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畅畅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吉林农安王芳工作室刘永畅二下《铅笔有多长》

  •  
  •  
    畅畅 · 4年前 · 340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6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吉林农安王芳工作室的刘永畅,我的团队包括指导教师王芳、王吉跃,成员才芳、秦艳艳、徐艳杰。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活动,同时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这节课。 希望在活动中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多指导!谢谢!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29#r_73767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29#r_73778

    《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29?p=1#r_73794

    《第一次试讲与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29?p=2#r_93125

    《第一次试讲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29?p=2#r_93126

    《量感理解》https://bbs.xsj21.com/t/1729#r_93127

    《调查问卷前测》https://bbs.xsj21.com/t/1729?p=2#r_93128

    《教师访谈问卷》https://bbs.xsj21.com/t/1729p=2#r_93130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29?p=2#r_93131

    《第二次试讲与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33

    《第二次试讲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36

    《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37

    《第三次试讲与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42

    《第一次磨课研讨记录》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45

    《第二次磨课研讨记录》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46

    《第三次磨课研讨记录》https://bbs.xsj21.com/t/1729#r_95847

    《铅笔有多长学习单》https://bbs.xsj21.com/t/1729#r_96919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29#r_96920

    《课堂录像》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NzM4NjQwMA==.html?spm=a2hcb.playlsit.page.1

    《团队合影》https://bbs.xsj21.com/t/1729#r_96922

    《团队简介》https://bbs.xsj21.com/t/1729#r_96923

    《活动综述》https://bbs.xsj21.com/member/%E7%95%85%E7%95%85

    340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41 条回复   2021-09-07 14:47:33 +08:00
    畅畅
    畅畅4年前

    选题思考

    数学中的 “量感” 一词来源于 “造型艺术”,即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量” 是长度、体积等单位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量感” 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对单位重要性和换算关系的把握,测量结果受测量工具和方法影响,合理的估算策略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量感” 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畅畅
    畅畅4年前❤️1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初稿

    合隆镇中心小学 刘永畅

    设计意图:

    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 “量感” 明确的概念,“量感” 是一种感觉,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轻重、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中 “量与计量” 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求解问题时无法保证准确性,主要原因在于 “量感” 的缺失。所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是涉及到分米、毫米、和千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要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二分钱硬币、学习任务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米和厘米

        1. 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米和厘米)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 你知道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1 米 = 100 厘米)

    3. 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知识掌握的真牢靠!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度单位,它就藏在我们的铅笔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板书: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复习两个长度单位,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活动一、认识分米

    1. 估一估,量一量

    (1)你能估一估这支绿色铅笔有多长吗?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呢?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

    (3)测量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应要对准一个起点,尺子的一边要对齐测量物体的一边等等细节。)

    (4)听了这些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测量的很准确,为了方便大家测量,老师把我们的绿色铅笔请到了学习任务卡上,现在我们就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吧。

    (5)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2. 认识分米

    (1)同学们的速度真快,一下子测量出了这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 10 厘米。瞧,智慧老爷爷有话要对我们说呢。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智慧老爷爷 “这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这根铅笔的长度是 1 分米,因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2)智慧老爷爷告诉了你什么新知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在国际单位上,10 厘米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那就是 1 分米。也就是说,1 分米 = 10 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也就是 1dm=10cm。(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3. 寻找身边的 1 分米

    (1)通过刚刚智慧爷爷的介绍,我们都知道了 1 分米就是 10 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 1 分米吗?(组织同桌两人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2)请生汇报。

    (预设: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从 1 刻度到 11 刻度,从 5 刻度到 15 刻度)

    小结: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 10 厘米,就能用 1 分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表象。】

    (3)1 分米不仅只存在尺子上,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 1 分米,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把你找到的 1 分米和你小组的成员说一说。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

    播放 3.0 微课( 1:44-2:29 身边的 1 分米)

    【设计意图:借助 3.0 微课中 1 分米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4)比划 1 分米

    (二)活动二、认识毫米

    1. 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刚刚咱们对绿色铅笔进行了测量,学习到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现在请你拿出尺子,量一量,这支红色铅笔到底有多长,看看它会带给我们怎么的惊喜。

    2. 汇报测量结果。

    (预设学生回答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多一些、6 厘米再多 3 个小格。)

    3. 认识毫米

    我们在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不能正好读到几厘米,有时会多出几个小格,这时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像这样的一小格表示 1 毫米(结合课件具体介绍),那么 3 小格就是 3 毫米。

    4. 观察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找一找 1 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长 1 毫米。10 个小格就有 10 毫米。也就是 1 厘米,所以 1 厘米 = 10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

    5. 感受 1 毫米有多长。(利用 2 分钱硬币厚度的感受)

    师示范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硬币,轻轻抽出硬币后,大拇指与食指间的缝隙大约是 1mm。让学生也真实感受一下,用手比划出 1 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6. 感受生活中的 1 毫米

    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 1 毫米。

    播放 3.0 微课(5:33-5:57 身边的 1 毫米)

    【设计意图:借助 3.0 微课使学生直观的感受 1 毫米的长度,加强对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三) 揭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1. 填一填,想一想。 你能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吗?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播放 3.0 微课(6:52-7:30 米与分米关系的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板书:1 米 = 10 分米,1m=10dm)

    2. 填一填,说一说: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帮助学生理解。】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和整理,我送给大家一首儿歌。我们一起齐读一遍。(出示 PPT)。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我们就去智慧岛来挑战一下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填一填

    3 厘米 =(   )毫米    70 毫米 =(  )厘米      

      5 分米 =(  )厘米     90 分米 =(  )米        

    第二关: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淘气用这些长度单位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 3.0 微课(9:11-9:42 淘气的日记)

    【设计意图: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 学生总结、汇报,汇报完毕后,师将对本课书所学的知识再次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

    3.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注重细节的人,细节决定成败。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 分米  1m = 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 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 = 10mm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1

    教学设计中将分米和毫米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进行教学,实际上他们两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旧知唤新知,从一些细节的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刘老师能够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版微课设计本节课,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很多时候直观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有些数学不是讲出来的,是在操作与直观的过程中感知的。

    15943177677
    159431776774年前

    刘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分别由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知道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单凭讲解是不够的,一个单位长度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不断的感受逐步将知识内化。刘老师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的环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 1 分米 1 毫米。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并解决问题,刘老师在认识分米时设计估一估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 1 分米实际长度单位体验,感受测量长度的数学本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知识勾连,促进促进学生对 “量” 的内化。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在实际活动中充分体验了 “模糊” 的长度。

    火山1976
    火山19764年前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武锐
    武锐4年前

    刘老师巧妙的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dqzylyg
    dqzylyg4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dqzylyg
    dqzylyg4年前

    在认识分米时设计估一估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 1 分米实际长度单位体验,感受测量长度的数学本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cl2218
    cl22184年前

    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立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在直尺上认识 1 分米,直尺上的 1 分米最准确,学生从上学就接触直尺,用直尺来认识 1 分米更便捷。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刘老师设计找身边约 1 分米的物体的活动,这正是强化 1 分米长度观念及量感生长关键环节。

    郭宝义
    郭宝义4年前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和合理性做出解释”。由于标准没有明确给出 “数” 与 “量” 的界定,虽然在对 “数感” 的界定中提到了 “数量关系”,但在对具体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没有涉及到 “量” 的要求,基于此,量感的研究迫在眉睫。

    xinxin0303
    xinxin0303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让学生从体验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黑龙江大庆肇源吴艳秋
    黑龙江大庆肇源吴艳秋4年前

    量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有在孩子们亲身经历并且亲自去实践后才会一点一点的形成并在点点滴滴中累积发展起来。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是能够抓住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设计。巧妙的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马婷婷
    马婷婷4年前

    很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让我学习,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一堂原本很难理解的面积问题可以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轻松,巧妙的学会,使学生更爱学数学。

    唐喜荣
    唐喜荣4年前

    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15567078709
    15567078709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可以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秦艳艳
    秦艳艳4年前

    1 毫米是很小的长度度量单位,学生对 1 毫米的感知并不是很丰富。刘老师让学生在尺子感知 1 毫米的长度后引导学生找生活的 1 毫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 1 毫米的表象。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个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分别由厘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让学生从体验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量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有在孩子们亲身经历并且亲自去实践后才会一点一点的形成并在点点滴滴中累积发展起来。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是能够抓住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设计。巧妙的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和合理性做出解释”。由于标准没有明确给出 “数” 与 “量” 的界定,虽然在对 “数感” 的界定中提到了 “数量关系”,但在对具体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没有涉及到 “量” 的要求,基于此,量感的研究迫在眉睫。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李睿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李睿4年前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且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讨论、交流,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印象会更深刻,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关于量感的培养本身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刘老师在设计中多次设计感官活动,在孩子在感受中体验毫米和分米,这对孩子建立量感有很大帮助。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学生在经历几次活动后,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并形成量感,所以活动设计重在体验。

    Teacher_zhang
    Teacher_zhang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liutong
    liutong4年前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

    liutong
    liutong4年前

    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15943177677
    159431776774年前

    刘老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长度之间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李百凤
    李百凤4年前

    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旧知唤新知,从一些细节的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教学设计从一些细节的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能够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 3.0 版微课设计本节课,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很多时候直观感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ljh13364699345
    ljh133646993454年前

    刘老师在认识分米和毫米的环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 1 分米 ,1 毫米。

    cai5658
    cai5658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学习铅笔有多长时使用多个问题,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然后再学习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连串的操作在提升孩子量感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能更深入地理解看似比较抽象的概念。

    曹玲
    曹玲4年前

    开展多种实地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具体长度;多种感官量化 1 分米、1 毫米的感性认识;借助类比、推理等学习方法形成对新的长度单位的理性认识;在多种估测方法的体验中,增强估测意识和掌握估测方法。

    小平
    小平4年前

    量感是学生对量的一种感受,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充分感受和体验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教师巧妙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分米、毫米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在交流中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关系,在多样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量感。

    longhongyan
    longhongyan4年前

    本节课借助 3.0 微课中 1 分米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刘苗
    刘苗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可以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在提升孩子量感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能更深入地理解看似比较抽象的概念。

    123456唐野
    123456唐野4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23456唐野
    123456唐野4年前

    教师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haoxiuhua123456
    haoxiuhua1234564年前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师在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实物情境,把测量活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观察、测量中学到知识,测量是发展学生量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灵活。本节课教者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刘立娟
    刘立娟4年前

    刘老师巧妙的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且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讨论、交流,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印象会更深刻,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liying888
    liying8884年前

    刘老师在这一课中对单位重要性和换算关系的把握,测量结果受测量工具和方法影响,合理的估算策略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中,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建立表象,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设疑引探。充分体现了由量建感的活动体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印象才会深刻。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充分的体现。这节课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

    a328487189
    a328487189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吉林德惠  董雪微
    吉林德惠 董雪微4年前

    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15704408000
    157044080004年前

    本节课教师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jtlixu
    jtlixu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可以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昭妤
    昭妤4年前

    刘老师教学设计层次清晰,过程详细,从学生出发点备课,很好!

    a景儿
    a景儿4年前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不同的单位长度,是建立量感的重要手段。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多种活动,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多少长,灵活运用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初步发展了空间观念,从抽象到直观让学生真正认识 1 分米,1 毫米!

    王忠敏
    王忠敏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学习铅笔有多长时使用多个问题,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 1 分米实际长度单位体验,感受测量长度的数学本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学习铅笔有多长时使用多个问题,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 1 分米实际长度单位体验,感受测量长度的数学本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教学设计层次清晰,过程详细,从学生出发点备课,很好!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可以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师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在这一课中对单位重要性和换算关系的把握,测量结果受测量工具和方法影响,合理的估算策略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学生在经历几次活动后,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并形成量感,所以活动设计重在体验。

    杨亚惠
    杨亚惠4年前

    本课节善于运用微课资源,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18835957390
    188359573904年前

    刘老师在寻找 1 分米,认识毫米,探究长度单位的关系时巧妙地使用微课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提高了课堂效率。有一个建议,播放视频后可以让孩子再跟着做一遍,或者说一说,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

    liuguiwei
    liuguiwei4年前

    本节课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看似顺理成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确是缺乏理论支撑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探究的问题。这节课刘老师借助课前预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后面理解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的推理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后面教学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又借助微课视频结合前面的预习使得学生在米和分米进率的理解上省时省力,比在课堂上拿出米尺找效果好很多,因为这个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又确实是课堂教学上的难点,也一直是讲课教师的困惑,刘老师这节课的思考值得借鉴。

    咖啡不加糖
    咖啡不加糖4年前

    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旧知唤新知,从一些细节的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知识勾连,促进促进学生对 “量” 的内化。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这节课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现实生活和儿童经验出发,创造了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又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生活化的数学课,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实践与思考。真正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实现了民主、开放、兴趣、情感。课堂教学中刘老师十分关注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的评价亲切、自然、恰到好处,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情感体验和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知识源于生活。王老师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比量、观察中体验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在听、看、量、比等多种感觉中吸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形成对分米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在规范测量操作的前提下,把学习、感知、体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Yue88740321
    Yue887403214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

    刘老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长度之间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wj810403
    wj8104034年前

    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有在孩子们亲身经历并且亲自去实践后才会一点一点的形成并在点点滴滴中累积发展起来。设计中有估测、测量、找生活原型等环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建议:体验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上有些欠缺。

    吕大伟
    吕大伟4年前

    非常注重实效的一节课,教师运用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量感,在感悟中体验量感。

    meng
    meng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用旧知唤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对 1 分米、1 毫米有了感性认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yangyang22
    yangyang224年前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刘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先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直观印象,再通过动手操作,以及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去培养量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感受量感,体悟量感。

    lmq77
    lmq774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体现出了数学活动的作用,而且从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要在师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中认识毫米和分米,感悟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老师引导学生估一估,量一量得到 10 厘米,由智慧老人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及时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分米,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分米的意义。

    刘静东
    刘静东4年前

    再次测量,当学生发现 6 厘米多 3 小格不知怎么读时,老师顺势介绍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利用尺子观察毫米有多长后,再找出生活中用毫米表示的物体。这样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感受有层次的认识毫米,符合学生的生理发现特征。

    廖萍
    廖萍4年前

    分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后对长度的感知。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有一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和米去度量时不方便了,而一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 —— 铅笔,有了这些表象,学生就能用心中的尺子去测量长度,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计量物体长度。

    廖萍
    廖萍4年前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量感” 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吉林农安姜世侠
    吉林农安姜世侠4年前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量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小雍豆子姐姐
    小雍豆子姐姐4年前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具体,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开展分米、毫米的研究活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核心问题或者是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自主建构知识。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设计环节巧妙,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量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所以课堂效果会很好。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讲的相当成功,给人耳目一新,课的设计更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 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看出了刘老师扎实的数学学科的素养,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刘老师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这个环节设计巧妙,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更能增加学生对量感的感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王明利
    王明利4年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王明利
    王明利4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在经历几次活动后,形成对长度的量感。从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量感的形成,在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并形成量感。

    齐耀秋
    齐耀秋4年前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

    A13944991426
    A139449914264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量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武旭
    武旭4年前

    刘老师的课贴近生活,着重于学生的体会和经历,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本节课设计环节巧妙,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丰富学生的量感。

    高入丹
    高入丹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课结构清晰,环环相扣。教师引导学生对铅笔长度进行估测,通过测量认识分米。让学生二次测量铅笔,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铅笔长度比整十数的厘米要多一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小旭
    高小旭4年前

    本节课的结构清晰,环节紧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组织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充分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王东鑫
    王东鑫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王东鑫
    王东鑫4年前

    教学设计中学生测量第二支铅笔比 6 厘米还多一点,为了更精确地表达这支铅笔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毫米,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

    yeey
    yeey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真实地生活事物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真实化。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本节课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量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量感” 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在现实背景下,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能够进行单位换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测量结果的表达依赖于工具和方法的选择。“量感” 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本节课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看似顺理成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确是缺乏理论支撑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探究的问题。这节课刘老师借助课前预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后面理解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的推理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后面教学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又借助微课视频结合前面的预习使得学生在米和分米进率的理解上省时省力,比在课堂上拿出米尺找效果好很多,因为这个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又确实是课堂教学上的难点,也一直是讲课教师的困惑,刘老师这节课的思考值得借鉴。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不同的单位长度,是建立量感的重要手段。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活动设计具体,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开展分米、毫米的研究活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核心问题或者是主题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自主建构知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分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后对长度的感知。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有一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和米去度量时不方便了,而一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 —— 铅笔,有了这些表象,学生就能用心中的尺子去测量长度,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计量物体长度。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在寻找 1 分米,认识毫米,探究长度单位的关系时巧妙地使用微课资源,让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提高了课堂效率。有一个建议,播放视频后可以让孩子再跟着做一遍,或者说一说,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知识的过程。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用旧知唤新知,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对 1 分米、1 毫米有了感性认识,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再次测量,当学生发现 6 厘米多 3 小格不知怎么读时,老师顺势介绍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利用尺子观察毫米有多长后,再找出生活中用毫米表示的物体。这样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感受有层次的认识毫米,符合学生的生理发现特征。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再次测量,当学生发现 6 厘米多 3 小格不知怎么读时,老师顺势介绍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利用尺子观察毫米有多长后,再找出生活中用毫米表示的物体。这样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感受有层次的认识毫米,符合学生的生理发现特征。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本节课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看似顺理成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确是缺乏理论支撑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探究的问题。这节课刘老师借助课前预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后面理解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的推理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后面教学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又借助微课视频结合前面的预习使得学生在米和分米进率的理解上省时省力,比在课堂上拿出米尺找效果好很多,因为这个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又确实是课堂教学上的难点,也一直是讲课教师的困惑,刘老师这节课的思考值得借鉴。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本节课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看似顺理成章,但在实际教学中确是缺乏理论支撑但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去探究的问题。这节课刘老师借助课前预习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后面理解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的推理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后面教学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时,又借助微课视频结合前面的预习使得学生在米和分米进率的理解上省时省力,比在课堂上拿出米尺找效果好很多,因为这个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但又确实是课堂教学上的难点,也一直是讲课教师的困惑,刘老师这节课的思考值得借鉴。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畅畅
    畅畅4年前

    书读万卷胸襟宽,路行八方经验多

    第一次试讲反思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中心小学刘永畅

    “量感” 是对事物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属性的感悟,具体地说,量感就是在领悟单位量的意义的基础上,感悟单位量的累加。《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也是测量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章节,教学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 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学生们已有了学习米和厘米的经验,在测量第二支铅笔的长度时,这个班的孩子们很多都写为 6.3 厘米,在课堂中,我没有多关注这些孩子的想法,而是想要孩子们说出我心中想要的答案,如果当时及时抓住这一点,追问一下:你知道小数点后面的 3 表示什么吗?就会自然的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 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学生在寻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时存在困难,应向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实物,如:新华字典,银行卡,2 分硬币,橡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

    3. 课堂中要注重细节

    教学中,在多媒体上演示直尺上的 1 分米和 1 毫米,应向学生说明这是放大的 1 分米和 1 毫米,不然会产生误解,不能很好的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

    上完课后的感觉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加入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学生没有加入的原因应该是有不懂得问题,阻碍了这部分孩子的主动参与。另外,我的语言还不够简洁,严谨。“纸上谈兵” 只能给我们一个框架,还要实践来验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完善上述的不足。

    畅畅
    畅畅4年前

    “量感” 主题学习及教学设计思考

    量感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量感是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度量的方法,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对单位重要性和换算关系的把握,测量结果受测量工具和方法影响,合理的估算策略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量感是针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可测量的属性,也就是有单位的,测量内容的学习要充分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测量方法,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测量工具,并能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能够清楚表达出测量结果。

    量源于度量,是指对事物进行定量描述过程中抽闲的产物。量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刻画的是具体的、鲜活的生活现实。所以关于量这部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对概念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与感悟。

    基于量感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再结合《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我们团队在如何培养孩子的量感方面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在多次试课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为了让学生从模糊的概念中建立量感表象,我们多次设计了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交流中加深对长度单位意义的理解,突破对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化。

    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从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入手,需要 1 分米和 1 毫米,然后在扩展到教室里熟悉的物品上,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去寻找教室里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最后回归到尺子上,感受数学上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经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头脑中模糊的抽象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学生经历的是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验和感知了 1 分米和 1 毫米,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解决淘气日记时的自信满满时我们知道这节课孩子们学会了。

    畅畅
    畅畅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合隆镇中心小学 刘永畅

    设计意图:

    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 “量感” 明确的概念,“量感” 是一种感觉,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轻重、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中 “量与计量” 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求解问题时无法保证准确性,主要原因在于 “量感” 的缺失。所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是涉及到分米、毫米、和千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要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二分钱硬币、学习任务卡

    畅畅
    畅畅4年前

    教学过程

    一、回顾米和厘米

    1. 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米和厘米)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 你知道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1 米 = 100 厘米)

    3. 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真牢靠!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度单位,它就藏在我们的铅笔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复习两个长度单位,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活动一、认识分米

    1. 估一估,量一量

    (1)你能估一估这支绿色铅笔有多长吗?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呢?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教师板书课题)

    (3)测量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应要对准一个起点,尺子的一边要对齐测量物体的一边等等细节。)

    (4)听了这些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测量的很准确,为了方便大家测量,老师把我们的绿色铅笔请到了学习任务卡上,现在我们就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吧。

    (5)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2. 认识分米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是这支铅笔的长度正好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1 分米,因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也就是 1dm=10cm。(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引导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

    (二)活动二:认识毫米

    (1)通过对绿色铅笔的测量,我们学习到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看,这支红色铅笔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了,我们赶快用尺子去量一量吧。

    (2)汇报测量结果。

    (预设 6 厘米多)

    我们发现这支铅笔的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是吗?在实际测量中,有时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妙想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她是怎样解决的?

    播放 3.0 微课 2:32-4:45

    (3)当我们用厘米不能够精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时,就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个小格,1 个小格就是 1 毫米。

    (4)请同学们再次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5)交流测量结果。

    (6)师小结: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长 1 毫米。10 个小格就有 10 毫米。也就是 1 厘米,所以 1 厘米 = 10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1cm=10mm)

    畅畅
    畅畅4年前

    (三)寻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1)寻找身边的 1 分米

    我们知道了 1 分米就是 10 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 1 分米吗?

    (2)请生汇报。

    (预设: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从 1 刻度到 11 刻度,从 5 刻度到 15 刻度)

    小结: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 10 厘米,就能用 1 分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表象。】

    (3)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 1 分米,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把你找到的 1 分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4)汇报找到的 1 分米。

    (5)感受 1 毫米有多长。(利用 2 分钱硬币厚度的感受)

    师示范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硬币,轻轻抽出硬币后,大拇指与食指间的缝隙大约是 1mm。让学生也真实感受一下,用手比划出 1 毫米。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6)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把你找到的 1 毫米和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

    (7)汇报找到的 1 毫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直观的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加强对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小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和 1 毫米,为了方便记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畅畅
    畅畅4年前

    三、揭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 填一填,想一想。 你能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吗?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播放 3.0 微课(6:52-7:30 米与分米关系的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板书:1 米 = 10 分米,1m=10dm)

    3. 填一填,说一说: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帮助学生理解。

    四、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我们就去智慧岛来挑战一下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填一填

    3 厘米 =(   )毫米    70 毫米 =(  )厘米      

    5 分米 =(  )厘米     90 分米 =(  )米        

    第二关: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淘气用这些长度单位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 3.0 微课(9:11-9:42 淘气的日记)

    【设计意图 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五、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 学生总结、汇报,汇报完毕后,师将对本课书所学的知识再次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 分米  1m = 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 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 = 10mm

    郑东雪
    郑东雪4年前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课标》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 应包括 “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 等。新课程改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 “迁移” 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单超
    单超4年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赵珊珊
    赵珊珊4年前

    量感是学生对量的一种感觉,更是一种中药的数学能力素养,所以只有在孩子们亲身经历并且亲自去实践后才会一点一点的形成并在点点滴滴中累积发展起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 等环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实践过程中去真切的感知,感受量感的重要性。

    xyj1216
    xyj12164年前

    通过让学生亲手捏二分硬币,更深刻的体会 l 毫米有多长,建立初步的量感。

    宇众不同
    宇众不同4年前

    在本课中老师由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课的新知做了铺垫,再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宇众不同
    宇众不同4年前

    在学习毫米的时候,由学生原来熟知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解决所需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知识需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加上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活动,加深了学生量感的形成。

    谭钊
    谭钊4年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由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课的新知做了铺垫,再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畅畅
    畅畅4年前

    谢谢您的认同。

    畅畅
    畅畅4年前

    @宇众不同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更深刻的完善。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4年前

    刘老师的设计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量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厘米为媒介,然后采取估一估量一量等不同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一分米一毫米有多长,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yan
    yan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通过活动估、量,认识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当不能精确量出物体的长度时,又引入新的度量单位毫米,认识 1 厘米 = 10 毫米,测量活动中感知长度,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量感。

    小悦悦
    小悦悦4年前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学习铅笔有多长时使用多个问题,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然后再学习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连串的操作在提升孩子量感的过程中,也让孩子能更深入地理解看似比较抽象的概念。

    王勇
    王勇4年前

    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王勇
    王勇4年前

    设计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量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厘米为媒介,然后采取估一估量一量等不同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一分米一毫米有多长,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cl2218
    cl22184年前

    刘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生活情景境,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融入生活之中。

    王勇
    王勇4年前

    刘老师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中,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王勇
    王勇4年前

    老师由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课的新知做了铺垫,再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王勇
    王勇4年前

    借助 3.0 微课中 1 分米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王勇
    王勇4年前

    刘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生活情景境,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融入生活之中。

    王勇
    王勇4年前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课标》中 “已有的知识经验” 应包括 “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 等。新课程改变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途径,变暗示性复习铺垫 “迁移” 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王勇
    王勇4年前

    在学习毫米的时候,由学生原来熟知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解决所需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知识需求,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加上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活动,加深了学生量感的形成。

    王勇
    王勇4年前

    刘老师的设计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量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厘米为媒介,然后采取估一估量一量等不同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一分米一毫米有多长,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看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二稿,发现刘老师真是生活上的细心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反思中促进思考。

    王勇
    王勇4年前

    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通过活动估、量,认识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当不能精确量出物体的长度时,又引入新的度量单位毫米,认识 1 厘米 = 10 毫米,测量活动中感知长度,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量感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二稿教学设计较一稿而言有很大的变化,可以看出刘老师用心钻研教材,真正的弄懂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读懂教材的同时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学会用教材交。

    王勇
    王勇4年前

    分米的认识丰富了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后对长度的感知。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有一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和米去度量时不方便了,而一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 —— 铅笔,有了这些表象,学生就能用心中的尺子去测量长度,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计量物体长度。

    王勇
    王勇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王勇
    王勇4年前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亲身感知不同的单位长度,是建立量感的重要手段。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本次主题是量感,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对量感的理解,在本课几个教学活动中足以看出对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性,量感不是一朝一夕的建立起来的,但是看到这个教学设计,我觉得孩子们一定能够更好的体会这两个长度单位。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中,让学生充分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多种实践测量活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划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了选择合适单位长度的必要性,也能够根据对两个长度单位的感知去尝试单位累加。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本课大多数老师会把分米讲完之后直接巩固分米,这样设计就将两个长度单位分割开了,实际上毫米和分米的引入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长度单位引出的必要性,有了必要性才有学习的价值。

    xyj1216
    xyj1216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初步建立起量感。

    小依赖
    小依赖4年前

    老师在认识分米时设计估一估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 1 分米实际长度单位体验,感受测量长度的数学本质,也有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xinxin0303
    xinxin03034年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老师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刘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亲身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身边的分米和毫米,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理解。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复习两个长度单位,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通过对比一搞和二搞,能够看出刘老师的认真研学的精神,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量感,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刘老师谦虚严谨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并且深刻,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

    刘老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信息手段,通过播放 3.0 微课,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植入 1 米 = 10 分米,拓展学生的思维。

    火山1976
    火山19764年前

    多重活动,增强了孩子对长度的实际体验。

    xyj1216
    xyj12164年前

    本节的教学设计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让孩子们亲自感知身边的 l 毫米、l 分米,进一步建立起量感。

    王才生
    王才生4年前

    @畅畅 刘老师这节课让学生经历了很多估计、测量过程,把抽象的长度单位概念具体化,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sxd19800827
    sxd198008274年前

    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以旧知唤新知,从一些细节的活动安排上可以看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知识勾连,促进促进学生对 “量” 的内化。

    sxd19800827
    sxd198008274年前

    对于不同的长度单位,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达到统一的目的,让学生发生质的变化。

    wyb7827
    wyb78274年前

    本节课教师目的明确,通过儿歌、微课、日记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细心观察中,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加深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859106654
    8591066544年前

    计量单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刘老师为了让学生建立 “量感”,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儿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859106654
    8591066544年前

    感受到刘老师是带着孩子们做数学!

    任丹
    任丹4年前

    环节紧凑,思路清晰,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理解被测量的实际意义,知道其度量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有效测量。

    1023348141
    10233481414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教学设计思,环环相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动手实践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多个教学活动,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1023348141
    10233481414年前

    本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的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萌发探究动机,从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加深了学生量感的形成。

    1023348141
    10233481414年前

    刘老师由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课的新知做了铺垫,再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建立起 1 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的量感,来丰富学生的量感。

    畅畅
    畅畅4年前

    《铅笔有多长》第二次教学反思

    吉林省农安县合隆镇中心小学 刘永畅

    通过第一次试讲,团队的研讨,以及上一次在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带着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试讲,现谈一谈第二次试讲后的反思:

    一.“量” 中感 “量”

    本节课要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量可以使学生建立单位量的表象,量可以使学生感悟单位量大的累加,在寻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或 1 毫米时,孩子们通过尺子的量,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更好地建立了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概念。

    二.捕捉课堂中的 “闪光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们很快就测量出绿色铅笔的长度是 10cm,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测量红色铅笔时,一个孩子举手对我说:“老师,这支铅笔的长度不是正好 6 厘米,长度怎么表示呢?” 这次,我抓住了这个 “闪光点”,追问了一下,还有谁遇到了和他一样的问题,很多孩子都举手,通过微课,孩子们知道了多出的那几小格,要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表示。只有在探索中,孩子们主动发现问题,才会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三.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小,四人小组合作对他们来说难度有点大,所以采用同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讨论和交流。

    四.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孩子回答问题不够完整,这时,教师要引导孩子说完整句话,从而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次反思,一次提升,一次成长,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和无穷的求知欲。

    畅畅
    畅畅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三稿

    合隆镇中心小学 刘永畅

    设计意图:

    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 “量感” 明确的概念,“量感” 是一种感觉,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轻重、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中 “量与计量” 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求解问题时无法保证准确性,主要原因在于 “量感” 的缺失。所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是涉及到分米、毫米、和千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要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二分钱硬币、学习任务卡

    畅畅
    畅畅4年前

    教学过程

    一、回顾米和厘米

    1. 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米和厘米)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 你知道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1 米 = 100 厘米)

    3. 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真牢靠!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度单位,它就藏在我们的铅笔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复习两个长度单位,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活动一、认识分米

    1. 估一估,量一量

    (1)你能估一估这支绿色铅笔有多长吗?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呢?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教师板书课题)

    (3)测量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应要对准一个起点,尺子的一边要对齐测量物体的一边等等细节。)

    (4)听了这些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测量的很准确,为了方便大家测量,老师把我们的绿色铅笔请到了学习任务卡上,现在我们就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吧。

    (5)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2. 认识分米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是这支铅笔的长度正好是 10 厘米,也可以说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1 分米,因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也就是 1dm=10cm。(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引导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

    (二)活动二:认识毫米

    (1)通过对绿色铅笔的测量,我们学习到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看,这支红色铅笔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了,我们赶快用尺子去量一量吧。

    (2)汇报测量结果。

    (预设 6 厘米多)

    我们发现这支铅笔的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是吗?在实际测量中,有时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妙想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她是怎样解决的?

    播放 3.0 微课 2:32-4:45

    (3)当我们用厘米不能够精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时,就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个小格,1 个小格就是 1 毫米。

    (4)请同学们再次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5)交流测量结果。

    (6)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 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长 1 毫米。10 个小格就有 10 毫米。也就是 1 厘米,所以 1 厘米 = 10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1cm=10mm)

    (7)数学讲究真实,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这个物体的长度单位,而且要做到分毫不差。

    畅畅
    畅畅4年前

    (三)寻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我们张开双臂可以表示 1 米,食指的宽度可以表示 1 厘米,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有没有哪些地方可以表示 1 分米和 1 毫米呢?

    我们的手上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叫 “一拃”,一拃长大约是 1 分米。

    (1)寻找身边的 1 分米

    我们知道了 1 分米就是 10 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 1 分米吗?

    (2)请生汇报。

    (预设: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从 1 刻度到 11 刻度,从 5 刻度到 15 刻度)

    小结: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 10 厘米,就能用 1 分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表象。】

    (3)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 1 分米,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把你找到的 1 分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4)汇报找到的 1 分米。

    (5)感受 1 毫米有多长。(利用 2 分钱硬币厚度的感受)

    师示范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硬币,轻轻抽出硬币后,大拇指与食指间的缝隙大约是 1mm。让学生也真实感受一下,用手比划出 1 毫米。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6)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把你找到的 1 毫米和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

    (7)汇报找到的 1 毫米。

    【设计意图:使学生直观的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加强对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小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和 1 毫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畅畅
    畅畅4年前

    三、揭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 填一填,想一想。 你能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吗?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播放 3.0 微课(6:52-7:30 米与分米关系的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板书:1 米 = 10 分米,1m=10dm)

    小结: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 10.

    3. 填一填,说一说: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帮助学生理解。

    四、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接下来我们就去智慧岛来挑战一下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填一填

    3 厘米 =(   )毫米    70 毫米 =(  )厘米      

    5 分米 =(  )厘米     90 分米 =(  )米        

    第二关: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淘气用这些长度单位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孩子们表现的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帮淘气把日记中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为了表扬大家,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测量中,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就会造成巨大的差错。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中都能成为一个注重细节的人。

    五、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 学生总结、汇报,汇报完毕后,师将对本课书所学的知识再次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 分米  1m = 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 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 = 10mm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刘老师在二稿时调整了毫米和分米呈现方式的教学,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引出的必要性。

    liyan123
    liyan1234年前

    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有多长,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让孩子充分感知,在操作中感悟度量,建立量感,孩子在做练习的环节自然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单位的累加。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通过实践活动,将长度单位的关系经历具体、形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对抽象的对等关系有进一步的直观体验。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1

    数学来源于生活,真实地生活事物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通过复习上册已经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为本节新课提供了知识经验,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畅畅
    畅畅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合隆镇中心小学 刘永畅

    设计意图:

    在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 “量感” 明确的概念,“量感” 是一种感觉,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轻重、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中 “量与计量” 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求解问题时无法保证准确性,主要原因在于 “量感” 的缺失。所以,培养学生的 “量感” 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是涉及到分米、毫米、和千米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要通过设计多种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厘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二分钱硬币、学习任务卡

    教学过程

    一、回顾米和厘米

    1. 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米和厘米)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 你知道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1 米 = 100 厘米)

    3. 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真牢靠!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度单位,它就藏在我们的铅笔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设计意图: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复习两个长度单位,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探索发现,建立模型

    (一)活动一、认识分米

    1. 估一估,量一量

    (1)你能估一估老师手中这支绿色铅笔有多长吗?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呢?

    (预设生回答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教师板书课题:铅笔有多长)

    (3)测量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应要对准 0 刻度,尺子的一边要对齐测量物体的一边等等细节。)

    (4)听了这些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测量的很准确,为了方便大家测量,老师把我们的绿色铅笔请到了学习任务卡上,现在我们就用直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吧。

    (5)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2. 认识分米

    同学们测量的结果都是这支铅笔的长度正好是 10 厘米,瞧,智慧老爷爷有话对我们说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那我们也可以说这支铅笔的长度是 1 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 dm 表示。(板书: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引导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加深印象。)

    (二) 活动二:认识毫米

    (1) 通过对绿色铅笔的测量,我们学习到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这还有一支红色铅笔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了,我们赶快用尺子去量一量吧。

    (2) 汇报测量结果。

    (预设 6 厘米多,6 厘米 3 小格)

    我们发现这支铅笔的长度不能用整厘米数来表示,是吗?在实际测量中,有时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好朋友妙想在测量铅笔的长度时也遇到了和你们一样的问题,但是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 3.0 微课 2:32-4:45

    设计意图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毫米是一个难点,比较抽象,学生在数小格的时候也极易数错,借助 3.0 微课可以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多大距离是一小格,比教师讲授更加直观清晰,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毫米这个知识点的难度。】

    (3) 当我们用厘米不能够精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时,就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我们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个小格,1 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妙想的铅笔是 7 厘米 8 小格,那就是 7 厘米 8 毫米。我们的铅笔也可以用( )厘米( )毫米来表示。

    (4) 请同学们再次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

    (5) 交流测量结果。(6 厘米 3 毫米)

    (6) 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 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个小格长 1 毫米。10 个小格就有 10 毫米。也就是 1 厘米,所以 1 厘米 = 10 毫米。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1cm=10mm(教师板书:1 厘米 = 10 毫米,1cm=10mm。

    数学讲究真实,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这个物体的长度单位,而且要做到分毫不差。

    (三)活动三:寻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

    (1)我们张开双臂可以表示 1 米,食指的宽度可以表示 1 厘米,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还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表示 1 分米和 1 毫米呢?用我们的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吧。

    (2)请生汇报。

    (3)我们的手上也有一把 “尺子”,这把尺子叫 1 拃,一拃长大约就是 1 分米,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 1 分米,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一找吧,把你找到的 1 分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建立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4)汇报找到的 1 分米。

    (5)感受 1 毫米有多长。(利用 2 分钱硬币厚度来感受 1 毫米有多长)

    师示范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硬币,轻轻抽出硬币后,大拇指与食指间的缝隙大约是 1mm。同桌两人一组,让学生也真实感受一下,用手比划出 1 毫米有多长。

    (6)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知道了 1 毫米有多长,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把你找到的 1 毫米和你的小组成员说一说。

    (7)汇报找到的 1 毫米。

    设计意图: 使学生直观的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加强对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小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和 1 毫米,为了奖励大家,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加深对 1 米、1 分米、1 厘米和 1 毫米的印象,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量感。】

    三、 揭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2.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回到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播放 3.0 微课(6:52-7:30 米与分米关系的讲述)

    设计意图 :通过找、填、想的活动,让学生系统地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单位,加强对量感的体验。】

    (板书:1 米 = 10 分米,1m=10dm)

    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都是 10

    3. 填一填,说一说: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说一说理由。

    学习了这些知识,下面的任务一定难不倒你们,请孩子们独立完成任务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4. 生汇报结果,并说明想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帮助学生理解。

    小结: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接下来我们共同去智慧岛挑战一下闯关游戏吧,相信你们一定行!

    四、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第一关:填一填

    3 厘米 =(   )毫米    70 毫米 =(  )厘米      

    5 分米 =(  )厘米     90 分米 =(  )米        

    第二关: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

    淘气平时最爱写日记了,这不他用我们学习的四个长度单位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 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从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的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量感。

    孩子们表现的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帮淘气改正了日记,为了表扬大家,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希望孩子们在生活中都能成为一个注重细节的人。

    五、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 学生总结、汇报

    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1 米  = 10 分米  1m = 10d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 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 = 10mm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

    15943177677
    159431776774年前

    刘老师老师巧妙地利用北师大的 3.0 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毫米。 通过让学生亲生经历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感受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1023348141
    10233481414年前

    刘老师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设计,不仅体现出了数学活动的作用并且通过动手操作,通过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去培养量感,感悟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看了刘老师的所有教学设计,能感受到刘老师在每一次试讲之后都在用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针对典型问题进行团队研讨然后调整教设计。

    lqq870414
    lqq8704144年前

    刘老师巧妙的结合微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023348141
    10233481414年前

    刘老师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yj191029
    yj1910294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却可以在一节课中让孩子感知感受到它的存在,刘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包括主题贴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她对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整个设计过程也能看到孩子们实实在在的经历着数学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真实的数学。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刘老师老师巧妙地利用北师大的 3.0 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毫米。 通过让学生亲生经历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感受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谭宝亮
    谭宝亮4年前

    让孩子充分感知,在操作中感悟度量,建立量感,孩子在做练习的环节自然就会有意识的进行单位的累加。

    dxr8317
    dxr83174年前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

    zhouxixi29
    zhouxixi29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庞春明
    庞春明4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实际感知,在一个个测量活动中对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逐渐清晰,在交流分享中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生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真实地生活事物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xiaoxiannv521
    xiaoxiannv521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真实地生活事物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共鸣。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蒋小娟54
    蒋小娟544年前

    在对小学 “量与计量” 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形成 “量感”,建议秦老师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且搜集一些课外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拓展来完善教学方案,使形成的 “量感” 更加深入。

    jing8898
    jing88984年前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建立了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mao1016
    mao10164年前

    刘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 1 分米,1 厘米的长度,可以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qy654
    qy6544年前

    先让学生估一估铅笔的长度,发展学生的估量意识,然后引出测量,用直尺量一量获得准确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在生活中找一找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相关实物,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进一步培养学生量感。

    南山基地陈红艳
    南山基地陈红艳4年前

    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实际感知,在一个个测量活动中对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逐渐清晰,在交流分享中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生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南山基地陈红艳
    南山基地陈红艳4年前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亲生经历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感受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

    南山基地陈红艳
    南山基地陈红艳4年前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且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讨论、交流,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印象会更深刻,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zhangshasha
    zhangshasha4年前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非常清晰,重点突出,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探究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一线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度印象会更深刻,体现了 “量” 的无处不在。

    Ghf923703502
    Ghf9237035024年前

    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得出 1 分米 = 10 厘米,紧接着让孩子们在 1 米长的尺子上找出不同的 1 分米,然后老师又让孩子们先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 1 分米,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 1 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相互笔划,最后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了 1 分米的表象。

    Ghf923703502
    Ghf9237035024年前

    本节课特别注重孩子们的估测意识,老师事先为孩子们准备了两支铅笔,在测量之前先让孩子们用已有的经验估计铅笔的长度,之后再用尺子量一量,检验孩子们对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也让孩子们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Ghf923703502
    Ghf9237035024年前

    活动一,认识分米环节,老师先让孩子们估一估,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Ghf923703502
    Ghf9237035024年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毫米是一个难点,比较抽象,学生在数小格的时候也极易数错,老师借助 了 3.0 微课可以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多大距离是一小格,比教师讲授更加直观清晰,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毫米这个知识点的难度。

    畅畅
    畅畅3年前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 新世纪小数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 刘永畅

    全国新世纪小数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基地的比赛,本次大赛依托网络平台,以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以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为手段,共同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发展量感意识。

    本次大赛共集合了 42 支基地团队和 58 支名师工作室团队参赛,王芳名师工作室就是参赛队伍中的一支。历时三个月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依赖于参赛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回顾此次大赛进程,可以用以下四点概括:

    一、领导重视,专业引领 自 2021 年 2 月接到通知以来,领导们高度重视,认真研读参赛要求,领会文件精神,回顾学习了往年大赛的比赛形式及内容,最终决定由才芳(合隆镇中心小学)、刘永畅(合隆镇中心小学)、秦艳艳(合隆镇中心小学)、徐艳杰(合隆镇中心小学)四位教师组成参赛团队,由刘永畅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并由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室王芳主任和王吉跃(合隆镇中心小学)担任指导老师。

    得知本次参赛的主题是 “量感” 后,王芳主任和王吉跃老师为团队成员搜集了关于量感的专家文献供团队成员学习,并在微信群内组织了解读 “量感” 主题的专门会议,团队成员也纷纷发表了自己对 “量感” 最初的看法及深入学习后的不同看法,其实团队成员们并非对 “量感” 一无所知,四位参赛队员也一直在关注着之前的悦读活动及往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并一直在网上跟踪学习,经过了更全面的了解和仔细研究大赛给的课题后,成员们慎重选择了《铅笔有所长》作为执教课,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在《铅笔有多长》这节课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资源深入研读了北师大版教材及教参,厘清了本课的编写意图,为我们后续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讨磨课,共研共进 在确定选题并对 “量感” 有了深入认识后,团队成员着手开始准备教学设计,并在初稿完成后第一时间上传了论坛。论坛内有很多老师针对初稿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成员认真研读了老师们的留言,认真吸取老师们的意见。

    3 月 16 日,团队成员们准备好了硬币、铅笔、学习单等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聚集在合隆镇中心小学二年十班进行了第一次试讲。试讲后成员们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指出本次试讲的主要问题:问题串不应该分开处理应尊重教材安排、导入部分不自然、时间掌控还需注意调整…… 第一次试讲暴露了很多问题,果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提高和进步。于是,针对第一次试讲的问题成员们及时反思并进行修改教学设计,完成了第二稿设计。

    在第二次试讲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前测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通过测前我们发现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毫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教材,在学习毫米这个知识点时,我们采用新世纪 3.0 微课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但具体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都是未知数。3 月 22 日,团队成员来到了二年七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发现孩子们在寻找身边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时,放在一起寻找有些混乱。课后团队成员们经过反思研讨,又一次修改教学设计,完成了第三稿教学设计。

    带着三稿的设计,刘老师又一次站上二年八班的讲台,之前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但又有了新的问题:在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和 1 毫米时,有的同学存在困难,无从下手。好在这次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实物。通过学习单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较为良好,于是,我们稍作改动,教学设计终稿出炉了。3 月 25 日,在二年三班的课堂上,团队最终完成了课堂录制。

    为了验证本课的学习是否行之有效,在录课结束一周后我们对该班 53 名学生进行了延后测。延后测采用教参中样题进行检测,共有三道题目。 通过分析发现:题 1 和题 2:全班学生全部正确。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题 3:对于树叶、钥匙、水杯的估测的比较准确,学生建立了分米、毫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并形成量感。对于树叶、钥匙、水杯的实际测量,9%到 15%的学生出现了误差。精确到毫米的时候,测量钥匙和水杯出现的错误更为明显,学生测量能力和动手操作还需要时间的培养和渐进的巩固。量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

    三、网络答辩,信心满满 大赛的最后环节是由参赛队伍两队一组进行网络答辩,本次大赛答辩分为基地网络答辩和名师工作室网络答辩,其中基地答辩共分为 21 组,名师工作室答辩共分为 29 组。吉林省农安县王芳名师工作室与四川省郑惠琼名师工作室作为同一组辩友定于 4 月 26 日进行答辩。答辩双方分别给对方提出追问问题,预设问题提前告知双方辩友,并自行准备,追问问题在答辩现场提出并现场作答。为迎接最后的答辩环节,王芳主任和王吉跃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了特别辅导,针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和追问问题的提出进行了着重研讨,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追问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提前做好准备。成员们结合研讨结果整理出了答辩文本材料和 PPT,并细致梳理了对方可能追问的问题及回答。 4 月 26 日是团队进行网络答辩的日子,答辩当天,成员们提早对设备进行了调试,对稿件进行了分工,多次演练,做到流畅、自然。最终,那些曾经读过的史宁中教授、张丹教授・・・的文献、那些反复推敲逐字逐句打印出的文本材料,那些为了解学生学情和学习效果统计的一个个数据・・・都化作答辩时的底气,成员们表现出色,逻辑清晰的回答了预设问题,并成功预测了对方的追问问题,流利顺畅的进行了作答,为三个月来的付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收获反思,不忘初心 经历了三个月量感的解读、研课、磨课等过程,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如今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头再看,最初的迷茫是真的,困惑是真的,但每天的充实是真的,突破一个一个问题后的笑容也是真的。从最初对量感的懵懂,到如今对量感的深刻认识,这是努力换来的果实;学生们从上课前的混沌,到上课后的恍悟就是对几多昼夜的辛劳最好的慰藉。

    本次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虽然结束了,但是成员们对量感的钻研还没有结束,对孩子们量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没有结束,量感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在每一节普通的课堂上去关注,去实践,为孩子们的梦想和未来保驾护航! 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共做追梦人。农安县王芳名师工作室拼搏正发生,一直在路上!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1.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发展量感和估测能力。
    姚佳
    姚佳3年前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相对于厘米和米,毫米和分米学生的认知基础并不丰富,所以本节课教师就组织学生多样活动,在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中,厘清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长度量感。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初步发展估算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量一量,建立量感表象,发展学生的量感意识。

    13663597570
    136635975703年前

    在 “回顾米和厘米”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15643739990
    156437399903年前

    帮学生建立表象。同时,结合微课,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更多的 1 分米 1 毫米,丰富学生对于分米毫米的感受,让学生产生联想,不再局限于课堂手边,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0:07 · PVG 08:07 · LAX 17:07 · JFK 20:07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