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4-9 14:22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南湖小学的曹欢,很荣幸能代表雁塔基地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感激有这次机会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同小组的王婷、楚保珠和宫向红老师一起,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空间观念” 以及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方面分析、思考,设计出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
我们基地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希望各位专家、评委、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不断反思并完善这节课。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教学设计与课堂研讨过程:
1. 教材电子图片 第 1 页 2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tid=36690&pid=72821
2. 选课思考、教材分析、目标及重难点 第 1 页 3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tid=36690&pid=72822
3. 第一稿教学设计 第 1 页 4—5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tid=36690&pid=72823
4. 第二稿教学设计 第 14 页 135-139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3362
5. 第三稿教学设计 第 15 页 141—145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3904
6. 广东湛江基地提出的预设问题 第 16 页 151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7673
7. 解答广东湛江基地提出的预设问题 第 16 页 152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7674
8. 广东湛江基地追问问题及解答 第 16 页 154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7676
9. 教学视频 第 16 页 155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8336
10. 活动总结与反思 第 16 页 156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id=36690&pid=128337
11. 活动照片 第 16 页 157 楼 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6690&pid=128338
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3-3 11:05 编辑
<b>《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b>
一、选课思考
平面图形的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一些平面图形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本节课是 “空间到平面” 正确辨认的第一课时,是将立体图形作为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进行教学的,通过 “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 的操作活动,建立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后续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平面图形的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此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研讨提升价值,值得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有趣的图形》是一(下)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起始课,而《认识图形》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和圆柱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这四种平面图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标要求 1-3 年级学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平面图形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同时,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为此,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体会 “面在体上”。
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3-3 11:15 编辑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 从学生喜爱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
师:看到这欢乐的场景,我们的老朋友也想来玩一玩?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以旧带新。
3.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活动。(板书: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一:摸一摸,玩一玩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的面,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预设):
生: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的面都是平平的。
……
【设计意图】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活动,形成对物体的表象感知,这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活动二:动手操作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将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请” 出来,画在纸上?
学生汇报预设:
生 1:描一描。把面紧贴在纸上沿边用笔描下来。
生 2: 印一印。
……
观看微课,学习描一描的方法。
小组合作,将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请” 到纸上。
【设计意图】 运用丰富的学具,让学生把找到的平面图形 “留(描、印)” 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交流解惑
1. 全班交流:
(1)认识长方形。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作品,我们听他来说一说,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请下来的。(投屏)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板书:长方形)。
师:谁 “请” 下来的也是长方形呢?举起来,用手指一指。(师同时投屏学生作品)
师:这么多同学 “请” 出来的都是长方形,老师也 “请” 出一个长方形,认真观察,老师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 “请” 下来的。(板书)
(2)认识其它图形。
师:除了长方形,还有同学请出其它图形吗?(投屏)
预设 1:正方形、三角形、圆(投屏和板书)
预设 2:我 “请” 出的是这个图形……(投屏)
……
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 运用 “投屏” 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很好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
(3)分类辨析。
师:你能给这 4 种图形分分类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分类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 1:分为三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生 2:分为两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有角的,圆是没有角的
......
师小结: 通过分类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 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
(4)对比提升。
师: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
预设 1:长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三棱柱上得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观察学具)
预设 2:正方形还可以从这个长方体(教具)上得到。
师小结: 看来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其它立体图形上得到。但无论是哪个平面图形一定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提升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 “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
(5)联系生活。
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你能说一说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四)巩固拓展。
课本第 37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课本第 37 页第 3 题。(先在钉子图上操作,再独立完成)
课本第 37 页第 5 题。(先独立完成,再动态图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 “面在体上”。
(五)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 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 是对今天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设计意图】 小小设计师的练习,既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发展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3-3 11:24 编辑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简单明了,既突出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QBKZMJ`U{G.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JQJ%3C4DU]
TQBKZMJ`U{G.png)
曹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能够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通过事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新课标 31 页);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课标 5 页);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课标 18 页)。依照这样的思路能够极大的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理想课堂结构,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及构建过程,对他们来说才是深刻而又有效的课堂。那么建议是课堂的评价机制需要体现出来,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自我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有助于课堂的丰满和趣味性。
本帖最后由 summer0314 于 2019-3-12 15:34 编辑
看完曹老师的这节课,觉得设计的很好,孩子们一定很爱上。但在动手操作这部分,我觉得不让学生动学具,有点牵强,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让学生先呈现出来,然后再观看微课。
曹老师这节课属于几何与图形的范畴。建立在上学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之上,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曹老师在设计很新颖,特别是导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脚印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铺垫了一种方法(印一印)。自主探索时,先让学生摸一摸,玩一玩,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体会面在体上。接下来顺其自然提出如何将这些面请到纸上,激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讨论完了之后,微课教学。本人特别喜欢这种方法,降低了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fss220发表于2019-3-1117: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777&ptid=36690)
从设计中看得出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上让学生画出数学面,就是我想提个建议,教学让学生画之前 ...
您好,老师,基于您的问题,我做以下回复:
让孩子了解学具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是五下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设计了对教具的识别和认识(三棱柱)的活动,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 “面在体上”。
[蓝色天空发表于2019-3-1211: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4955&ptid=36690)
曹老师的这节课注重让孩子参与体验 “面在体上 “,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感受体验,增强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
您好老师,针对您的建议我做以下回复:
比划每个图形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认知。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感知平面图形的时候,通过语言来描述 “长方形长什么样子?”,学生会边说边比划,同样达到了对图形的进一步表象认知。这样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语言表达有困难时,自然会用到肢体语言去表达。
[530553275发表于2019-3-1211: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4960&ptid=36690)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早就认识了,也想在课上让学生能有 ...
老师您好,针对您的问题我做以下回复: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认识只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平面图形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不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且平面图形的认识比较抽象,是小学阶段学生建立空间与几何的起始课。所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 “面在体上” 是必不可少的。
[张云发表于2019-3-1213: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045&ptid=36690)
本节课是如何让学生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
老师您好,基于您的提问我做以下回复:
我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对教具的识别和认识(三棱柱),通过摸一摸、交流、动手操作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 “面在体上”,形成初步的表象。
[胡老师发表于2019-3-1214: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125&ptid=36690)
曹老师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延伸。 ...
老师您好:
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并观看微课是为了 “变盲目的操作” 为有 “目的的学习”。
[玫瑰酒窝发表于2019-3-1216: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211&ptid=36690)
曹老师对比提升环节设计得巧妙,从二维还原到三维。不过第一个导入环节是用什么情境导入呢?有点没有看明白 ...
老师您好:
本节课我以《雪地里的小画家》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介绍三棱柱,提问 “这些体力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 引出新课 “认识图形”。
[fss220发表于2019-3-1218: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285&ptid=36690)
一年级下册数学学习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面从体中来,学习这课时学生刚好语 ...
老师您好:
感谢您的建议,但我们更侧重关注孩子的学习体验,以人为本,尽量做到水到渠成的戛然而止,而不是为了完整刻意去追求完整!
曹老师的《认识图形》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思考:首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情境引入,既注重了学科的融合,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重点环节,曹老师设计的 “摸”、“描”、“印”、“说”、“分类”、“对比 “等多项感官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回归到人的本身而言,曹老师尤其注重学法引导,设计中既关注个体展示,也重视小组合学,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人人有机会,人人得以发展。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 “说、想、做” 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了必要的学习空间。
曹老师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感知、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始,教师从 “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等问题的谈论中,自然地把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带入了新课的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请” 到纸上去?再次把主体意识体现,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在有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喜欢的方法,喜欢的面描到纸上,在学生完成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说说你从什么物体上得到了什么图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学生画出了各类图形后,教师可否把这些作品展示在副黑板上,再让学生将作品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 “长方形、正方形” 异同点比较这一难点。
[wanghj发表于2019-3-1312: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0272&ptid=36690)
曹老师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感知、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始,教师从 “猜一猜, ...
老师您好,基于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四种平面图形。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展示学生 “请” 出的作品,将直观图形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们设计将四种平面图形通过分类,一方面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辨析四种平面图形。
[caohuan042发表于2019-3-31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23&ptid=36690)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导入。
<br />
本节课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知识基点,按照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通过看、摸、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并且了解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化新知,在交流中巩固知识。不仅为今后继续研究平面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caohuan042发表于2019-3-31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23&ptid=36690)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导入。
<br />
本节课从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 的操作活动,建立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具有研讨提升价值,值得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体会 “面在体上”。通过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曹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通过看、摸立体图形,来感知立体图形特点,其次,通过描、印等活动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在最后的分类辨析中,进一步深化理解图形的特点。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更发展了推理分析能力!
教师放手让学生举身边的事物,来认识各平面图形形状,说清楚物体的面,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胆的说。学生可能会局限在身边的例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举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例子来。
您好,教学设计我仔细学习了一下,我很喜欢您的导入,“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 形象又生动。我有一个想法,这里能不能采取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切开,也印下来,深入体会面在体上,也开拓了学生的想法,不仅仅局限再外面的面在体上。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我也是一年级的老师,我也会实验一下。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学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体会 “面在体上”。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天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瞧,它们来了。(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师:看到这欢乐的场景,我们的老朋友也想来玩一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介绍三棱柱。)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以旧带新。
3.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师: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活动。(板书: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动手操作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请” 到纸上?
1.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
生 1:描一描。把面紧贴在纸上沿边用笔描下来。
生 2: 印一印。
……
2. 观看微课,学习描一描的方法。
3. 根据要求,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运用丰富的学具,让学生把找到的平面图形 “留(描、印)” 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交流解惑
1. 全班交流:
(1)认识正方形。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作品,我们听他来说一说,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请下来的。(投屏)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正方形)。
师:谁 “请” 下来的也是正方形呢?举起来,用手指一指。(师同时投屏)
师:老师刚刚收集了大家的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不是正方形呢?正方形都长什么样?
预设:
生:正正方方的。
……
师:这么多同学 “请” 出来的都是正方形,老师也 “请” 出一个正方形,认真观察,老师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 “请” 下来的。(板书)
(2)认识其它图形。
师:除了正方形,还有同学请出其它图形吗?(投屏)
预设 1:长方形、三角形、圆(投屏和板书)
预设 2:我 “请” 出的是这个图形……(投屏)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运用 “投屏” 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很好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
(3)分类辨析。
师:你能给这 4 种图形分分类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分类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 1:分为三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生 2:分为两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有角的,圆是没有角的
......
师小结:通过分类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认知。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
(4)对比提升。
师: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
预设 1:长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三棱柱上得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观察学具)
预设 2:正方形还可以从这个长方体(教具)上得到。
师小结:看来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其它立体图形上得到。但无论是哪个平面图形一定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提升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 “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
(5)联系生活。
师:其实今天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交通标志(前方学校)的表面是三角形,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
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四)巩固拓展
1. 课本第 37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 课本第 37 页第 3 题。(先在钉子图上操作,再用直尺独立完成)
3. 课本第 37 页第 5 题。(先独立完成,再动态图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 “面在体上”。
(五)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把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是对今天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2. 小小设计师: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小小设计师的练习,既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发展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简单明了,既突出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E@3WO.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IHZPNOIYA$VY8_)] E@3WO.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V@IHZPNOIYA$VY8_)] E@3WO.png) )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第三稿
一、教学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难点:体会 “面在体上”。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天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瞧,它们来了。(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师:看到这欢乐的场景,我们的老朋友也想来玩一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介绍三棱柱。)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以旧带新。
3.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猜一猜,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活动。(板书:认识图形)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活动:动手操作
师: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请” 到纸上?
1.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
生 1:描一描。把面紧贴在纸上沿边用笔描下来。
生 2: 印一印。
……
2. 观看微课,学习描一描的方法。
3. 根据要求,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运用丰富的学具,让学生把找到的平面图形 “留(描、印)” 在纸上,帮助学生体会 “面在体上”,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交流解惑
1. 全班交流:
(1)认识正方形。
师:大家来看一看,这位同学的作品,我们听他来说一说,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请下来的。(投屏)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板书:正方形)。
师:谁 “请” 下来的也是正方形呢?举起来,用手指一指。(师同时投屏)
师:老师刚刚收集了大家的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不是正方形呢?正方形都长什么样?
预设:
生:正正方方的。
……
师:这么多同学 “请” 出来的都是正方形,老师也 “请” 出一个正方形,认真观察,老师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 “请” 下来的。(板书)
(2)认识其它图形。
师:除了正方形,还有同学请出其它图形吗?(投屏)
预设 1:长方形、三角形、圆(投屏和板书)
预设 2:我 “请” 出的是这个图形……(投屏)
……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我们初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运用 “投屏” 技术,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很好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将学生画出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
(3)分类辨析。
师:你能给这些图形分分类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分类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 1:分为三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生 2:分为两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有角的,圆是没有角的
......
师小结:通过分类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四种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认知。感悟分类思想,积累分类的数学活动经验。
(4)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普遍存在。
师:这四种平面图形分别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
预设 1:长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三棱柱上得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观察学具)
预设 2:正方形还可以从这个长方体(教具)上得到。
师小结:看来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其它立体图形上得到。但无论是哪个平面图形一定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普遍存在,让学生再次感受 “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
(5)联系生活。
师:其实今天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交通标志(前方学校)的表面是三角形,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
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四)巩固拓展。
课本第 37 页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课本第 37 页第 3 题。(先在钉子图上操作,再用直尺独立完成)
课本第 37 页第 5 题。(先独立完成,再动态图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 “面在体上”。
(五)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
1. 把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介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是对今天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2. 小小设计师:用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小小设计师的练习,既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发展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七)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直观演示法,简单明了,既突出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3WO.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IHZPNOIYA$VY8_)] E@3WO.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V@IHZPNOIYA$VY8_)] E@3WO.png) )
[王琛0820发表于2019-3-2009: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001&ptid=36690)
为图形分类,锻炼了孩子的有序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判断能力。曹老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带有童真的语言为课堂带 ...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平面图形有一定困难,需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同时,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为此,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我们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15222319951230发表于2019-3-2014: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116&ptid=36690)
在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平面图形都是附在立体图形之上的,没有独立存在的平面图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平 ...
您的教学目标有: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您能不能说说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说明学生有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老师们好!针对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你们商榷。
首先,核心素养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等六个方面,<认识图形> 这节课在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两个方面体现更多。
其次,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和课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板块谈一谈如何落实课标,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块一:激趣导入,建立空间与图形的表象。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创设从学生喜爱的动画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情境导入,配以音乐、动画效果从多种感官上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时间去猜想:“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活动。”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板块二:动手操作,强化空间观念。
能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学生如何形成 “从立体到平面” 这一知识技能,课标由很好的阐述:学生需要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进而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基于此,我方在板块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 “面从体出” 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具体操作为:首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将立体图形上 “平平的面” 请到纸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启发学生形成共识,亲自体验。同时,老师运用 “微课” 这一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进一步规范操作,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找到的平面图形通过 “描,印、画” 等一系列的体验操作活动,验证自己猜想的结果,帮助学生体会 “面从体出” 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板块三:交流解惑,发展空间观念
《课标》指出,在 “参与观察,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本环节设计中,用投屏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图形的样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与此同时,老师通过进一步的追问:“长方形只能从长方体上请出来吗?” 促使学生去观察、思考、交流,进而发现:原来 “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来,还可以从其他图形上来,但无论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请下来,它都是该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这样的思考,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最后通过分类、辨析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的行为,寻找分类的标准,其实就是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思考过程。通过分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这四种平面图形的认识。通过分类,学生不仅巩固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受到 “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还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索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本环节的设计中,直接让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将平面图形分为 2 类或 3 类,在分类中深化了对这 4 种平面图形的表象认识,再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块四:联系生活,深化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后我们设计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师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把学生的数学眼光,由课内引伸到课外,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如: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某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三角形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5222319951230发表于2019-3-2014: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4120&ptid=36690)
您的教学目标有: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
2. 体会长方形、正 ...
老师您好,本堂课我们从以下四个板块谈一谈如何落实课标,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块一:激趣导入,建立空间与图形的表象。
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创设从学生喜爱的动画视频《雪地里的小画家》情境导入,配以音乐、动画效果从多种感官上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了充分的时间去猜想:“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形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活动。” 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板块二:动手操作,强化空间观念。
能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学生如何形成 “从立体到平面” 这一知识技能,课标由很好的阐述:学生需要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等过程,进而掌握图形的基础知识。基于此,我方在板块二的教学设计中通过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 “面从体出” 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具体操作为:首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将立体图形上 “平平的面” 请到纸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启发学生形成共识,亲自体验。同时,老师运用 “微课” 这一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进一步规范操作,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
然后,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找到的平面图形通过 “描,印、画” 等一系列的体验操作活动,验证自己猜想的结果,帮助学生体会 “面从体出” 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板块三:交流解惑,发展空间观念
《课标》指出,在 “参与观察,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有助于学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本环节设计中,用投屏将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些图形的样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与此同时,老师通过进一步的追问:“长方形只能从长方体上请出来吗?” 促使学生去观察、思考、交流,进而发现:原来 “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来,还可以从其他图形上来,但无论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请下来,它都是该立体图形的一个面。” 这样的思考,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正确的表象,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最后通过分类、辨析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的行为,寻找分类的标准,其实就是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思考过程。通过分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这四种平面图形的认识。通过分类,学生不仅巩固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受到 “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还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索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本环节的设计中,直接让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将平面图形分为 2 类或 3 类,在分类中深化了对这 4 种平面图形的表象认识,再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块四:联系生活,深化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后我们设计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师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把学生的数学眼光,由课内引伸到课外,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如: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某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三角形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广东湛江基地追问问题:
请问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一个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交流是学生内部思考外化的过程。我们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第一,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立体图形上摸起来平平的面 “请” 到纸上呢?”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派代表汇报。
第二,在交流解惑。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前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所以本节课直接展示学生 “请” 出的图形,说出它的名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直观图形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在教材中,认识平面图形基本上都是观察实物,再通过轮廓来识别就可以了,而且在认识的时候不一定非得用标准的语言,可能都是用非标准的语言。比如,把长方形说成瘦瘦的,长长的,或者像门的样子;说正方形,方方正正的,这可能都是不标准,但他是从图形的轮廓上来刻画的。 第三,分类辨析。“ 你能给这 4 种图形分分类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分类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第四,联系生活 。 “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你能说一说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4-9 13:22 编辑
活动总结与反思
这学期特别幸运,有机会同我们学校的王婷老师,楚保珠老师,宫向红老师一起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迷茫期。
虽然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但同很多新走上教师岗位,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一样,其实是不会真正意义上上课的。即使遇到公开课,第一反应是上网下载教学设计或者是找教学视频。也知道翻来教参去看看教学目标,去看课本每一部分需要突破的重难点,但没有完全落实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
上学期期末,接到通知让我在这次全国的辩论赛担任执教老师,从接到通知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教学设计、说课稿,开始了我的备课。但上学期最后一天以及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天的试讲都以失败告终。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对于本节课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我顿时陷入困境,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修改教学设计。第二天中午遇见了二年级数学组的丁秀萍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性格很直爽。丁老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细致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向,通过和丁老师的交流,一下豁然开朗,从内心深处感谢丁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失败了,因为一开始就是错的。在没有真正研读教参、读懂教参的基础上就开始备课,课堂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不清楚课本上设置的三个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应该在备课之前先研读教参,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通过课本设置的环节中一步步突破,应该先把问题摆出来,根据问题再去设计课堂活动。而之前所做的都是先设置活动再去突破问题,这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认识图形》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2.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突破以上重难点,课本通过以下三个问题:1. 面从哪里来,初步感知四种平面图形。2. 通过连线进一步辨析。3. 四种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明确这些问题再去做设计,思路就很清晰,无论哪个活动都是为了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比如之前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一直坚持用从信封中抽出图形的这个活动,但后来仔细想想,这个活动对于突破课堂的重难点的作用不大,而且占用了课堂时间。课堂只有短短的 40 分钟,每一分钟都异常宝贵。应该有效利用每一分钟,不能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font face="宋体"> 当自己头脑中清晰地意识到本节课的目标,团队内再次研讨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就有了方向。</font>
第二阶段:课堂语言的严谨性。
通过和王婷老师、楚保珠老师、宫向红三位老师再次的研讨,依据课本三个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确定了教学环节。但当三位老师再次听我的课的时候,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新的问题出现,如课堂提问的指向性、有效性、层次性、间洁性不够。设置环节的目的性在课堂中没有通过过渡语体现,只是一味地走过程。特别感谢同组的其她三位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三次试讲结束之后从下午 3 点多到 6 点多,一句一句地给我分析课堂中语言存在的问题。比如课题怎么引。第一环节怎么过渡到第二环节,第二环节的目的是什么?让我印章最深的就是王婷老师说的,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先总结,再到下一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课堂上所提问题语言组织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强;比如导入结束之后的第一个环节 “摸一摸、玩一玩”,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些立体图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面。规则:①听清楚、再行动;②拿出学具盒中的立体图形,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面;③小组内说一说又什么样的感受。修改之后是: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说一说你又什么样的感受(加上摸面的动作)?这样不仅语言简短,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每一个环节结束之后没有小结性的语言,且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太过生硬;比如当学生在经历摸一摸、动手操作、交流之后、发现长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三棱柱上得到。当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其他的立体图形上得到,。但无论是哪个平面图形,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普遍存在。 第三。预设不到位,比如当老师让学生摸立体图形的面,说一说对于面的感受,而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往往会说到棱、顶点或者直接说到数量上,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用评价的语言巧妙地将课堂拉回来。如果预设不到位,课堂可能会越走越偏。
第三阶段:课堂中评价性的语言欠缺。
之前对于课堂教师评价语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能调节课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课堂评价语认识的不足。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不仅可以影响课堂教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自愿。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去引领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成。
首先应对他们给予肯定,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是他们通过摸一摸感知到的,比如 “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的感受真丰富!”“你真是一个观察小能手!” 然后再引导学生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明你比别人更早的学习了这些知识,现在我们来摸它们的面。”“你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要求,我们让摸的是面。”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而且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个性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学生分享自己请 “面” 的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比如 “这真是个好办法!在 “请” 这些面的时候你想到了 “描一描” 的方法。”“孩子,你想到了印一印” 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借助语言帮助和启发他的思维。
在 3 月 29 日 “名校 +” 的展示课上,马俊华用四句打油诗来总结本堂课的教学:面从体上细揭示,操作表达够细致、手机投屏速反馈,认识特征促深思。给出两个建议:第一,虽然面在体上以及后面设计分类的活动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同时对各种平面图形初步表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如果能在情景导入顺着学生所想,留时间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做评价,直接引到后面的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去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课堂会更自然、更又生命一些。第二,如何在一节课上让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思维生长联系在一起。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帮助学生 “悟” 道理 “明” 事理的,而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比如学生在用 “描一描” 的方法 “请” 面,学生在画的时候,实际就是感受平面图形特征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汇报交流这些平面图形长什么样子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画的感受出发,这样操作就是为了下一环节的设计而做的铺垫。
虽然本次活动我们没有进入到现场答辩环节,但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成长了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这是参加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4-9 14:20 编辑
活动图片
TVXK~R48K2~[LE~ZBK@H.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H.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TH] TVXK~R48K2~LE~ZBK@H.png)
)3E.png
![E$R[D%O)LK@[9%%4
YJADX6.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E$R[D%O) LK@9%%4
YJADX6.png)
](https://bbs.xsj21.com/member/9%%4`YJADX6.png](https://bbscdn.xsj21.com/usercontent/caohuan042/image/E$R [D%O) LK@9%%4
YJADX6.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