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的教师岳银,很荣幸能够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活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郭燕、李睿、杨天舒三位老师一起,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什么是周长》一课为载体,开展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索” 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真诚期待各位专家和老师们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1.【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28#r_73693
2.【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28#r_73828
3.【第一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8#r_73850
4.【教研活动】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79
5.【第二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49
6.【学习单设计一】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82
7.【第三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95
8.【校级研讨活动】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96
9.【学习单设计二】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97
10.【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28#r_97899
11.【录像课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c2Nzg3Ng==.html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的岳银老师。我们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专家、老师们探讨研究,也衷心希望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认真阅读并研究大家给我回复的每一个帖子,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
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量感,所谓 “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对量的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和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事实上,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感的一种延伸,在实际生活中,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为认识周长的概念课,随着周长概念的揭示,我们会发现周长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小学阶段,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就是量感,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为孩子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一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对周长概念的清晰认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促进量感发展。
学情分析: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还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生活中对 “边线、一周” 等词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生活中能用这些词进行表达和交流。本节课周长的概念中,学生对 “长度” 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概念,掌握物体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建立概念表象
师:同学们,你有锻炼的习惯吗?乐乐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每天早上绕着操场跑一圈。我们看看乐乐是怎么跑的?虚线是乐乐跑的路线,你觉得哪一种是对的呢? (学生交流四种不同的跑步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乐乐四天不同的跑步方式,层层递进,将周长的三个要素:边线、一周,封闭蕴含其中,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表象,有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让学生亲自上去指一指,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操场的一周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估测长度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量感的培养。】
二、合作探究,揭示概念本质
1、揭示概念
师: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就是跑了一周,妈妈每天早上也绕着公园的池塘跑一周,你知道妈妈跑的路线吗?上来指一指。 师:乐乐和妈妈跑步的时候刚好都带了计步器,上面显示,乐乐跑了 400 米,妈妈跑了 500 米,这里的 400 米指的是什么呢?500 米呢? 小结:这里的 400 米,500 米就分别是操场和池塘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周长。(板书) 师:你能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师:其他图形也有周长吗?你觉得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需要大量的事例和操作来支撑,本环节延续乐乐跑步的情境,给出了乐乐和妈妈跑步的路线,并让学生用手描一描,估测乐乐和妈妈跑步路程谁长谁短,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 “量感”,再通过给出一周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初步感受 “周长” 是一个测量的结果,是一个长度,为后续研究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提供思考和操作上的支撑,本环节借助问题一步步培养学生量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活动一:
师:老师从刚才的图形中找出了两个,树叶和数学书封面,你觉得谁的周长更长一些? 师:如果我想具体知道它们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合作测量,交流) 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像数学书封面这种直线型图形,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它的周长,但是像树叶这样的曲线图形,就要用绳子或者铁丝、卷尺来测量了,其实就是把曲线转化成直线,化曲为直,从而测量周长。 【设计意图:活动一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本环节是在学生已经 “描” 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测量,并通过对曲线型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积累 “量感” 的经验。】
3、活动二: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根长 40 厘米的细铁丝,你能用它围成一个周长为 40 厘米的图形吗?快试试看。 (学生交流) 师:刚才大家用 40 厘米的铁丝围成了很多图形,这些图形虽然形状各异,但周长都是一样的,看来变化中也蕴含着不变!其实,细铁丝就相当于我们数学中的线,把线首尾相连围成封闭图形,线的长度就是封闭图形的周长,现在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周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本环节我设计了将细铁丝的长变成图形周长的活动,40 厘米长的铁丝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图形的周长都是 40 厘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三、巩固练习,反馈概念认知
第一关: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第二关:3 只小蚂蚁分别绕着下面的图形走一周,它们走的路线一样长吗?
第三关:把一张长方形纸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设计意图:前两道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周长概念本质的理解,最后一道练习旨在通过辨析,引导学生厘清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不是看起来大的图形周长就长,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的同时,再次渗透 “量感” 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丰富的活动,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相信你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来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岳老师从自己对 “量感” 的认识来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扎实研读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教学设计层层递进,既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又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 “量感”。
岳老师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本环节是在学生已经 “描” 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测量,并通过对曲线型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积累 “量感” 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岳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结合低年级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紧抓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的浓厚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这节课中,以 “动手” 促 “动脑”, 让学生对周长不断深入体验。描一描、指一指的操作,让一周变得清晰﹔估一估、数一数,让量感得到发展﹔尤其是小组协作量一量的操作,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与量感结合,促进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使学生对周长概念的体验清晰建构、逐渐内化。
通过乐乐四天不同的跑步方式,层层递进,将周长的三个要素:边线、一周,封闭蕴含其中,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表象,有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让学生亲自上去指一指,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操场的一周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估测长度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量感的培养。
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岳老师的课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在不断辨析中建构周长的意义,在反复比较中了解周长的初步计算方法,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实现真实的学习与创造。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各种操作活动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学生很容易理解。丰富的课堂活动更是贴近学生现实,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使得课堂既有生命的灵动,也有数学的深度。
岳老师这节课在合作探究,揭示概念本质环节中的活动二充分揭示了周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设计了将细铁丝的长变成图形周长的活动,40 厘米长的铁丝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图形的周长都是 40 厘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周长的本质其实就是线的长度,岳老师设计了将细铁丝的长变成图形周长的活动,40 厘米长的铁丝不管围成什么图形,图形的周长都是 40 厘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思考体会线的长与图形周长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操作活动中形成 “量感”。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本节课岳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情景,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周长,然后通过讨论、比较初步理解什么是周长。并指一指、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认识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在充分的体验中,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达到理解周长的意义,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
“量感” 简而言之,就是对 “量” 的感受。本节课,教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充分感知,以获得对 “周长” 这个量的直观感知。课中通过 “描一描、摸一摸、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需要大量的事例和操作来支撑,开课环节延续乐乐跑步的情境,给出了乐乐和妈妈跑步的路线,并让学生用手描一描,估测乐乐和妈妈跑步路程谁长谁短,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 “量感”,再通过给出一周的实际长度,让学生初步感受 “周长” 是一个测量的结果,是一个长度,为后续研究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提供思考和操作上的支撑,本环节借助问题一步步培养学生量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是概念教学,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只要通过教学了解周长的含义,岳老师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概念。
以跑步导入,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表象,有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让学生亲自上去指一指,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操场的一周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后面的估测长度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量感的培养。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中,描一描平面图形,这里我们设置了树叶、圆形等图形,让学生从规则、不规则,曲线、直线不同层面体现物体的周长。
教师的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课程的设计通过建立一个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引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及思考,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让我清晰的看到了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前认知的熟悉,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上的数学课一定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定是高效的、一定是有数学灵魂的、一定是充满生成性的、一定是让孩子记忆深刻的。给老师点个赞!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建立与培养,一定要重视操作。周长的教学时概念教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本质。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周长的本质是长度。在这节课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设计了一个用 40 厘米铁丝围成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感悟了周长相同的图形有很多,还可以感悟到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也可能相等,便于以后区别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其实就是去感悟周长的本质是线的长度。
《什么是周长》二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课本 45-47 页,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辨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能与他人合作,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树叶、软线、细铁丝、直尺、彩笔、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觉得什么是周长?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堂探究
1、描一描
(1)请你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学生分享,其他学生交流补充。
师:虽然大家描的起点不同,但都是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所以描出的都是树叶的边线,也就是树叶的一周。那数学书的封面呢?
预设:我用直尺来描,也是先找到一个起点,再从起点开始,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最后再回到这个点,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小结:树叶的边线是弯弯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直的,看来边线可以是弯的,也可以是直的,只要是沿着物体的边缘描出一圈就可以了。
(3)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了一周,请将它走的路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分享,重点处理五角星。(揭示课题)
2、摸一摸
你还能指出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呢? 学生汇报,交流补充。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描一描、摸一摸,找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一周,你觉得什么是它们的周长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概念揭示
师:刚才我们描出了数学书封面的一周,那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感知,明确周长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潜移默化中发展量感。
三、课堂活动
1、活动一:测量周长
(1)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同桌合作,量一量。 (2)学生同桌活动,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生生交流。 生 1:我们测量的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们是这样测的…… 生 2:我们测量的是树叶表面的周长,我们是这样测的…… 生 3:我补充……
小结:由于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测量的人也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就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大家的测量,我们得到了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 47 厘米左右。
2、活动二:数一数
(1)这里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 1 厘米,你能数一数,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吗? (2)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4)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3、活动三:围一围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根长 80 厘米的细铁丝,你能用它围成一个周长为 80 厘米的图形吗?快试试看。 生 1:我们把细铁丝围成三角形…… 生 2:我们把细铁丝围成长方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把铁丝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都是 80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明确周长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提升练习
(1)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把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这样的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仅凭经验,还要带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思考去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进一步深化周长概念,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这些活动,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关于周长的其他知识课后我们继续研究!下课!
《什么是周长》二稿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课本 45-47 页,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辨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能与他人合作,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树叶、软线、细铁丝、直尺、彩笔、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周长吗?你觉得什么是周长?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堂探究
1、描一描
(1)请你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2)学生分享,其他学生交流补充。
师:虽然大家描的起点不同,但都是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回到起点,所以描出的都是树叶的边线,也就是树叶的一周。那数学书的封面呢?
预设:我用直尺来描,也是先找到一个起点,再从起点开始,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最后再回到这个点,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小结:树叶的边线是弯弯的,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直直的,看来边线可以是弯的,也可以是直的,只要是沿着物体的边缘描出一圈就可以了。
(3)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了一周,请将它走的路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分享,重点处理五角星。(揭示课题)
2、摸一摸
你还能指出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呢? 学生汇报,交流补充。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描一描、摸一摸,找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一周,你觉得什么是它们的周长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3、概念揭示
师:刚才我们描出了数学书封面的一周,那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一起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师: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感知,明确周长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潜移默化中发展量感。
三、课堂活动
1、活动一:测量周长
(1)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同桌合作,量一量。 (2)学生同桌活动,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生生交流。 生 1:我们测量的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我们是这样测的…… 生 2:我们测量的是树叶表面的周长,我们是这样测的…… 生 3:我补充……
小结:由于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测量的人也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就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大家的测量,我们得到了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 47 厘米左右。
2、活动二:数一数
(1)这里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 1 厘米,你能数一数,这些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吗?
(2)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
(3)学生汇报,交流。
(4)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3、活动三:围一围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根长 80 厘米的细铁丝,你能用它围成一个周长为 80 厘米的图形吗?快试试看。 生 1:我们把细铁丝围成三角形…… 生 2:我们把细铁丝围成长方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只要把铁丝首尾相连组成封闭图形,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都是 80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周长概念,明确周长概念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提升练习
(1)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把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这样的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仅凭经验,还要带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思考去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进一步深化周长概念,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数一数这些活动,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关于周长的其他知识课后我们继续研究!下课!
第三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课本 45-47 页,本节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过去的教学把关注点放在图形周长的计算上,而对周长概念的构建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常常会给学生后面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带来困难和障碍,部分学生也会因缺乏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常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因此,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辨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同时也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能与他人合作,经历观察、描述、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树叶、软线、细铁丝、直尺、彩笔、学习单、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周长吗?关于周长你都想知道些什么?要研究周长,应该从哪个问题开始呢?这节课我们就从 “什么是周长” 开始研究!
二、借助活动,培养量感
1、找一找
(1)师:周的字面意思是?长呢?那么,研究周长就是要从 “一周” 和 “长度” 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数学书是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了,请你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2)学生演示。
仔细观察,他们找得有什么不同?
(3)你能像这样从物体上先找到一个面,再找到这个面的一周吗?
全班一起做。
2、描一描
(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小眼睛,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一周,那如何得到这些面的一周呢? 生:我可以沿着它的边描一周。
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描一描。
(2)学生汇报。
生 1:我描的是树叶表面的一周……
生 2:我描的是……
(3)那我们在描一周时要注意什么?
(4)有两个同学是这样描的,你有什么想法?(五角星)
(5)还有同学的图形不能描出它的一周,你是怎么想的?(展示角)
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找到它的一周。
3、揭示概念
师:其实,不论是物体表面,还是封闭图形,它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比如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谁还能像这样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4、量一量
(1)你想知道他们谁的周长?怎么得到呢?
(2)那我们就一起来量一量吧!请看活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学生汇报。
5、数一数
师:通过测量得到了一周的长度,如果老师把一个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怎么得到它的周长呢?
师:为了准确的得到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先找到它的一周并把它描出来,再一段一段的去数。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小结:看来,我们刚才在数图形周长的时候,找着它的一周后描出来,最后再数一数。
三、借助拓展,培养量感
师:老师有一张长方形纸,把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两个图形,下面哪幅图中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小结:通过辨析,我们发现,眼睛也会欺骗我们,在判断周长时,我们要先找到一周在哪里,再去对比、判断。
四、联系生活,发展量感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找、描、量、数、辨,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那周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谁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多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放视频)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哪些?
关于周长的计算和起源,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先了解一下。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终稿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周长吗?关于周长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要研究周长,应该从哪个问题开始呢?
3、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领,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周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不仅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借助活动,培养量感
1、找
(1)请你找一找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2)学生演示。
生 1:这是数学书的一周。
生 2:这是数学书封面,我从这个点开始,这就是它的一周。
师:他俩谁找的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小结:要找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就要先找到数学书的封面,再找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3)师:这个点做起点可以吗?这个呢?你发现了什么?
(4)师:你还能找到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一周?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让学生先建立周长的认识模型。“找” 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加深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找” 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让学生明确要找物体表面的一周时,要先找到这个面。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
2、描
(1)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一周,你能把它们的一周描出来吗?赶快拿出学习单试试吧! (2)学生汇报。 (3)重点处理五角星表面的一周。 (4)辨析 “角” 能不能描出一周。
小结: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找到它的一周。
设计意图:“描”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一周,结合具体图形或事物,通过描一描的具体活动认识一周,体会和理解一周的含义,在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表象,初步建立关于周长的量感。
3、揭示概念
(1)教师揭示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谁还能像这样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学生举例说明。
生:树叶表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一周后,教师直接出示周长概念,此环节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和反思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建构对周长本质意义的理解。
4、量
(1)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想一想!
(2)四人小组合作测量,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生生交流。
汇报:大家好,我们是第几小组,我们测量的是…… 的周长,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测量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达到个体的思考充分打开,集体的智慧共享共进的目标。设计中,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样的测量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5、数
(1)你能得到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2)学生展示,交流。
生:我是用数一数的方法得到的……
(3)小结:不管怎样数,我们都需要找到图形的一周,并把它描出来,再分段去数。
(4)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请你数一数。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5)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由量一量到数一数,引导学生经历得到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本质,发展学生量感。
6、辨
(1)出示图形,它是由 12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围成的,你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把这个十字形拉成六边形呢?皇冠呢?爱心呢?它的周长是多少? (3)在刚才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4)还是刚才那 12 根小棒,围成了长方形,把它从中间剪开,得到了两个图形,下面哪幅图中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5)学生辨析,各抒己见。
小结:通过辨析,我们发现在判断周长时,要先找到一周在哪里,再去对比、判断一周的长度。
设计意图:明晰比较图形的周长,是比较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周长概念本质,我们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辨析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
三、联系生活,发展量感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找、描、量、数、辨,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周长,那周长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设计意图: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周长的正确表象建立,需要让学生充分观察测量身边的熟悉事物。一堂课的最后又回到生活,再次让学生联系生活举实例,广谈收获与认识,从量感的角度认识周长。
四、课堂小结
师:看来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关于周长的计算,还有很多种方法,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18792560576 岳老师以直观演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引领学生追根究底 ,让学生经历观察 —— 思考 —— 推断 —— 总结 —— 运用的学习方法探究数学度量本质,在合作探究中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成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结合低年级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紧抓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的浓厚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找到周长的生活原型,并利用多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量感” 经验,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