到,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2、 挑战二:数方格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比较的单位格面积不同但数量相同的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面积大小,测量单位要统一。】
3、挑战三:画出 2 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纳梳理,谈收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 “初步感知量感 —— 形成量感表象 — 发展量感学习方式” 的思维过程,学生的 “量感” 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学生运用量感的能力也会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从而让学生在愉快地探究学习中,敢思、敢想、敢说,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如何发展学生量感,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面积,是对前面学过的 “轻重,长短” 等量感的丰富。面积是对二维空间图形的度量,通过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中引入面积,通过一系列有效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面积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队面积概念的理解。
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学生认识了面积的含义之后,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四个图形比较大小,其中三角形面积最大,圆形面积最小,这个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当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时不能直接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签决定本组将借助的工具,课堂上有的小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尺子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上画格子,有的用小正方形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然后小组代表讲解自己的想法,这不仅是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通过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等方式,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了面积大小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解决比较面积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量感意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通过图面积让学生感受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直观的感受面积。教学中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