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1234

小溪1234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5394 号会员,加入于 2021-03-24 22:07:20 +08:00
10 G 0 S 0 B
小溪1234 的最新回复

陈老师整节课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说一说,揭示面积概念;找一找,理解面积意义。学生在参与中,了解面积,走进面积,建立面积量感。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上陈老师巧妙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运用 “剪拼”、“拼摆” 和 “数方格” 等方法来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到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也应该有面积,再出示角这个平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突破学生的易错点。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面积。此处设计巧妙。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 “量感” 和 “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北师大版)是促使学生思维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核心内容,如何发展学生关于 “面积” 的量感,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形成面积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以为图形的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或者分不清周长与面积,将两者混淆,很大原因就是量感的缺失。怎样发展学生关于面积的 “量感”,让学生学会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十本节课的难点。

这位老师的引入别出心裁,耳目一新。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在变化,课堂一开始通过教师的照片来引出时间这个话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蚂蚁兄弟爬树干的游戏不但引出计时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分针与秒针的运动关系,认识 “秒” 和 “分”,还知道了 1 分 = 60 秒并初步形成对 1 秒这个单位的量感。

两个学生活动:第一个是观看一个刚好一分钟的小视频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第二个是让全体学生静静的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计时一分钟,如果觉得一分钟到了,就把头抬起来,看看谁对一分钟多长的感觉最准。通过两个活动的对边让学生感受一分钟的 “快” 与 “慢”。这个环节设计得精妙。

把认识时间纳入到 “认识量和量的度量” 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里面来,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 1 秒,1 分,1 时的量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的环节,让同学共同参与其中,把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利用课上的模型课件等在十几种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考,学会表达。学生即体验了时间流逝的美好,同时让学生感受时间匆匆如流水,课堂一开始通过教师的照片来引出时间这个话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吸引学生兴趣。还利用了视频感受了时间的真实存在。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的过程。本环节是在学生已经 “描” 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测量,并通过对曲线型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积累 “量感” 的经验。

“量感” 同数感一样,是对 “量” 的一种感悟力。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研究周长其实就是研究图形的 “形” 和 “量”,“一周” 是形,“长度” 是量。无论是 “形” 还是 “量”,都要通过大量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感悟理解周长的概念。

学生在直观体验中了解边线,知道边线有可能是弯的,也有可能是直的,在思辨中感悟什么是树叶和数学书的周长,建立周长的直观表象。自主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测量几个图形,测量的结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科学学有益的探索。

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老师以多样化的 “看、摸、描、围、量、数” 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多体验、多感知、多感悟、会应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感悟理解,才能对周长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这位老师的课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数源于数,量源于量。“量感” 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这节课的设计重视操作活动,有借鉴价值。

整节课围绕测量活动展开,在测量活动中思考,在测量活动中感悟,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慢慢生成对度量的感悟。小组从选择测量工具到如何分工,如何标记,如何记录,如何总结,教师都有意识地去指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有效。

活动课最难的是 “如何组织” 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赵老师在组织教学中尤为清晰地指明了分步合作的步骤,“观 察 —— 讨论 —— 操作 —— 反思 —— 概括 —— 应用” 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完整的测量活动的经验。

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引出测量教室长度的话题,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增强 “量感” 意识,在这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这节活动课能充分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尤为清晰地指明了分步合作的步骤,特别是小组成员间如何有序分工,教师给予了学生明确的指导,为学生有效合作提出了合理指导,也为学生今后如何参与合作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22:53 · PVG 06:53 · LAX 15:53 · JFK 18:53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