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入丹

高入丹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6053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31 19:44:40 +08:00
10 G 0 S 0 B
高入丹 的最新回复

李老师的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层层相扣。通过复习学过图形体积的公式基础上直接开门见山让学生探究圆锥的体积。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介绍等底等高。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三分之一,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量,形成量感。

廖老师的这节课通过乌鸦喝水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唤醒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物体都是占空间的。在揭示体积概念后,建议补充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有关,引发学生思考。廖老师在容积概念的设计上十分详细,可以清晰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容积和体积的概念。

熊老师借助微课 3.0 孙悟空的金箍棒来导入,二稿在一稿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尺更加具体,相比直接在尺上找 1 厘米和 3 厘米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尺。进而再建立 1 厘米的量感,让学生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来深入认识 1 厘米。通过淘气测量铅笔来学习厘米的应用,通过错误示范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刘老师的这节课结构清晰,环环相扣。教师引导学生对铅笔长度进行估测,通过测量认识分米。让学生二次测量铅笔,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铅笔长度比整十数的厘米要多一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的二稿在一稿的基础上由原来教师揭示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有关系到让学生从不同大小的圆柱中挑选出等底等高的圆柱,这一个小小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操作中意识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前提是等底等高的。王老师让学生先猜测,再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去验证。王老师的反思中提到由于水的挂壁会出现误差,如果改成细沙是否会减小误差呢。

高老师的这节课创设马明三次绕操场跑步的情境,不断深入。在新授过程中,高老师并没有一步到位直接揭示周长的概念,而且让学生通过指一指,估一估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 “周长” 两个字的含义,并通过举反例完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在测量图形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化曲为直思想,两个习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周长。

这节课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比较抽象,潘老师借助微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先猜测后动手操作探究来得出体积概念。通过棉花与石头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物体的体积与轻重没有关系。在容积概念的揭示过程中,是否可以再具体的讲解一下容积这个概念,并通过例子让学生更直观的建立容积的概念,让学生将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更好地进行区分。

这节课学生掌握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基础上,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区分两个概念,刘老师设计了对比讨论环节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个人认为在总结完后让学生多举几个例子说一说什么东西有体积,有没有容积;如果有,请描述出它的容积。学生通过几个举例可能会理解的更加深入,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突破难点。

刘老师的这节课二稿在一稿的基础上,导入环节由原来的旅行的行李箱带篮球还是奥特曼改为实物比大小来揭示出空间。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捏一捏的活动引出体积的概念,同时用棉花和石块引发学生思考轻重与体积是否有关的设计很有意思。在讲解容积这一概念通过比一比让学生清晰直观的理解到底什么是杯子的容积。

王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去测量石块的体积,进而让学生探索出不规则物体测量体积的方法,体验 “转化” 的思想。拓展练习的问题盲盒难度依次增加,进一步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突破重难点。量感是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大小,面积等的感性认识,王老师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讲数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老师课前的课前预热十分有趣,看到高老师说因为是借班上课,通过此活动可以和学生尽快熟悉,第二个原因是让学生回忆估测的知识,为本节课做铺垫。同时这个活动也可以尽快的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值得学习!

张老师的这节课由龟兔赛跑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时间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晰,从认识大格、小格到认识分最后是时和分的关系,但整个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少,大部分时间是用眼睛去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时、分、秒的理解和把握。在练习中的我说你拨我认为设计的很好,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突破重点。

陈老师的这节课先通过钟表验证了 1 分 = 60 秒。通过听 1 秒有多长,进而体验几秒,《我心里的闹钟》环节设计的十分有趣。从体验 1 秒、几秒、30 秒最后到 60 秒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来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让学生不断的对比,反思和调整,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秒的把控,增强量感。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 1 分有多长,这就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起来。陈老师的这节课十分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量感” 就是要学生通过感官对物体的大小、轻重、时间、长度等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想让学生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就需要设计很多实际操作环节。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侯老师的前测环节设计我认为很好,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情况。教学设计二稿在一稿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用身边物体举例子和用 “面积” 一词试着描述图形的大小,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的经验,进一步促进量感的形成。在新授环节,通过猜一猜,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为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孙老师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使整节课在游戏中进行,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认一认,微课视频和抢答游戏,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学会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单位的换算中,可以增加一些实操活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经验,初步培养学生量感。

“量感”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长度、面积、重量等的感性认识,而量感的形成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实践操作,积累数学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好动,同时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测量的能力,李老师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在尺上和生活中找一找分米和毫米,调动学生感官,为学生建立量感。尤其最后的火眼金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牢牢掌握,加以运用。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5:20 · PVG 13:20 · LAX 22:20 · JFK 01:2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