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大家好! 我们是来自陕西省赵婷婷名师工作室的团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紧紧围绕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出发,设计出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什么是面积》。
衷心希望全国各地的专家给予指导,也希望各位教育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团队将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份帖子,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16#r_73589【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16#r_7359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 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73593
------- 教学设计 2 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84927------- 教学设计 3 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84930
------- 教学设计 4 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95508------- 教学设计 5 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95509
------- 教学设计 6 稿(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16#r_97503【教学视频】(终稿)
------- 在线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cxMTU2MA==.html?x&sharefrom=android&sharekey=8660f5c4e56371ac69c6a0e4152ade9a3------- 云盘下载:https://bbs.xsj21.com/t/1716#r_97726
【课堂前测】------- 第 1 次课堂前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16#r_77344
------- 第 2 次课堂前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16#r_95483【课堂后测】
------- 课堂后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16#r_95580【磨课研讨】
------- 第 1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77345------- 第 2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84928
------- 第 3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84931------- 第 4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87269
------- 第 5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89186------- 第 6 次磨课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16#r_95559
【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量感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
对一个二维图形的表面进行度量以后,用一个 “数” 表示它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而对于面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直观感知,但对 “什么是面积” 没有真正的认识,也容易把周长与面积混淆。
本课教学中,我们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素材,组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学握 “面积这一数学概念,以达到培养和发展空间概念的目的。
【教学设计一稿】:
《什么是面积》
陕西省赵婷婷名师工作室 王 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50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后续五年级会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最后六年级曲边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学习难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学习单。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驱动思考。
1.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数学书和语文书封面那个大?两个硬币,两片树叶那个大?
2. 全班交流,揭示概念。
预设:
生:数学书和语文书封面一样大……
小结:大小是指面积的大小,周长的属性是说长短。
二、操作比较、体会面积的含义。
1. 观察图形,独立思考。(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预设:
生:1 号大,看起来大;
2 号大,因为它的周长长,我测量的;……
2. 小组合作,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
生 1:把两个图形重叠,就可以比较大小。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纸片测量的……
小结: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那么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三、 变式研究,进一步理解面积。
1. 请大家独立完成课本 49 页绿点 3。
2. 全班交流。
预设:展台展示,学生判断……
3.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面积的大小与图形的形状没有关系;
图形面积的大小和周长也没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1. 独立完成课本 50 页,第 1 题,第 2 题,第 3 题,第 4 题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出面积相等但形状都不相同的图案。
五.作业布置。
(1)
(2)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比一比 重叠
【课堂前测】: 工作室成员经过深入研讨,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结构,每人思考 3 个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筛选确定出来两份课前问卷。纸质版一份,电子版一份。 三年级两个校区,21 个班一共 1050 名学生进行了 “什么是面积” 课前测问卷调查。 第一题:大多数学生没有填写,学生无法描述心中所理解的面积,对面积的概念不太了解。 第二题:学生都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少部分同学将不封闭图形涂了颜色。 第三题:猜测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周长公式求的是周长。小部分同学没有填,少部分同学填写的是长✖️宽。根据调查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周长可能对面积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四题:学生都能分辨教室黑板和课桌,黑板大,一部分同学认为比课桌和黑板的大小,比的是长和宽。 第五题一部分同学认为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 根据调查结果表明: 1. 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在封闭和不封闭是学生的认知难点。 2. 对什么是面积,哪里是面积也不能明确的找到,这也是 “什么是面积” 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将基于学生认知的基础和概念的混淆点设计教学活动。
电子版前测:对三年级 415 名孩子进行了前测,约 45%的学生不太了解 “面积” 这个概念,或是不知道 “面积” 这个词具体表示什么。 在比较课桌和黑板哪个大这一题中,99%以上的孩子选择黑板更大,但其中只有 90%的孩子知道自己比较的是 “面积”,其他的孩子认为自己比较的是 “周长” 或者 “形状”。 有 80%左右的孩子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通过 “长 X 宽” 来求的,说明多数孩子有提前学习知识的习惯,但结合其它题目来分析,他们大多数只是记住了公式,并不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生成的过程。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二稿】
《什么是面积》
陕西省赵婷婷名师工作室 王 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50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后续五年级会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最后六年级曲边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重叠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学习难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课堂学习单、正方形、圆等。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驱动思考。
1.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课桌和黑板那个大?
预设:1. 黑板大。
追问:你在比较黑板和课桌什么大小?……
2. 全班交流,揭示概念。
图形的面积大小你会比较吗?请看大屏幕。
预设:生:数学书和语文书封面一样大……
小结:大小是指面积的大小,周长的属性是说长短。
二、操作比较、体会面积的含义。
1. 观察图形,独立思考。(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预设:
生:1 号大,看起来大;
2 号大,因为它看起来长一些;
1 号和 2 号一样大……
2. 小组合作,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
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
生 1:先把两个图形重叠,相同的大小就不用了管了,剩余的可以用直尺测量……(板书:重叠法)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可以比较出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板书:割补法)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正方形测量的……(摆方块)
小结:大家的方法还真不少。请大家思考:
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预设: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4. 借助三角形、圆能像正方形这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三、 变式研究,进一步理解面积。
1. 请大家独立完成课本 49 页绿点 3。
2. 全班交流。
预设:展台展示,学生判断……
3.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面积的大小与图形的形状没有关系;
图形面积的大小和周长也没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独立完成课本 50 页,第 4 题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 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出面积相等但形状都不相同的图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比较方法:重叠法、 割补法、摆方块
【教学设计三稿】:
《什么是面积》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50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后续五年级会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最后六年级曲边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重叠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学习难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课堂学习单、正方形、圆等。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驱动思考。
1.孩子们,你能说一说什么面积吗?(板书课题)
预设:生 1:课桌的大小……
生 2: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
小结:像大家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物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2. 生活中物体表面有面积,那图形有面积吗?请看大屏幕。
预设:生 1:数学书封面长方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生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与语文书封面的面积一样大。……
小结: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 大家说的都挺好的,动手涂一涂,你会吗?请大家看第一题,选两个图按要求独立完成即可。
小结:涂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蓝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
1. 基于课前对学生的检测,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面积并不陌生。所以由问题导入,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会的知识,清空大脑,学习新知。通过学生交流,一步一步清晰概念,深化对面积的理解。通过涂一涂,暴露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规范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概念。
2. 我们也可以再一次了解学情找到教的起点;
3. 以问题为驱动,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讲会更高效。
二、合作探究、深化概念。
1. 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课件出示)
预设:
生 1:长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
生 2:正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一些;
……
2. 小组合作,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
交流合作要求,小组开始活动,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
生 1:先把两个图形重叠,相同的大小就不用了管了,剩余的可以用直尺测量……(板书:重叠法)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可以比较出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板书:割补法)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正方形测量的……(摆方块)
小结:大家的方法还真不少。请大家思考:
(1)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预设: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小结:小正方形就像一把测量面积的尺子。能摆几个小正方形,图形的面积就是几个。
(2)借助三角形、圆能像正方形这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但是……
【设计意图】
1.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此时加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当观察结果不统一时,需要动手实践,找到新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 小组汇报,让更多的学生在此课堂有更高的参与学习机会。
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长久。
3. 方法的优化,使学生能初步感受的面积度量单位以及统一的必要性。
三、 变式交流,进一步理解面积含义。
1. 出示两个图形,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测量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
生 1:我们选用小正方形来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都用了 7 个小方块,所以……
生 2:我们选用的是圆形测量的……
2.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面积相等时,形状有可能不相同。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一个面积单位的累加。小方块是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且发现图形面积的大小与形状无关。
四、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独立完成课本 50 页,第 4 题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 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出面积相等但形状都不相同的图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比较方法:重叠法、 割补法、摆方块
本节课赵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培养思维的灵动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从一稿到三稿三种导入方式,前两稿属于同一种都是通过直接观察就可以感觉到它们表面的大小,二稿在说法上可以更细致 “课桌的桌面和黑板的板面哪个更大?” 让学生有比的是图形平面的大小这个意识;三稿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面积。都是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三稿在进行学习单第一题的完成前可以让学摸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和面积,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感受二者的区别,然后完成学习单第一题明确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和面积。 到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环节,三稿与前两稿的区别是学生展示完三种策略之后,三稿对策略的选择进行了优化,是由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发现 “摆方块” 最具普适性,能否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最普适的方法。
❤3 月 30 日王婷老师在南湖小学三年级八班进行了第四次 “什么是面积” 磨课,随后赵婷婷 “名师+” 工作室成员对本节课进行了研讨,课堂环节流畅,清晰,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目标一一击破。但是经过工作室成员的讨论,第三稿第一环节老师抛出的问题 “什么是面积”,原本是希望完全暴露孩子的已知,但是通过试课,发现孩子对于面积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面与面积混淆。工作室研讨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说,首先应先要认识面,能够准确的分辩面的基础上,再去理解 “积” 是什么,然后生成面积的初步概念,这是培养学生 “量感” 关键要素,也是建立学生学习力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此王老师精益求精,将继续调整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目标,细化教学设计。结合前期成果和本次磨课生成的新的思考。随后王婷老师将继续进行的第五次打磨。
本节课充分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老师指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王老师用古埃及的一个故事导入,渗透了数学文化。又以问题切入,贴近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在通过一步步的操作、探究感知面积这个概念。授课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深挖教材,研究透彻,注意到了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一致性和联系性。把面积和周长做了很好的区分,是的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更为清楚。
王老师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要求,学生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学生经过探索知道面积是由合适的单位累加而成。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动手能力,这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4 月 2 日,王婷老师在三年级六班进行了第五次磨课,本次磨课王老师将前几次掌握的学情和对 “什么是面积” 的教材编排意图做了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整节课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同时学生在此基础上也生成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了思维能力。王老师本节课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以及激发了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潜能。随后晚上 7 点赵婷婷 “名师➕” 工作室全体成员对本次的教学设计细化,在学习讨论中一方面增加了老师们基于本课对 “量感” 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几次的研磨全方位的把握了学情。明天下午两点王老师将面向南湖教育联合体全体数学老师再上一次展示课,随后听取大家的意见,提升突破。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 - 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 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
王老师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此课堂有更高的参与学习机会。 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长久。而且思维和思维的碰撞会使学生对于面积的理解更深刻。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量感,学生数学 “量感” 的培养,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 “量感”。
本节课让学生对面积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提升了思维,创新了数学课常态化的固定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突破了难点,把握住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面积的意义。非常好值得学习。
本节课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也从各种媒介中知道 “面积”,能用 “面积” 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 “面积的意义” 的同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学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的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王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充分展现了 “面积” 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听完这节课,获益匪浅。
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连成方格,后来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学生创造了多种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出来的。
王老师执教的面积一课,从孩子感兴趣的点切入课堂,引导学生感知、探究面积定义。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王老师也设计了很好的教学活动来突破这个点。整堂课师生互动频频,学习氛围浓重,非常成功的一节课。 本节课将基于学生认知的基础和概念的混淆点设计教学活动。 电子版前测:对三年级 415 名孩子进行了前测,约 45%的学生不太了解 “面积” 这个概念,或是不知道 “面积” 这个词具体表示什么。 在比较课桌和黑板哪个大这一题中,99%以上的孩子选择黑板更大,但其中只有 90%的孩子知道自己比较的是 “面积”,其他的孩子认为自己比较的是 “周长” 或者 “形状”。 有 80%左右的孩子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通过 “长 X 宽” 来求的,说明多数孩子有提前学习知识的习惯,但结合其它题目来分析,他们大多数只是记住了公式,并不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生成的过程。
赵老师在课前对学生做了前测,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赵老师设计了本节课。在本节课的教中,赵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黑板和课桌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是指图形的大小,而周长是指线的长短,将面积和周长给孩子们做了明确的区分。
调查问题设置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从而能够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认知。课堂的环节设置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设置,一系列的对生活场景生活经验的提问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通过演示活动等进一步感知体会面积抽象概念,每一次的磨课都一次收获。
设计亮点 1、开课问题具有感染力。 2、注重了情境的运用,融学习内容于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了直观感知(摸物体的表面,观察物体表面的大小,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操作感知、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感知其大小) 4、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建议:物体表面、表面有大小 ——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 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 封闭图形(封闭与不封闭的认知)—— 封闭图形有大小 ——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 完整概念 —— 观察、操作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 设计图案进一步强化认知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的层次主线需清晰。
本节课《什么是面积》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但对 “什么是面积” 没有真正的认识,也容易把周长与面积混淆。王老师每一次设计的改动、磨课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环节设置巧妙。学生一定收获很多!
通过课堂前测发现大多数孩子对面积并不陌生,但学生对于面积这一概念理解起来却比较陌生,所以本课王婷老师重视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课堂环节清晰,过渡自然,从感知物体表面入手,接着让学生自主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最后自然的引出来比较面积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也让学生逐步体会到 “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整堂课体现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 —— 每位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孩子得到了不同的数学发展。
授课中,处处能够看到老师的用心,老师的思考,老师的专业素养。开课给学生心里种下一颗叫面积的种子,学生能够从数学文化,生活中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面到面积的处理很好,学生对面和周长理解到位,周在外,面在里,面有大小,周有长短。在比较是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时,能花时间和经历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给与学生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用小正方体摆时,能够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度量单位,为今后学习埋下伏笔
量感就是 “视觉” 或 “触觉” 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王老师的这节课,从开课时的 " 看一看,说一说” 到 “摸一摸,说一说”;从小组合作探究时的 “拼一拼,量一量,说一说” 到个人独立完成的 “数一数,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触觉器官,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一直注重学生思维的表达:说一说。
本节课活动设计丰富,师生配合默契。在课的一开始,教师通过问学生什么是面积引入新课,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老师在课的一开始,渗透了面积的数学文化,一下子拉进了和学生的距离。
这节课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思考,尤其是面和面积的区分,让人恍然大悟。周长和面积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整节课教师总是在一些细节中渗透,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当中的不同。最后,课的结束,孩子们基本都掌握了面积的概念。
本课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素材,组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学握 “面积这一数学概念,以达到培养和发展空间概念的目的。本节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面与面积的不同。
【第二次课堂前测】 根据前 6 次的磨课和思考,赵婷婷名师工作室成员基于学情,将课前测的题目做了重新的编排,力求能了解孩子们在学习前的量感基础在什么程度。以及学生对面积的认知难点在哪里。经过新一轮的前测发现:1. 这个班 84%的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在培训班和家庭生活中的都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11%的学生混淆了周长和面积。5%的学生没有感受。2. 对数学书的摆放位置不同,面积大小是否相同,100%的学生认为一样。但是部分学生回答是因为是数学书,此题重点在封面面积,部分学生可能将重点放在了书的本身,没有聚焦对研究对象封面面积。3. 85%的学生认为橘子有面积,15%的学生认为没有,没有量感。4. 5%的学生给角涂上了颜色,认为角有面积,对面积的概念不清楚。5. 对数学书的长和宽 85%的学生估计准确,学生对长度的知识有学习经验,有量感。6. 对老师的身高 75%的学生有量感。7. 对课桌的长短 86%的学生有量感。根据数据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感。但对什么是面积还不够系统清晰。经过调整后新的教学设计上课后,我们将对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教学设计四稿】: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50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后续五年级会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最后六年级曲边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重叠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学习难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课堂学习单、正方形、圆等。
【学习过程】
一、 问题导入,驱动思考。
1. 孩子们,关于面积,你都知道些什么?
什么是面积? (板书课题)
预设:生 1:课桌的大小……
生 2: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
2. 出示课件图片,交流课本主题图。
小结:像大家刚才说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物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3. 生活中物体表面有面积,那图形有面积吗?请看大屏幕。
大家说的都挺好的,动手涂一涂,你会吗?请大家看第一题,选两个图按要求独立完成即可。
小结:涂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蓝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
1. 基于课前对学生的检测,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面积并不陌生。所以由问题导入,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会的知识,清空大脑,学习新知。通过学生交流,一步一步清晰概念,深化对面积的理解。通过涂一涂,暴露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规范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概念。
2. 我们也可以再一次了解学情找到教的起点;
3. 以问题为驱动,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讲会更高效。
二、合作探究、深化概念。
1. 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课件出示)
预设:
生 1:长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
生 2:正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一些;
……
2. 小组合作,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
交流合作要求,小组开始活动,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
生 1:先把两个图形重叠,相同的大小就不用了管了,剩余的可以用直尺测量……(错误辨析)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可以比较出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板书:重叠法)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正方形测量的……(摆方块)
小结:大家的方法还真不少。请大家思考:
(1)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预设: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小结:小正方形就像一把测量面积的尺子。能摆几个小正方形,图形的面积就是几个。
(2)借助三角形、圆能像正方形这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但是……
【设计意图】
1.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此时加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当观察结果不统一时,需要动手实践,找到新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 小组汇报,让更多的学生在此课堂有更高的参与学习机会。
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长久。
3. 方法的优化,使学生能初步感受的面积度量单位以及统一的必要性。
三、 变式交流,进一步理解面积含义。
1. 出示两个图形,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测量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
生 1:我们选用小正方形来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都用了 7 个小方块,所以……
生 2:我们选用的是圆形测量的……
2.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面积相等时,形状有可能不相同。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一个面积单位的累加。小方块是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且发现图形面积的大小与形状无关。
四、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独立完成课本 50 页,第 4 题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 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出面积相等但形状都不相同的图案。
六.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五稿】: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50 页,练一练 1、2 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此,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
【学情分析】
学生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以及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了一维概念周长以及如何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学生来说,面积这一个二维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处于直观和想想之间的形成阶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后续五年级会学习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到最后六年级曲边圆的面积。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重叠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学习难点】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课堂学习单、正方形、圆等。
【学习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面。
1. 你能看出那个手印是老师的?那个是学生的?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 1: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2. 请你用彩笔把其中一个手印涂满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快。
3. 你能在教室找到比老师手掌面还大的面吗?
预设:课桌的桌面,黑板的板面,地面......
4. 老师也找了几个面,你能直接看出谁大谁小?(PPT)
预设:1 元硬币的面比 1 角硬币的面大。
右边的树叶的面比左边的面大。
小结:生活中的面还真不少,而且这些面都在物体上。有的面大,有面面小。(板书)
【设计意图】
1. 基于课前对学生的检测,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面积并不陌生。所以由问题导入,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会的知识,清空大脑,学习新知。通过学生交流,一步一步清晰概念,深化对面积的理解。范语言表达,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概念。
2. 我们也可以再一次了解学情找到教的起点;
3. 以问题为驱动,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讲会更高效。
二、合作探究、深化概念。
1. 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大?(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面有这么大,正方形的面有这么大,你能看出那个面大?那个面小吗?
预设:
生 1:长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
生 2:正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一些;
……
2. 小组合作,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
交流合作要求,小组开始活动,师巡视指导。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
生 1:先把两个图形重叠,相同的大小就不用了管了,剩余的可以用直尺测量……(错误辨析)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可以比较出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板书:重叠法)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正方形测量的……(摆方块)
小结:大家的方法还真不少。请大家思考:
(1)如果图形不容许被移动或是破坏,你认为那个方法更好?
预设:摆小方块的方法是最合理,最具有普适性。
小结:小正方形就像一把测量面积的尺子。能摆几个小正方形,图形的面积就是几个。
(2)借助三角形、圆能像正方形这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但是……
【设计意图】
1.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此时加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当观察结果不统一时,需要动手实践,找到新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 小组汇报,让更多的学生在此课堂有更高的参与学习机会。
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长久。
3. 方法的优化,使学生能初步感受的面积度量单位以及统一的必要性。
三、类比方法,出示概念。
1. 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挺多的,刚才用一个标准去测量面的大小与观察法、重叠相比较,摆方块有哪些优点?
预设:生 1:重叠法比较直观的比较出谁大谁小。
生 2:摆方块不仅可以比较大小,还能用具体得到数据表示面的大小。
小结:像这样用来表示面的大小的方格数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板书:面的大小就是面积)
四、 变式交流,进一步理解面积含义。
1. 出示两个图形,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测量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
生 1:我们选用小正方形来测量,两个图形的面积都用了 7 个小方块,所以……
生 2:我们选用的是圆形测量的……
2.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面积相等时,形状有可能不相同。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进一步感受面积是一个一个面积单位的累加。小方块是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且发现图形面积的大小与形状无关。
四、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独立完成课本 50 页,第 4 题后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 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题意,设计出面积相等但形状都不相同的图案。
六.板书设计。
【专家指导】: 4 月 2 日下午,赵婷婷 “名师+” 研修共同体在曲江南湖小学五楼录课教室开展了 “数学概念种子课” 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曲江南湖教育集团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参于,活动开始,“名师+” 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赵婷婷老师向大家阐述了研究概念种子课的重要性,她提出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与 “生长课” 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 “种子课” 的教学,从而起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生成” 的作用。 “名师+” 研修共同体成员王婷老师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 研讨活动还有幸邀请到了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田双棉,田老师充分肯定了研修共同体思考深入,对概念的界定清晰、明确。执教教师能够放慢 “种子课” 的脚步,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什么是测量?测量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定义长度、面积、体积呢?张奠宙先生给测量下的定义是:“测量,不仅仅是拿刻度尺去量测一条线段的长短 (那属于物理学范围),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条线段以合适的数。在这样的视角下,可以说,长度、面积、体积测量的数学意义很遗憾地在中小学教科书里被淹没了。” 如长度,其核心在于如何给每一条线段 “指定” 一个适当的数,并使之具有长度的三条性质 (长度的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正则性)。如面积可定义为:数 m 是一个平面图形 A 的面积,就是指能用 m 个单位正方形不重叠地恰好填满 A。由此想:所谓度量,就是计算所度量的图形包含多少个度量位,其核心要素是单位及单位个数。、是否有一个定义给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度是几个长度单位累加的结果,面积是几个面积单位拼接的结果,体积是几个体积单位堆积的结果。度量本质才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核心。从学生的成长经验来看,“长短”“大小” 等概念的形成是基于比较的认识方式。学生对长短比较的描述是从 “一点”“一些” 到 “半个头”“两个手掌长”。“头”“手掌” 这些生活中可见、熟悉的事物其实就是学生找的一个 “比较物”,也可以称作一个 “非标准单位”。教学中是否可以从比较” 入手,让学生在比较中由 “非标准” 过渡到 “标准”,由单位的特性理解概念呢? 教材中在呈现概念后都要来认识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学习需要经历以下步骤:①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认识度量单位;③建立表象;④判断单位是否适宜⑤用单位度量;①进行单位换算。在对度量单位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中,学生必将经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过渡,认识度量的单位,体会单位的重要作用,并在各项活动中初步感受度量单位的特性。
【教学设计 6 稿】终稿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南湖小学 王 婷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面积” 第 49 页以及补充练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学习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进一步深化面积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谈话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附页 2 中图 3、课堂学习单、学具单等。
【学习过程】
一、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 孩子们,这是美术课上王老师和一年级小朋友用手掌印,创作了一幅手印画,你能看出这幅画中,哪个手印是老师的,哪个手印是学生的吗?
预设:生 1. 红色的是老师的,蓝色的是学生的。
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
预设: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2. 你能在教室找出比老师手掌面还大的面吗?
预设:生 1. 课桌的桌面。
追问:你说的课桌面是指哪里?能摸一摸吗?
生 2. 黑板的板面。(带摸的动作说)
师追问:还有人补充?黑板的面只有这些吗?
预设:不是的,是黑板所有的面都要摸到。
3. 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两个面,谁大谁小?
预设:黑板的面大。
师小结:看来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面大小)
5. 数学书和语文书封面那个大?那个小?
预设:生 1:语文书要大一些,因为看起来要厚一点。
生 2:不对,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封面一样大,我们可以将两本书重叠,发现完全重合……
6. 请看大屏幕,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刚才我们找的课桌、课本、书、手掌等都是物体,其实呀!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7. 刚才讨论的是物体表面的面积,那之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面积吗?请大家用彩笔涂出下面图形的面。
预设:如果要涂是涂不完的,就没有大小。
小结:1. 看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 孩子们!从开始到现在,我们讨论的,是有关什么的话题?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基于对学生的课前测,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面积并不陌生。所以由问题导入,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会的知识,清空大脑,学习新知。通过学生交流找教室的面,初步对 桌面、书面、黑板面等的大小有一些感知,发展学生量感。
在面的大与小的比较中,感受到面的大小,在具备一定条件时,是可以用数据描述出来的,进而发展学生的量感,解读并建立面积概念,最终与已学过的周长量进行整合,实现整体的建构。
二、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发展度量的意识。(合作交流,理解面积概念)
1. 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我们接着来闯关。请看大屏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个大?(课件出示)(猜一猜)
预设:
生 1:长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
生 2:正方形的面积看起来大一些;
……
2. 小组合作,探究比较方法,深化面积概念。
师: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介绍学具里面的图形)需要用剪刀的小组举手示意,老师给你们送。
3.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比较面积,积累经验)
预设:生 1:先把两个图形重叠,相同的大小就不用了管了,剩余的可以用直尺测量……(错误辨析)
生 2:我们是剪开以后再比较的,这样就可以全部重叠。可以比较出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要大。(板书:重叠法)
生 3:我们组用一个固定的小正方形测量的……(摆方块)
(适时的补充周长的方法)
小结:这些比较方法,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
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此时加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孩子们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重叠或剪或摆等,每一 = 次都是在感受面积的大小。量感在于量,孩子们整个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平面面积的量感。掌握了不同的比较方法,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做好铺垫。小组合作、汇报,使一节课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学习更深刻,更长久。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初步感受的面积度量单位以及统一的必要性。
三、画一画,深化面积概念的理解。
1. 接着闯关,难度升级了,有没有信心?动手画一画,请看题目要求。
2. 汇报:
(引导学生一起数一数,感知面积的大小。)
请大家用数方格的方法,同桌互相检查。
3. 和你们画的形状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们画的形状不一样,但是面积却相等。
追问:为什么形状不一样,面积却相等呢?
预设:它们的面积都是 7 个小方格的大小。
设计意图:画一画活动凸显方格(即单位)在理解面积概念中的作用,帮助体会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单位是度量面积的主要工具。
四、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不仅认识了什么是面积,还会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那么,在生活中哪里可能会用到面积?
请看大屏幕。(出示中国地图)
1. 陕西省在哪里?它的面积和哪个省差不多?
2. 那个地方最大?它相当于几个陕西省的面积?
汇报:课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生活经验,理解概念并能用到生说实际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中国地图,感受度量的重要性。
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 50 页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比较,有独立思考,有合作交流,有小组汇报引领群体学习,最后有集体学习,优化比较方法,让学生自行总结不剪不移的最佳方案,推导出用小方块测量,为面积单位的出场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