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ohuan042 于 2019-4-9 13:22 编辑
活动总结与反思
这学期特别幸运,有机会同我们学校的王婷老师,楚保珠老师,宫向红老师一起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迷茫期。
虽然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但同很多新走上教师岗位,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的老师一样,其实是不会真正意义上上课的。即使遇到公开课,第一反应是上网下载教学设计或者是找教学视频。也知道翻来教参去看看教学目标,去看课本每一部分需要突破的重难点,但没有完全落实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
上学期期末,接到通知让我在这次全国的辩论赛担任执教老师,从接到通知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教学设计、说课稿,开始了我的备课。但上学期最后一天以及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天的试讲都以失败告终。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对于本节课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我顿时陷入困境,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去修改教学设计。第二天中午遇见了二年级数学组的丁秀萍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性格很直爽。丁老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细致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向,通过和丁老师的交流,一下豁然开朗,从内心深处感谢丁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失败了,因为一开始就是错的。在没有真正研读教参、读懂教参的基础上就开始备课,课堂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不清楚课本上设置的三个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应该在备课之前先研读教参,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如何通过课本设置的环节中一步步突破,应该先把问题摆出来,根据问题再去设计课堂活动。而之前所做的都是先设置活动再去突破问题,这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认识图形》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 “面在体上”。2.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突破以上重难点,课本通过以下三个问题:1. 面从哪里来,初步感知四种平面图形。2. 通过连线进一步辨析。3. 四种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明确这些问题再去做设计,思路就很清晰,无论哪个活动都是为了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比如之前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一直坚持用从信封中抽出图形的这个活动,但后来仔细想想,这个活动对于突破课堂的重难点的作用不大,而且占用了课堂时间。课堂只有短短的 40 分钟,每一分钟都异常宝贵。应该有效利用每一分钟,不能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font face="宋体"> 当自己头脑中清晰地意识到本节课的目标,团队内再次研讨教学环节的时候,自己就有了方向。</font>
第二阶段:课堂语言的严谨性。
通过和王婷老师、楚保珠老师、宫向红三位老师再次的研讨,依据课本三个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确定了教学环节。但当三位老师再次听我的课的时候,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新的问题出现,如课堂提问的指向性、有效性、层次性、间洁性不够。设置环节的目的性在课堂中没有通过过渡语体现,只是一味地走过程。特别感谢同组的其她三位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三次试讲结束之后从下午 3 点多到 6 点多,一句一句地给我分析课堂中语言存在的问题。比如课题怎么引。第一环节怎么过渡到第二环节,第二环节的目的是什么?让我印章最深的就是王婷老师说的,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先总结,再到下一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一。课堂上所提问题语言组织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强;比如导入结束之后的第一个环节 “摸一摸、玩一玩”,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些立体图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面。规则:①听清楚、再行动;②拿出学具盒中的立体图形,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面;③小组内说一说又什么样的感受。修改之后是: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说一说你又什么样的感受(加上摸面的动作)?这样不仅语言简短,而且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每一个环节结束之后没有小结性的语言,且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太过生硬;比如当学生在经历摸一摸、动手操作、交流之后、发现长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三棱柱上得到。当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不仅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上得到,还可以从其他的立体图形上得到,。但无论是哪个平面图形,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普遍存在。 第三。预设不到位,比如当老师让学生摸立体图形的面,说一说对于面的感受,而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往往会说到棱、顶点或者直接说到数量上,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用评价的语言巧妙地将课堂拉回来。如果预设不到位,课堂可能会越走越偏。
第三阶段:课堂中评价性的语言欠缺。
之前对于课堂教师评价语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能调节课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通过这段时间的磨课,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课堂评价语认识的不足。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评价语,不仅可以影响课堂教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生成性自愿。善于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去引领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成。
首先应对他们给予肯定,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是他们通过摸一摸感知到的,比如 “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的感受真丰富!”“你真是一个观察小能手!” 然后再引导学生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明你比别人更早的学习了这些知识,现在我们来摸它们的面。”“你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要求,我们让摸的是面。”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而且有助于课堂的生成。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个性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学生分享自己请 “面” 的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比如 “这真是个好办法!在 “请” 这些面的时候你想到了 “描一描” 的方法。”“孩子,你想到了印一印” 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借助语言帮助和启发他的思维。
在 3 月 29 日 “名校 +” 的展示课上,马俊华用四句打油诗来总结本堂课的教学:面从体上细揭示,操作表达够细致、手机投屏速反馈,认识特征促深思。给出两个建议:第一,虽然面在体上以及后面设计分类的活动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同时对各种平面图形初步表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如果能在情景导入顺着学生所想,留时间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些立体图形的脚印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做评价,直接引到后面的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去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课堂会更自然、更又生命一些。第二,如何在一节课上让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思维生长联系在一起。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帮助学生 “悟” 道理 “明” 事理的,而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比如学生在用 “描一描” 的方法 “请” 面,学生在画的时候,实际就是感受平面图形特征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汇报交流这些平面图形长什么样子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画的感受出发,这样操作就是为了下一环节的设计而做的铺垫。
虽然本次活动我们没有进入到现场答辩环节,但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成长了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这是参加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